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化学与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4719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4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化学与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细胞化学与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细胞化学与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细胞化学与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细胞化学与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细胞化学与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细胞化学与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化学与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胞化学与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细胞化学与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细胞化学与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临床医学实验班、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临床医学(含儿科专业)、麻醉学、医学影像学、法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

前言

课程简介:

细胞化学与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细胞的组成和代谢活动,进而从细胞整体、亚细胞及分子水平探讨细胞各种生命活动的整合课程。

近年来,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许多新理论、新概念和新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础。

本门课程综合介绍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使医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生长、繁殖、分化、遗传变异、衰老和死亡等生命基本现象的本质,并为进一步学习基础医学其他各课程和临床医学打下扎实的生物学基础。

课程负责人及授课团队:

王华芹方瑾

考评方式:

考试+实验操作测评

使用教材及其他建议参考书:

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八版、査锡良药立波 人民卫生出版社;

2.《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左伋刘艳华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医学生掌握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

本大纲提出的讲授内容要求为:

从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出发,结合医学科研与临床实际,以细胞中生物分子的结构和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分子机制为中心内容,突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特点,使学生能较深入地了解细胞的化学与生物学,并为进一步学习医学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

能力培养目标:

使相关专业学生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操作和实验技能。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学期(周)

授课内容

学时数

第1周

第2周

第3周

第4周

第5周

第6周

第7周

第8周

第9周

第10周

第11周

第12周

第13周

第14周

第15周

第16周

第17周

第18周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九、四章

第四、五章

第五、六章

第六、七章

第七、三章

第三、八、十五章

第十五、十六章

第十六、十七章

第十八、十九章

第十九章、二十三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十三、十四章

第二十、二十一、

二十二章

第二十四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结构与功能

糖代谢

糖代谢、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脂代谢

脂代谢、氨基酸代谢

氨基酸代谢、核酸结构与功能

核酸结构与功能、核苷酸代谢、细胞核

细胞核、复制

复制、转录

翻译、调控

调控、基因工程

细胞信号转导

细胞区室化

与蛋白质运输

细胞运动与细胞连接

细胞增殖与分化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0.5

5.5

6

6

6

6

6

4+2

2+2+2

2+4

2+4

4+2

2+4

6

6

6

6

6

总计

98

细胞化学与生物学理论课内容及学时分配

篇章

授课内容

学时数

绪论

第一篇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6

第二章

6

第三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4

第二篇

物质代谢与调节

第四章

糖代谢

6

第五章

生物氧化

4

第六章

脂类代谢

6

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

6

第八章

核苷酸代谢

2

第三篇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第九章

细胞膜结构与功能

4

第十章

细胞信号转导

6

第十一章

细胞区室化与蛋白质运输

6

第十二章

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

2.8

第十三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

1.2

第十四章

细胞外基质

2

第四篇

细胞核与基因信息传递

第十五章

细胞核

4

第十六章

DNA的生物合成(复制)

6

第十七章

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4

第十八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

4

第十九章

基因表达调控

4

第五篇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第二十章

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

5

第二十一章

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

1

第二十二章

细胞分化与干细胞

2

第七篇

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

第二十三章

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4

第二十四章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2

总计

98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目标】

掌握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分子结构;熟悉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了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常用的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要求】

能够说明: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分子结构及理化性质。

能够概述:

蛋白质多肽链组成;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氨基酸的理化性质;球状蛋白质的特点。

能够理解:

蛋白质的分类;疯牛病的病因。

【教学内容】

一、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1.氨基酸:

L-α-氨基酸结构通式和分类、20种氨基酸的英文名词及缩写符号、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2.肽:

肽键与肽链,肽与蛋白质的区别,生物活性肽

二、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肽单元、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模序及氨基酸侧链对二级结构形成的影响

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次级键、结构域及分子伴侣

4.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5.蛋白质的分类

三、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Anfinsen实验、分子病

2.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蛋白质构象改变和疾病

四、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两性解离、胶体性质、蛋白质变性与复性、沉淀、紫外吸收和呈色反应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其他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数字教材+其他手段

【授课学时】

6学时

第二章酶

【目标】

掌握酶的分子结构、酶促反应动力学、酶的调节;熟悉酶的工作原理;了解酶的命名与分类。

【要求】

能够说明:

