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洋直击考研政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178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海洋直击考研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李海洋直击考研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李海洋直击考研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李海洋直击考研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李海洋直击考研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海洋直击考研政治.docx

《李海洋直击考研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海洋直击考研政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海洋直击考研政治.docx

李海洋直击考研政治

12.26【李海洋直击2013考研政治】01十八大报告考点

2012-12-2611:

47:

29|分类:

默认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直击2013】十八大报告考点

一、十八大报告中的命题热点

1.“科学发展观”首次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阐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次写入报告

3.总体布局:

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4.全面小康社会:

从“建设”到“建成”

5.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

6.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

——提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7.对党的建设主线作了新概括

——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二、十八大报告中的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包括()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D.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十八大报告中将党的建设的主线概括为()

A.科学性建设

B.执政能力建设

C.先进性建设

D.纯洁性建设

三、十八大报告中的分析题

材料1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总书记中外记者见面会的讲话

材料2

雄关漫道真如铁”——梦想不可丢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复兴历史,从深重的苦难中拉开大幕。

“人间正道是沧桑”——道路不可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复兴之路,改变了13亿人的命运,将中国送到了一个世界大国的位置。

“长风破浪会有时”——信心不可泄

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新方位,我们的面前是前所未有的复兴曙光。

我们距离“中国梦”的目标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要脚踏实地。

坚定地保持“中国信心”。

——习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陈列的重要讲话

材料3

党的十六大以来,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成熟和完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

制度建设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

回顾“中国道路”的发展历程,挫折与失误往往与制度缺失或者受到破坏有关。

30多年前,改革开放发轫之时,邓小平就高屋建瓴地指出: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1992年在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他再次指出:

“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

回首十年,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制度建设方面率先垂范。

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会报告工作制度、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以及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巡视制度、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等逐步建立。

回首十年,“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国家根本大法,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改革开放同行,与国家发展同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站上了新的起点。

回首十年,举行立法听证会、开展执法检查和立法后评估、围绕难点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询问、着力加强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和代表履职工作,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展现蓬勃生机。

回首十年,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专题协商形成制度,一大批党外人士在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引自《人民日报》

材料4

回首十年,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民营经济更加活跃。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更趋成熟。

来自不同社会制度的声音,让“中国制度”的发展历程表现得更为真实、客观。

德国柏林社会科学中心跨国冲突和国际制度系主任米夏埃尔?

曲恩说,“最迟从金融危机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政治制度成长起来”,“它有两个特点:

一是大不相同,二是卓有成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点和巨大优势在这一制度下得以充分展现——

“中国的政治体制最重要的优点就是能够迅速做出众多复杂决定,而且决策结果还不错。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弗朗西斯?

福山这样评价。

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坚持改革开放,从依法治国到社会管理创新,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到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从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到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为乘风破浪的中国巨轮保驾护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作为实践、理论,还是作为道路、事业,最终都必须落实到制度上,才能真正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引自《人民日报》

命题角度一: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答:

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命题角度二: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命题角度三:

请结合以上材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体系的关系的关系?

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沦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四、十八大报告中的首次提出: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注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

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

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时效性。

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

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

12.26【直击2013】意识能动性题目答案分析

1.最近,“你幸福吗?

”成为一个人们热议的话题。

有人认为,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

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D.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多项选择题答案(AB)

【答案分析】以现实热点话题和基本理论原理相结合,是2013年考研政治题目命制的重要方式,须重点关注。

A选项直接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且完全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

B选项也直接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且题干中的“不同步性”正是该原理的题中之义,为正确选项。

C选项的表述不规范,社会意识有进步和落后之分,只有进步的社会意识才能发挥促进作用。

D选项的表述违反基本原理,因此,无论二者是否关联题意,均为错误选项。

2.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绩显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为此,十七来以来的五年,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的工作。

这说明,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对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意义是

A.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B.政治上层建筑要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要反映社会存在的发展

多项选择题答案(CD)

【答案分析】这道题的考点仍然是最基本的原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和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原理本身不难,选项和原理的对应关系也不难,但题干的内容设置比较难。

第一,题干材料中并没有出现“社会意识”或“上层建筑”字样,而代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其实二者都属于上层建筑。

都属于社会意识的性质。

第二,“法律体系”和“法治文化”又是属于上层建筑的两个不同部分。

“法律体系”的形成,即“立法”,属于政治上层建筑,或称政治法律制度。

“法治文化”则属于观念上层建筑,或称意识形态。

按照题干已经展开的内容,这道题也可以专门考察“法律体系”和“法治文化”的关系,即上层建筑内部的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如果这样考,须把握两点:

第一,凡属上层建筑,概由经济基础决定(通常所说“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决定文化”都是对的。

)。

第二,在上层建筑内部,政治上层建筑的建立和运行要受思想上层建筑指导(不是如通常想象,“政治”决定“思想”。

“政治决定思想”是错的。

“思想指导政治”才是对的。

)。

如果这样考,虽然未超纲,但难度比较大。

此题并没有这样考,而是通过选项的设置,模糊了上层建筑两个部分的内部关系,仅从上层建筑的总体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角度考查,难度就低多了。

