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4365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西省吉安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吉安一中2014-2015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本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建筑与扩张之视觉修正

(日)隈研吾

有了比例、台座、屋顶后,建筑就算成功了吧?

希腊建筑家并没有止步。

他们认为,真正注视建筑的,不是万能的神,而是能力有限的人类。

为了使建筑看起来更完美,必须从视觉效果出发对结构略加修正。

希腊建筑家狂热地将抽象、几何学概念的比例应用至各个建筑细部,这使建筑看起来极具概念化、抽象化的指向性,同时他们又运用细致的视觉修正法,微调按照严格比例建造的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又非常现实主义、经验主义。

视觉修正法在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已有详细记裁,其中一些在巴特农神庙实测时已被证实。

巴特农神庙建筑中的视觉修正法,在19世纪初期就为人所知,直到1848年彭罗斯详细实测后,才广为流传。

根据他的测量,巴特农神庙的基坛正面宽30米,而中央部位则向上隆起6厘米,列柱上方架起的过梁也采用了这种中央隆起的手法。

这种手法在《建筑十书》中已有记载:

基坛或横梁的中部如果不适当鼓起,远观就会呈现凹陷的视觉效果。

维特鲁威还写道:

“角落柱子需要将直径增大1/50,因为光的折射会使角落的柱子比周围柱子看起来细一些。

”巴特农神庙的柱子就采用了这种制法。

书中还记载“角落的柱子以及与其相邻的柱子,朝向主屋处应该垂直,而外侧应略内倾一些,这样使建筑物整体有挺拔的效果”。

这种手法在巴特农神庙的测量中也被证实,10米高的廊柱约向内倾斜了6厘米。

使建筑轮廓整体上提,就是为了使构造紧凑,避免结构松散的印象。

圆柱微曲线(凸肚型),是广为人知的希腊建筑的特征,也正是视觉修正法之一。

根据彭罗斯测量,巴特农神庙的立柱以一种微妙的双曲线,中部略膨胀,上部略收细,从而给人以整体稳定感。

另外,如果采用直线柱体,柱子中部就会凹陷感,圆柱微曲线也是为了防止这个缺陷。

在关于巴特农神庙的众多调查与记载中,最有趣的应该是文森特·斯库里对神庙数量的记载。

希腊神殿多采用多立克柱式和爱奥尼柱式,巴特农神庙由多立克柱构成。

一般多立克的柱式神殿正面用6根柱,而巴特农神庙则用了8根柱。

过去曾有众多人试图揭开这个谜底,斯库里认为神庙设计者是从人类视觉角度出发,选择了8个数字。

他指出依照知觉心理学的测试,大多数人猜个数都会猜到6为止,很少有人会超过8。

所以神殿正面6根立柱有紧凑的视觉效果。

巴特农神庙的8根立柱略微超过了一般人知觉的限度,反而吸引更多人的视线,在庙廊徘徊更久。

但如果超出了8根,就会像前文所述多柱体一样,造成建筑的窒息感。

8是魔力数字,恰到好处地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

透过这种说法可以看到建筑的一个本质。

建筑追求紧凑感,但是不能过于紧凑,也不能过于稳定。

好的建筑就应该处于不稳定与稳定、混乱与有序的中间点。

或者把建筑归类为时间性概念更贴切。

极端地说,从不稳定中诞生稳定的那一瞬间,才有建筑的存在,从混乱中建立秩序的那一瞬间,才成为建筑。

——节选自《新建筑入门》

1.关于视觉修正法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已详细记录了视觉修正法,并在19世纪初期就为人所知。

B.视觉修正法是建筑师从视觉效果来对建筑本身进行较大调整,使得建筑物看起来更美感。

C.巴特农神庙的立柱利用微妙的双曲线,给人以整体的稳定感;如若利用支柱,便很可能有凹陷感。

D.希腊的神殿的正面一般使用6根柱子,斯库里认为大多数人猜个数会猜到6为止。

2.下列关于巴特农神庙的叙述,不合乎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巴特农神庙打破常规在神殿的正面使用8根立柱,吸引了更多人的视线,原因是让更多的人在这里徘徊沉思。

