2高三语文寒假试题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195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高三语文寒假试题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高三语文寒假试题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高三语文寒假试题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高三语文寒假试题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高三语文寒假试题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高三语文寒假试题3.docx

《2高三语文寒假试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高三语文寒假试题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高三语文寒假试题3.docx

2高三语文寒假试题3

2015年2月太原外国语学校高三寒假作业

语文试题(三)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天下合一”观念源远流长,其来有自。

大概自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以来,它与人因顺应自然如四时季候、地形水文而生存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一时期尚未建立真正的阶级统治,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和绝对王权的现象尚不严重,原始氏族体制下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使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远古直到今天的汉语的日常应用中,“天”作为命定、主宰的含义和作为自然的含义这双层含义始终存在。

在古代,两者更是混在一起,没有区分。

因此在中国,“天”与“人”的关系实际上具有某种不确定的模糊性质,既不像人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像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

所以,“天”既不必是“人”匍匐顶礼的神圣上帝,也不会是“人”征服改造的对象。

因而“天人合一”既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能动地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被动地顺从、崇拜。

“天人合一”观念成熟在先秦。

《左传》中有许多论述,孔、孟、老、庄等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这种观念。

无论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它们都强调“人”必须与“天”相认同、一致、和睦、协调。

“天人合一”在董仲舒及其他汉代思想系统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其主要特征是具有反馈功能的天人相通而“感应”的宇宙图式,人只有认识并遵循这个图式才能获得活动的自由,才能使个体和社会得以保持其存在、变化和发展。

这种“天人合一”重视国家和个体在外在活动和行为中与自然及社会相适应、合拍、协调和同一。

如果说,汉儒的“天人合一”是为了建立人的外在行动自由的宇宙模式,这里的“天”实质上是“气”,是自然,是身体的话;那么宋儒的“天人合一”则是为了建立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这里的“天”则是“理”,是精神,是心性。

前者的“天人合一”是现实的行动世界,后者的“天人合一”则是心灵的道德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天”作为“气”的自然或作为“理”的精神,虽然没有完全去掉原有的主宰、命定义,但这种含义确乎极大地褪色了。

如果今天还保存“天人合一”这个概念,便需要予以改造和阐述。

它不能再是基于农业小生产由“顺天”“委天数”而产生的“天人合一”,而必须彻底去掉“天”的双重性中的主宰、命定的内容和含义,以近代大工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之后所产生的人与自然崭新的客观关系为基础。

这个崭新关系不再是近代工业初兴期那种为征服自然而损害自然破坏生态的关系,而是如后工业时期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恢复自然、保护生态的关系,从而人与自然不再是对峙、冲突、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和睦合一的关系。

这是今天发达国家或后工业社会所要面临解决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所应及早注意研究的问题。

而这恰好就是“天人合一”这个古老命题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选自李泽厚《论中国智慧之“天人合一”》有删改)

1,关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观念成熟于先秦,孔、孟、老、庄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这一观念并都强调“天”“人”之间必须认同、一致、和睦、协调。

B汉儒的“天人合一”是现实的行动世界,人们认为只有认识并遵循它,才能使个体和社会得以保持存在、变化和发展。

C宋儒的“天人合一”是为了建立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属于心灵的道德境界,他们将“天”理解为“理”、精神和心性。

D“天人合一”既包含人对自然规律的适应、遵循,也意味人对主宰、命定的顺从、崇拜,其中“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这大概与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而顺应四时季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现象有密切关系。

B.在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真正的阶级统治尚未建立,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和绝对王权的现象还不很严重。

C.在原始氏族体制下,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地和谐关系,形成了特定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

D.在汉代思想系统中扮演中心角色的“天人合一”重视国家和个体在外在活动和行为中与自然及社会相适应、合拍、协调和同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天”始终具有双层含义,所以“天”“人”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人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是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

B.汉儒和宋儒均推崇“天人合一”,虽然他们的目的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天”原有的主宰、命定含义。

