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00字左右10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8476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00字左右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00字左右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00字左右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00字左右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00字左右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00字左右10篇.docx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00字左右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00字左右10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00字左右10篇.docx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00字左右10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00字左右10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

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

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

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

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

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

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

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

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

《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

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

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

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

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

这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

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

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就应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

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2

  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细读《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到这句话其中的深意,仿佛是在与一位满腹经纶的长者对话,书中一行行细腻的文字,一封封深情的信件,让我感受到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对于自身,他注重讲德,讲求诚心、正意、修身、齐家的道理,努力做到不负父母生养之德。

他终其一生都在严格要求自己,体察人才,一直都心存善念。

从他的家书中,不难看出他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每天都要用小册子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失败教训,以便及时克服。

他“吾日三省吾身”,在自省中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兄弟,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我们时常懒散,在一件事情上即使是有了去实现的想法,最终却做不到知行合一。

因此,我们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讲德行、讲孝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对于工作,他尽心尽力。

欲成大事者,一定要有大格局、大气魄。

做一件事情,要心思缜密、注重细节、全神贯注,自始至终不松懈。

人没有恒心,做任何事都不会有成就。

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是神圣的,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工作中遵规守纪、安分守己、踏实做人、干净干事。

对当事人负责到底,心中时刻记得群众,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和心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各种法律问题。

时刻讲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做有品位、有品质、有品德的人。

  对于学习,曾国藩在《致诸弟》中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

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他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书到写字再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作为青年干警,我们始终要注重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

在学习书本上知识的同时,更要运用到实践中,和同事讨论学习,互帮互助,努力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

同时对照标准要求,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剖析,做到从心灵深处查找自己认识上的不足,从工作态度中查找工作落实上的不足,从生活态度中查找在自身要求上的不足。

  《曾国藩家书》中处处洋溢着德行、慎独、亲情、友情,这就是我们所缺失的东西,学习这本书中的内容,我们也会少几分浮躁和狂热,多一些宁静与安逸。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

  我很早以前就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终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

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

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

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

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

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

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

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

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

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

他说:

“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

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

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

这样又怎么去爱他人、爱祖国。

  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

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

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4

  一直以来,想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可惜事务繁杂,定不下心来。

一日,偶然看到《曾国藩家书》,翻之,字行间话虽短,然语言精练,读之令人深思。

  曾国藩作为大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其学识之博、见识之远,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

家书中体现的“仁”、“礼”、“慎”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在来看也十分具有积极的意义。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到:

正人先正己,时刻不忘修身养德。

曾国藩说修身养德的关键是:

诚、静、谨、恒。

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

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

谨,主要指言语和行动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讲无根据之话,不做无胜算之事。

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做事有毅力。

这些往往是我们现在社会所欠缺的,君不见,部分高官大吏因腐败深陷囹圄,自身的原因就是不注意修身养德。

“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多见自己过,少见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却防自己贪”,敬畏规矩、修身养德才是我们处事应有的标准,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才能够坦坦荡荡、堂堂正正地做人,而且能够做到修而乐之,修而有为。

  我们应该用“入世精神以办实事,体老庄以寄闲情,由中国文化中培养见地,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

以普通出身,凭自我奋斗,立大志,修炼人格,以大气度做事,以收敛态做人,认准目标,用“屡败屡战”的精神修炼心态,端正心态。

  曾国藩说:

“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对读书的态度。

并且他还认为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

而他自己更是每天必读书十页,写百字,记日记,而且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

雷打不动。

并且读书时“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

”正是这种读书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诣连毛泽东同志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克己复礼,修身养德,谨小慎微,非要做一大儒,生活会收获很多快乐。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5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之名臣,近代圣学之儒宗,“文章道德,冠冕一代”,被后人称”半个圣人”。

读《曾国藩家书》可以深刻体会到曾文正公在“修身齐家,治兵用人”等方面的成就,亦可以深刻感触到曾文正公不懈奋斗的一生。

十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他成就了自己,也扶晚清大厦之将倾,最终虽未能出将入相,但亦可称得上一代之名臣儒宗。

  首先,在修身方面,讲求“勤敬”,勿傲勿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且要做一个“劳谦廉”的君子,后来又讲“倔强明强,崇俭虚心,豁达冲融”等内圣之法。

  其次,在治学方面讲究“专恒”,曾文正公说:

“用功譬如掘井,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

”在读经史方面,他教育子弟:

“要计划好,每天至少读二十页,不必穷尽经义,避免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的情况,有的人甚至一生也未能读完十三经。

”教育子弟用功读完经书。

他还说: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第三,在治家方面。

有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有持家八字决:

早宝考扫书蔬鱼猪。

还讲,人生并不是总以功名为第一,孝劳亦可也。

教育子弟间和睦时讲,“未闻有兄弟不和而家业兴旺者,未闻有兄弟和而家业不兴者”总之,治家第一要孝,第二要兄弟和睦。

  第四,在用人方面。

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之时,凡是自己亲自带领打的仗,是“屡败屡战”,而凡是他手下大将打的仗多数都是胜利的。

石达开曾经评判曾国藩:

“虽不善战,而能识拔贤将,规划周密,起事以来未曾闻也。

”曾所编《冰鉴》即是观人识人之书。

  曾国藩的经世致用之学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问源泉。

若能善学善用,则对我们来说将是受用无穷的。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

  本学期,有幸读了《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颇深,曾国藩的家书行文从容镇定,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

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

  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

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

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

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

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

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

在曾国藩的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