酶的活性中心,同工酶;Km与Vmax的含义及其生物学意义;竞争性抑制作用;3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酶原及酶原激活;关键酶的变构调节与酶促化学修饰的特点。

能够概述:

酶的化学本质、辅助因子、必需基团;最适pH和最适温度;酶的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可逆性抑制和不可逆抑制的区别。

能够理解:

酶促反应的机制;Km、Vmax值的测定;酶活性测定与酶活单位;酶的分类和命名。

【教学内容】

一、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1.酶的分子组成:

单纯酶,结合酶,酶蛋白,全酶,金属酶,辅酶,辅基,维生素与辅酶,维生素的分类及其与辅酶的关系,常见辅酶的结构与功能,辅酶的作用,金属离子的作用

2.酶的活性中心:

必需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

二、酶促反应的特点与机制

1.酶促反应的特点:

高效性,特异性,可调节性

2.酶促反应机制:

活化能,诱导契合假说,邻近效应、定向排列、多元催化、表面效应

三、酶促反应动力学

1.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影响:

米-曼氏方程,Km、Vmax测定法

2.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3.最适温度

4.最适pH

5.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种类、区别及动力学特点

6.激活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必需激活剂,非必需激活剂

7.酶活性测定及酶活性单位

四、酶的调节

1.酶活性的调节:

酶原,酶原的激活的概念、机制及意义,变构酶,变构调节与协同效应,酶的共价修饰调节概念、特点与意义

2.酶含量的调节:

酶蛋白合成的诱导与阻遏,酶降解的调控

3.同工酶:

概念,LDH同工酶谱的变化及意义

五、酶的命名与分类

1.酶的命名

2.酶的分类

六、酶与医学的关系

1.酶与疾病的关系

2.酶在医学上的其他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其他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数字教材+其他手段

【授课学时】

6学时

第三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目标】

掌握DNA与RNA的结构与功能;熟悉核酸的理化性质;了解核酸酶。

【要求】

能够说明:

DNA和RNA组成上的区别;DNA的二级结构特点;mRNA和tRNA的结构特征及主要功能

能够概述:

核小体的结构特点,DNA的理化性质及其与结构的关系

能够理解:

核苷酸的分子构成,连接键及书写方式;核酸酶

【教学内容】

一、核酸的化学组成及一级结构

1.核苷酸的结构:

嘌呤与嘧啶,核糖与核苷,戊糖碳原子编号

2.核酸的一级结构:

概念、核苷酸各组分间连接键、书写方式

二、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1.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模型:

Chargaff规则,B-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DNA双螺旋结构的多样性

2.DNA的超螺旋结构及其在染色质中的组装:

DNA的超螺旋结构,原核生物DNA的高级结构,DNA在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组装:

核小体

3.DNA的功能:

基因,基因组,DNA的功能

三、RNA的结构与功能

1.信使RNA的结构与功能:

hnRNA,mRNA的结构特点

2.转运RNA的结构与功能:

稀有碱基,茎环结构,氨基酸接纳茎,反密码子,三级结构

3.核蛋白体RNA的结构与功能:

真核及原核生物核蛋白体组成

4.其他小分子RNA及RNA组学:

动物细胞内其他的RNA种类及功能,RNA组学的概念

四、核酸的理化性质、变性和复性及其应用

1.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

260nm紫外吸收

2.DNA的变性:

概念,解链曲线,Tm值,增色效应

3.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序列分析:

Edman降解法

4.DNA的复性与分子杂交:

退火

五、核酸酶

1.DNA酶、RNA酶

2.内切酶、外切酶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其他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数字教材+其他手段

【授课学时】

4学时

第四章糖代谢

【目标】

掌握糖代谢主要途径的关键酶、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熟悉血糖的调节;了解糖的消化和吸收。

【要求】

能够说明:

糖分解代谢,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途径及催化所需的酶,特别是关键酶和主要的调节因素以及各通路的生理意义;肝糖原合成、分解及糖异生的途径及关键酶;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乳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

能够概述:

糖是生物体主要的供能物质,以及血糖的来源、去路。

能够理解:

糖的吸收方式是通过主动转运过程。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糖的生理功能

2.糖的消化吸收特定载体转运的、主动耗能的过程

3.糖代谢的概况

二、糖的无氧分解

1.糖酵解的反应过程:

概念,反应过程及能量生成

2.糖酵解的调节:

三个关键酶

3.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三、糖的有氧氧化

1.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三羧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

2.有氧氧化生成的ATP

3.有氧氧化的调节: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及三羧酸循环中三个关键酶的调节

4.巴斯德效应

四、磷酸戊糖途径

1.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

反应的第一阶段,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及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

2.磷酸戊糖途径的调节: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是关键酶

3.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五、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1.糖原的合成代谢:

UDPG是活性葡萄糖供体以及合成过程

2.糖原的分解代谢:

分解过程

3.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

磷酸化酶、糖原合酶的共价修饰调节,重点是它们各自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后的活性改变

4.糖原累积症

六、糖异生

1.糖异生途径:

概念及糖异生的四个关键酶

2.糖异生的调节

3.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4.乳酸循环:

循环过程及生理意义

七、血糖及其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2.血糖水平的调节: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各自对血糖的影响

3.血糖水平异常:

高血糖及糖尿症,低血糖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其他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数字教材+其他手段

【授课学时】

6学时

第五章生物氧化

【目标】

掌握生物氧化、氧化磷酸化的概念,线粒体呼吸链;熟悉氧化磷酸化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了解生物氧化的特点及方式,其他氧化体系。

【要求】

能够说明:

线粒体呼吸链的组成、排列顺序;氧化磷酸化的偶链部位;

能够概述:

胞液中NADH的氧化途径;ATP的生成和利用;

能够理解:

氧化磷酸化偶联机理,P/O。

【教学内容】

一、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1.呼吸链:

组成、排列顺序

2.氧化磷酸化:

概念,P/O,偶联部位,偶联机制-化学渗透假说

3.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呼吸链抑制剂、解偶联剂、氧化磷酸化抑制剂,ADP的调节作用,甲状腺激素,线粒体DNA突变

4.ATP:

高能磷酸键,常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生物体内能量的储存和利用

5.通过线粒体内膜的物质转运:

线粒体内膜的主要转运蛋白,胞浆中NADH的氧化-α-磷酸甘油穿梭、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腺苷酸转运蛋白二、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二、其他氧化体系

1.需氧脱氢酶和氧化酶

2.过氧化物酶体中的酶类:

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

3.超氧物歧化酶

4.微粒体中的酶类:

加单氧酶、加双氧酶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其他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数字教材+其他手段

【授课学时】

4学时

第六章脂类代谢

【目标】

掌握脂肪酸分解与合成过程,酮体的概念及生成过程,胆固醇合成及转化,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甘油磷脂的分解代谢;熟悉脂肪的合成过程,血浆脂蛋白的代谢;了解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脂肪酸的其它氧化方式。

【要求】

能够说明:

脂肪酸分解与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关键酶及β氧化的全过程;胆固醇合成的部位,合成原料及合成的关键步骤、关键酶;甘油磷脂的分解代谢。

能够概述:

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及关键酶;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生成部位及功能。

能够理解:

脂肪酸碳链的增长方式;脂肪酸的分类与命名;不饱和脂酸以及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衍生物;胆固醇合成的调节;甘油磷脂的合成代谢。

【教学内容】

一、不饱和脂酸的命名及分类

二、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脂类消化的主要场所,胆汁酸盐、胰脂酶、辅脂酶的作用,脂肪合成的甘油一酯途径

三、甘油三酯代谢

1.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

1)合成部位

2)合成原料

3)合成基本过程:

甘油一酯途径和甘油二酯途径

2.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1)脂肪的动员:

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脂解激素与抗脂解激素

2)脂酸的β-氧化:

脂肪酸的活化——脂酰CoA的生成,脂酰CoA进入线粒体,脂肪酸的β-氧化,脂肪酸氧化的能量生成

3)脂肪酸的其它氧化方式

4)酮体的生成及利用:

酮体的概念,酮体的生成,酮体的利用,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酮体生成的调节,酮症酸中毒

3.脂酸的合成代谢

1)软脂酸的合成:

合成部位,合成原料,脂肪酸合成酶系及反应过程

2)脂肪酸碳链的加长:

