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试题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4604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试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试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试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试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试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试题库.docx

《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试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试题库.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试题库.docx

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试题库

【绪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

〔1〕资本主义的开展及其内在矛盾的锋利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2〕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展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那么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根底。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答: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根底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它的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

〔3〕它的科学性表现为不带任何偏见,它的理论是深刻的,并随着实践的开展而开展。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

答: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开展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3〕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表达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答: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去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提醒自然界和人类开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正如恩格斯所说: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再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提醒了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开展而不断开展。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实践为根底的?

答: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根底额。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历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阔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效劳,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开展。

离开了无产阶级和广阔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丧失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6、简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

答:

〔1〕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表达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

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①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能否始终做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表达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兴旺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③实践根底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开展和变革的先导。

 

7、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答: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立成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根底。

〔2〕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8、简要说明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答:

〔1〕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它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开展而开展。

其次,这是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2〕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3〕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历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A1、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开展。

答: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历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开展其自身。

〔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开展者。

〔3〕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立的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保卫、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思想,形成了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开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2、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开展马克思主义?

答: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开展而开展。

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开展机遇。

〔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立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等。

马克思主义已经在答复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开展,今后它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开展。

〔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开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开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根底,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根底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展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作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第一章】

1、简述哲学的根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根本问题的意义。

答: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2〕掌握哲学根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正确答复哲学根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如何答复哲学根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及它们的根本形态。

答:

〔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

〔2〕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开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有两种根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答: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X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

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制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

〔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X畴。

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X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X畴。

〔2〕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运动是无条件下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②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5、简述成认事物相对静止存在的意义。

答:

〔1〕只有成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2〕只有成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3〕只有成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6、简述时间和空间的含义以及它们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答:

〔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X性。

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

〔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其绝对性、无限性存在于相对性、有限性之中,无数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之总和,就构成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

 

7、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根本特点和根本形式。

答: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根本特点:

①客观性。

②自觉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3〕实践有以下三种根本形式:

①物质生产实践。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

 

8、简述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答:

〔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9、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答:

〔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互相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

 

10、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答:

〔1〕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开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①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

②必须抓住事物中本质、必然的联系,防止对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

 

11、简要说明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答:

〔1〕新事物复合事物开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开展前途,而旧事物那么不符合事物开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广阔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阔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12、简述威武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开展观的对立表现。

答: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开展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3〕成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13、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

〔1〕对立统一规律提醒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开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X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认识的根本方法。

〔4〕是否成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开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14、简述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

〔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底。

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5、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

〔1〕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我们在分析问题,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无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

 

16、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答:

〔1〕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X围、幅度〕,它表达着质和量的统一。

〔2〕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主义决定质的数量界限,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那么,坚持适度原那么,防止“过〞或“不及〞。

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时,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过度的X围。

 

17、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答: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X围内的延续和渐进。

人们经常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或静止等,都是处在量变过程中的状态,它们表达了事物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质变表现为根本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就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面貌。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X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在度的X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X围的变化属于质变。

 

18、简述肯定和否认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

〔1〕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否认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2〕肯定方面和否认方面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肯定和否认相互依存,离开肯定就没有否认,离开否认也没有肯定。

另一方面,肯定和否认相互渗透:

肯定中包含着否认,否认中包含着肯定。

 

19、简述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辩证关系的意义。

答:

〔1〕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

〔2〕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根底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防止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害处着想,向好处努力。

 

20、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答:

〔1〕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

①现象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们直接感知,本质那么深藏于事物内部,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②现象是个别的、多样的,本质那么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东西。

③现象是多变的,本质那么是相对稳定的。

〔2〕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依据。

 

21、简述规律的含义及特点。

答:

〔1〕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

①客观性。

②普遍性。

 

22、简述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答: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开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

劳动使人们获取的食物品种增加、质量提高,促进了脑髓的开展,使人脑日趋完善,从而使意识的产生具备了物质根底。

〔2〕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

劳动一开场就是社会性的活动,劳动者之间经常需要传递信息、交流思想。

总之,社会性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根底,是由动物心理开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

离开劳动,离开人类共同活动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可能产生。

 

23、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起源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

在人类意识产生之后,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生活,承受群体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总之,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

 

24、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二者关系问题上的错误。

答: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张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被动的反映,无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A1、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

〔1〕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

①内因是事物开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②外因是事物开展变化的条件,不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也不会开展变化;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开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外因的作用无论大小,都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根底。

〔3〕我国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根底的,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步伐。

A2、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有包含了个别事物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

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意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底。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A3、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的重要意义。

答: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阶级斗争虽将在一定X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立为中心,集中力量开展生产力。

只有大力开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固和国家的XX久安打下坚实的物质根底,才能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

我们集中力量抓经济建立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立,一手抓精神文明建立;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立,一手抓XX法制;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

 

A4、试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开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开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导致“均衡论〞。

〔4〕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立为中心和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决信心,又不无视支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A5、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根底,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到达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③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再社会主义建立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纪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

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开展。

 

A6、试述辩证否认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答:

〔1〕辩证否认观的内容:

①辩证的否认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展的自我否认。

②辩证的否认是事物开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③辩证的否认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制,又保存。

〔2〕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

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认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3〕对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抗其中腐朽的东西。

对外国文化,既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

 

A7、试述事物的开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

〔1〕否认之否认规律提醒了事物开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事物开展到否认之否认阶段,克制了前两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和否认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存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使事物得到充分开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开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2〕否认之否认规律提醒了事物开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①否认之否认规律使事物的开展呈现出周期性,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由于某些偶然原因的出现,事物的开展还可能有暂时的倒退。

〔3〕事物的开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

〔4〕坚持事物的开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①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

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制各种困难,在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A8、试述原因和结果统一关系的原理及其辩证关系的意义。

答:

〔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统一的,表现在:

①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②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

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

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并引起原因的变化。

〔2〕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①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②正确把握因果关系,有助于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