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史记选读 02 河渠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4921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史记选读 02 河渠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史记选读 02 河渠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史记选读 02 河渠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史记选读 02 河渠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史记选读 02 河渠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史记选读 02 河渠书.docx

《苏教版语文史记选读 02 河渠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史记选读 02 河渠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史记选读 02 河渠书.docx

苏教版语文史记选读02河渠书

河渠书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内容赏析】 

鉴赏本诗,可以借助转换理清思路。

诗歌先说众人评论隋亡的原因是“为此河”;转而指出此河仍在发挥作用,“至今”,“赖通波”;三句又生一转,用假设,指出隋亡的真正原因是“水殿龙舟”的腐化之事;四句再转,说若不是奢侈腐化,隋炀帝修汴河的功劳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劳相提并论。

作者道出了隋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奢侈腐化,告诫唐王朝的统治者要引以为鉴。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蹈毳(cuì)    荥阳(xínɡ)  瓠(hù)

食鄃(shū)河壖(ruán)多阪(bǎn)

旰旰(hàn)啮桑(niè)疏浚(jùn)

潺湲(chán)(yuán)离碓(duì)田蚡(fén)

搴(qiān)灵轵(zhǐ)艾安(yì)

大邳(pī)功施(yì)汤汤(shānɡ)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道”同“导”,疏导、疏通)

(2)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厮”同“斯”,分开)

(3)九川既疏,九泽既洒(“洒”同“酾”,分流、疏导)

(4)有余则用溉

(“

”同“浸”,滋润、灌溉)

(5)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罢”同“疲”,疲惫)

(6)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邸”同“抵”,抵达)

(7)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并”同“傍”,依靠、沿着)

(8)渠就,用注填阏之水(“阏”同“淤”,淤泥、淤塞)

(9)鱼沸郁兮柏冬日(“柏”同“迫”,逼近)

(10)北渡污兮浚流难(“污”同“纡”,纡曲回转)

(11)颓林竹兮楗石菑(“菑”同“剚”,树立、插入)

(12)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佗”同“他”)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间

(2)数

(3)胜

(4)卒

(5)既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水行载舟(名词作状语)在水上

(2)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名词用作动词)向南流,向东流

(3)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裕

(4)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疲惫

(5)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名词作状语)向东

(6)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7)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名词用作动词)漕运

(8)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肥沃

(9)令齐人水工徐伯表(名词用作动词)测量标记

(10)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名词用作动词)种田

(11)漕从山东西(名词用作动词)西行

(12)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名词用作动词)砍下,砍伐

(13)下御史大夫张汤(名词用作动词)交给

(14)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形容词为动用法)

为……而悲伤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漕从山东西

古义:

崤山以东地区。

今义:

山东省。

(2)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

古义:

难行的地方。

今义:

①不容易相处;②困难。

(3)其明年,旱,干封少雨

古义:

第二年。

今义:

今年的下一年。

(4)山东从沔无限

古义:

没有阻隔。

今义:

没有穷尽,没有限量。

(5)便于砥柱之漕

古义:

比……更方便。

今义:

比较容易做某事。

(6)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

古义:

到处。

今义:

经常。

(7)过降水,至于大陆

古义:

泽名,亦称巨鹿泽。

今义:

特指我国领土的广大陆地部分。

(8)害中国也尤甚

古义:

中原地区。

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中作而觉。

(被动句)

译文:

修渠途中郑国的目的被发觉。

(2)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

(宾语前置句)

译文:

烧尽了柴草啊如何防御水灾!

(3)拟于巴蜀。

(状语后置句)

译文:

可以与巴蜀相比。

(4)佗小渠披山通道者。

(定语后置句)

译文:

其他小渠以及劈山通水道的。

(5)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主谓倒装句)

译文:

水的为利为害太大了!

(6)筑宫其上。

(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译文:

在上面修建了一座宫殿。

(7)欲罢之,毋令东伐。

(省略句)

译文:

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使它不能对山东诸国用兵。

(8)瓠子决兮将奈何?