内质网酶系和线粒体酶系

3)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必需脂肪酸的概念

4)脂肪酸合成的调节:

代谢物的调节,激素的调节作用

4.多不饱和脂酸的重要衍生物—前列腺素、血栓噁烷及白三烯

1)前列腺素、血栓噁烷及白三烯的化学结构及命名

2)PG、TX及LT的合成

3)PG、TX及LT的生理功能

四、磷脂的代谢

1.甘油磷脂的代谢

1)甘油磷脂的组成、分类及结构

2)甘油磷脂的合成:

合成部位,合成原料及辅因子,合成基本过程

3)甘油磷脂的降解:

由专一性不同的磷脂酶A1、A2、B1、B2、C、D分别作用

2.鞘磷脂的代谢

1)鞘脂的化学组成及结构

2)鞘磷脂的代谢

五、胆固醇代谢

1.胆固醇的结构,分布及生理功能

2.胆固醇的合成

1)合成部位

2)合成原料:

乙酰CoA、能量及供氢物质

3)合成基本过程:

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合成的基本过程、甲羟戊酸、鲨烯等重要中间产物

4)胆固醇合成的调节:

饥饿和饱食、胆固醇及激素分别的调节

3.胆固醇的转化:

转化为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和维生素D3的部位。

胆汁酸的分类及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六、血浆脂蛋白代谢

1.血脂:

血脂的组成及含量

2.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及结构: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血浆脂蛋白的组成,脂蛋白的结构

3.载脂蛋白

4.血浆脂蛋白代:

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5.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

高脂蛋白血症,遗传性缺陷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其他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数字教材+其他手段

【授课学时】

6学时

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目标】

掌握氨基酸的一般代谢,体内氨的主要代谢去路;熟悉血氨的来源及运输形式,个别氨基酸的代谢;了解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及腐败过程,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和营养价值。

【要求】

能够说明:

氨基酸一般代谢中的转氨基、脱氨基以及α-酮酸代谢;丙氨酸-葡萄糖循环和鸟氨酸循环;一碳单位的代谢及甲硫氨酸循环。

能够概述: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必需氨基酸的概念及种类,氮平衡的概念;蛋白质在体内的消化,吸收以及腐败作用的概念。

能够理解:

一些特殊氨基酸的代谢。

【教学内容】

一、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1.蛋白质营养的重要性

2.蛋白质的需要量和营养价值:

氮平衡,生理需要量,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

1.蛋白质的消化:

胃中的消化,小肠中的消化

2.氨基酸的吸收:

氨基酸吸收载体,γ-谷氨酰基循环对氨基酸的转运作用,肽的吸收

3.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胺类的生成,氨的生成,其他有害物质的生成

三、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1.体内蛋白质的转换更新:

体内氨基酸的降解及氨基酸的代谢库的概念

2.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联合脱氨基作用

1)转氨基作用:

转氨酶与转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的机制

2)L-谷氨酸氧化脱氨基作用

3)嘌呤核苷酸循环

3.α-酮酸的代谢

1)经氧化生成非必需氨基酸

2)转变成成糖及脂类

3)氧化供能:

氨基酸、糖及脂肪代谢的联系

四、氨的代谢

1.体内氨的来源:

氨基酸脱氨基作用产生的氨是体内氨的主要来源,肠道吸收的氨,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氨主要来自谷氨酰胺

2.氨的转运:

丙氨酸-葡萄糖循环,谷氨酰胺的运氨作用

3.尿素的生成

1)肝是尿素合成的主要器官

2)尿素合成的鸟氨酸循环学说

3)鸟氨酸循环的详细步骤

4)尿素合成的调节

5)高氨血症和氨中毒

五、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1.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1)γ-氨基丁酸

2)牛磺酸

3)组胺

4)5-羟色胺

5)多胺

2.一碳单位的代谢

1)一碳单位与四氢叶酸

2)一碳单位与氨基酸代谢

3)一碳单位的相互转变

4)一碳单位的生理功能.

