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教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4978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政以德》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为政以德》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为政以德》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为政以德》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为政以德》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为政以德》教学案.docx

《《为政以德》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政以德》教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政以德》教学案.docx

《为政以德》教学案

第一课为政以德

1.关于《论语》

《论语》是孔子生平言论的汇集,对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等,都有许多深刻、精辟的见解,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中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当今,《论语》也有“东方圣经”之称。

孔子在立身处世、治学修身、为政治国等方面的理论和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他的“尚德”思想对于青年学子锻造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刻苦勤奋、自强不息、仁厚博爱的品格,温、良、恭、俭、让的优雅气度,将有很大帮助。

2.关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先秦时有“六艺”(学习课程):

礼、乐、射、御、书、数。

配有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庄子》中称为“六经”(此“经”与后来的“经”不同)。

西汉时尊儒,将儒家经典称为“经”,设“五经博士”研究传习,由于“乐”失传,所以称“五经”:

《诗》《书》《易》《礼》《春秋》。

东汉时加《论语》《孝经》,成为“七经”。

唐时,将《礼》分成《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将“春秋三传”列入“七经”之中,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称“九经”:

《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尔雅》,成为“十二经”。

宋时又加《孟子》,成为“十三经”。

清代有《十三经注疏》,将原文及前人的注疏合刻,成为儒家经典集大成之作,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典籍”。

南宋朱熹又将“三礼”合并,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章,加上《论语》《孟子》称“四书”,又将《易》《诗》《书》《礼》《春秋》称为“五经”,加以“章句”(注疏)、“集注”(综合前人评价),成为“四书五经”。

3.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1.字音识记

(1)冉有仆(pú)

(2)道千乘(shènɡ)之国

(3)龟玉毁于椟(dú)中

(4)则将焉用彼(bǐ)相矣

(5)固而近于费(bì)

(6)邦分崩(bēnɡ)离析而不能守

(7)必偃(yǎn)

(8)江山社稷(jì)

2.重要词语

(1)齐之以刑:

整治,整顿

(2)有耻且格:

至,来。

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3)子适卫:

(4)庶矣哉:

(5)必不得已而去:

表假设,如果

(6)节用而爱人:

费用,用度

(7)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8)非吾徒也:

同一类的人

(9)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批判,指责

(10)年饥,用不足:

年,收成;饥,年成不好,灾荒

(11)盍彻乎:

何不

(12)使民敬、忠以劝:

努力

(13)临之以庄,则敬:

面对

(14)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亲身从事耕种

3.通假字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通“拱”,环抱,环绕

(2)道之以德:

通“导”,训导

(3)道千乘之国:

通“导”,治理

(4)无乃尔是过与:

通“欤”,语气词,吧

4.“以”字的用法

(1)道之以政:

介词,用

(2)使民以时:

介词,按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介词,把

(4)何以伐为:

介词,凭,为

(5)则修文德以来之:

连词,来,用来

(6)以就有道:

连词,来

(7)使民敬、忠以劝:

连词,并且

(8)临之以庄:

介词,用

5.词类活用

(1)富之:

使动用法,使……富裕

(2)足食:

使动用法,使……充足

(3)于斯二者何先:

形容词用作动词,把……放在前面

(4)既来之,则安之:

都是使动用法,使……来;使……安

6.特殊句式

(1)齐之以刑:

介词结构后置

(2)无乃尔是过与:

宾语前置

(3)君子哉若人:

主谓倒装

(4)无乃尔是过与:

表估计,“恐怕……吧?

(5)何以伐为:

表反问,“为什么要……呢?

(6)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对……怎么办”

7.文化常识

(1)北辰:

北极星。

从地球看上去位置固定不变,其他星辰围绕它转动。

本课比喻统治者。

(2)千乘:

一千辆兵车。

古时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称一乘,国家的军赋以乘计,拥有车乘的多少,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大小和强弱。

“千乘之国”指国力中等的国家。

(3)社稷:

“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4)萧墙:

门屏,古代宫室中起掩蔽作用的当门屏障。

“萧墙之内”指内部。

“祸起萧墙”指祸乱从内部产生。

8.成语积累

(1)既来之,则安之:

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定下来。

(2)分崩离析: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3)祸起萧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4)鸣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

9.名句积累

(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3)既来之,则安之。

(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语段赏析

1.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赏析 孔子说:

“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依。

这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强调了道德的作用。

法制在治国中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

有时道德能起到法制不能起到的作用,尤其是在主张“以人为本”的中国,它的意义更不可低估,由此可见德治与法治应相辅相成,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更好地发展。

2.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赏析 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赶车。

孔子说:

“人口很多呀!

”冉有说:

“人口已经很多了,下一步做什么?

”孔子说:

“使他们富裕起来。

”冉有又说:

“已经富裕起来了,下一步做什么?

