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中国古代重大改革与变法高考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4579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讲 中国古代重大改革与变法高考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六讲 中国古代重大改革与变法高考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六讲 中国古代重大改革与变法高考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六讲 中国古代重大改革与变法高考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六讲 中国古代重大改革与变法高考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讲 中国古代重大改革与变法高考复习教案.docx

《第六讲 中国古代重大改革与变法高考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讲 中国古代重大改革与变法高考复习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讲 中国古代重大改革与变法高考复习教案.docx

第六讲中国古代重大改革与变法高考复习教案

第六章中国古代重大改革与变法

◆考纲要求:

1.理解和掌握本专题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商鞅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革、张居正改革等。

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3.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4.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5.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历史作用。

◆课标要求:

1.理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及其历史影响,了解中国古代著名君主的政绩。

2.重大改革运动的背景、内容、成败原因、历史经验。

3.理解我国古代的改革与现今的改革的不同。

4.重要历史人物评价。

◆教学指导

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今天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学习古代改革史认真总结历次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于我们具有积极的资政、借鉴意义。

今后命题可能会围绕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设置新的题型,复习时应注意。

◆专题学习进度:

2课时

◆考点解析:

1.概念: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改革,从狭义上讲,主要有管仲改革、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从广义上讲,凡是统治阶级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的调整,都称得上改革。

2.改革类型

①春秋时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

②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商鞅变法。

③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有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从整体上看,多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暂时挽救了统治危机,是值得肯定的。

但这些改革不是从根本上触动生产关系,又多招致大地主的反对,多是以失败而终。

④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⑤开国的相对贤明君主对统治政策的调整和厘正:

汉高祖、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清入关后的第三代皇帝,实则起了开国作用)等对统治政策的调整。

3.中国古代重要的改革

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②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加强军事力量就成为改革的显著特点。

③王莽改制:

公元8年改制,王田私属,不许买卖;多次改变币制。

改制失败,激化了社会矛盾。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

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⑤后周周世宗改革:

采取措施开垦荒田,取消苛捐杂税,重视兴修水利,整顿军队,严格纪律。

后周力量增强,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⑥庆历新政:

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改革时弊:

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限制官僚子弟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改革措施仅一年左右即被废止。

⑦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牧人也增加了一些,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

但是新法越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⑧金世宗改革:

提倡开荒,利用黄河故道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种,遇到荒歉年,减免租税,改革使北方经济得到发展。

4.著名君主的政绩

①汉高祖刘邦: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经济。

和亲匈奴,改善民族关系。

②汉武帝:

加强皇权,解决王国问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派张骞出使西域,发展同西域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光武帝刘秀:

提倡节俭,减轻赋税,释放奴婢,整顿吏治。

④唐太宗:

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善于纳谏,知人善任,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⑤武则天:

重视农业生产,重用人才,促进唐朝经济继续发展,设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疆。

⑥元世祖:

实现统一,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农业发展,实行行省制度,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⑦明太祖:

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⑧康熙帝:

奖励垦荒,宣布原明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维护国家统一,平定叛乱,维护国家利益,抵御外族侵略。

难点解析:

1.正确认识古代中国的重要改革和变法的本质和规律

(1)改革的原因: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⑤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2)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②采取措施(如屯田、减免租税、兴修水利等)恢复、发展经济。

③整顿政治,惩处贪官污吏(如后周世宗改革)。

④改革军制,严肃军纪。

⑤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

⑥吸收先进民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等。

(3)改革的根本目的:

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封建的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结果和作用

有的改革成功了,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等,这些改革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军事力量,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

但试图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尽管一度取得成效,但最终结果还是失败了,如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

(5)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②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

③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的支持。

④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⑤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6)对改革的认识: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

③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④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的,但通过改革能革除弊端,促使社会的不断进步。

⑤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改革,可能会使百姓得到一些实惠。

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在认识改革时一定要注意其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不同。

2.对重大改革的综合评价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改革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扩大势力、消除危机、巩固统治、适应形势等;改革的内容涉及政治制度、土地分配、赋税征收、荒地开垦、水利兴修、发展军力和废除旧俗等方面;改革的结局是或取得完全成功,或彻底失败,或取得一些成效但最终失败。

②革除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革弊标新要有远见卓识,要坚决彻底;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中还需要注意用人。

③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3.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要想对历史人物做出合情合理的评价,必须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下,具体注意下列几点:

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

②放入具体历史环境之中,坚持历史的观点;

③看其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④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⑤既要充分肯定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又要克服英雄史观;

⑥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要具体分析。

◆同步巩固训练(见附件6)

 

附件6:

同步巩固训练测试题

(中国古代重大改革与变法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从中国古代史上的变法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国运艰难是改革变法的催化剂

