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经济学IPE.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107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docx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政治经济学IPE.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docx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

IPE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出现在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李斯特等。

其主要的理论观点有:

生产力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关税是保护国内工业的主要手段;其主要的经济政策主张包括货币即财富、国际干预经济两大点。

2.相互依存:

随着全球范围内各国经济联系加强,非国家行为体的发展,相互依存理论应运而生。

它是指跨国界的货币、商品、人员和信息流动所导致的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

相互依存并不意味着互利、“非零和”和完全平等。

其主要特性是敏感性与脆弱性。

相互依存是自由主义者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提出的有广泛影响的三种学说之一。

3.国际机制:

指导国际行为的明示的和含蓄的原则、规范、规则和程序,国际机制在某个国际关系领域内,行为体围绕机制形成相互预期。

这里面的行为体是指国际关系中各种政府和非政府行为主体。

它们既是机制的创造者,也受到机制的制约。

机制中的原则反映了行为体的观念和信仰。

规范是指以权利和义务方式确立的行为标准,规则是指对某些行为的专门禁止,决策程序是指决定和执行共同政策的习惯做法。

4.结构性权力和联系性权力:

苏珊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分析法”把权力分为结构性和联系性两种。

联系性权力是指甲国依靠权力让乙国去做本来不愿做的事情的能力,经典现实主义主要集中在对这种权力的研究上。

结构性权力比联系性权力更加重要,结构性权力的核心是国家,它包括四个方面:

安全结构、金融结构、生产结构、知识结构。

5.新依附P205

二战后,出现了以跨国公司投资为基础的“新依附”。

代表人是多斯桑托斯。

特征是:

(1)工业发展主要依靠出口产业,因为出口能赚取外汇来购买资本货物。

(2)工业发展为国际收支的波动所左右,这往往导致附属国在国际收支上出现赤字。

(3)工业发展受帝国主义中心国家的技术垄断所左右。

6.汇率政治的三难P327

汇率政治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国家自主与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各国努力维持本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通过促进资本流动进而促进本国的贸易与投资;另一方面,建立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避免由于各国的互相恶性竞争而导致的世界经济衰退。

然而,自从固定汇率制崩溃以来,全球不但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相反,金融危机不断。

究竟是采取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策决策者,褒贬不一,理由各异,这是目前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最大困惑。

汇率政治三难(P305):

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任何单个国家是在追求三个政策目标:

稳定的汇率、自主的国家货币政策和资本流动。

但是研究者发现,任何一个国家只能同时实现其中的两个政策目标,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国家能同时实现三个政策目标。

任何国家,只要实行开放经济,如果这个国家要保持资本的流动和固定汇率,它就必须放弃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

假如一个国家为了促进资本的流动而实行独立的货币扩张政策,那么结果必然是资本外流,国内利率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提高利率,同时放弃开始的货币政策,才能维持固定汇率。

如果政府坚持扩张的货币政策,那政府只能是要么控制资本流动,要么采取浮动汇率,从而牺牲其他两个目标政策中的一个。

这是浮动汇率制施行以来任何国家都难以解决的难题。

7.特里芬困境P324

特里芬困境:

或特里芬难题,由比利时裔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率先从学理上对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的美元汇兑本位制提出了质疑,指出该制度在清偿能力机制与国际上对该制度信心之间存在本质的矛盾。

他指出,美元——黄金汇兑本位制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主要是依靠美国国际收支赤字来提供国际清偿能力,只有当美国为世界提供更多的美元时,其他国家才能持有美元进行国际结算;但当其他国家持有的美元数量增加,又得不到美国持有的黄金的支持和兑换时,就会对美国失去信心,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威胁整个货币制度。

其必然结果,要么美国尽量避免国际收支赤字,要么寻求一种新的清偿能力机制。

8.直接投资P393

跨国投资:

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

直接投资(FDI)是指投资者在本国之外以控制企业部分产权、直接参与经营和管理从而获取利润的资本对外输出。

它既包括固定资产,也包括中间产品,如资本、技术、管理技术、市场准入以及企业。

对外直接投资有两种形式:

创办新企业(公司)或收购外国现有企业或公司;通过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进而对该企业进行股权控制。

关于控制股权的比例达到多少才能算直接投资,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只要拥有10%或者超过10%的股权,就可视为直接投资。

9.多边主义:

