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试题解析版word版教师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056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3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宁波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试题解析版word版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浙江省宁波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试题解析版word版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浙江省宁波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试题解析版word版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浙江省宁波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试题解析版word版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浙江省宁波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试题解析版word版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宁波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试题解析版word版教师版.docx

《浙江省宁波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试题解析版word版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宁波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试题解析版word版教师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宁波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试题解析版word版教师版.docx

浙江省宁波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试题解析版word版教师版

浙江省宁波市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试题(解析版word版)教师版

班级__________座号_____姓名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关爱生命,健康生活”。

下列行为不利于健康的是()

A.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B.拒绝吸烟、酗酒、吸毒

C.参加体育锻炼D.沉湎网络游戏

【答案】D

【解析】【考点】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解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

吃营养配餐;参加体育锻炼;按时作息;拒绝毒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但经常玩手机、熬夜上网游戏,属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D符合题意,故选D。

2.下列实验操作需要纠正的是()

【答案】B

【解析】【考点】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氧气的收集方法

【解析】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不漏气;A操作正确。

B.向试管中装块状或颗粒状固体药品的方法是:

一横、二放、三慢竖。

即:

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取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

B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

C操作正确。

D.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D操作正确。

B符合题意,故选:

B。

3.

2020年6月21日(夏至),我国部分地区可以看到日环食奇观,当天中国邮政发行一套《天文现象》特种邮票,如图是其中的日环食邮票。

关于这一天的描述错误的是()

A.日环食发生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B.这一天的月相是新月

C.2020年,这一天宁波白昼最短

D.2020年,宁波正午太阳高度角这一天最大

【答案】C

【解析】【考点】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基本原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解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太阳高度最大。

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时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并且与太阳同升同落,人们无法看到它这时的月相叫“新月“或“朔月"。

日环食发生时,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只遮住了太阳的中心部分。

A.日环食发生时,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只遮住了太阳的中心部分,故A叙述正确。

B.新月是一种天文现象,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时,月亮以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并且与太阳同升同落,在地球上看不见月球的情况,图中所示的是新月,故B叙述正确。

C.D: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浙江省宁波太阳高度最大,昼长夜短,故C叙述错误,D叙述正确。

根据题题意,故选:

C。

4.健身者在没有其它辅助的情况下,下列姿势不可能在水平地面上保持的是()

【答案】A

【解析】【考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解析】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A.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和人的重力两个力的作用点在重心,但两个力没有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不是一对平衡力,所以A姿势不可能在水平地面上保持,故A符合题意

B.C.D:

图中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和人的重力两个力的作用点在重心,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所以BCD姿势可能在水平地面上保持,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5.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不断探索了解地球。

下列说法不符合人类对地球现有认知的是()

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B.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由七大板块组成

D.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

【答案】C

【解析】【考点】地球形状的认识讨程及球形证据

【解析】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形象直观,能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形成等自然现象。

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故A正确。

B.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故B正确。

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故C错误。

D.地壳是不断运动的,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故D正确。

6.下列四幅图片都来自于课本,对它们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A.甲图实验中随着瓶内空气被抽出,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弱

B.乙图可以表示四冲程汽油机中的压缩冲程

C.丙图实验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产生条件

D.丁图可以表示至今所建造的核电站里核反应堆的工作原理

【答案】A

【解析】【考点】声音的传播热机电磁感应核电站中能量转化

【解析】A.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当瓶内空气越来越少时,传声介质越来越少,听到声音越来越小,A的描述符合实际。

B.图乙中燃气燃烧,活塞向下运动,带动曲轴转动,是内燃机的做功冲程,B的描述错误。

C.由于图丙中有电源,所以研究的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产生条件,C的描述不符合实际。

D.图丁描述的是轻核的聚变,而至今所建造的核电站里核反应堆的工作原理都是重核裂变,故D的描述不符合实际。

故选:

A。

7.某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示意图及反应前后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由碳原子和氢原子直接构成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1:

1D.x+y+z=233

【答案】D

【解析】【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类型的判定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由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H4+2O2点燃====CO2+H2O

A.由物质的构成可知,甲物质由甲烷分子构成的,故A说法错误

B.由物质的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故说法错误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1:

2,故C说法错误

D.设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a,生成的丙质量为b,生成的丁质量为c

CH4+2O2点燃====CO2+2H2O

16644436

32gabc

16:

64=32g:

a16:

64=32g:

b16:

64=32g:

c解得:

a=128gb=88gc=72g

所以:

x=200g-128g=72gy=1g+88g=89gz=c=72g

则:

x+y+z=72g+89g+72=233gD说法正确,故选:

D。

8.