B.巴特农神庙的廊柱向内倾斜使得巴特农神庙整体有了挺拔的效果。

C.巴特农神庙角落的柱子直径略微增大,使得角落柱子看起来整体协调,达到了微妙的调和。

D.巴特农神庙印证了维特鲁威的学说,当然这种印证也是维特鲁威实地考察的结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营造建筑物应该考虑建筑物的细部,甚至要考虑到光对建筑物的视觉影响。

B.真正注视建筑物的是人,一廊一柱,其数目增加,都有可能给人以窒息感。

C.好的建筑不是一味地追求紧凑感,追求稳定感,而是要找到建筑稳定与不稳定,混乱与有序的中间点。

D.为了使建筑物轮廓整体上提,则必须使构造紧凑,避免结构松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

少落魄,不治生事。

客梁宋间,宋州刺史张九皋奇之,举有道科中第。

调封丘尉,不得志,去。

客河西,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

禄山乱,召翰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

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中之宝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

不省。

天子西幸,适走间道及帝于河池,因言:

“翰忠义有素,而病夺其明,乃至荒踣。

监军诸将不恤军务,以倡优蒲簺相娱乐,浑、陇武士饭粝米日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

又鱼炅、何履光、赵国珍屯南阳,而一二中人监军更用事,是能取胜哉?

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

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

”帝颔之。

俄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

帝以诸王分镇,适盛言不可。

俄而永王叛,肃宗雅闻之,召与计事,因判言王且败,不足忧。

帝奇之,除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诏与江东韦陟、淮西来瑱率师会安陆。

方济师而王败。

李辅国恶其才,数短毁之,下除太子少詹事。

梓屯将段子璋反,适从崔光远讨斩之。

而光远兵不戢,遂大略,天子怒,罢光远,以适代为西川节度使。

广德元年,吐蕃取陇右,适率兵出南鄙,欲牵制其力,既无功,遂亡松、维二州及云山城。

召还,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永泰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适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

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而言浮其术,不为搢绅所推。

然政宽简,所莅,人便之。

年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

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

其诒书贺兰进明,使救梁、宋以亲诸军,与许叔冀书,令释憾;未度淮,移檄将校,绝永王,俾各自白。

君子以为义而知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选自《旧唐书·高适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问群臣策安出策:

计谋

B.肃宗雅闻之,召与计事雅:

刚刚

C.光远兵不戢,遂大略戢:

收敛

D.所莅,人便之莅:

到临

5.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高适“义而知变”的一项是()

①一二中人监军更用事,是能取胜哉?

②负气敢言,权近侧目。

③帝以诸王分镇,适盛言不可。

④因判言王且败,不足忧。

⑤政宽简,所莅,人便之。

A.②③④B.①④⑤C.①③④D.②④⑤

6.关于本文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谥号有褒有贬,高适死后获得了“忠”的谥号,表示唐王朝对高适高度认可,认为他忠心大唐。

B.官员升官用“迁”字,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员降官可以用“谪”字,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C.皇帝所到之处,皆可云“幸”。

这种说法是对皇帝的一种尊敬。

另外皇帝去某地,也可以说成巡狩。

D.传记主要表现作者的身平事迹,同时还起着对人物做盖棺定论的作用。

“适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

”这里便是对高适一生行事的评价。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浑、陇武士饭粝米日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

(5分)

译文:

(2)李辅国恶其才,数短毁之,下除太子少詹事。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

(南唐)李煜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

昼雨新愁,百尺虾须上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皱。

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溯流。

8.《词林万选》中把“几树惊秋”中的“惊”字改为“经”字,你觉得使用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5分)

9.词上下两片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这样表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填空。

(共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自居易《琵琶行》中极写琵琶女家破人亡、色衰惨淡的诗句是,

(2)李商隐《锦瑟》中认为过去年华何待追忆,不过在当时已是让人怅然若失了的句子是

,。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感召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献身且点明诗歌主旨的诗句是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

余光中从12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

《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

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

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

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

余光中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

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的写,而是一辑一辑的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

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

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

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

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

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36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36了?

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

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

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

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

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

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

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

“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所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

他回忆说,当时20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20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20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

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

”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

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

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

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

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

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

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

“我哪敢说同不同意?