多边主义,学术界一般采用倾向于采纳鲁杰在《多边主义:

一种制度的剖析》中的定义。

根据鲁杰的定义,多边主主要包括三个原则:

1.不可分割性原则,即在任何地方对某个成员国的攻击都被认为是对全体成员的攻击。

2.非歧视原则,所有成员国都被相同的对待,就像贸易协定中的最惠国待遇一样。

3.扩散性互惠原则,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是具体的物物对等交换,而是依靠长期保证平衡来获得。

随着国家之间经济与政治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多边主义在国际社会也被广泛使用,例如;在投资领域的《多边投资协定》《与贸易相关的投资协定》等等。

10.两部门模式

两部门模式基本概况

又称为“两部门模型”(dual-sectormodel),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W.阿瑟·刘易斯(W.ArthurLewis)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后来经过费景汉(J.Fei)、拉尼斯(G.Ranis)等人加以修改、公式化以及进一步扩充,主要探讨劳动力的转移与现代部门的产量以及就业增长的关联性。

该模式认为,任何欠发达(国家)经济都是由两个部门组成的,一个部门是人口过剩的、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仅能维持生存的传统农业部门;一个部门是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的现代城市工业部门。

在此基础上,刘易斯有三个最为基本的假设:

第一,从农村农业部门到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转移率与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率成正比。

第二,农村存在着剩余劳动,而城市里的就业则是充分就业。

现代部门的就业增长与这个部门的产量成正比。

第三,现代部门存在着一个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这个市场保证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完全吸收之前城市实际工资总是不变的。

1主要内容

在这三个基本假设前提下,劳动力转移与现代部门的产量和就业增长的关系可以概括如下:

首先是传统的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由于传统农业部门转移的劳动力是剩余劳动力,所以,当它们转移后实际上并不影响传统农业部门的产出总量。

而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由于只是得到这些剩余劳动力的供给,城市的工资水平就可以保持不变,城市工业部门的产量就可以增加。

当城市工业部门的产量增加后,由于工资水平不变,资本家就可以将全部利润投资到同类设备上,这样就可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这样的过程可以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农业部门没有过剩劳动力为止,在这种状态下,城市工业部门必须提高工资水平,而传统农业部门为了不让劳动力转移也必然提高工资,这时传统的农业部门和城市的现代部门将得到均衡发展。

2面临的挑战

尽管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对于解释发展过程中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但其暗含的三个假设在现实中受到了挑战:

劳动力的转移率与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率成正比的逻辑前提是,资本家获取的利润必须重新投入到和现存的资本同样的设备上,如果资本家将利润投入到更加节约劳动的资本设备上,或以资本外逃的方式进入发达国家的银行,那么对劳动力等需求并不一定增加;刘易斯模型关于农村存在着剩余劳动而城市里的就业则是充分就业的假设,忽略了在欠发达国家现实中,城市也存在着广泛的剩余劳动;刘易斯模型关于城市现代部门工资水平不变的假设也有悖于欠发达国家的现实,事实上,即使是在现代部门失业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由于工会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以及跨国公司雇佣制度的作用,城市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也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11.大爆炸模式与渐进主义模式(P455——P458)

 “大爆炸模式”由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推行,“渐进主义模式”主要是基于中国转型经验

不同点:

1、作为一种具体转型路径,“大爆炸模式”先有理论总结,然后是已有理论的具体应用;“渐进主义模式”则是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先是立足于中国的实践摸索出来的,后来才被证明为一种可行的路径

2、作为一个学术概念,与“大爆炸模式”相关联的“华盛顿共识”强调的是规范性,而“渐进主义模式”是实证性概念,强调“干中学”或“学中干”。

相同点:

(1)次序问题:

“大爆炸模式”:

民主优先,大规模私有制;“渐进主义模式”:

市场经济优先 , 所有权逐渐变革.