C.对“天人合一”的概念加以改造,就必须彻底去掉“天”的双重内容和含义,而以近代大工业所产生的人与自然崭新的客观关系为基础。

D.如何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恢复自然、保护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睦合一,正是“天人合一”这个古老命题的现代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王恕,字宗贯,三原人。

正统十三年进士,授大理左评事。

迁扬州知府,发粟振饥不待报,作资政书院以课士。

天顺四年,以治行最,超迁江西右布政使。

成化元年,南阳、荆、襄流民啸聚为乱,擢恕右副都御史抚治之。

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

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

迁兵部尚书。

考选官属,严拒请托,同事者咸不悦。

帝亦衔恕数直言,遂命兼右副都御史巡抚南畿。

所部水灾,奏免秋粮六十余万石。

周行振贷,全活二百余万口。

二十年,复改恕南京兵部尚书。

先后应诏陈言者二十一,建白者三十九,皆力阻权幸。

天下倾心慕之,遇朝事有不可,必曰“王公胡不言也”?

则又曰“公疏且至矣”。

已,恕疏果至。

时为谣曰:

“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

”孝宗即位,为吏部尚书。

陕西缺巡抚,恕推河南布政使萧祯。

诏别推,恕执奏曰:

“陛下不以臣不肖,任臣铨部。

倘所举不效,臣罪也。

今陛下安知祯不才而拒之?

且陛下既以祯为不可用,是臣不可用也,愿乞骸骨。

”帝乃卒用祯。

邱浚入阁,与恕不相能。

太医院判刘文泰者,故往来浚家以求迁官,为恕所沮,衔恕甚。

恕里居日,尝属人作传,镂板以行。

浚谓其沽直谤君,上闻罪且不小。

文泰乃自为奏,讦恕传中自比伊、周,于奏疏留中者,概云不报,以彰先帝拒谏,无人臣礼。

恕以奏出浚指,抗言:

“文泰无赖小人,此必有老于文学多阴谋者主之。

”帝下文泰锦衣狱,鞫之得实,因请逮浚、恕对薄。

帝心不悦恕,乃贬文泰御医,责恕沽名,焚所镂板,置浚不问。

恕再疏请辩理,不从,遂力求去。

听驰驿归,不赐教,月廪、岁隶亦颇减。

武宗嗣位,遣行人赍敕存问。

恕陈国家大政数事,帝优诏报之。

正德三年卒,年九十三。

谥端毅。

(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邱浚入阁,与恕不相能能:

和睦B.恕里居日,尝属人作传属:

嘱托

C.听驰驿归,不赐敕听:

听说D.遣行人赍敕存问赍:

携带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王恕“端毅”(正直刚毅)的一组是()(3分)

①考选官属,严拒请托②帝亦衔恕数直言③皆力阻权幸

④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⑤传中自比伊、周⑥陈国家大政数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④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恕治盗不忘安民。

王恕与尚书白圭共同平定南阳、荆、襄流民作乱时,严格约束所辖部下不得随意杀人,流民得以恢复旧业。

B.王恕关心民生疾苦。

巡抚南畿时,所辖地区遭受水灾,他奏请免除了秋粮六十余万石,并四处巡查把粮食发放或借贷给灾民,保全存活了二百多万人。

C.王恕恪尽职守,直言敢谏。

他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先后多次应诏陈说政事,提出建议。

碰到朝廷上议事有不同意见时,人们总是希望听到他说话,他也果然不负众望。

D.王恕为官坚持原则。

他推荐河南布政使萧祯补陕西巡抚之缺。

遭到皇上否决,他认为自己无知人之明,不能胜任铨部之职,主动请求告老还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迁扬州知府,发粟振饥不待报,作资政书院以课士。

(5分)

(2)太医院判刘文泰者,故往来浚家以求迁官,为恕所沮,衔恕甚。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南宋)史达祖

