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图版选修4《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4149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图版选修4《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中图版选修4《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中图版选修4《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中图版选修4《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中图版选修4《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图版选修4《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案.docx

《最新中图版选修4《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图版选修4《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图版选修4《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案.docx

最新中图版选修4《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案

最新中图版选修4《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案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了解乡村聚落的特点,理解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

2.了解城市聚落的特点及起源,掌握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特点,不同时期城市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3.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自己所居住的聚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使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美好。

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

1.乡村聚落的概念:

是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

2.类型

(1)①________:

中心集镇、一般集镇。

(2)②________:

③________、自然村。

3.特点

(1)规模较④____、功能简单。

(2)居民多从事农、林、牧、副、渔业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流动性小。

4.影响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⑤________、水源、地形、土壤等。

(2)社会经济因素:

战争、行政、⑥________等。

二、城市与城市的形成

1.概念:

是达到一定⑦________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2.特点

(1)高度的⑧________。

(2)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3.城市等级划分依据:

⑨________________与经济发展状况。

4.形成过程:

相对稳定的聚落→⑩________→手工业和商业聚集区→城市。

三、世界城市的发展

1.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和⑪________________,分别诞生了早期的城市。

2.公元前1000年以后:

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了规模较大、⑫________清晰的城市。

3.封建社会:

世界城市的发展比较缓慢。

4.工业革命以来:

⑬________迅速增多,⑭________空前增长,⑮________规模迅速扩大。

四、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特点

(1)受⑯________环境影响大。

(2)地域发展不平衡。

(3)主要沿重要⑰________分布。

(4)形态结构具有浓重的⑱________色彩。

2.近代社会:

城市呈畸形发展

(1)沿海、沿江地区迅速发展。

(2)广大内地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3)设有租界的城市形态布局,功能结构带有强烈的⑲________色彩。

3.新成立以来:

各级城市普遍发展

(1)一方面,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2)小城镇迅速发展,城镇数目增加,城镇人口比重提高。

一、影响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

乡村聚落的区位

区位优势条件

水源、地形

河、湖、泉附近的向阳高地或台地

有足够的生活和生产用水,防范洪涝灾害的侵袭

气候、地形、水源、土壤

原始采集、渔猎时期,分布在山林、河湖、海滨等地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条件良好,成为天然的“食物仓库”

地形、土壤、水源

农耕社会,选择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良好的平原地区

适宜农耕,可获得足够的食物

2.社会因素

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社会因素也会对乡村聚落的分布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许多乡村聚落;一些大型水库工程的建设,使库区的乡村聚落向外迁移;传统的家族观念,导致我国农村形成许多同姓相聚的乡村聚落。

【思维拓展】 乡村聚落以自然景观为主,建筑物低矮,构造简单;城市聚落以人文景观为主,建筑物高大密集,构造复杂。

典例1 读下面甲、乙两幅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甲、乙两图的乡村聚落,完成下面的分析过程。

(2)华北平原的乡村聚落形态多如图________所示,而青藏高原上雅鲁藏布江谷地的乡村聚落多如图________所示。

(3)根据以上两题,分析影响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答案 

(1)甲:

团状 团 耕作地区的中心或附近

乙:

带状 带 居民用水和交通便利且居住区离耕作区较近

(2)甲 乙

(3)自然环境是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基础。

地形、水源、气温等因素,无不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

人文环境中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乡村聚落的分布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乡村聚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条件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变式训练1】聚落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影响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资源D.交通

二、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地理环境

特点

形态

成因

分布

平原

规模大,人口多,房屋密集

团状

农耕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

平原及湿润盆地内部

丘陵

狭长

带状、串珠状

地形比较平坦,水源充沛

坡麓地区

山区

分散,规模小,具有流动性

分散型

便于生产、生活

山间谷地和盆地

干旱区

规模小而集中

点状、带状

泉水和河流附近

沙漠边缘绿洲

湿润区

规模小而分散

分散型

便于排灌,就近管理

水稻种植区

交通发达区

狭长,沿交通线延伸

带状

便利的交通条件

临近交通线

商贸繁荣区

规模较大

团状

商贸活动对人口的吸引

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

典例2 下列四幅图是“村落的四种平面形态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反映的村落分布在________(地形),丁图反映的村落分布在________地区。

(2)从自然条件考虑,早期比较容易形成城市的村落是________,其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乙图村落形成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其村落形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村落在未来最难形成城市的可能是________。

(5)如果未来丁形成城市,则其形成城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山地 平原 

(2)丁 大江大河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利于农耕 水源充足,有便利的灌溉和水运条件

(3)交通条件 带状 (4)甲 (5)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辨析及空间想象能力。