庄子同意就行了。

”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

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

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

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

“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

”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

如今,已经85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

余光中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

(摘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3期,有删改)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钟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B.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

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他自己新婚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很不舍,每晚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

C.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36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D.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20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20多年”,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

E.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还传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

(2)余光中少年立志“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最终成为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请结合全文分析促使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6分)

(3)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去谱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

请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

(6分)

(4)余光中传主的纪录片以《逍遥游》为标题,记录了他的日常工作生活状态。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余光中“逍遥”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书写差已成为现在中学生的通病,不少学生上了高中,字体依然幼稚,歪歪斜斜;有的学生书写随意,笔走龙蛇,字迹潦草,无法辨认。

B.李自成起兵之初,队伍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因此民间有“开大门,迎闯王”的歌谣。

C.索马里青年党头目古丹9月25日声称,2011年10月肯尼亚曾出兵索马里打击青年党武装人员,此次青年党对肯尼亚发动的袭击,属投桃报李之举。

D.尽管垃圾分类的措施实施多时,但垃圾站收集的不少垃圾仍是混装的,大量的垃圾积重难返,增加了垃圾处理的难度。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在工作过程中适当地娱乐可提高幸福感和工作效率,并且能够提升士气。

B.张教授说,做力量训练时,锻炼者体内的生长激素含量要远高于跑步,而且没有跑步时那种疲劳的感觉。

C.本着“依法依规、合情合理、实事求是、一视同仁”的原则,黄浦区政府会同有关社会组织共同研究制定了外滩拥挤踩踏事件遇难人员家属救助方案。

D.像《中国好声音》这类“零门槛”的节目,让拥有音乐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一展歌喉享受舞台,也让我们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相信梦想勇于追求,敢于创造奇迹。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地概括、剪裁。

,。

,。

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③①②⑤④⑥B.②⑤④⑥①③C.①②⑤⑥④③D.①③②⑤④⑥

15.把下面这几个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单句。

要求:

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5分)

①居家养老服务可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

②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为了满足居住在家的老年人的社会化服务需求。

③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以家庭为基础,以城乡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模式。

④居家养老服务是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

16.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6分)

交通耗能是我国社会主要能源消耗之一,其石油消耗总量占全社会石油消耗总量的30%以上,并且汽车尾气已成为大中城市温室气体的首要来源。

一辆中耗油轿车每年少开1200公里,将节省120升石油,减少碳排放294公斤;一个人每年少搭乘飞机5000公里,将节省200升石油,可减少碳排放695公斤。

文明出行,防止交通堵塞,也是为绿色出行作贡献。

相关部门倡导:

短途出行,请尽量步行或乘坐公交,省钱省力;开车时避免汽车发动机空转,停留时间超过1分钟应熄火;长途旅行请尽量坐火车,减少乘飞机的次数;安全驾驶、文明礼让,保证交通顺畅。

(1)请你简要概括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30字以内)(4分)

(2)请你结合材料内容,设计一条公益宣传标语。

(2分)

五、写作(60分)

17.请以“让回忆永远停在那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试题答案】

1、答案C【A、主语错误,应该是巴特农神庙建筑中的视觉修正法,在19世纪初期就为人所知;B、不是较大调整,而是微调;D、主语错误,原文是“一般多立克的柱式神殿正面用6根柱”。

2、答案A【理解错原文意思:

“反而吸引更多人的视线,在庙廊徘徊更久”。

3、答案是D【因果关系倒置:

“使建筑轮廓整体上提,就是为了使构造紧凑,避免结构松散的印象”。

4、答案B【雅:

向来】

5、答案C【首先应该知道“义而知变”的意思是“合乎道义并且是了解时局变化”。

那么自然就知道选择了。

6、答案B【“迁客骚人”是指被贬谪的官员。

7、

(1)浑州、陇州两地的士兵每天吃粗糙的饭食,而且不能吃饱,要求这样的军队去拚死作战,失败当然就是很自然的事。

【注意“日、厌,固、宜”】

(2)李辅国嫉妒高适的才能,在皇上面前多次诋毁高适,于是皇上下令授予高适太子少詹事。

【恶、短、除】

8、此处使用“惊”字更好,首先用“惊”字让人马上感觉到树叶纷飞的萧瑟惨淡的秋日景象;(2分)同时这样又表现出女主公百无聊赖的情怀,为后文的抒情表意,抒发愁情做好了铺垫。

(2分)而“经”字不过是让人想象到了树叶秋后的情景。

(1分)