雁足无书古塞幽。

一程烟草一程愁。

帽檐尘重风吹野,帐角香销月满楼。

情思乱,梦魂浮。

缃裙多忆敞貂裘。

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

〔注〕缃:

浅黄色。

官河:

运河。

8.上阕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请简要分析。

(5分)

9.请结合全词,对“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两句进行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予独爱莲之,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

(周敦颐《爱莲说》)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蜀道难》)

(3),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

(白居易《琵琶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与母牛同游(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夜闻城市的真正噪音,要等到摩托车的聒噪缄默以后才听得到:

寂静中传来的渐行渐远的夜行人的脚步声,捡破烂者因孤单而吹起的口哨声,巡夜警卫脚踏车的咿呀声,远处微弱的喧闹声,还有楼上的鼾息,病人的呻吟,老旧钟摆的报时声……

挤在满身流汗的太太和小孩之间,搬运小工马可瓦多闭着眼,倾听这些细微声响的尘埃从人行道渗过低矮的窗户,落到他半地下室的房间里。

每一个人迹,马可瓦多都感伤地认他为兄弟,像自己一样,即便在假日也得为了债务、家庭重担及过于微薄的薪水钉在那尘土飞扬的火红水泥鲁炉边。

仿佛是无望的假日念想帮他开启了梦想之门,马可瓦多觉得听到远处有颈铃的响声、狗吠声,还有短促的哞哞声。

他竖起耳朵找,真的听到上百的脚步声,缓慢,低沉,越来越近,压过其他所有声音——-除了那生锈的颈铃声。

马可瓦多站起来,穿上衬衫、裤子。

“你去哪儿?

”觉醒的太太问。

“有牛群过街,我去看看。

“我也要!

我也要!

”知道应该在正确时机醒来的孩子们说。

那是在初夏夜里穿过城市到山上放牧的牛群。

暗灰和花斑的牛背挤满了人行道。

母牛携带着草料、野花和牛奶的香味,城市似乎与它们无关,它们就像待在那个有湿润草地、山雾

和激流浅滩的世界里一样专心致志。

“爸,”小孩说,“母牛跟电车一样吗?

它们也停站吗?

终点站是哪里?

“跟电车一点关系也没有,”马可瓦多解释,“它们到山上去。

“去滑雪?

”小彼得问。

“去牧场吃草。

“它们践踏草地不会被开罚单吗?

不问问题的只有小米开尔,他比其他孩子大些,对母牛已经有他的概念了。

他跟着牛群,像放牛人一样在队伍旁小跑。

等最后一群牛过完,马可瓦多牵起孩子们的手准备回家睡觉,可是不见了米开尔。

他走下房间问太太:

“米开尔回来了吗?

“米开尔?

不是跟你在一起吗?

“他一定跟牛群不知跟到哪里去了。

”马可瓦多想。

他跑到街上,去追踪牛群经过的痕迹。

但那个晚上似乎有不同的牛群穿越城市,每一群分别朝着自己的牧场走去。

马可瓦多循迹追上一群群母牛,都没有见到米开尔。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声颈铃淹没在黎明曙光中,马可瓦多仍无济于事地四处乱转。

接待马可瓦多报警的警官说:

“跟在牛群后面?

那他应该是到山上度假去了,真好福气。

你看着好了,他回来的时候一定是黑黑壮壮的。

警官的臆测几天后被证实了。

有同事在远处的山下遇到了米开尔:

他跟牛群在一起,让问候爸爸,说一切都好。

马可瓦多留在酷热、满是尘土的城市里,心却在他那幸运的孩子身上--他现在正在杉树阴影下待着,嘴里含着一叶青草吹口哨,看着草地上母牛悠闲地走动,倾听山洼中潺潺的流水声。

妈妈却焦急地盼望儿子回来:

“他会搭火车回来?

还是公共汽车?