B.人民群众是变法改革的主力军

C.统一安定的政治环境是改革变法的社会基础

D.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变法改革中才能前进、发展,否则反之

2.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汉武帝改革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   D.宋代王安石变法

3.成书于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

”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B.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C.北魏迁都洛阳后,促进当地繁荣  D.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发展

4.方田均税法和一条鞭法当时都遭到大地主反对,主要是因为这两种税法()

A.把徭役和杂税分摊到田亩上  B.只征收实物

C.按田亩多少征税  D.必须把实物变卖成银两交纳

5.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B.迁都洛阳

C.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 D.改革鲜卑旧

6.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政府财政收入问题   B.大地主的特权问题

C.农业生产发展问题   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7.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B.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C.符合广大人民的要求     D.促进了中国社会封建化

8.一条鞭法虽没有推广开来,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这主要说明()

A.白银作为流通货币价值稳定B.交银纳税有利于地主阶级

C.按田亩收税的办法仍然可行D.徭役到明朝中期已完全废止

9.王安石变法时规定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其目的在于

A.纠正科举制度的弊端B.简化科举考试的程序

C.扩大科举取士的数量D.严格控制士人的思想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政权除曹魏和北周外,还有

①西晋②前秦③北魏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

11.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在北魏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

C.鲜卑族学习汉族文化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

12.“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

外谋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

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13.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二、材料分析题:

14.阅读下列材料:

商鞅方升,又称商鞅量,是秦孝公十八年即公元前344年商鞅统一度量衡时制作的标准器。

最早着录于《浦口汤泉小志》等书,现藏上海博物馆。

请回答:

请你根据以上材料说说商鞅统一度量衡的意义。

三、问答题:

15.总结我国古代历次改革,说说决定改革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16.纵观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基本上分两大类:

一是新王朝建立之初对统治政策的调整;二是王朝中后期的变法改革。

从结局上看,前者多成功,后者多失败。

为什么?

17.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改革者坚定的毅力和突出的人格在改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都以“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姿态为历史的进步谱下了壮丽的诗篇,请你总结本单元所涉及的改革人物的优秀品格,并谈谈应当如何借鉴。

18.网络时代2088年,那些曾经做古的人们在“说古道今”聊天室里聚会,其中一个大厅叫“改革者之家”,于是乎,管仲、李悝、吴起、商鞅、孝文帝、王安石、忽必烈以及张居正等一干人马纷纷入座,大家在这里一吐千年心绪,有大谈当年改革成果的,也有垂胸顿足大骂反对派的,还有总结经验教训的,更有为今天改革出谋划策的。

请你就他们所谈内容写一段200字的对话。

要求包含富国强兵、农业、吏治、军队、反对派、改革开放等词语。

19.我国许多古代著名小说和现代武侠小说多以宋代为背景,如《水浒传》、《说岳》、《三侠五义》、《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天龙八部》,请你从宋代武学兴起的角度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2.D3.C4.C5.A6.A7.B8.A9.A10.A11.C12.A13.D

14.春秋战国以来,更多地以田赋代替力役,为了便于商品交换和征收赋税,度量衡的应用更为广泛,制度也趋统一。

秦国商鞅统一了度量衡不但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5.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②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

③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的支持。

④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⑤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

16.其原因是:

第一,新王朝的建立者多是雄才大略者,他们亲历了新旧王朝更替的血与火的变革,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个人权威强,调整政策的阻力小。

而后者改革的推行者,其改革多是被动的,其进取性相对差,皇权保障作用相对小。

第二,新王朝多是在农民战争推翻旧王朝以后建立的,农民战争对封建统治冲击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改革的阻力相应小。

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多没有经过农民战争的调整,封建统治所受到的冲击小,统治阶级派系复杂,保守顽固派势力强大。

第三,新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相对广泛地符合社会各阶级及不同政治集团的利益;而中后期的改革和调整,必然损害统治阶级中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势必引起这部分人的反对,因而改革多归于失败。

17.商鞅:

徙木立信,讲究诚信,意志坚定,不畏困难、追求真理

孝文帝:

思想进步,志向远大,意志坚定,不怕阻力,善用智谋,执法严格

王安石:

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冲破重重阻力,百折不挠

忽必烈:

雄心壮志,以文治著称于天下,善于用人和听取意见

张居正:

才华超出人,志向远大,关心人民疾苦,励精图治。

18.(略)

19.宋朝自立国以来,由于重文轻武,始终为外患威协,促使宋代的统治者思考如何培养和赞扬将材以巩固国防,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了武学和武举。

到王安石的时候健全了武学制度,使武学和武举变为经常化和制度化,武学成为我国最早的军事学校,培养了军事人才,也进一步带动了民间习武风气,使得宋代民间习武风气日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