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1讲科学测量与物质的密度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4166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1讲科学测量与物质的密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1讲科学测量与物质的密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1讲科学测量与物质的密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1讲科学测量与物质的密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1讲科学测量与物质的密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1讲科学测量与物质的密度试题.docx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1讲科学测量与物质的密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1讲科学测量与物质的密度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1讲科学测量与物质的密度试题.docx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1讲科学测量与物质的密度试题

2019-2020年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1讲科学测量与物质的密度试题

知识梳理

【复习重点】

1.长度的测量

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

国际单位制中,

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特殊的测量方法:

①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即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后再求得单一长度;②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圆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即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在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和终点,然后拉直测量;③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即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④测硬币、球、圆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即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以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

行测量。

误差及其处理:

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产生误差的原因:

测量工具、测量环境和人为因素。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为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或用更精密的仪器。

2.体积的测量

(1)固体体积的测量

长方体、柱形体等形状规则的固体可以用刻度尺先测量有关长度再用相关体积公式计算而得。

不规则的固体可以用细线绑住物体在量筒中用“排水法”进行测量。

若被测固体密度小于水,则可用“针压法”或“悬物法”进行测量。

(2)液体体积的测量

液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测量。

注意选择量筒的规格,一般要求被测液体的体积不小于量筒的分度值,以提高测量的准确度。

量筒是测量体积的仪器,温度变化将导致形状变化而影响其准确性,不能用作化学反应和配制溶液的容器。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读数时要求平视凹液面底部,若俯视则读数偏大,实际体积偏小;若仰视则读数偏小,实际体积偏大。

3.质量及其测量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千克(kg)。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形状、温度、状态和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常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要掌握使用天平的正确方法。

使用过程包括“放水平、调平衡、称质量、读数据、归整齐”五大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一些注意事项。

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即量程),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

被测物体放左盘,砝码放右盘。

向右盘中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以防生锈。

加砝码要从大到小,以防砝码不够用。

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中称量,可以放在烧杯或称量纸中称量。

 

4.密度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其计算公式是

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主单位是千克/米3(kg/m3),常用单位是克/厘米3(g/cm3)。

这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g/cm3=1.0×103kg/m3。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跟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不随物质的质量、体积的改变而变化。

(要求识记水的密度值,了解铜、铁、铝、酒精、空气、氢气等常见固、液、气体的密度,对分析相关习题有一定的帮助。

密度知识的应用:

(1)利用

,求出物质的密度,鉴别物质;

(2)利用m=

V,求质量;

(3)利用V=

,求体积。

5.密度的测量

(1)密度的测量原理:

;所需仪器有天平、量筒(或量杯)等。

(2)密度的测量方法:

用天平测出被测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或量杯)测出被测物体的体积(直接或间接);根据公式

,求出

物质的密度。

6.结合浮力测量物质的密度

(1)利用某物体在液体中悬浮可推知该物体的密度就等于液体的密度。

(2)物体漂浮在水中时,利用

求出该物体的密度。

(3)利用阿基米德浮力公式变形(ρ液=

)可求出某液体的密度等。

【复习难点】

1.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学会密度公式的常见应用及其有关计算。

2.会应用天平、量筒等测量工具测定固体或液体的密度以及对密度公式

的应用。

【易考点】

1.密度的计算往往不独立考查,而是夹杂在压强、浮力、机械功、功率等计算中出现。

2.探究密度概念实验和密度的测定实验,并会涉及天平、量筒等基础实验工具的使用和探究方法的应用。

3.密度的知识对学生实验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尤其是对密度的测量,不仅要懂得实验原理和测定方法,而且要能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是中考命题的热点。

 

考点精析

考点一长度的测量

例1、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来测金属块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中正确的是()

A.8.60cm

B.1.69cm

C.1.6cm

D.以上读数都不正确

【解题思路】根据图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金属块左端对准的刻度是7.00cm,右端读数是858cm;所以金属块的实际长度是:

8.58cm-7.00cm=1.58cm。

【参考答案】D

【方法归纳】刻度尺在测量前,要观察其量程、分度值和“0”刻度线。

若“0”刻度线发生磨损,则可以从某一个完整刻度线开始测量,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易错误区】一是要注意刻度的起点;二是读数要有估计值。

考点二天平的使用、质量的测量

例2、某同学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之前,将游码错误地放在0.1g的地方就将横梁调平衡了。

这样测某个物体的质量时,右盘放了45g的砝码,天平再次平衡,该物体的实际质量为()

A.44.9gB.45.0g

C.45.1gD.无法测量

【解题思路】虽然游码并未回零,但天平在测量前是平衡的,而且游码的位置也并没有再移

动,所以此时左

、右两盘中的质量是相同的,并未受到游码的影响,因此物体的实际质量为45.0g。

【参考答案】B

【方法归纳】掌握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①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

②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位置;

③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

【易错误区】使用天平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调水平和调平衡的顺序颠倒;调水平后的天平随意移动位置;在调平衡时游码未归零;不遵循由大到小的顺序选用砝码;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的规则混乱等。

 

考点三密度及其特性

例3、【钦州】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图像是()

.

【解题思路】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实际上当质量(或体积)增大几倍时,其体积(或质量)也增大几倍,而比值,即单位体积的质量不改变。

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它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参考答案】B

【方法归纳】要解答本题需掌握:

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

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量,它反映了这种物质的一种特性。

【易错误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图像为直线,且图像经过原点。

考点四量筒的使用、密度的应用

例4、如图所示,量筒的分度值是mL。

小明家有一枚质量为2.1g的银币(ρ银=10.5g/cm3

),可求出此银币的体积为cm3。

他想用此量筒测出该银币的体积,从而鉴别银币是不是纯银的。

请问他能否鉴别出该银币?

(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解题思路】

(1)假设该银币是实心、纯银的,银币的体积:

V=

(2)由图知,量筒的分度值是1mL,银币的体积小于量筒的分度值,所以用量筒测量银币的体积时,会使测量值不准确,也就无法得出准确的密度值,所以用量筒不能鉴别出该银币是不是纯银的。

【参考答案】10.2不能此银币的体积小于量筒的分度值

【方法归纳】用量筒测量(排水法)固体的体积时,固体的体积必须要大于量筒的分度值,测

量的结果才足够精确。

【易错误区】在判断能否鉴别出该银币的纯度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已知其质量,再用量筒就能测量其体积而导致误判。

 

考点五固体的密度测量的综合应用

例5、

【黄冈】李翔在山上找到了一块坚硬的石块,他仅用直尺这一测量工具测出了石块的密度。

装置如图所示,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细线将轻质直杆悬挂起来,悬点为O,并将一重物用细线悬于直杆O点左侧的P点。

②保持重物的悬点不变,将装水的轻质塑料袋用细线挂在直杆O点右侧的某点,直杆处于水平静止,用直尺测得该点到O的距离为30.0cm。

③在溢水杯中装满水,将待测石块缓慢浸没在杯中,让溢出的水全部流入轻质塑料袋中。

④保持重物的

悬点不变,将待测石块用细线挂在直杆O点右侧的某点,直杆处于水平静止,用直尺测得该点到O的距离为12.0cm。

(1)实验中主要应用的力学规律是(填“阿基米德原理”或“杠杆的平衡条件”)。

(2)上述实验步骤的最佳顺序是(填序号)。

(3)已知水的密度为1.0×103kg/m3,可求得待测石块的密度为。

【解题思路】

(1)测量石头的密度利用的是杠杆的两次平衡,溢水杯的作用是得到石头排开的水的质量。

所以主要应用的力学规律是杠杆的平衡条件。

(2)要测量出石块的密度,合理的顺序是①④③②。

(3)设石块的重力为G1,溢出水的重力为G2,由实验过程知:

G0l0=G1l1,G0l0=G2l2,所以G1l1=G2l2,ρ1Vgl1=ρ2Vgl2,ρ1=2.5×103kg/m3。

【参考答案】

(1)杠杆的平衡条件

(2)①④③②(3)2.5×103kg/m3

【方法归纳】解决本题需要把握两个关键,一是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到石块的重力与力臂的乘积等于水的重力与力臂的乘积;二是石块的体积等于溢出的水的体积。