(2)范围问题:

“大爆炸模式”——新自由主义,市场主导,政府对经济改革干预保持最小;“渐进主义模式”——新结构主义,主张政府积极干预政策,通过工业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建立市场经济。

(3)阶段问题:

主要涉及改革的措施。

“大爆炸模式”制度重组优先;“渐进主义模式” 稳定化和自由化优先

(4)步幅问题:

“大爆炸模式”——步幅大;“渐进主义模式”——步幅小

12.地区主义:

所谓地区主义,即同一地区内的各个行为体(包括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或个人等)基于共同利益而开展地区性合作的全部思想和实践活动的总称。

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不同理论范式对地区主义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1、在自由主义眼中,地区主义被看做是区域经济活动的融合;

2、在现实主义的视角中,地区主义被定义为与大国关系或霸权相关联的政治和经济过程。

在建构主义看来,地区主义是一种集体认同的文化认识过程和社会化过程。

13.转型国家

转型国家(也称门槛国家或新兴工业国)指的是正在向工业国过渡的发展中国家。

 转型国家含义具体指国家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变的过程。

转型国家的特点:

1、从威权政治向民主治理转型

2、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3、正(可能)可能处于独立国家身份缔造过程中

14.雁型发展模式

雁型发展模式首先是由日本学者与1962年提出的,主要是用来解释东亚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增长和贸易模式变化之间的关系。

按照这种模式,在东亚地区,领导者和跟随者之间的关系是以一种类似于雁型的方式进行的:

日本是东亚经济发展中的头雁,“四小龙”随其后,东盟国家收其尾。

通过投资和贸易,东亚地区融合为一个整体。

但由于日本在冷战以后追求军事力量,这种模式的政治和安全意义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忧虑,使东亚国家对之的认同大打折扣。

15.趋同论

强调国际力量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但趋同论不能解释两个事实:

第一,中国开放的初始条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与60-70年代的亚洲国家不同。

第二,即使同为转型国家,为何打破现存的国家制度直接进入资本主义体系的俄罗斯出现滞涨,而有选择利用国际力量的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所以,国际力量是持续增长和顺利转型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

二、简答题:

1.政治与经济互动的机制

国际体系中经济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以及信息)的跨国流动对国际体系本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内部政治结构和过程会施加影响,反之亦然。

政治与经济的互动集中体现在国家与市场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国家以及它的政治作用影响生产和财富的分配,尤其是政治决策与政治利益影响经济活动分布,以及这种活动的成本和利润的分配。

另一方面,市场和经济力量对国家和其他政治活动主体之间权力与福利的分配施加影响,尤其是这些经济力量会改变政治与军事力量在国际上的分布。

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政治框架制度决定经济利益分配。

国际经济体制的各种制度和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政治体制。

国际范围内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都要受到政治、外交和军事安全因素的制约。

第二,国家政策决定过程中的政治意图和经济利益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经济制裁和禁运是国际政治斗争中常用的手段;降低或提高关税、主张或反对贸易保护主要是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和对私人企业国际经营的限制(扶持)更是实现某种政治、军事战略的手段。

第三,国际经济关系本身就是国际政治关系、经济实力是国际政治权力最重要的源泉,财富是敌对国家和集团所力求攫取的重要目标。

主权国家之间的政治冲突和战争是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对经济利益追求的迫切性是加剧或减缓冲突的主要因素。

 

2、IPE三大理论流派间的区别

理论流派

思想

内容

比较方面

国家主义(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

马克思主义

或激进主义

人性观

人类是侵略性的,具有冲突倾向

个人以理性的方式行事,以实现自身私利的最大化

个人在天性上是合作的;在集体中却以冲突的方式行事

个人、社会、国家、市场之间的关系

目标是增加国家权力,通过管制经济生活来实现;经济从属于国家利益

当个人以理性方式行事时,生产、分配和消费商品的市场得以建立;在没有政府干预时,市场功能最优

集体之间,尤其是财富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彼此竞争;冲突性和剥削性关系

国内和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

国际经济是冲突性的;无政府状态的不

安全产生竞争;国家自我防卫

国际财富随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实现最大化;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国际经济增加财富

冲突性关系,因为资本主义内在的扩张性;寻求国际经济体系的根本变革

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3)

1、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7月1日至22日,战后国际金融体系筹组会议在布雷顿森林镇举行,通过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这些规定了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宗旨,决定了其框架及运作机制,故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战后国际经济制度中最重要的一个。

国际货币基金和国际复兴发展银行是它的实际载体和支柱,其中又以IMF为中心。

IMF的主要内容包括:

黄金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IMF以回购方式提供资金;认缴份额与投票权同步;自由贸易多边兑换。

简而言之,其基本特征是“二挂钩一固定”。

2、目标

(一)基本目标:

结局国内自主和国际标准之间的矛盾

(二)在国际货币领域三大目标

1、在满足各国经济自由的情况下,国际货币秩序要以固定汇率为基础,以防止30年代各国竞相进行货币贬值

2、货币要有可兑换性,主要是用于经常项目收支的货币具有可兑换性,以此促进贸易发展

3、在一国发生“根本不平衡”的条件下,允许一国改变其汇率

三、机制:

双挂钩:

黄金与美元挂钩(1盎司黄金=35美元);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用美元进行国际储备和信用支付)标志着“美元霸权时代”的到来

四、动力:

1、美国的主导作用

1)树立美国作为领导者的国际信用(46-58年,欧洲从美国供货的援助和政府贷款净额高达250亿美元)

2)开放国内市场(通过GATT降低关税,带头开放国内市场)

2、国际货币合作机制的建立

为建立和稳定战后国际经济秩序提供了制度性保证,促进了国家之间的多边合作

1)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5、成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推动下建立了稳定的经济秩序,美元成为固定汇率的基础,国际货币秩序的调整问题、清偿能力问题以及信心问题就都得以解决。

国家质检各个方面都得以发展:

贸易:

1950年,西欧国家出口额为190亿美元,1973年为2440亿美元

经合组织(OECD):

1973年每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是其1950年的2-3倍

投资:

出现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

福利:

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促进了公共部门的发展

这就是所谓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六、困境及其终结

1.“特里芬难题”

美元—黄金汇兑本位制主要依靠美国国际收支赤字来提供国际清偿能力,这和国际上对该制度的信心存在本质矛盾。

2.创设新的国际货币:

“特别提款权”

特别提款权,是IMF创造的一种相关国家货币和金融部门用来解决国家间收支不平衡的储备资产,提供新的国际清偿能力的手段

问题:

为什么美元不继续美元霸权:

1、国内政治(政党和利益集团)民主党;2、国际力量结构:

A欧洲复兴B美国外汇市场遍顺差为逆差,其他国家对美元信心动摇C美国在欧洲广泛投资,被认为是输出通货膨胀

3.终结美元与黄金挂钩:

“尼克松冲击”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发表电视演讲,宣布以其他国家的货币和黄金折算的美元值必须改变,开启了浮动汇率时代。

4、浮动汇率制及其困惑:

“汇率政治三难”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做出让汇率浮动的决定

1976年IMF签订《牙买加协定》:

浮动汇率合法化;一国货币面值的决定是本国责任,处理国家自主与稳定的国际体系的关系问题:

各国努力维持本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通过促进资本流动来促进本国贸易与投资建立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避免由于各国相互恶性竞争而导致经济衰退

7、补充

第一,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关贸总协定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临时适用。

应当注意的是,由于未能达到GATT规定的生效条件,作为多边国际协定的GATT从未正式生效,而是一直通过《临时适用议定书》的形式产生临时适用的效力。

第二,WB全名为世界银行,原名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它是联合国属下的一个专门机构,负责长期货款的国际金融机构。

其宗旨是通过对生产事业的投资,资助成员国的复兴和开发工作;通过对贷款的保证或参与贷款及其他和人投资的方式促进外国和人投资,当成员国不能在合理的条件下获得私人资本时,则在适当条件下以银行本身资金或筹集的资金及其它资金给予成员国直接贷款,来补充私人投资的不足;通过鼓励国际投资,开发成员国的生产资源,提供技术咨询和提高生产能力,以促进成员国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及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

第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根据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于1945年12月27日在华盛顿成立的。

与世界银行同时成立、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其总部设在华盛顿。

我们常听到的“特别提款权”就是该组织于1969年创设的。

4、相互依存的敏感性与脆弱性

敏感性:

是指在政策框架未变时一方感受另一方变化的速度与遭受代价的程度。

敏感程度与依赖程度成正比,依赖程度越高,敏感性越强。

敏感性相互依存可以是经济的,也可以是政治或社会的。

脆弱性:

是指政策框架变化后一方因另一方变化所遭受损失的程度,即在相互依存被切断时所蒙受损失的程度,体现了一国的应变能力或调适能力的强弱,一般而言,实力越雄厚,调节机制越健全的一方,其不会十分脆弱。

敏感性和脆弱脆弱性所揭示的不对称相互依存是国际政治中行为体的权力来源。

【二者差异之一:

政策是否发生变化

敏感性是某一政策框架中一国发生的变化导致另一国发生变化的速度有多快,所付出的代价有多大。

脆弱性则是当某一政策框架发生变化后,一国在一段时间内为适应变化了环境而作出有效调整所应付出的代价。

脆弱性大小取决于“各行为体可供替代选择能力及所付出的代价”。

脆弱性较敏感性更具有政治和战略含义。

】【简答题的话,这部分就不用了吧?