首先从村落形态入手,甲、乙、丁三图村落大致都呈带状,丙图村落呈不规则的多边形;其次,分析每图村落附近的地理环境的差异:

甲图为山地,地形起伏较大,村落分布于山谷及河流沿岸地形平坦处;乙图呈现出两条交通干道,可知交通对乙村有较大的影响,使其乡村聚落形态为带状,形成路村;丙图地形平坦,交通便利;丁图地形平坦且有河流流过,结合“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世界上的城市多分布在大江大河冲积平原上”等知识进一步作出判断。

【变式训练2】下列乡村聚落属于环状聚落的是(  )

A.成都平原耕作地区的中心

B.沿汉水河道伸展的村落

C.湖北神农架山区的多数村落

D.太湖周围以渔业为主的村庄

三、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

差异指标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数量

人口少、规模较小

人口多、规模较大

构成

以农业人口为主

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密度

人口密度小

人口密度大

经济差异

以第一产业为主,经济相对落后

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经济相对发达

功能差异

功能单一,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景观差异

以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人地关系相对简单,自然环境改造不大

以人造景观、人工生态环境为主,人地关系复杂,自然环境改造大

其他差异

社会生活单一

社会生活丰富

工作分工简单,协作性弱

分工复杂,协作性强

环境质量好

环境污染严重

【方法技巧】 运用纲要信号法记忆城市的形成

经济职能城市―→行政职能

典例3 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是(  )

A.乡村属于聚落,城市不属于聚落

B.乡村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没有多大影响,而城市对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分布有巨大的影响

C.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是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D.乡村的区域差异不明显,城市的区域差异明显

答案 C

解析 一般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乡村和城市都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乡村和城市都有区域差异,相比较而言,城市的区域差异要小一些。

【变式训练3】城市和乡村发展(起源)上的联系是(  )

A.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相互提供产品

B.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相互提供劳动力

C.乡村的规模没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规模可以扩大得与乡村连结起来

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

四、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1.影响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

城市的发展与分布主要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共同制约。

如图:

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有很多,以上几个是主要因素。

不同的区位因素的作用也在变化,军事、宗教的影响减弱,交通、资源始终有巨大的影响,科技、旅游的影响在增强,政治因素的影响是不稳定的。

2.我国大城市的分布特点

地区

城市分布特点

自然环境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大城市多,城市分布密集

①多平原、三角洲、丘陵,地势低平

②属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

③河湖众多,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业发展,适于人类居住

①人口众多,分布密集

②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工农业产值高,经济发达

中部

地区

大城市较多,分布较集中

①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较为平坦

②季风气候区,但大陆性较明显,降水适中

①人口众多,城市发展历史较早②资源丰富

③经济水平较高

④陆上交通发达,是通往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枢纽地带

西部地区

城市数量少,分布稀疏

①多山地、高原②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西南地区地形崎岖,自然条件差异较大

位于我国偏远地区,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经济落后

【思维拓展】 城市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这是由于东部地区地势平坦,主要为平原、丘陵地形,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而且气候温暖湿润(为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

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集中,城市也集中。

城市集中促进了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发展。

典例4 读“我国百万人口以上部分城市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________部地区城市密度大。

其自然地理条件是因为该地区①________地形面积大,属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__级阶梯。

②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位于____纬度地带,______适度,______适中。

③________众多,水量较丰富,便于______和为城市提供________。

(2)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沿长江干流两岸,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自西向东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没有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省级行政区中,在西南三省一市一区中只有________,在北回归线以南的省区中只有________。

答案 

(1)东 平原 三 中低 降水 气温 河流 航运

水源

(2)大连 天津 青岛  宁波 福州 广州

(3)重庆 武汉 南京 

(4)西藏 

解析 我国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位于第三级阶梯上,河流众多,降水丰富,气温适中,生产力水平较高,人口密度相对比较高,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多。

在读图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①沿海开放城市自北向南依次为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②西南三省一市一区指:

、、、重庆直辖市和。

【变式训练4】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古代城市主要位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B.我国古代著名的大都城在城市格局、城市形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C.在近代社会,我国的城市呈畸形发展

D.新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快速、健康地发展

图1.6 天山牧场的流动聚落

图1.7 美国中西部平原地区的单户型聚落,据图分析:

两种聚落形态的特征及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

提示 图1.6展示的是一个流动的牧村,牧民的住宅是一个拆装方便的蒙古包(帐蓬、毡房)。

图1.7展示的是美国中西部平原地区的大农场,村落稀疏而分散。

在干旱、半干旱的温带草原地区,游牧为当地人民主要的生产方式,随着季节的交替和牧草的生长状况,牧民逐水草而居,牧区形成季节性的聚落。

美国中西部的平原地区多发达的现代化大农场,田间管理、耕作、收获多以机械代替人力,所需劳动力少,单家独户就是一个村。

表1.1 与美国不同等级城市人口规模标准,据图分析:

中、美两国不同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提示 表1.1中的数据更直接地反映出各国城市等级划分的不同标准。

本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城市等级的划分没有绝对的标准,各国国情不同,人口和国土面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划分的标准也不一样。

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乡经济、文化差异明显,同等级城市人口规模大;美国人口数量少,密度小,城镇和乡村生活水平差异较小,同等级城市人口规模小,特别是中小城镇,人口规模更小。

图1.17 唐朝长安城

图1.18 北宋汴梁城,据图分析:

两城在城市形态结构方面的不同特点。

提示 两城市作为我国封建社会著名的大都市,其形态结构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封建礼制的传统格局,如城郭方正、宫城大致居中等。

但是,由于时代不同,其政治、经济背景有所变化,城市形态结构也有所突破。

例如,长安城仅有东、西两市,商业活动有地点、时间的限制。

而汴梁城内则出现了全城皆市的局面,商业店铺和娱乐场所遍布城里、城外的大街小巷。

在长安城中,居民都居住在街道规整的“里坊”中,而汴梁城的“里坊”已不复存在。

街道虽然大多为十字交叉,但也有“丁”字型,甚至出现数条斜街。

街道两侧建了商店,形成“前店后院”的住宅(“清明上河图”中密集的屋顶就是这种院落),院落与街道组成了

“街巷制”的居住区。

  

材料展示

城市兴起后的乡村聚落发展

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生产的产品有了富余,交换自己不能生产的生活资料有了可能,这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

随之,聚落产生了根本变化,出现了专门从事商业、手工业的城镇;村落则以农牧渔业为主。

当时的城镇一是在交换商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业性城市;另外是加工农、林、水产品,以及开发地下资源发展制造业的工业性城镇。

商业工业中心多与地方行政中心结合在一起,成为广大农村网络的结点。

为了满足城市大量食物的需要,需在郊外甚至海外加工食品,从而形成了花卉、蔬菜、水果、乳制品的专门化村落。

以生产工业原料(麻类、生丝、棉花、橡胶、皮革等)、食品(甘蔗、咖啡等)供给工业生产。

产业革命以后,为了供应工业园的消费,在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建设了大量的种植园,其中有生产品处理加工中心,以及劳动者的住宅,形成了特殊型的农村聚落。

村落规模大小不一,有个别住户的孤村,也有数百人口的大村。

封建社会的大村,多以大地主宅地为中心,四邻住着佃户或者帮工。

村落中阶级对比明显,地主居住着宽敞的院落和砖瓦大房,佃户则居住在茅草小屋中。

村落街道以通往地主宅地的干道为中轴,而通向四周佃户住宅的都是些羊肠小路。

的曾有统计,旧社会地主家每人平均居住面积达45.7m2,而贫农每人仅有4.3m2。

近代,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世界各地区农村聚落的差别也很悬殊。

例如,英国、法国的一些古老村落,以一户为中心,建有围墙,开阔的中庭在中间,四周分布着住房、农具室、畜舍、收藏室等。

围墙外侧则为牧场、果园和谷地等。

西欧东南部的内陆地区,多为不设围墙、开放的耕地和集村。

多数村落中心有集会的广场,形成块村、环村和集村。

干燥地区,村落多集中于泉水和河流附近,从事灌溉农业。

例如,阿拉伯的传统村落都以带葱头形高头塔的伊斯兰寺院为中心,形成广场,而广场往往又在泉眼和水井附近。

密集的住房多为石造和瓦造的无窗小屋。

村落内按同族划分居住小区域,村外为菜园、果园、耕地和牧场。

新大陆许多村落都沿袭宗主国的传统。

拉丁美洲建设的许多大种植园,直到今天仍保留着原有的特殊村落形态。

例如,巴西圣保罗州阿拉斯附近的一个种植农场,总面积达720km2,在农场一端以农场主住房为中心形成村落,管理人员、农场工人住宅在其附近,另外就是贮藏室、畜舍、晒农作物的场院等等,其周围为各类农田。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日本太平洋沿岸农村,原来的小木屋已被现代化的庭院所代替,不仅居住宽敞,多数农家有汽车库、现代化农具室。

联系的道路大部分为柏油路,从形态上逐渐地改变着城乡的差别。

当然,日本海沿岸离岸较远的海岛及其他荒山区,传统村落仍普遍存在。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机械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农村聚落大多经过规划,在大农场中布局有现代化的住宅区。