9、①作者通过愁绪将上下两片联系在一起,上文明言“昼雨新愁”,而后文则写“琼窗春断双蛾皱”,都写的是愁情,而后文则是将愁情具体化;(3分)②作者通过钓鱼这个物事将上下两片紧密结合在一起,百尺虾须上玉钩之后,主人公想到了鲤鱼传书,可是九曲黄河却不能倒流而上,从而委婉地表达了主人翁不能向远方之人通款曲的痛苦心理。

(3分)

10、

(1)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

(1)AD【评分标准】选A得3分,选D得2分,选B得1分,选C、E不得分。

【解析】B“内心非常不愿意”属无中生有。

C“对前途、生活失去信心”依据不足。

E“对女儿的深切怀念”分析不当。

(2)①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

余光中从小跟随父亲和舅舅学古文,李白、杜甫等人都给他一定的影响。

②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

比如济慈、雪莱等人对他影响很大,他也曾在美国留学。

③勤奋的诗歌创作。

青年时代和朋友创立“蓝星诗社”,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到晚年依然笔耕不辍。

④性格开朗而意志坚强。

面对误会与痛苦,他幽默对待;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他依然坚强前行。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

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①形式方面,融入了西方音乐节奏,极具节奏感和旋律感。

②内容方面,他的诗歌情感真切,内容丰富,有思念大陆之情、客居他乡的孤独,以及鸣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气等,特别能打动人。

【评分标准】每点3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4)①创作中随缘。

创作上已经摆脱了束缚,写作题材全凭缘分。

②生活上童心未泯。

在故地重游中,余光中童心大发,率性而为。

女儿发生车祸,他心情郁闷,但听到小学生读诗,又开心地给予指导。

③幽默化解误会和痛苦。

对于李敖的批评,他懂得幽默比愤怒有用。

④不再质疑自我。

对于“我是谁”的问题,余光中早已不再质疑。

只是报以淡淡的微笑,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8分。

意思对即可。

12.B(A,笔走龙蛇:

形容书法文章洒脱雄健,很有气势。

B.秋毫无犯:

秋毫,鸟兽在秋天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小的东西。

犯:

侵犯;侵害。

指丝毫不侵害别人的利益。

常用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不侵犯百姓的利益。

C.投桃报李:

投赠送。

报:

回报。

《诗经》: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后用比喻互相赠答,礼尚往来。

不表示报复。

D.积重难返:

积:

积习,返;返回,回头。

积习深重,难以改变,指长期存在的恶习,弊端已经发展到了难以革除的地步。

13.C(A项句式杂糅,去掉“根据”;B项偷换主语,“没有跑步时那种疲劳的感觉”前加主语“锻炼者”;D选项语序不当“让拥有音乐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应改为“让任何一个拥有音乐梦想的普通人”。

14.A(由第一句介绍马远的山水画具有善于概括、剪裁的特点可知,紧承其后的应是说明马远在山水画中对山、对水的处理,所以第一处应填③。

接着由其画面简清的特点引出马远的山水画善留白,可知第二处应填①。

其他四处以马远的名作《寒江独钓图》为例来说明其中“空白”的艺术效果,特别注意横线处的两个逗号,然后可确定后四处应填②⑤④⑥。

15.示例:

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以家庭为基础,以城乡社区为依托,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为满足居住在家的老年人的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模式。

(改写句子为单句得2分;信息不遗漏,得1分;语句通顺,符合逻辑,比如③应在④前,得2分。

16.

(1)交通耗能是我国社会主要能源消耗之一,应该倡导低碳出行。

(2)低碳生活,绿色出行。

17.解析:

作文题目揭示的是“怎样对待过去”的问题。

可做两解,一是“停在那里”,即停在过去,过去的就是历史,可以着眼现在,放眼未来,不活在回忆里;二是记忆永远停在心里,即永不忘记过去,铭记历史。

也可将两种理解辩证统一。

译文:

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

他年轻时候潦倒失意,不置办家产。

后来客居在梁州、宋州一带。

宋州刺史张九皋认为他是个奇才,推举他参加有道科考试,他考中了。

调任封丘尉,他不满意,便离开了。

后客居河西,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上表举荐他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

安禄山叛乱,玄宗征召哥舒翰讨伐叛贼,任命高适为左拾遗,后转任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守潼关。

哥舒翰兵败,玄宗问群臣有什么好办法,高适请求用尽宫中收藏的珍宝招募勇士抗击贼寇,为时还不晚。

皇帝未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