5、复合相互依存的三个主要特征及将权力转化为控制结果能力的政治过程

6、国际社会中的公共商品的种类

公共商品包括建立在不歧视原则和无条件互惠原则基础上的自由开放的贸易制度,也包括有利于人们从事商业活动的稳定的国际货币,同时还包括国际安全,等等。

7、霸权周期的基本动力(第六章P150)

霸权周期的动力是成本与收益(吉尔平和沃勒斯坦)。

霸权国家要想将其自身的观念以及规则强加于国家体系,他就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只有当他的所获远超过他付出的代价时,才能成为霸权。

所以经济成本和收益都是霸权周期的动力。

8、国家主义范式的基本内容

国家主义理论主要集中于国家的行为以及国家的利益对国家经济关系的影响。

1.核心与边缘的关系:

核心区在国际体系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而边缘区在国际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

核心区和边缘区的关系不是一种剥削关系,而是一种功能关系,一种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2.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服从于国家,国家居于社会之上。

3.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政治决定经济

4.冲突与合作的关系:

1)霸权稳定,则体系稳定;2)霸权衰落,导致混乱。

5.研究方法:

国家主义的范式强调以国家为中心的分析,其中国家利益是国家主义分析方法的出发点和逻辑前提。

关于国家利益的研究,采用双层分析,其一是逻辑演绎分析;其二是经验归纳分析。

国家主义的分析方法是将国家作为一个自治因素,外交政策反映了国家本身的利益。

9、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三种观点

马克思主义:

主要观点是社会是国家之下的社会。

又可以分为工具马克思主义和结构马克思主义。

工具马克思主义将政府的行为看做是社会压力的直接产物,主张国家就是某些特殊的资本家或阶级的直接代言人。

即国家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结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在资产阶级体系的整体结构中起着一种独立的作用,在这种结构下,国家有时采纳资产阶级的观点有时候也反对。

整体上说国家是各种矛盾和冲突调和的产物

自由主义:

以社会中的集团和个人为单位,因此又称为利益集团理论或多元主义理论。

他们认为公共政策总是某个特殊阶层的影响或反映某个特殊阶层的利益;第一:

自由主义反对将国家看做是一个独立自治的要素,而是主张国家无论是在动机上还是在资源上与社会中的其他机构别无两样。

第二:

反对将国家利益看做是超社会中所有成员的个体利益的利益。

第三:

自由主义认为政府的本质作用就在于创造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个人能够自由地实施他们的意愿而不是努力保护国家的权力资源以及社会福利。

国家主义:

强调以国家为中心的分析,认为国家一方面受制于社会,代表社会共同的持久的偏好,另一方面国家又必须克服社会中压力,特别是那些特殊阶层以及利益集团的压力。

因此国家和社会既有部分程度的相互依赖又在一些领域的活动中相互独立。

国家主要是公共利益领域,而社会却包含着个人利益,这种社会即市民社会。

10、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到目前为止,主要有四种理论:

自由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现实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结构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以及新政治经济学理论

前三种理论是第一代,以国家为分析单位,在寻求政治经济关联性的过程中形成的;最后一种理论是第二代,在分析“制度与利益”以及“国内与国际”两种关联性的过程中发展而来

自由主义国际贸易理论

基本观点:

劳动分工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专业化,不但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可以增强国民收入。

比较优势理论、特定要素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里昂惕夫之谜、战略性贸易理论、规模经济效应理论

现实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起源于古典中商主义,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代表人物有汉密尔顿、李斯特。

基本主张:

国家的生存和自治是政策的主要目标,但率先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和后来进行工业化的国家的利益并不一致,主张国家的干预和贸易保护,带有实用主义的倾向

结构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也称依附贸易理论,起源于古典马克思主义传统。

基本观点:

世界的财富分配是不平等的;市场是不完全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发达国家较之发展中国家更占优势;战略贸易是必要的

新政治经济学理论

更加注重贸易政策制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