已经一个星期了……已经一个月了……天气要变坏了……”尽管餐桌上少一个人是一大慰藉,但她仍不死心。

“他好命,待在阴凉的地方,肚子用乳酪填得饱饱的。

”马可瓦多说。

每一次远方的群山在热腾腾的马路尽头若隐若现时,他就觉得自己陷在一口井里,看着头上的阳光在槭树枝叶间闪烁,野蜂嗡嗡飞舞,小米开尔在上面,懒洋洋而幸福地,身处牛奶、蜂蜜和一丛丛的桑葚之中。

其实他每天晚上也都期待着儿子回来,细细聆听着路上的脚步声。

一个晚上,马可瓦多突然从床上坐起来,不是幻觉,他听到砌石地上渐行渐近的脚步声,夹杂着叮当的颈铃。

马可瓦多和全家跑到马路上,又看到了缓慢而庄严地牛群。

在这当中,跨骑在一只母牛背上,头随着牛的前进步伐左右摇晃,处在半睡眠状态的,正是小米开尔。

大家把他举起来,拥抱并亲吻他。

小米开尔有点晕头转向。

“你好不好?

“嗯……好……”

“想要回家吗?

“想……”

“山上漂亮吧?

小米开尔站在大家对面,皱起眉头,目光冷硬。

“我工作得像只骡子,”他说,然后吐了一口口水,“每天晚上我要快快地把挤奶工人的木桶从这头牛移到另一头牛那里去,搬过来搬过去,然后倒进马口铁桶里,反反复复,直到深夜。

一大早再把铁桶滚上卡车让他们运到城里……还要不停地清数牛、铁桶,要是算错了就麻烦了……”

“但你总会待在草地上吧?

当放牧的时候?

“根本没有空。

老有事做。

挤牛奶、薅草、挑粪。

我做这些得到了什么?

借口说我没有工作合约,你知道他们付我多少钱?

少得可怜。

但你们要是以为我会把钱给你们,你们就错了。

走吧,回去睡觉了,我累得要死。

他耸耸肩膀,鼻子吸一口气便转身回家了。

路上的牛群渐渐走远,带着不真实的、无精打采的干草味及铃声。

(选自短篇小说集《马可瓦多》,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对各种噪音的描写,既表现了城市夜间的不宁静,也为后文写马可瓦多因深夜无法入睡而听到母牛经过城市的声音作了铺垫。

B.第二段中作者将从低矮的窗户渗进房间里的各种细微声响比作尘埃,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深夜里噪音的琐细、混沌和无孔不入。

C.孩子们看到母牛是充满好奇,他们用城里生活的经验来揣测母牛的生活,那些幼稚的问题表现了城市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生活经验严重匮乏的现实。

D.接待报案的警官欺骗马可瓦多说,小米开尔跟着牛群是去山上度假享福了,这种不负责任的谎言使马可瓦多陷入幻想之中而放弃了对儿子的寻找。

E.对于小米开尔离家去放牧这件事,妈妈的态度不像马可瓦多那样超然,她虽然为家里少了一口人吃饭而感到慰藉,但仍焦急地盼望米开尔回来。

(2)小说的标题“与母牛同游”有什么含义?

(6分)

(3)小说中的马可瓦多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6分)

(4)优秀小说的“主题”常常是“说不尽”的,这篇小说的主题也可以做多种解读,你能否读出两种以上的主题?