【易错误区】学生看到排出溢水杯中的水就往往会下意识想到阿基米德原理,实际上本题中的溢水杯是为了得到石头排开水的质量。

探究提升

例、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经常要对某些物质的密度进行测量,请帮助完成下列问题:

(1)沸石是一种矿石,灼烧时会产生沸腾现象,得名“沸石”。

沸石多孔,吸水性强,可作分子筛。

自然界已发现的沸石有80多种,较常

见的有方沸石、菱沸石、钙沸石等。

为测量某一沸石块的密度,技术人员展开实验探究。

如图甲所示:

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沸石块的质量;②用量筒测量适量细沙的体积;③用量筒测量沸石块和这些细沙的总体积。

问:

沸石块的密度是多少?

(2)为测量酸液的密度,技术人员展开实验探究,如图乙所

示:

①取一装有铁砂的密闭玻璃瓶,用细玻璃丝悬挂在校零后的弹簧测力计下方,测得其重量;②将玻璃瓶完全浸没于水中,测得拉力大小;③将玻璃瓶完全浸没于酸液中,测得拉力

大小。

问:

酸液的密度是多少?

(g取10N/kg)

 

【解题思路】

(1)测量规则固体常用排水法,但沸石吸水性强,只能用细沙代替水进行测量。

步骤如下:

用天平测量出沸石的质量m,根据测出的总体积和细沙的体积求出沸石的体积V,再用公式

求出其密度。

(2)利用浮力方法可以测量液体密度。

先用称重法分别求出瓶子在水中和酸液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利用公式求出瓶子的体积V=V排液=

;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ρ液=

求出酸液的密度。

【参考答案】

(1)①天平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故沸石的质量:

m=20g+10g+5g+4.6g=39.6g。

②量筒的分度值为2cm3,故细沙的体积V沙=20cm3。

③沸石块和这些细沙的总体积V总=42cm3;所以沸石的体积:

V=42cm3-20cm3=22cm3。

④沸石的密度:

ρ=1.8g/cm3。

(2)①图中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故装有铁砂的密闭玻璃瓶的重力:

G=4N。

②将玻璃瓶完全浸没于水中,测得拉力大小F1=2N,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F水=G-F1=4N-2N=2N,则瓶子的体积:

V=V排液=2×10-4m3。

③将玻璃瓶完全浸没于酸液中,测得拉力大小F2=1.6N,在酸液中受的浮力:

F酸液=G-F2=4N-1.6N=2.4N。

④酸液的密度:

ρ酸液=1.2×103kg/m3。

【方法归纳】被测固体密度比水大,且不溶于水时,一般先用天平测出被测固体的质量,用排水法测出固体的体积,再用ρ=

求出被测固体的密度;若被测固体的

密度比水小,一般先用天平测出被测固体的质量,用按压法、捆绑法等测出被测固体的体积,再用ρ=

求出被测固体的密度。

【易错误区】本题考察了浮力计算公式的转换及多步骤计算,若熟练掌握该公式则能正确地解题,但计算烦琐,易出差错。

【考点范围】液体密度的测量、固体的密度测量实验。

 

2019-2020年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20讲空气氧气与氧化试题

知识梳理

【复习重点】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

1.空气中各成分存在的一般验证法,氧气体积分数的测量方法。

2.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氧气为21%,另外还有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3.大气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等。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易溶解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能与非金属(碳、硫、磷)反应。

2.能与金属(镁、铁)反应。

3.能与有机化合物(蜡烛、甲烷、乙醇等)燃烧反应。

以上反应要掌握:

(1)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硫是黄色固体或粉末;

(2)不同的反应现象,如火焰的颜色、火星四射、发白光之类;(3)产物的性质及检验,如四氧化三铁是黑色固体,二氧化碳和水的检验等;(4)反应的特殊点,如一些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有的集气瓶中要放少量水或沙等。