如图是一款变色眼镜,它的镜片内含有溴化银和氧化铜。

在强光照射下,溴化银分解成单质溴和银,镜片颜色变深;当光线变暗时,溴和银在氧化铜催化作用下,又立即化合成溴化银,镜片颜色变浅。

有关该眼镜的说法错误的是()

A.塑料是高分子合成材料

B.铜螺丝久置在潮湿的空气中会产生铜锈

C.溴化银分解后,银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D.溴和银化合成溴化银前后,氧化铜化学性质不变

【答案】C

【解析】【考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催化剂的特点和性质

【解析】A.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

有机物、合

成、高分子化合物。

塑料属于三大高分子合成材料之一,故A说法正确。

B.铜螺丝久置在潮湿的空气中,与氧气、二氧化碳、水反应会产生铜锈,故B说法正确。

C.在强光照射下,溴化银分解成单质溴和银,银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化合价降低,故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溴和银在氧化铜催化作用下,又立即化合成溴化银,氧化铜作催化剂,反应前后氧化铜化学性质不变,故选项D说法正确。

9.下列实验中,实验用品的选择及使用目的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用品

使用目的

A

观察和解剖玉米种子

显微镜

观察胚乳

B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碘液

增加酶的活性

C

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淀粉

酒精

溶解叶绿素

D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生理盐水

维持细胞形态

【答案】C

【解析】【考点】生命科学实验中常用仪器及其正确操作方法

【解析】A.观察和解剖玉米种子时,要用刀片将种子纵切,用放大镜观察子房内的胚乳,A错误。

B.淀粉遇到碘液变蓝,是淀粉的特性,所以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可用碘液检验淀粉的存在,B错误。

C.叶片放到酒精中隔水加热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避免受到叶绿素的颜色干扰,使实验现象更明显,C正确,符合题意。

D.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清水,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而不是滴生理盐水,D错误。

故选:

C。

10.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光屏是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铁板制成。

小科把“F”发光物置于离凸透镜13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

小科看到光屏上像的形状和大小分别是()

【答案】A

【解析】【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凸透镜的焦距f=10cm,物距u=13cm,满足2f>u>f条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倒立的实像与“F”左右相反上下颠倒,但因为是从透镜一侧看,所以只有上下颠倒形状为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

A。

11.如图为气温上升时,人体的体温调节示意图。

以下关于人体各效应与其产生的主要结果,判断错误的是()

A.效应①可使散热增加B.效应②可使产热减少

C.效应③可使产热减少D.效应④可使产热减少

【答案】B

【解析】【考点】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

【解析】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人体在安静状态下,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内脏;而在运动状态下,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

A.效应④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可使散热增加,A正确。

B.效应②汗腺分泌増加,汗液増多,能散失体内的热量,但不能改変产热多少。

B错误,符合题意。

C.效应③骨骼肌收缩减弱,使产热减少,C正确。

D.效应④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减少,代谢率下降,使产热减少,D正确。

故选:

B。

12.

某熨烫机电路主要由发热体、熔丝、控制开关盒等组成,其连接如图

所示,其中控制开关盒内有开关、指示灯和分压保护电阻等元件。

当该

熨烫机接入家庭电路后,闭合开关,指示灯发光,发热体工作。

现由于

某种原因熔丝熔断,发热体不工作,但指示灯仍发光。

下列控制开关盒

内元件的连接方式符合要求的是()

【答案】B

【解析】【考点】串、并联电路的设计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闭合开关,指示灯发光,发热体工作当发热体断路不工作时,但指示灯仍发光,这表明发热体和灯泡是并联接入电路中的;分压保护电阻与灯泡串联在电路中,所以分压保护电阻能分担一部分电压,故B符合题意。

故选:

B。

13.

如图为一种自热火锅的构件图。

该自热火锅的发热包内有铁粉、铝粉、炭粉、生石灰等物质,将发热包放到水中,会放出大量的热。

有关该自热火锅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

B.设计出气孔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使用时盒内气压过高

C.遇水能放出热量的物质都能作为发热包的内容物

D.使用过的发热包即使干燥后也不能重复使用

【答案】C

【解析】【考点】热传递的概念与方式

【解析】A.由化学知识可知,生石灰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故A正确。

B.盒盖上有出气孔,这样会避免使用时盒内气压过高,能防止危险的发生;故B正确。

C.发热包用于自热食品,要注意发热材料不能有强腐蚀性和毒性,所以不是遇水能放岀

量的物质都能作为发热包的内容物,故C错误。

D.使用过的发热包发生了化学变化,干燥后不能重复使用,故D正确。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

C。

14.