请结合文本加以阐释。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

李泽厚对哲学的最初兴趣,要追溯到12岁那年的一次“精神危机”。

那年春天,他看到山花烂漫、春意盎然,却突然感到:

“人是要死的,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人生之谜霎时间击中了他,使他倍感困扰与悲观。

1950年,李泽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大哲学系。

虽然身在中国最高学府,他大学时代却主要靠“自学”。

那时刚解放,大学里许多课程还未开,冯友兰等哲学教授还在“改造思想”,所以李泽厚没有上过中国哲学史课。

李泽厚从大一开始就自己搞研究,有时逃课,有时上课看自己的书。

他用老师的借书证借图书馆的线装书,每次借30函,要跑几趟才能全部扛走。

有段时间他患病,一些活动不能参加,就把更多时间放在读书和写文章上。

他找到一间废弃的屋顶阁楼,在这里做了大量笔记。

他回顾说:

“我最大缺点之一,是不喜欢问,总是自己摸索,走了许多弯路。

他的第一个研究目标是谭嗣同,本以为很好研究,“当时看谭嗣同,人很重要,书又不多,就投入进去了,结果吃亏了,他因为思想不成熟,观点相互矛盾”。

稿子下了很大功夫,写了五遍,直到毕业才完成。

多年后一个哈佛博士将其译为英文,十分佩服他分析得那么细。

这篇谭嗣同论后来收进了他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一书,影响很大。

虽然承认年轻时“走了许多弯路”,但李泽厚至今认为导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书籍和不断从方法上总结经验”

李泽厚虽然成名早,但因政治表现不突出,成了社科院下放劳动最多的人。

“文革”时,在干校只准读“毛选”,李泽厚在行囊里偷偷带了英文版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把“毛选”遮在上面掩护,还偷偷做了几万字的笔记。

蛰伏近二十年,1979年3月,34万字的《批判哲学的批判:

康德述评》出版了,令许多人大吃一惊。

实际上,这不只是一本研究康德的书,通过“批判”,李泽厚在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他将康德与马克思相联系,从中表达了“人类学本体论”的初步构想。

在思想大解放的上世纪80年代,此书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今已再版6次。

4个月后,他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出版,同样引起轰动。

上世纪80年代,是李泽厚的著述高峰期。

继上述诸书之后,他又出版了《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和《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到80年代末,他完成并出版了《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

“那时,李泽厚每有新作发表,朋友间都要奔走相告。

”相隔30年,易中天仍清晰记得《美的历程》带给他的震撼,“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不能为!

在这之前,美学史的论著基本是教科书式的编年史,只有归纳,没有独创,更谈不上自己的理论体系,除了让人得到些“知识“,完全无助于提高审美能力,”当时我也看过好些文学史美术史,不满意。

所以这本书,每章每节,我都有些新东西。

《美的历程》让年轻人看到了“原来学问可以这样做”:

讲哲学,可以不套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的既定框架;讲文艺,也不一定要套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帽子,完全可以从作品和自己的感受出发。

冯友兰先生称赞此书是对中国美学、中国文学以至于中国哲学的精练概括,“一部死的历史,你讲活了”。

当时,正有一股自下而上的“美学热”袭来,青年人对美学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兴趣,《美的历程》更成了青年学子的架上之书、枕边之物。

1986年,《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标题即为“请听北京街头书摊小贩吆喝声‘李泽厚、弗洛伊德、托夫勒……’”。

虽说《美的历程》为李泽厚赢得巨大声望,但他说:

“这在我写的书里,第三本也算不上!

”在他看来,1988年出版的《华夏美学》更重要,因为叩问美的本体、解开美的哲学之谜,才是他真正的美学抱负!

《华夏美学》在“儒道互补”的思路下提出了“儒”所派生的“情本体”美学、“乐感”美学,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美学精神的深度与广度,也为他后面的哲学研究打开了新的通道。

1989年,他的另一部重要美学专著《美学四讲》出版,他的美学观点主要集中在这本书中。

时隔二十年后,2010年2月,美国最权威的世界性古今文艺理论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第二版,收录了李泽厚《美学四讲》“艺术”篇中的第二章“形成层与原始积淀”。

这套文集由柏拉图的论著选起,一直选到当代。

李泽厚是进入这套一直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文论选的第一位中国学人。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在介绍李泽厚哲学、美学思想和论著的同时,还借助他人对其论著的高度评价,突出了李泽厚在中国当代哲学、美学领域开创性的贡献。