四、氧化反应

1.缓慢氧化与剧烈氧化(燃烧)。

2.燃烧的条件及根据燃烧的条件学会灭火的方法。

3.氧化反应发生的同时一定发生还原反应。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4.物质燃烧的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5.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有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五、氧气的用途

供给呼吸,支持燃烧(助燃剂)。

注意:

可燃性与助燃性是两个相反的概念,可燃性体现了物质的还原性,而助燃

性体现了物质的氧化性。

六、实验室制取氧气

1.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方法)。

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方法)。

(1)分解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2)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

掌握装置的特点及连接方法,进行气密性检查,确定是否要用催化剂,了解反应过程中的控制、收集、检验与验满方法,知道物品的存放方法等。

七、催化剂

理解催化剂的概念,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等。

【复习难点】

1.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方法。

2.掌握各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

3.分析燃烧反应中的一些特殊要求的原因,如为什么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在瓶底要留少量水或沙。

4.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如氧化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等。

5.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特点及连接方法,气密性检查,是否要用催化剂,反应过程的控制、收集、检验与验满,物品的存放方法等。

6.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易考点】

1.定量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要求对实验的各细节(如原料选择、装置特点等)、错误、误差等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金属、非金属、有机物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说明。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及相关操作过程。

4.催化剂。

5.燃烧及其条件,如何利用燃烧的条件来灭火。

6.空气污染的防护与治理。

考点一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量

例1、为测量空气中氧气、氮气的体积含量,同学们设计了下列三种实验方案:

①取一定量空气与足量铜粉加热使其充分反应,然后在同样条件下测反应后气体的体积。

②取一定空气与炭粉充分燃烧后,在同样条件下测得体积(气体)的变化。

③在密闭容器内放入实验中的小鼠,让它充分呼吸氧气直至因缺氧而昏迷,测出容器内被消耗的气体的体积。

(1)为了较准确测得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含量,你认为可取的方案为

(2)请根据所学知识评估上述三种方案:

【解题思路】题中三种方案分别依据氧气、氮气的不同性质进行了设计。

氧气具有氧化性,能支持燃烧,而氮气不具有,据此设计了方案①和②。

氧气能供给呼吸而氮气不能,据此设计了方案③。

实验中氧气要耗尽,余下氮气要纯,测试才准确。

【参考答案】

(1)①

(2)方案①中铜将氧气完全反应,产物只有固体,余下的气体基本上都是氮气;方案

②中燃烧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气体,不可取;方案③中小动物昏迷,氧气不一定耗尽,不可取。

【方法归纳】本题对三个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估,除了要了解氮气和氧气的性质,还要求了解相关产物的性质,才能作出全面的解答。

【易错误区】由于知识面狭窄,难以对三个方案作出较为完整和准确的分析

考点二金属、非金属、有机物等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

例2、甲、乙是铁和硫在氧气中燃烧的两个实验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乙中燃烧的现象:

(2)所发生的两个反应有共同点:

集气瓶底部均预先装有少量水。

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甲:

乙:

【解题思路】

(1)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2)铁丝燃烧的生成物温度很高,如果直接掉到集气瓶底部容易炸裂瓶底,所以甲中放水是为了防止生成的热熔物溅落瓶底,引起集气瓶炸裂;由于二氧化硫有毒,所以用水来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参考答案】

(1)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2)甲:

防止生成的热熔物溅落瓶底,引起集气瓶炸裂乙:

吸收生成的有毒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方法归纳】

(1)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思考,要分清其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区别;

(2)根据集气瓶底部不放水造成的后果进行思考。

【易错误区】注意二氧化硫有毒,属于空气污染物,可以用水来吸收。

 

考点三实验室制取氧气

例3、如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制取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代号),如果选用如图乙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填“a”或“b”)端导入。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某化学小组同学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并选用B装置来制取氧气。

实验中,同学们发现不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流。

大家提出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把发生装置由B改为C,其理由是;

