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目标与职业道路的自我设计与调节.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4824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目标与职业道路的自我设计与调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职业目标与职业道路的自我设计与调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职业目标与职业道路的自我设计与调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职业目标与职业道路的自我设计与调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职业目标与职业道路的自我设计与调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目标与职业道路的自我设计与调节.docx

《职业目标与职业道路的自我设计与调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目标与职业道路的自我设计与调节.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目标与职业道路的自我设计与调节.docx

职业目标与职业道路的自我设计与调节

职业目标与职业道路的自我设计与调节

作者:

黄亨煜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

北京西三角人事技术研究所所长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核心职业技能专家委员会委员

原国家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成才目标和成才道路的设计

一、成才目标的设计

(一)成才目标设计的原则成才目标的设计原则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条:

一是成才目标设置的杰出性原则。

这条原则要求人们在设置成才目标时,应当努力向杰出人才看齐,有决心成为杰出的人才。

拿破仑说: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因为他没有上进心,没有进取心。

”高尔基说: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

”在成长的道路中给自己确定一个很高的终生奋斗目标,能激励自己永不停步、奋发前进。

二是成才目标设置的专一性原则。

这条原则要求人们在设置成才目标时要明确、专一,不要分心旁顾。

古人云“教之道,贵以专”;“追逐两兔而不得其一”。

自古治学“专则成,乱则废”。

宋代学者苏轼说: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耳。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在任何事情上都比别人高出一筹。

如果能在某一专门方向上比任何人都能高出一筹,那么你就会成为该方面的杰出人才。

有人说:

自然科学家闯入哲学思维领域就成了门外汉;同样任何一个专家闯入其他领域都完全可能成为门外汉。

但在他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中,他却很有发言权,是个难得的人才,这就足够了。

俗语云,“略知百行,不如精通一行”,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三是成才目标设置的可调性原则。

这条原则要求我们设置的成才目标要及时地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及自身素质的变化等因素的改变来作适当的调整。

成才目标的可调性和专一性是辩证的统一,成才目标的专一性是指成才目标作适当调整后的专一性;成才目标的可调性是指在成才目标具有专一性基础上的可调性。

也就是说成才目标是可以作适当调整的。

但不管怎么调整,都要保持成才目标的专一性。

当然成才目标是不能随便进行调整的,关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调整成才目标的问题。

我们在下面还要作详细的讨论,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四是成才目标设置的阶梯性原则。

这条原则要求我们在进行终生目标的设置时,要善于将终生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可望又可及的大阶段,在若干个大阶段之中,又可以进一步分解出若干个小阶段。

这样终生目标就逐渐被化整为零,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最终会逐渐逼近终生目标的实现。

这就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的道理。

“大处”指的就是终生目标,有了这个“大处”,会使我们永远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能使我们在学业上不误入歧途;“小处”指的就是具体的小目标。

没有一个个现实而具体的小目标,我们就很难着手我们眼前的工作。

“大处”和“小处”是辩证的统一,“大处”是众多“小处”的总体之和,又大于、高于众多“小处”;“小处”是在“大处”指引下的“小处”,是达到“大处”的每一个具体步骤的“小处”。

成才中只有真正达到这两者的有机统一,在奋斗过程中才能充满信心,不断地向终生目标“迫近”,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达到终生目标的小目标,那么终生目标就如空中楼阁,要真正实现就很困难。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筑成万丈高楼,也只有从打地基开始,然后一砖一瓦地往上添加,只有这样,“万丈高楼”才有筑成的希望。

(二)成才目标设计的具体方法

1.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设置成才目标。

兴趣是一个人对一定事物所抱的积极态度。

日本教育学家木村久一指出:

“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

”他说:

“千万不要忘记:

毅力、勤奋、入迷和忘我的出发点实际上在于兴趣。

有了强烈的兴趣,自然会入迷,入了迷自然会勤奋,有毅力,最终会达到忘我。

”①

我们对某些事物感兴趣,实质上表明我们在某一方面具有了倾向性的智能优势,表明我们对该方面的事物了解得比较多;反之,我们对某一方面不感兴趣,实质上表明我们对这一方面的事物并不怎么了解或者知之甚浅。

实际上,人类知识的每一方面只要你能真正钻进去,一定会变得很感兴趣的。

按照自己的兴趣来设计自己,容易使自己的智能倾向优势得到发挥,一些还说不清道不明的先天性因素,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会自然而然地在这类自我设计的成长过程中显示出来,会进一步加速人才的成长。

考察一下世界上一流科学家的成长,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根据自己的酷爱来设计自我的未来。

如达尔文从小就酷爱采集生物标本,父亲希望他长大后当医生或牧师,但他却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了献身于生物学;华罗庚从小就爱好数学,父亲希望他当一个小商人,但他却走上了数学研究的道路;爱迪生从小爱动手做实验;爱因斯但从小对物理学感兴趣;詹天佑从小迷恋玩泥巴、做模型等等。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最热爱的专业,自然就容易取得成就。

2.根据自己原有的特长和基础来设计自己。

人的才能发展具有连续性特征,成才目标的设置要建立在自己原有特长的基础上,这样就容易冒尖。

王通讯曾提出“时代潮流下的三个成才模型”理论,他认为,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纵向成才”、“横向成才”、“综合成才”,这对已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人进行自我设计具有启发意义。

例如一位学数学的本科毕业生,虽然自己对数学谈不上有很浓厚的爱好,但毕竟还是自己唯一的专业,若想在事业上求得进一步的发展,自然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或者继续研究数学,争取有所小成;或者将数学应用于其他专业领域,自己开始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或者将自己原有的几个不同专业的知识进行综合,力图寻找一个新的立足点。

但不管采取那一种方式,总应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如果完全抛开原有的专业基础,进行新专业的自学,对于尚年轻的人来说或许可行,但对于已过而立之年的人来说这样做总不合算。

有学者曾提出“聚焦成才”论,也就是将自己原有的各种不大相干的知识,按照某一特定的目标融汇贯通起来,努力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

可以说社会上大多数人才的成长走的都是这种道路。

3.根据自己的性格、气质来设置成才目标。

人才的成长和一个人所固有的性格、气质有一定的关系。

例如我们总不能让李逵去学绣花,或让他去当服务员;总不能让林妹妹去战场厮杀,争当巾帼英雄;总不能让牛皋去做政治思想工作;让“拚命三郎”去当社会活动家、外交家……如此等等,人的性格、气质本来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何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以便扬长避短,这对一个人的成功的确非常重要。

我国语言学家姜亮夫原来爱好填词作诗,后来在王国维和梁启超两位大师的指点下,认识到自己并无多少诗情诗才,只好放弃,从而开始专攻文字声韵学,终于取得成就。

他对性情和成才目标的一致性的体会就很深刻。

在《浙江日报》举办的“治学经验一席谈”中他深有体会他说:

“这是我的一个了悟,悟到学习是与性情相关的。

”让性情和目标一致起来,是我们进行自我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一大问题。

另外,如果你还不大了解自己的性格或气质特点,可以寻求相关的专业机构咨询帮助。

4.根据环境条件的便利性来进行自我设计。

环境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养料。

我们生长在某一个具体的环境之中,或者工作在某一个具体的环境之中,如果我们无法重新进行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选择,那么我们就应结合环境条件提供的各种便利因素来进行自我设计。

例如我们工作在农村,那么进行农作物方面的研究就容易取得成就;我们生活在工厂,进行技术革新方面的努力就容易做出成绩;我们在大专院校或研究机关工作,就应当立志于学术研究;我们在政府机关工作,就要钻研行政业务;在商业机构工作,就要向经商方面发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我们在事业中肯努力、勤钻研,时时做个有心人,作出优异成绩还是办得到的。