(固定句式)

译文:

瓠子决口了啊将怎么办?

(9)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

(定语后置句)

译文:

命令群臣及随从人员自将军以下都背负柴薪,填塞决口。

[常识·速览]

“书”是《史记》中很有特色的体例,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不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

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

“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史记》中共有书8篇。

《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八篇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

其中《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表明了司马迁对治水重要性的明确认识和深切关注。

它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也是以后历代史书撰述河渠水利专篇的典范。

历代相承的“水利”概念即溯源于此。

[整体·探究]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河渠书》?

                                    

                                    

                                    

                                    

【答案】 在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当时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莫过于黄河水灾。

司马迁一方面考察了大禹治水的事迹,认真调查与总结了大禹治水的方法与经验、另一方面亲自参加了治理黄河的伟大工程,跟随汉武帝“负薪塞宣房”,堵住了危害黄河下游地区二十多年的瓠子大决口。

由此,发出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感慨,“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目的在于歌颂人类战胜水害、兴修水利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在如何处理“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达了他对自然灾害的鲜明态度。

2.司马迁为什么刻意记载西汉初期兴修水利的政绩?

                                    

                                    

                                    

【答案】 因为水既有“利”也有“害”,人类只要尊重客观规律,完全可以做到兴水利而避水害,所以司马迁刻意记载了西汉初期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修建渭河漕渠,建设河东渠田,始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南水北调工程,修建临晋灌溉工程等,并客观评价了各项工程的功效,为后世兴修水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3.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1)

(2)

(3)

这些对比都表现了鲜明的爱憎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兴利除害的殷切期盼。

4.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治水工程?

有怎样的效果?

                                    

                                    

                                    

                                    

                                    

【答案】 

治水工程

效果

大禹治水

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西门豹兴水利

富魏之河内

郑国渠的开凿

关中无凶年,秦以富强

元光年间瓠子决口

田蚡及望气者以为天意

郑大农开凿漕渠

益肥关中之地

河东守番系议绕砥柱开漕运

河移徙,渠不利

御史张汤议穿褒斜道以漕

水湍多石,不能漕

庄能墨议穿洛溉卤地

水颓挖井渠,未得其饶

天子使人塞瓠子决口

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

[局部·探究]

1.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分析“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一句的作用。

                                    

                                    

                                    

                                    

【答案】 这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阐发的,尤其是“利害”二字,更是全文的关键。

2.翻译下列句子。

(1)①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译文:

                                    

                                    

②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译文:

                                    

                                    

③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

译文:

                                    

                                    

【答案】 ①孝文帝时黄河在酸枣决口,向东冲溃金堤,于是东郡发动大量士卒把决口堵塞了。

②当今天子元光年间,黄河在瓠子决口,向东南灌入巨野泽,将淮河、泗水连成一片。

③往常从关东水运粮食是经渭水逆流而上,大约六个月才能运到(长安)。

(2)翻译上面句子时,“东”“东南”和“关东”三个词语的翻译方式比较特殊,从词类活用角度看,这是一种什么用法?

                                    

                                    

【答案】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

1.定义:

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实施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

2.一般规律:

普通名词作状语,位置在谓词的前面,其结构形式和名词作主语完全相同,两者如不仔细区分,就会产生误解。

如:

“狐鸣呼曰:

‘大楚兴,陈胜王。

’”倘若把此例中的“狐鸣”当成主谓结构,意思就是“狐狸叫喊”,这样,就歪曲了原来的意思。

下面列举几条辨析的方法:

(1)要看谓词与其前面的名词的意义关系:

如果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就是主谓结构;若是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关系,就是名词作状语。

(2)要看能否在名词前加介词或“像……一样”组成介词结构。

(3)要看句子前面是否另有主语。

就一般情况而言,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或上句中还另有主语。

(4)凡按上述三种辨析标准仍难判定的,要按情理推断。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司马迁的《河渠书》是我国第一部水利专史,开创了研究水利科技史的先河。