3.含硫氨基酸代谢

1)甲硫氨酸的代谢:

甲硫氨酸与转甲基作用,甲硫氨酸循环,肌酸的生成。

2)半胱氨酸与胱氨酸的代谢:

半胱氨酸与胱氨酸的代谢,硫酸根的代谢。

4.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

1)苯丙氨酸及酪氨酸的分解代谢:

儿茶酚胺与黑色素的合成,酪氨酸的分解代谢,苯丙酮酸尿症。

2)色氨酸的代谢

5.支链氨基酸的代谢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其他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数字教材+其他手段

【授课学时】

6学时

第八章核苷酸代谢

【目标】

掌握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分解与痛风症;熟悉核苷酸的生物学功用、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以及核苷酸抗代谢物;了解其余教学内容。

【要求】

能够说明:

从头合成途径、补救合成途径的概念;嘌呤和嘧啶的元素来源;IMP生成AMP、GMP的四步反应;核糖单核苷酸向脱氧核糖单核苷酸的转变;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产物与痛风症;CTP和dTMP的合成。

能够概述:

核苷酸的生物学功用;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CPSI与CPSII的区别;核苷酸抗代谢物的结构特点。

能够理解:

食物核酸的消化吸收;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中IMP和UMP的合成过程;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调节;核苷酸的补救合成反应;嘧啶核苷酸的分解;核苷酸抗代谢物作用的生化环节;其余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一、前言

1.食物核酸的消化吸收

2.核苷酸的生物学功用

二、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

1.从头合成途径和补救合成途径的概念

2.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嘌呤碱合成的元素来源;IMP合成过程;IMP生成AMP、GMP的四步反应;从头合成的调节

3.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4.嘌呤核苷酸的转变:

脱氧核苷酸的合成在二磷酸核苷的水平进行

5.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

结构、作用

6.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终产物是尿酸:

过程;痛风症

三、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

1.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UMP的合成过程;CTP、dTMP的合成;从头合成的调节

2.嘧啶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3.嘧啶核苷酸的抗代谢物:

结构、作用

4.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其他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数字教材+其他手段

【授课学时】

2学时

第九章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生物学特性

【教学目标】

1.掌握细胞膜各组成成分的结构特性及功能

2.掌握细胞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3.熟悉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了解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学说

【教学要求】

能够说明构成细胞膜的膜脂分子的类型、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功能;能够说明三种膜蛋白的异同点;能够说明细胞膜的两种生物学特性;能够说明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能够概述细胞膜的三种组成成分及各自生物学功能;能够概述膜脂分子的类型;能够概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能够理解细胞膜的各种结构模型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1.细胞膜概念与功能

2.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1)膜脂的类型与结构特点

(2)膜蛋白的类型与结构特点

(3)膜糖的类型与功能

3.细胞膜的生物学特性

(1)细胞膜的不对称性

①膜脂的不对称性

②膜蛋白的不对称性

③膜糖的不对称性

(2)细胞膜的流动性

①脂双层的液晶态

②膜脂分子的运动及其影响因素

③膜蛋白的运动方式

4.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

(1)片层结构模型

(2)单位膜模型

(3)流动镶嵌模型

(4)脂筏模型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数字教材+专业软件

【授课学时】

1.5学时

第二节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穿膜运输

【教学目标】

1.掌握主动运输和易化扩散的类型和特点

2.掌握协同运输的作用特点

3.熟悉简单扩散的作用特点

4.了解细胞膜的通透性

【教学要求】

能够说明易化扩散、主动运输的类型、作用特点及所转运的分子(离子)

能够概述膜运输蛋白的类型和作用特点;能够概述协同运输的类型和作用特点

能够理解简单扩散的作用特点、水通道的类型和作用特点、水的穿膜运输方式

【教学内容】

1.细胞膜的通透性

2.简单扩散的作用特点

3.膜运输蛋白的类型

4.载体蛋白介导的易化扩散的作用特点

5.载体蛋白介导的主动运输的作用特点

(1)Na+-K+泵

(2)Ca2+泵

(3)质子泵

(4)ABC转运体

6.协同运输的类型和作用特点

7.离子通道的类型和作用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PBL+小组讨论+提问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数字教材+专业软件

【授课学时】

1.7学时

第三节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穿膜运输

【教学目标】

1.掌握胞吞作用、胞吐作用的类型

2.掌握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的过程

3.熟悉吞噬作用、吞饮作用的过程

4.熟悉固有分泌、受调分泌的特点及过程

5.了解家族性高胆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