例如,美国俄亥俄州代顿附近的一个现代化大农场,在50hm2耕地的一角为居住区,有住宅、贮藏室、车库、农具库、各科畜舍、饲料贮存库等。

解放后,我国农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改善了居住条件,增设了交通、卫生和生活服务设施等。

如东北地区原来的茅草房大都改建为宽敞的瓦房。

大多住房都有庭院,中间为住房,前边为仓房、苞米楼子(贮玉米)、畜舍、禽舍等,房后为菜地或果园,大部分农民厨房内装有压水井。

大村有商店、卫生院、学校等。

江浙一带许多农村都盖了漂亮的楼房。

楼房上有平台、前有阳台。

楼房外建有新式围墙、农具库等。

知识链接

(1)乡村聚落的概念;

(2)乡村聚落的形成条件;(3)乡村聚落的分布与发展。

题目设计

读“我国北方某平原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表示乡村聚落,分析A、B、C发展的有利因素是:

靠近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且土壤肥沃,这样的聚落一般顺河道可伸展成________状。

(2)D聚落发展的主要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个聚落中,比较有可能发展成城市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

                    

1.关于乡村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乡村聚落就是指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的房屋集合体

B.我国乡村聚落包括中心村和自然村

C.乡村聚落与城市相比规模较小,功能简单

D.乡村聚落的形成只与自然环境有关

2.在我国的新疆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在沙漠边缘,主要原因是(  )

A.靠近水源B.风力小

C.地形平坦D.土壤肥沃

3.河、湖、泉附近的向阳高地或台地是乡村聚落最初选址的场所,主要原因是(  )

①向阳高地或台地可防范洪涝灾害 ②可就近获得足够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③充分利用河流的运输功能 ④防御外敌的侵袭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

4.关于城市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的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城市出现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③集市是城市的萌芽状

态 ④最初的城市功能是商品生产功能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③D.①②③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图分别为我国南北方乡村聚落示意图,其中甲为________型聚落,乙为________型聚落。

(2)甲图中四个村镇,哪个可能发展为城市?

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图中三个村镇,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______。

 

活动P4

1.天山乡村聚落呈现流动性;美国中西部平原农场主居住在自己庄园的中心附近,呈单户型聚落。

2.天山乡村聚落的形成,是由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以牧业生产活动为主,牧民需要逐水草而居,所以住宅经常迁徙。

美国中西部平原地区,由于地广人稀,以种植业为主,可以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故呈单户型聚落。

思考P5

1.人们的生产活动方式:

城市功能多样,以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乡村功能单一,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

2.建筑等人文景观:

城市景观复杂,建筑物密度大,楼层高,交通线路纵横交错,甚至连地下也利用了起来。

乡村景观简单,建筑物密度小,道路系统单一。

3.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城市的供水、供电、信息、道路、医院、银行、文化等基础设施齐全,乡村则较少。

4.其他差异还表现在:

人口差异。

城市人口密集,规模大,文化与职业构成都很复杂。

而在乡村,人口稀少,规模小,文化背景比较一致。

乡村的社会生活单一,城市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乡村工作分工简单,协作性弱;城市分工复杂,协作性强。

乡村的环境质量一般优于城市,城市的教育、医疗、就业、购物条件要优于乡村。

思考P5

和美国城市规模划分的标准不一致,主要是人口数量的差异造成的。

人口数量多,美国人口数量相对少。

思考P6

影响城市形成的因素有多种,但无论哪种因素,都反映了人类生存的需求、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

城市并非产生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两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

“私有制、阶级、国家”是城市发展的产物,“防御”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必需。

“地利”则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的起源与形成除了集市的扩大和发展、防御的需要、交通便利或资源丰富的地方、阶级社会的产物等的观点外,在现代社会中,有些新的因素成为影响一些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如因科技兴起的科学城:

美国的“硅谷”、英国的“牛津”、日本的“筑波”等;还有因旅游而兴起的旅游城,如的桂林、泰安等。

思考P7

1.北回归线至北纬40℃之间属于北温带,陆地面积辽阔,气温和降水适中,有大河发育,对人们的居住生活十分有利。

2.因为这些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灌溉便利,既少洪水侵袭,又有近水之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对发展农耕、畜牧和渔猎等都十分有利。

早期城市数量少,规模小,主要受生产力水平低和人口数量少影响。

3.主要是为了军事防御。

思考P9

工业革命后,自然条件对城市分布的影响逐渐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所起的作用逐渐增强,这主要得益于科技的进步。

工业革命后,工厂围绕城市在效区蔓延,加上交通工具的革新——铁路出现,城市突破历史以来城墙的限制而得到充足的发展。

城市改变了消费中心的形象,而成为生产中心。

城市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大城市、特大城市不断涌现,并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城市中的现代化建筑和现代化交通方式快速发展。

活动P11

1.唐朝长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