A选项与题干设置的“上层建筑”考点无关。

可排除。

B选项貌似有理,实为混淆概念。

可排除。

C和D二选项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合乎题意。

为正确选项。

3.近来,陷入债务危机的部分欧洲国家经济低迷,复苏乏力,政治动荡。

其原因有产业结构不平衡、实体经济空心化、人口结构老龄化以及不接受过紧日子、福利制度刚性化等。

这表明:

A.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

B.文化观念和社会舆论对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C.上层建筑的变化推动经济基础发展

D.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多项选择题答案(AB)

【答案分析】A选项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表述,且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

B选项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表述,且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

C和D选项直接违反基本原理,无论是否关联题意,均为错误选项。

4.“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得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

这体现了

A.意识的内容是人的主观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和再现

B.意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C.意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D.意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多项选择题答案(AB)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唯物论意识观中的“意识的本质”,也涉及认识论中的“认识的本质”。

二者本有内在联系,多选题中常一并考查。

A选项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观关于意识本质定义的转述,为正确选项。

B选项表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观关于“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的观点,为正确选项。

C选项从表面上看完全符合“认识的本质”,但有陷阱:

“意识对象”。

“意识对象”就不再是意识,而是客观事物。

客观事物怎么会是具有能动反映特性的主客观统一呢?

C选项错误。

题目如此设计并不是文字游戏,此种命题方式常被用来考查对概念的把握程度。

D选项是对于“认识的本质”的偏颇表述,只讲创造性,抹煞反映性。

为错误选项。

1.“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雷锋日记上的话,今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雷锋格言”。

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是()

A.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B.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C.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D.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2.雷锋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标杆。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充分发挥道德模范人物的示范效应,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A.有利于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

B.有利于培育人们的爱国情感

C.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创新意识

D.有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

3.雷锋同志已离开我们50年,但雷锋精神始终镌刻在人民心中,成为引领道德风尚的一面旗帜。

时代在变迁、环境在变化,但雷锋精神依然代表着社会的道德理想,体现着民族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

以下能够体现雷锋精神的选项有()

A.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本支撑

B.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

C.以艰苦奋斗为人生品格

D.以敬业奉献为不变信条

1.“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雷锋日记上的话,今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雷锋格言”。

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是()

A.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B.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C.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D.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2.雷锋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标杆。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充分发挥道德模范人物的示范效应,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A.有利于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

B.有利于培育人们的爱国情感

C.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创新意识

D.有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

3.雷锋同志已离开我们50年,但雷锋精神始终镌刻在人民心中,成为引领道德风尚的一面旗帜。

时代在变迁、环境在变化,但雷锋精神依然代表着社会的道德理想,体现着民族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

以下能够体现雷锋精神的选项有()

A.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本支撑

B.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

C.以艰苦奋斗为人生品格

D.以敬业奉献为不变信条

12.26【李海洋直击2013考研政治】05——2012周年考点

2012-12-2611:

53:

31|分类:

默认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直击2013】2012周年考点

10周年

2002年首届博鳌亚洲论坛

【考点定位】——形势与政策

2002年中国和东盟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考点定位】——形势与政策

15周年

1997年香港回归

【考点定位】毛特——“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

【考点定位】毛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周年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谈话、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

【考点定位】毛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重要论断,今年是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三个有利于”的内容也应格外注意。

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这样,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最终确立起来了。

25周年

30周年

1982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概念

【考点定位】毛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

【考点定位】毛特——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第二,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35周年

40周年

1972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签署《联合公报》——台湾问题

【考点定位】毛特——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1895年日本通过侵略战争从中国割占台湾、澎湖列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有关国际条约明确规定将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

45周年

1972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考点定位】史纲——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50周年

55周年

1957年毛泽东作“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经整理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题在《人民日报》发表

【考点定位】史纲——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毛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主要内容有: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篇文章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60周年

1952年毛泽东号召开展大规模“三反”斗争、同年“五反”运动开始

【考点定位】史纲——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党政军机关开展“三反”运动。

这一运动是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核心的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政治运动,旨在惩治腐败,拒腐防变,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为了配合“三反”运动,1952年初,在全国大中城市,开展了打击不法资本家的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经济情报等不法行为的大规模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即“五反”运动。

1952年《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颁布

【考点定位】毛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2年毛泽东提出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间阶级

【考点定位】史纲——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2年6月,毛泽东指出:

“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这说明,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成为必要的了。

65周年

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

【考点定位】毛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0周年

1942年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考点定位】史纲——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

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

实行这个政策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开始

【考点定位】史纲——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

75周年

80周年

85周年

1927年八七会议召开

【考点定位】史纲——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第一,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

第二,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会议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在中国革命处于严重危机情况下,八七会议的及时召开,并制定出继续革命斗争的正确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强调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实际上提出了以军事斗争作为党的工作重心的问题。

1927年南昌起义举行

【考点定位】史纲——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90周年

1922年香港海员工人罢工、安源路矿工人举行罢工

【考点定位】史纲——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1922年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举行

【考点定位】史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活动)注意2012年5月4日《胡锦涛在纪念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最低纲领、最高纲领

【考点定位】史纲——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100周年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考点定位】史纲——封建帝制的覆灭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