”孔子说:

“教育他们。

这体现了孔子“先富后教”的思想。

孔子认为善于治理国家的人首先应想方设法让百姓富裕起来,民富则安乡重家,比较好治理。

这种思想不是放弃道德教化,而是先抓经济基础建设,然后再“教之”,即抓精神文明建设。

正如管子所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3.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赏析 正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整顿礼乐教化来招引他们。

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

只有自修文德,才能怀柔远人。

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所以能够在历次战乱中传承下来,就是因为野蛮民族在用武力征服这片土地的同时,又被这里先进的文明同化了。

4.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赏析 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富足呢?

老百姓不富足,您怎么会一个人富足呢?

有若的话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

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

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国家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

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

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行为必将造成民不聊生,国家经济衰退。

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

5.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赏析 孔子说:

“在位者自身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

统治者只要自身行为端正,治国理政就会易如反掌。

孔子的这句话强调的是统治者的表率作用。

正人先正己,表率的作用是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的。

6.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赏析 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

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

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

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

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

这里讲的是有仁德者的所为。

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重点研读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答案 孔子认为管理一个国家,物质基础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取得民众的信任,使全国百姓同心协力,这样才能实现“圣王之治”。

因此,“富民”是基础,“信”是“教民”的结果,是实现“圣王之治”的重要保障,二者并不矛盾。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强调了“民信”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不能由于他的去“食”留“信”说法就否认了他的“足民”思想。

2.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

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

答案 不相同。

在孔子看来,贫富悬殊的危害要大于贫穷,而“均贫”不是普遍的贫困,而是“均无贫”,即达到共同的富裕。

富裕、均平、和谐、安定,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就是孔子希望达到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提出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而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

“均”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平”,这是它的词汇义,是抽象的、概括的。

在具体的语境中,它的意义就会添加许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

在“均无贫”和“均贫富”两个不同的句子中含义各不相同。

3.通过学习,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案 “政”是为治之具,“刑”是辅治之法。

“政刑”只能使百姓远罪而已,“德礼”是不同于“政刑”的手段,可以使百姓日迁善而不自知。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他把“德礼”作为治国的根本。

合作探究

孔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影响了世界。

作为一位先贤圣哲,他不仅得到了中国的纪念和尊重,而且也得到了世界的纪念和尊重。

可是,对于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你了解他的生平吗?

你了解他的思想性格以及伟大的品德吗?

请以“走近孔子”为话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提示 对于孔子,前人已经有了大量的书籍记载,为我们真实地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认识其为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探究 第一步,购买或者借阅《史记》《孔子家语》,搜集有关孔子生平的研究资料。

第二步,阅读《史记》中“孔子世家”部分以及《孔子家语》,同学之间互相合作,扫清词句障碍,疏通文意。

第三步,进一步研读《孔子世家》《孔子家语》以及有关孔子生平的研究材料,摘录孔子生平大事,了解孔子的远大理想、政治主张,概括孔子的思想性格,做成卡片。

第四步,利用卡片,画出孔子生平大事年表。

第五步,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特征,初步感知孔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

第六步,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有关孔子的小传,总结自己对孔子的认识。

考点一 通假字

命题规律

在高考试题中,涉及通假字的考查,往往是一道考查实词的题目中有一个选择项涉及这一考点,且多以干扰项的形式出现,难度不高,往往是教材中出现过的。

例题解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抉而去之    去:

使……离开

B.天下宗周宗:

祭祀

C.我安适归矣适:

往,到

D.余甚或焉或:

通“惑”

试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宗:

“以……为宗主”“归顺”。

答案 B

点拨 有通假字的D项是作为干扰项出现的。

在阅读中,按字面义解释不通,就应从字音或字形上去寻求本字。

解决通假字造成阅读困难的问题,当靠平时识别积累;借助通假字归类表;结合典型例句硬记也是一个办法。

但具体运用起来,都要紧扣语境进行,切戒不辨古今,不识通假,以今义释古义。

考点总结

所谓“通假”,就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和假借的现象,它包括“通用”和“假借”两类。

“通用”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也相通的字之间的通用。

“假借”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并不相通的字之间的借用。

辨别通假字要注意:

(1)通假有固定,不能随便与某个音同、音近字通假,如“倍”与“背”通假,但不和“备”“被”通假;

(2)不能互假,甲字通乙字,不能倒过来乙字通甲字,如“县”可假为“悬”,反之则不行;(3)有的字按今音读音不同,但古音相同,例“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的“趣”通“促”,今天已不同音了。

考点二 “以”字的用法

命题规律

(1)“以”是高考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虚词。

(2)出现在考题中的两个“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大多都不相同,常见的是两个意义不同的介词或用法不同——一个介词,一个连词。

例题解析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④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⑤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⑥焉用亡郑以陪邻 ⑦屋极有窗以达气

A.①③⑤⑦B.②④⑤⑥

C.②④⑥⑦D.①③④⑤

试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C项都是连词,表前面的动作行为是为了后面的目的,可译为“来”。

①介词,可译为“用”。

③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并且”。

⑤介词,可译为“因,由于”。

答案 C

点拨 首先明确题干例句中“以”的用法,再找出用法与之明显不同的,排除部分选项。

考点总结

“以”字用法归类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借)……身份”。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②表示动作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可译为“在”“从”。

(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

(《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前出师表》)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⑥连接方位名词等:

以上,以下,以往,以来,以内,以外……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副词,通“已”,已经。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以”还有下列实词义:

(1)名词:

原因,理由,道理。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2)动词。

①认为。

赵王以为贤大夫。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③通“已”,停止。

(雨)不以,则亡乎?