B.12岁的一次“精神危机”使李泽厚对人生倍感困扰与悲观,却也使他对哲学产生了兴趣,这可以视为其思想之河的源头。

C.上世纪80年代是李泽厚的著述高峰期,他相继出版了《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美学四讲》等专著,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美学热。

D.《华夏美学》一书叩问美的本体、解开美的哲学之谜,表达了李泽厚真正的美学抱负,他的美学观点也主要集中在这部专著中。

E.2010年2月,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权威文论选收录了李泽厚的《美学四讲》,这足以说明李泽厚的美学研究所达到的高度。

(2)请简要概括李泽厚学术研究的历程。

(6分)

(3)《美的历程》为李泽厚赢得巨大声望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6分)

(4)虽然承认年轻时“走了许多弯路”,但李泽厚至今认为导师并不重要。

你对“导师并不重要”这个观点有何看法?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为了有效遏制公务接待铺张浪费之风,中央近日作出了工作餐不得提供鱼翅、燕窝等高档菜肴的规定,但能否令行禁止,关键还要看各级政府的执行力了。

B.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戏曲系既重视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又强调兼收并蓄、吐故纳新的现代教学理念,为黄梅戏舞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表演艺术人才。

C.第九届大河财富论坛2013年年会在大河锦江饭店隆重开幕,国内外500余位嘉宾齐聚郑州坐而论道,为中原崛起献计献策。

D.在广州恒大与韩国首尔FC争夺亚洲杯冠军决赛举行的当晚,羊城万人空巷,无数球迷纷纷涌向天河体育中心为恒大加油助威。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多日来中国东部地区持续严重雾霾天气,局部地区空气污染指数达6级,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被迫关闭,航班起降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B.今年“双十一”,淘宝24小时便创造出350多亿的成交额。

在电子商务的攻势下,每年“双

十一”已经由光棍节脱胎换骨,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

C.“嫦娥“三号探测器12月14日在月球表面成功着陆,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

组成,其中80%以上的技术和设备为我国全新研发。

D.有人批评《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故意刁难人之嫌,但更多的人则表扬

这种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危机,弘扬中华文化。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乐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统一体,呈现出不同的侧面和维度。

,,,。

这种乐教观是传统乐教理想价值中最核心的部分,它在人性和万物相通的根源处奠基,在根本处立足,对我们这个一切分割、片段化的时代,具有永恒的魅力。

①它把“乐“提高到一种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来看待②它源于文明早期巫术时代的文化世界

③认为理想的“乐”应该体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有节有序、和谐统一

④这个维度,一方面带有一种神秘主义色彩⑤宗教维度是乐教最原初的意义与功能

⑥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天人合一”的观念

A.⑤②④⑥①③ B.④⑥①③⑤②    C.⑤④⑥②①③D.④⑥⑤②①③

16.根据所给材料内容,在表格内填写恰当的句子,每处不超过25个字。

(5分)

备受关注的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已于10月21日出台。

改革方案将在高考中加强对语文的考核,2016年高考,语文由现在的150分增至180分。

同时,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分值由150分降至100分,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以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三年内有效。

到2016年,高考分数调整到位,除语文和英语的分值调整外,文科数学、理科数学均为150分,文科综合320分,理科综合320分,高考文史类、理工类总分均为750分。

2014年仍坚持2013年命题方向,继续调整试卷结构,把握好学科间的平衡,使考试内容改革成效随时间显现更加充分。

调整志愿设计及投档方式,本科志愿填报实行本科批次平行志愿组填报方式。

高考本科志愿仍在考前填报。

此外,计划2015年在北京市规划的生态涵养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设本科专项招生计划,提高这些地区升入本科一批高校的学生人数,从而加大学生在本地接受基础教育的吸引力,不断提高当地教育教学质量。

北京市出台的高考改革三年“时间表”

时间

具体的改革措施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17.在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