某锥形瓶内盛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100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锥形瓶内溶液质量m1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m2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至A点时,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为40g

B.反应至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CuCl2和NaCl

C.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的质量为280.4g

D.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23.4g

【答案】D

【解析】【考点】碱、酸、盐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向盛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所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优先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之后与氯化铜形成氢氧化铜沉淀。

A点表示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B点表示氢氧化钠与氯化铜恰好完全反应。

A.由图中数据可知,反应至A点时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40g-100g=40g,故A说法正确。

B.反应至A点时,溶液中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有CuCl2和NaCl,故B说法正确。

C.设生成的氢氧化铜的质量为x,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由图象可知,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200g-40g=160g,其中含氢氧化钠的质量:

160g×10%=16g

CuCl2+2NaOH=Cu(OH)2↓++2NaCl

8098117

16gxy

80:

98=16g:

x80:

117=16g:

y解得:

x=19.6gy=23.4g

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的质量为:

100g+200g-19.6g=280.4g,故C说法正确

D.设40g10%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z

NaOH+HCl=NaCl+H2O

4058.5

40g×10%z

40:

58.5=40g×10%:

z解得:

z=5.85g

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

23.4g+5.85g=29.25g。

故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D。

15.

现有一根形变不计、长为L的铁条AB和两根横截面积相同、长度分别为LA.Lb的铝条A.b。

将铝条a叠在铁条AB上,并使它们的右端对齐,然后把它们放置在三角形支架O上,AB水平平衡,此时OB的距离恰好为La,如图所示。

取下铝条a后,将铝条b按上述操作方法使铁条AB再次水平平衡,此时OB的距离为Lx。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若La

成立B.若La

成立

C.若Lb

成立

【答案】A

【解析】【考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由题意可知,将铝条a叠在铁条AB上,并使它们的右端对齐,然后把它们放置在三角形支架O上,AB水平平衡,此时OB的距离恰好为La。

(1)如右图所示,若La

铝条b替换铝条a就相当于在铝条

a左侧放了一段长为Lb-LA.重为

Gb-Ga的铝条,这一段铝条的重

心距B端的长度为

La+

=

,而铁条AB

和铝条a组成的整体的重心在支

架原来的位置,距B端的长度为La,要使铁条AB水平平衡,由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可知,支架O应移到两个重心之间,即La

,故A正确,B错误;

(2)如右图所示,若Lb

相当于从铝条a左侧截掉一段长为La-LB.重为

Ga-Gb的铝条,也相当于距B端

Lb+

=

处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

其大小等于Ga-Gb;

由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要使铁条AB水平平衡支架O应向A端移动,则Lx>La,故C错误。

由LbLa=

>

,故D错误。

二、填空题

16.2020年初,世界多地遭受蝗灾。

(1)蝗虫掠食性强、繁殖速度快。

蝗虫的这些性状都是由_______决定的。

(2)蝗虫生长发育有如图所示的三个阶段,这种发育类型称为_______________(填“完全变态”或“不完全变态”)发育。

(3)我国有非常成功的防治蝗灾经验。

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是常用的防治方法。

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相对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点)

【答案】

(1)基因

(2)不完全变态(3)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农药使用)

【解析】【考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解析】考完全変态发育过程为:

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不完全変态发育过程为:

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1)基因决定性状,蝗虫掠食性强、繁殖速度快,蝗虫的这些性状都是由基因决定的。

(2)蝗虫发育过程经过:

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3)生物防治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节省农药经费,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

17.

如图所示是一位小朋友在照镜子(平面镜)。

(1)小朋友看不到被镜子遮住的物品,是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

_______传播

(2)小朋友通过镜面所成的像在______________。

(填“镜面前”“镜面上”

或“镜面后”)

【答案】

(1)直线

(2)镜面后

【解析】【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解析】

(1)小朋友看不到被镜子遮住的物品,由于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镜子挡住了光线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是对称的,所以像在镜面后。

18.自然正在向人类发出“警报”。

【材料一】2020年2月9日,巴西科学家在南极西摩岛测得高达20.75℃的气温,再次刷新了南极大陆气象观测记录温度的最高值。

【材料二】2020年2月底,南极地区又有新消息:

气候变化引起南极地区藻类大量繁殖,导致出现了“红雪”、“绿雪”现象,而且雪地表面颜色的改变进一步加速了积雪的熔化。

【材料三】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以前在海拔5000m以上植物很难生存。

但研究人员发现,近年来珠穆朗玛峰附近,海拔5000m至5500m范围内的植被显著增加。

(1)材料二中,积雪加速熔化的主要原因是:

物体表面颜色越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判断,_______是植物得以生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填字母)

A.海拔B.纬度C.温度

【答案】

(1)吸收太阳辐射本领强

(2)C

【解析】【考点】颜色与吸热的关系植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解析】

(1)物体颜色不同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不同。

白色反射所有光,黑色吸收所有光,颜色越深的物体吸热能力越强。

材料二中有关于积雪加速熔化的信息“气候变化引起南极地区藻类大量繁殖,导致出现了“红雪”、“绿雪”现象,而且雪地表面颜色的改变进步加速了积雪的熔化”,所以可推知,积雪加速熔化的主要原因是:

物体表面颜色越深,吸收太阳辐射本领越强。

(2)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有关于气温的描述,材料二、三都有描述原本并不适合植物生长的区域都有植被的增加,两者联系可知,这是由于温度的升高出现的一些变化,说明温度是植物得以生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故答案为:

(1)吸收太阳辐射本领越强

(2)C

19.如图是某科学老师设计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

(1)在B装置的液面下降到安全线之前,不能加热氧化铁,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继续通CO,此时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O和空气混合,加热可能会发生爆炸

(2)收集CO,防止污染空气

【解析】【考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

【解析】

(1)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助燃性气体混合,加热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在B装置的液面下降到安全线之前,不能加热氧化铁;因为一氧化碳和空气混合,加热可能会发生爆炸。

(2)一氧化碳有毒需要尾气处理,所以B装置的作用是:

收集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20.科学进步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也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1)电能的广泛采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要注意用电安全。

如果我们发现有人发生触电事故,应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报警和施救。

(2)电磁继电器能实现用低电压控制高电压、弱电流控制强电流。

如图所示的电路,A.b处接电动机或指示灯。

当低压控制电路断开时,指示灯亮;当低压控制电路闭合时,电动机工作。

则a处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线上学习时,同学们注视屏幕,眨眼频率降低,这时泪

液会过度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使眼睑与眼球

之间的摩擦増大,眼睛会有干涩和异物感。

如果连续学

习时间过长,睫状肌会疲劳。

为了保护眼睛,课间要休

息或远眺。

【答案】

(1)切断电源

(2)指示灯(3)汽化(或蒸发)

【解析】【考点】安全用电的常识电磁继电器的工作过程物态变化

【解析】

(1)发生触电事故,用手拉不安全,报警时间来不及,切断电源是首先要做的。

(2)电磁继电器有两个电路:

控制电路与工作电路;在控制电路中,有一个电磁铁。

当控制电路接通后,电磁铁有磁性,吸引衔铁,衔铁带动了工作电路中的动触点的位置的变化,从而控制了工作电路的通断。

其实质就是一个开关。

当低压控制电路断开时,通过电磁铁无电流,电磁铁不具有磁性,衔铁在弹簧的作用下被拉起,指示灯亮,所以a处为指示灯;当低压控制电路闭合时,电磁铁具有磁性吸引衔铁,衔铁向下移动使电动机工作。

(3)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

线上学习时,同学们注视屏幕,眨眼频率降低,则泪液会汽化为气体散失到空气中,使眼睑与眼球之间的摩擦增大。

故答案为:

(1)切断电源

(2)指示灯(3)汽化(或蒸发)

21.

科学上通常用“功”和“热量”来量度物体能量的变化。

(1)在“使用动滑轮”活动中,小科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用竖直向上的大小为10N

的拉力F使物体A匀速提升了0.1m。

如果该装置的机械效率为70%,则这

一过程中,克服物体A的重力所做的功为________J,这个值也是物体A增

加的机械能。

(2)把质量为2kg,温度为25℃的水加热到100C,至少需要完全燃烧__________g

的酒精。

上述过程中,水的内能增加是通过___________(填“做功”或“热

传递”)的途径实现的。

【已知:

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酒精的热值为3.0×107J/kg】

【答案】

(1)14

(2)21热传递

【解析】【考点】功的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热量的计算

【解析】

(1)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2h=2×0.1m=0.2m,拉力做的总功W=Fs=10N×2×0.1m=2J。

由η=

×100%可得,克服物体A的重力所做的功:

W有用=W总η=2J×70%=1.4J。

(2)水吸收的热量Q吸=cm(t-t0)=4.2×103J/(kg·℃)×2kg×(100℃-25℃)=6.3×105J,由题知,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Q放=Q吸=6.3×105J;

由Q放=mq得,需要完全燃烧酒精的质量:

m酒精=

=

=2.1×10-2kg=21g。

烧水时,水的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