(《陈涉世家》)

注意

 介词的基本特征:

(1)用在名词、代词、数量词或以这些词为中心的短语前,组成介词结构;

(2)有时介词可以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或它们的短语组合,这时动词性、形容词性已经虚化,其实相当于名词短语;(3)介词结构是用来修饰说明动词的,位置在动词前面的,是状语,位置在动词后面的,有的可以移到谓语或动词前面去翻译。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论语(lùn)仆人(pú)   何以伐为(wéi)

B.社稷(jì)颛臾(zhuān)买椟还珠(dú)

C.虎兕(sì)大禹(yǔ)分崩离析(bènɡ)

D.后羿(yì)聚敛(jiǎn)偃仰啸歌(yǎn)

解析 A项“论”读lún。

C项“崩”读bēnɡ。

D项“敛”读liǎn。

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C.求!

无乃尔是过与

D.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解析 A项“共”通“拱”,环抱,环绕。

B项“道”通“导”,治理。

C项“与”通“欤”,语气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C )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格:

区别

B.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去:

离开

C.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劝:

努力

D.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若:

像,如同

解析 A项格:

至,来。

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B项去:

去掉。

D项若:

指示代词,这。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D )

(1)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4)子为政,焉用杀

A.

(1)和

(2)相同,(3)和(4)相同

B.

(1)和

(2)相同,(3)和(4)不同

C.

(1)和

(2)不同,(3)和(4)相同

D.

(1)和

(2)不同,(3)和(4)不同

解析 

(1)于:

在,介词。

(2)于:

向,介词。

(3)焉:

什么,代词。

(4)焉:

哪里,副词。

5.《论语》这部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处身立世的道理等方面。

宋代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编为“四书”。

6.名句填空。

(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既来之,则安之。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

“求!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进见

(2)是社稷之臣也:

(3)则将焉用彼相矣:

扶着盲人走路的人

(4)龟玉毁于椟中:

匣子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无乃尔是过与?

译文:

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们吗?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

君子疾恨那种不直说想要做什么却一定另编托辞的做法。

(3)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

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

9.孔子为什么说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有和子路的过错?

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其理由是什么?

答案 

(1)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子路应义不容辞地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做法,可他们并没有劝阻。

(2)孔子的理由有三:

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非季氏所当伐。

(二)高考·模拟

(2019·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0~11题。

子曰: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

“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10.“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先生在说自己。

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自谦的说法。

解析 “夫子自道”是宾语前置句,即“夫子道自”,意思是“先生在说自己”。

子贡是孔子的弟子,他说“夫子自道”,不是真的认同孔子对自己“没有能力做到”的评价,而是认为孔子就是他自己所说的“仁者”“知者”“勇者”,“我无能”是孔子谦虚的说法。

11.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

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答案 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解析 第一则材料立足于孔子对“仁者”的认识,孔子认为“仁者”不忧,是因为“仁者”胸怀天下,不担心自己的未来,不忧虑自己的人生,能乐天知命。

孟子认为,尧在没有发现舜之前很忧虑,舜在没有发现禹和皋陶之前很忧虑,这是因为他们二人之前没有发现贤才,没有找到能为天下苍生谋幸福的继承者而担忧。

尧、舜是为天下而担忧,而不是为自己。

参考译文

孔子说:

“君子之道有三,我没有能力做到:

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子贡说:

“这正是先生说自己啊。

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和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

浅谈孔子的“德治”思想

“德治”思想由孔子开创,它是指以礼乐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将遵守社会等级秩序及其行为规范变为一种自觉,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其中心思想便是对人民施行道德教化,以令人心悦诚服,而不是靠严刑峻法来迫使人民敬畏。

“德治”也是孔孟大力提倡的政治主张,后来儒家把这种“德治”思想进行了发挥与弘扬,对传统政治影响巨大。

孔子关于“德治”思想的经典表述是: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就是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罚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换句话说,如果只用政令去开导百姓,用刑罚去惩罚百姓,百姓虽然可能畏法而不敢犯法,但缺乏道德自觉;如果用仁德去教导百姓,启发他们的道德自觉,同时又用礼去规范他们的行为,那么百姓的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