一、成才途径的设计

人才成长的途径按照不同角度可有各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如按学习方式的不同,可将成才途径分为求学成才和自学成才两种。

求学成才。

所谓求学成才是指一个人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经过严格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而成才的一种途径。

求学成才具有如下一些统计规律①:

第一,求学成才在某些行业、学科中占很大比重,比如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人才,主要是通过求学成才这条途径成长的。

据钟祖荣对《中外著名教育家小传》中的38位外国教育家的统计,受过专门教育或高等教育的有31人,占81.6%;对《政治经济学辞典》中有据可查的63名外国经济学家的统计,受过专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有55人,占88.3%,未受过专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仅8人,占11.7%。

第二,高层次人才,尤其是科学技术上的杰出人才大都受过高等教育。

据调查,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都受过高等教育。

《博士成长的道路》一书中所载的14位理工科博士都受过研究生教育。

另据有人对《物理学大辞典》,中的146名著名物理学家的统计,有80%以上受过高等教育。

第三,当代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类的知识总量急剧膨胀,出现了“知识爆炸”的趋向。

接受高等教育,在导师的指引下有限制、有方向地去积累知识、训练技能,打好成才的基本功,确实是人才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们只要有机会、有条件就应当尽量争取接受高等教育,这样就更有利于成长。

自学成才。

所谓自学成才是指人们未接受中等以上的正规专业训练,而是通过自学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成为人才的途径。

如发明家爱迪生、法拉第、瓦特,数学家华罗庚,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祖冲之、李时珍等等。

自学成才虽然产生过许多杰出的人才,但一般来说自学文学创作、人文社会科学比较容易一些,自学物理化学则比较困难。

自学创作有可能成为杰出的文学人才,但自学理工要取得大的成就则不大容易。

据有人对中外600多位作家的统计,没上过大学的,外国作家占92%,中国作家占98%。

可见,如果你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只要能坚持自学,也是完全可能走向成功的。

另外,根据成才环境的不同,可将成才途径分为岗位成才和业余成才。

岗位成才。

所谓岗位成才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成才目标和工作岗位相结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走向成才之路。

根据朱维新等对106位自学青年成才事例的调查①认为,“本职工作是自学成才的最佳领域”。

这种自学成才的道路应当称为岗位成才。

他们的调查数据表明,在这106位青年中结合本职工作学习的就有97人,占总数的91.5%。

如西红柿大王雷安军高中毕业回乡后,专心探索西红柿高产的奥秘,终于取得成功,年创亩产19306.5公斤的全国最高纪录;初中毕业生朱忠厚回乡务农后,积极探索害虫活动规律,为农业生产防治病虫害做出了贡献,发表了多篇研究成果,1980年被团中央命名为新长征突击手。

根据朱维新等人的初步统计,结合本职工作学习的97人中,与过去爱好相吻合的仅27人,其他都是在工作中逐步培养起对职业的兴趣的。

本职工作之所以是自学成才的最佳领域,一是容易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理解、帮助、支持;二是成才的各种现实条件比较便利;三是将工作和成才结合起来,容易作出成果,容易得到社会的承认。

所谓业余成才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的成才目标,从而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途径。

例如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高中毕业后未考上大学,便来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在工作之余从事文学创作;青年作家叶辛,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在田头作业之余,写出长篇小说《磋跎岁月》,从而走向成功。

一般来讲,业余成才是由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本职工作不相一致,但限于各种现实条件一时难以得到改变,于是只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研究、创造,但要了条件成熟之后,业余成才往往会逐渐转向专业性的研究。

但也有些人并不想把业余爱好变成自己的正式职业。

如台湾作者赵宗预,他本人在政府机关工作,但他觉得那“至多算是牛的生活,不好算人的生活”,他觉得应当在职业之余干点作为“人”应当干的事。

于是他开始致力于青年修养问题的研究,并总结自己数十年的生活经验,写出了《中国人的交际术》一书。

其实业余研究是一个很容易出成果的领域,如电报发明家莫尔斯本来是一位画家,在法国学习了3年绘画,在返美途中偶尔听到一位叫杰克逊的科学家关于电气通讯知识的介绍,便对此发生了兴趣。