二是将过氧化氢溶液加水稀释,溶液的稀释需要经过计算、量取、搅匀三个步骤。

如果把50g质量分数为20%的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5%的过氧化氢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

g;在稀释过程中,除了烧杯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填数字序号)。

①量筒②药匙③试管④酒精灯⑤胶头滴管⑥玻璃棒

【解题思路】

(1)高锰酸钾在

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注射器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所以把发生装置由B改为C后可以控制氧气产生的速度。

把50g质量分数为20%的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5%的过氧化氢溶液,得到溶液的质量是

=200g,所以需要加水150g。

在稀释过程中,除了烧杯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

【方法归纳】对于常见气体的制取,发生装置要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进行选择,收集装置则要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进行选择。

【易错误区】若不理解实验中收集气体的原理,面对类似于图乙这种有

一定变形的收集装置时,答题易出错。

考点四检查气体制取装置的气密性

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漏气的是()

【解题思路】常见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有手握法(如题中图A)或压水法(如题中图B)。

气密性检查的原理是利用容器内气压的变化。

握法是利用手的温度使容器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而增大容器内部气压,压水法是利用水柱增大容器内的气压。

图D装置的所示方法类似于压水法。

【参考答案】D

【方法归纳】本题考查的是气体制取装置的气密性检查,要求理解手握法和压水法这两种气密性检查的原理,C和D是这两种方法的变形或综合。

【易错误区】C、D两个装置经过变形后难以判断。

特别是D装置中,需要分析两侧水位的变化对右侧气压的影响。

考点五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例5、【苏州】下列对催化剂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

B.催化剂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C.只有分解反应才需要催化剂

D.某些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

【解题思路】催化剂是反应中改变反应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的物质。

并不是任何反应都需要催化剂,但有的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

【参考答案】D

【方法归纳

】此题考查了对催化剂特点的理解,解题时只要把

握催化剂的特点,即只改变反应的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还应明白有的化学反应需要催化剂,有的不需要催化剂。

【易错误区】初中化学学习阶段,最常见的错误是在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就以为普通的化学反应中只有制氧气才需要催化剂。

探究提升

小明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将3.5gKMnO4加热到220℃,收集到O2的体积为308mL,而理论计算应放出0.345gO2,合248mL。

请帮助完成下列两个探究步骤。

(1)请根据化学反应原理(方程式)作出合理的假设:

假设一:

假设二:

假设三:

(2)请设计证明多出O2的原因的实验方案:

【解题思路】依据化学反应原理:

2KMnO4

K2MnO4+MnO2+O2↑,含有氧元素的产物只能是K2MnO4和MnO2,猜测其中一个被分解,释放出O2或二者都被分解,释放出O2。

【参考答案】

(1)多出的O2来自于K2MnO4的分解多出的O2来自于MnO2的分解多出的O2来自于K2MnO4和MnO2的共同分解

(2)取一定量的K2MnO4和MnO2分别放在装置中加热,观察是否有O2产生

【易错误区】不理解“根据化学反应原理”这一限定条件,猜想的方向错误,比如猜想“来自于试管中原有的氧气”等。

【考点范围】实验室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两个探究步骤。

例2、学校科学兴趣小组知道二氧化锰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后,想探究其他一些物质如氧化铝(化学式:

Al2O3)是否也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并填写下列空白处。

(1)问题:

氧化铝能不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

(2)猜想:

氧化铝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3)实验验证:

(4)结论:

氧化铝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故氧化铝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5)讨论与反思:

经过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只有上述两个证据,不能证明氧化铝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还要补充一个探究实验。

实验三:

实验目的:

探究。

实验步骤:

①准确称量氧化铝(少量)的质量;②完成实验二;③待反应结束,将实验二试管里的物质进行过滤、洗涤、

、称量;④对比反应前后氧化铝的质量。

讨论:

如果氧化铝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说明氧化铝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6)但小华认为,要证明猜想,上述三个实验还不足够,还需要再增加一个探究实验:

探究。

【解题思路】要探究一种物质能否作为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一般要注意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探究加入该物质能否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是探究反应前后该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三

是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实验验证:

实验一探究氧化铝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实验一:

将带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