《河渠书》的杰出成就源于作者个人的努力。

司马迁除了阅读大量史料外,还亲自考察夏禹治水的事迹。

南登庐山、观九江、上姑苏、望五湖,东行淮河、泗水、漯洛渠,西瞻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认真总结了夏禹治水的方法与经验,并且亲自参加了治理黄河的巨大工程,跟随汉武帝堵住了危害黄河下游地区二十多年的瓠子大决口,发出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感慨。

司马迁正是靠着这种“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才让《河渠书》具有了极高的史学价值。

【应用角度】 可用于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的重要性”“人与自然”“方法与经验”“付出与收获”“借鉴与发展”等为话题或内容的作文写作中。

守护母亲河 人人都是江河卫士

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黄河的治理力度,黄河两岸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然而,人们在享受优美环境的同时,许多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不仅污染河水和景观,也给工程管理带来难度。

为了更好地保护黄河生态环境,2016年7月,“守护母亲河,人人都是江河卫士”大型公益活动得到了山东沿黄9市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先后有200多名市民和100多名黄河职工志愿者参与进来,他们手拿垃圾捡拾夹和垃圾袋,走上堤防工程和黄河沙滩,捡拾满地的垃圾,向过往行人、车辆宣传环保知识,劝导岸边的游客爱护环境,文明举止。

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媒评文摘】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治理不仅需要黄河职工做好本职工作,还需要我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做好黄河环保宣传,唤起更多群众“关爱母亲河”的意识。

从点滴做起,热爱黄河、建设黄河、呵护黄河,做黄河的忠诚卫士!

——水与中国网

上善若水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

这是指水吗?

是褒扬都江堰吗?

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

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

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

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

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碓,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

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碓,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

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

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

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

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

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

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

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

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

何处有生命之泉?

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

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

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

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

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精要赏析】 本文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文章写都江堰,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

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导学号:

09592013】

①鱼沸郁兮柏冬日 ②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 ③佗小渠披山通道者 ④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 ⑤余从负薪塞宣房 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⑥

C.②③⑤⑥D.①③④⑤

【解析】 ①“柏”同“迫”;②“道”同“导”;③“佗”同“他”;⑥“厮”同“斯”。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道,道路/引导;B项,绝,尽/穿过;C项,限,均为险阻、阻隔的意思;D项,田,田地/使……成为田地。

【答案】 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

09592014】

A.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

B.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

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

C.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

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

D.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

入于渤海

【解析】 A项,而:

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连词,并列关系,又。

B项,以:

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

C项,既:

已经。

D项,于:

介词,在/介词,至,到达。

【答案】 C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

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

B.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

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

C.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

及孟津、洛汭,至于大邳

D.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

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

【解析】 A项,并:

都是同“傍”,依靠、沿着的意思。

B项,罢:

同“疲”,是使动用法,使……疲惫/作罢。

C项,至于:

表示另提一事/到了……。

D项,于是:

这时候/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答案】 A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

【导学号:

09592015】

A.陆行载车,水行载舟

B.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

C.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

D.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

【解析】 A项,陆:

在路上,名词作状语。

B项,西方:

在西方,名词作状语。

C项,东:

向东,名词作状语。

D项,西:

西行,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D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导学号:

09592016】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

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首先,通读选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的内容。

其次,根据画波浪线句子中主语的变换初步断句,如“为政有能声”的主语是公亮,“悉窜他境”的主语是“盗”,“不闭”的主语是“户”,“亡橐中物”的主语是“使客”,“报”的主语是公亮。

再次,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殆”前面要断开,虚词“耳”后面要断开。

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结合选项做出判断即可。

【答案】 B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意为确定储君,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涉及古代官职、君主制度、古国情况等。

“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答案】 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

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

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

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解析】 本题从张冠李戴和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C项“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表述不当。

派赵滋前去的是皇上而不是曾公亮;另外,派使者去告诉赵滋,并没说让使者偕同。

【答案】 C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译文: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判断句、省略句等。

(1)“锡”是通假字,通“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