1835年,他在担任纽约市立大学美术教授时,在自己的画室里进行电气通讯的实验,终于研制成功一整套新的电报设备。

他作为画家并未留下名字,但作为电报通讯的一位重要创始人却和他的“莫尔斯电码”一起,在人类文明史中留下了辉煌的足迹。

又如哥白尼本来是个传教士,但却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天文研究,创立了日心说;孟德尔本来是个修道士,但他的“豌豆实验”,却揭示了生物界的遗传规律;迈尔是个医生、赫尔姆霍茨是位生理学家,但却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的最初看法;查尔斯·道奇森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他作为数学家现在已被人们逐渐遗忘,但他在业余时间中写的一部《艾丽丝漫游奇境记》童话小说却至今仍深深地印在人门的脑海中,还被译成多种文字,传遍全世界……

业余研究尽管条件比较艰难,但由于有兴趣爱好,因此往往容易坚持下来,并且又不易受传统思想束缚,能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也往往容易取得巨大的创造性成果。

但我们要注意业余研究取得成功的困难远远比其他几种成才途径大,因此获得成功的机率也往往较小。

但“君既爱之须放纵”,你既然对某一方面有强烈的爱好,很不愿意放弃,那么你不妨先进行业余研究,待取得一定成绩后,再调整工作环境,进行专业化研究。

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以上几种人才成长途径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对于一个具体的成才主体来说,往往可以相互结合,综合利用。

这就体现在对自己成才步骤的设计和安排上。

例如一位高中毕业生,既可以考大学当研究生争取成才,也可以参加工作,然后再争取深造上业余大学或进修、或当研究生;还可以先参军然后争取考军事院校;或先自学,后争取深造;或先从事业余研究,后转向专业性研究,这些都是一个青年可以考虑的成才道路。

三、成才目标的调节

成才目标一般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节,调节成才目标是一件极其重要并且严肃、认真的事。

一般来讲,进行成才目标的调节需要进行极为慎重的考虑。

笔者认为在下述几种情况下成才者可以考虑调节自己的成才目标。

第一,社会环境条件发生了突发性变化,这时成才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素质的特点,调节自己的成才目标,将自己投身于时代潮流的最前列。

鲁迅原来学医,但当他认识到混乱的旧中国更需要医治人的灵魂时,他就毅然决定弃医从文,用自己手中的笔去唤醒民众、改变整个国民的精神,从而成为新文学运动的勇猛旗手和闯将,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之时,原本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学者,但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思想认识的提高,他毅然地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求学目标,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成为我党我军最杰出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全国解放后,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原来坐在书斋里的学者,也纷纷投身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如钱三强、钱学森、周培源、华罗庚等著名科学家,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纷纷涉足应用科学,直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恩格斯在描写文艺复兴时指出:

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成为时代特征的冒险精神,或多或少地感染了这些人物”;“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全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有的人用舌和笔,有的人用剑,一些人则两者并用。

因此就有了使他们成为完人的那种性格上的完整和坚强”。

恩格斯还指责那些“唯恐烧着自己手指”的小心翼翼地“坐在”书斋里的学者,认为他们不过是个“庸人”,或者至多是个“第二流或第三流的人物”。

①可见恩格斯是很注重将自己投身于热烈的革命洪流之中的,并且他本人也正是这样做的。

台湾作者赵宗预在《中国人的交际术》②一书中说:

“如果你是富于活动力,长于交际,有志于创业的,我希望你不要找大机关的位置,不要做大机关的职员,应该自己抉择一个事业,从很小的基点做起。

”如果“你不很长于交际,不大喜欢活动,换句话说,你的能力不及学问,那未先到机关里去做事,将你的生活,获得相当安定,在现成的事业上,学习一切,体认一切”,“慢慢的从你的职业,过渡到你的事业”,这是稳扎稳打的路。

赵宗预的这些话对我们很有参考价值。

第二,虽然社会大环境未发生变化,但个人小环境发生了变化,要实现原来的目标比较困难,这时同样需要调节,如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原来极爱好动物,但由于中学毕业后偶尔闯入植物字领域,由于条件所限,他只好调整自己原来的目标,终生献身于植物学研究;又如我国著名水产资源学家李星颉,小时候爱好数学,却由于家境贫寒交不起上大学的学费,只好上了免交学费的天津水产专科学校。

此后,他便将振兴水产业作为自己的终生目标,创办了浙江水产学院,为我国的水产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再如中国科学院女学部委员李林(李四光之女),小时候爱好生物学,上大学时误学机械,出国留学之时由于打字错误又撞进了塑性力学领域,她不得不多次改变自己的志向,终于在铸造专业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当选为学部委员。

以上事例均说明人才的成长要结合自我所处的各种现实条件,当现实条件起了变化之后,成才主体就应当对原有目标作适当调整。

第三,在创造实践中发现原来的目标并非自己所长,自己还有更大的潜力可以取得其他方面的发展,这时成才主体也应调节自己的奋斗目标。

德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大诗人歌德早年曾立志于绘画,可是当他40岁游历意大利、看到一些造型艺术杰作后,感到自己在这方面难以做出成就,就毅然放弃了。

经过继续摸索,他终于成为伟大的诗人,并写出《浮士德》这部巨著。

歌德说:

“我过去的绘画艺术的实践志向实在是错误的,因为我在这方面缺乏有发展前途的自然才能。

”①他还说:

“错误的志向不能创作出什么,纵使有所创作,作品也没有价值。

衡量自己原来的目标选择得是否正确,可以用劳动效果来进行判断,如若劳动无成果,以及成果无多大价值,那么原来的成才目标显然需要调节。

歌德说,要断定自己原来目标的错误“这需要很大的神智清醒”②。

我国著名的作家冯骥才的成长,也经历了层层剥笋式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

冯骥才开始的时候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要当作家,他身高1米90多,身体健壮,很自然他认为自己是块运动员的“料子”,爱上了篮球运动,并且还成为天津市篮球队队员,无奈他的球艺一般,并无多大出息。

不久,年岁渐长,体力渐衰,他只好改行,当起专业画家来。

他的画技也无过人之处,当他给报刊绘画时,偶尔也写点短文,于是便对写作发生了兴趣,便一口气写完了长篇小说《义和拳》,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

从此,他认识到自己的真正才能在于文学创作,于是一发而不可收,终于成了知名作家。

另外,如郭沫若、陈恒原来都是学医的,葛伯赞原来是学商的,但后来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在于从文治史,于是都调整了成才目标。

可见人对自己的真实才能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当你在尚未发现自己的真正所长之时,不妨先选择一个行当干起来,一旦真正发现了自己的长处所在就应当毅然放弃自己原来的目标,努力向新目标攀登。

最后,自身的素质条件发生变化,要继续实现原目标已经不大可能,于是就应对自己的主攻方向予以调整。

例如我国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本来已是我国第一流的艺人,但由于声带出血,喉管破裂,说不了相声,只好隐退书斋,著书立说,先后出版了《相声辞典》、《相声溯源》、《相声史》等著作,还被北京大学、辽宁大学、湖北工学院聘为中文系的兼职教授。

又如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由于双目失明无法从事原来的工作,才开始进行文学创作;

我国著名的科学作家高士其也是由于全身瘫痪才专心致力干科普创作;又如许多运动员退役之后成为教练员,将自己的目标变为培育人才,等等……

成才目标和自身的素质条件密切相关,我们既要根据自身的素质条件来设计自我的未来,也要根据自身素质条件的变化适当地调整自我的未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节选于黄亨煜《成才艺术》一书第二章第三节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本文有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