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4122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docx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docx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

文体,即文章体式,每种不同的文章都会有不同的写作范式与要求,正如不同的衣服样式,每种样式的服装都得有自己的设计特点。

阅读文章,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无疑是掌握了一把阅读文章的钥匙。

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都是如此,本文主要说说文言文中游记类文章阅读的一般技法。

一、试题回顾。

(一)九疑山图记(2010年秋考题)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

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

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

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

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

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

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

“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

”对曰:

“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

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

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

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

标记。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2分)

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

(2分)

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分)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4分)

(二)潭州东池戴氏堂记(2012年秋考题)

柳宗元

①弘农公刺潭①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

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

池之胜于是为最。

公曰:

“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

”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

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

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

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②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

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

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

贤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

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叠饰而已奂矣。

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

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

③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

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

[注]①刺潭:

担任潭州刺史。

22.第①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

24.第②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5.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

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

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

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

26.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分)

二、认识文体:

就高中教材来说,典型游记类散文有《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黄州快哉亭记》。

初中还学过《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以及《醉翁亭记》等内容各异的名篇。

可见,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沧桑变幻,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一家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

游记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一种散文形式,有重在议论说理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重在考证说理的,如郦道元的《三峡》、苏东坡的《石钟山记》;有重在寄兴抒怀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纵观这些名篇佳作,艺术手法多样,综合来说主要由以下几点基本特征:

(一)景物描写,绘声绘色

例如《石钟山记》中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融情于景,意境灵动

例如《醉翁亭记》中写出了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幻之美、四季轮回之美,并借此抒发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三)托物言志,含蓄隽永

例如《黄州快哉亭记》因亭景而生意,借亭名而发论,作者借物抒怀。

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不以物而伤性”的人生态度。

作者并非主张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同时也应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平之气。

这些复杂而又微妙的情愫都含蓄地蕴藉在文中,让读者回味。

(四)语言精美,佳句频现

例如《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词句摇曳多姿,用词精当,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又如《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些语句对仗工整,穿越千年,读之生津。

(五)题材丰富,主旨多变

(1)纯粹表现娱情山水(热爱与留恋)类的(很少):

如《与朱元思书》、《冷泉亭记》(白居易2005年春考题)。

(2)表达民本忧国思想类:

《醉翁亭记》除山林中游赏宴饮之乐外,还有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怀;《岳阳楼记》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病梅馆记》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3)借物(事)喻人(理)类(富有理趣):

如《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先叙后议,哲理的提升;《古樟记》(赞美德才出众者,贬抑庸碌小人)、《永州龙兴寺息壤记》(批判鬼神迷信的无神论思想)、《九疑山图记》(作者撰文对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的九疑山却不能列于五岳的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

(4)借景浇心中不平之块垒类的(作者一般为被贬人文):

如柳宗元《永州八记》均借写山水游记来书写被贬后胸中的不平与愤郁;《前赤壁赋》借秋夜舟游赤壁的情景表现政治上受挫后惆怅苦闷的心情同时也显示出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5)表达文人雅士之生命的感悟:

如《项脊轩志》(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对三位亲人的怀念)、《归去来兮辞》(对官场的厌弃对自由的向往)、《兰亭集序》(批判虚无主义思想,表达积极入世的人生观)、《黄州快哉亭记》(则借为亭作记表现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结合文体基本特征,我们不难发现游记类文章,具有很高艺术价值以及思想性,阅读难度适中,阅读障碍不会很大,非常适合作为考试材料。

最后要指出的是有些文章在题目中并没有“记”,如《与朱元思书》、《项脊轩志》、《前赤壁赋》、《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等,但是仔细斟酌,这些文章的特点与游记类文章一样,我们在阅读时也可以把它们划归到游记类中来。

三、阅读技法:

结合这类文章文体的基本特点与高考常见的出题方向,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结合文体基本特征,整体把握全文。

根据上文所述文体的四个基本特征,把握其中的“景”、“情”、“志”、“妙”,随文圈划。

2012年秋考《潭州东池戴氏堂记》中“景”如“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

池之胜于是为最”;“情”藏“景”中,对戴氏、弘农公的称赞、颂扬含蓄有致;“志”如“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叠饰而已奂矣”,真是“有仙则灵”;“妙”如用词造句,整散结合,“水萦之若玦焉”、“望之若连舻縻舰”比喻灵动。

在初读时不妨圈划、旁批。

(二)读出写景、抒情和议论的关系,因景悟情。

“景”通常是“情”与“志”的载体,“情”与“志”因“景”而生。

一般来说写景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常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抒情常融会在写景之中,少有直接抒情;议论则是全文的关键所在,经常处在文章的后半部分。

(三)调动积累,读出艺术特色。

我们不妨积累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虚实相生(化虚为实)、白描、渲染、衬托、烘托、联想、想象等等,结合文章进行分析比对。

当然,阅读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灵活运用。

有些文章会做出一些个性化的选择,比如《病梅馆记》重在托物言志,借梅议政,文中很多地方都只是出现了喻体,本体需要读者自己理解来发现。

四、答题技巧:

《考试手册》中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主要涉及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文言句式,内容的分析、概括、理解,还有针对主旨内容以及语言特点的鉴赏评价。

这些考试内容都有可能在山水游记中出现,不过就近年上海高考命题来看侧重于考察这类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理解以及对内容主旨、艺术特色的鉴赏评价。

面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考察,如果掌握了此类文章的文体知识、阅读技法,就会迎刃而解。

近五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这类文章主要有:

2009年春考试题中柳宗元的《永州龙兴寺息壤记》,2010年春考试题中描写樟树滩上大樟树的《古樟记》,2010年秋考题中描写九疑山的《九疑山图记》,2012年秋考试题中柳宗元的《潭州东池戴氏堂记》等。

题型主要有加点字解释、虚词理解、句子翻译、简述选文的思想意义、写出选文的寓意(还会提示有几方面)、文中代词的指代内容、理解文中划线句的内容、分析文中画线句的艺术手法、选择题(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与否的判断)以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等。

至于文章字、词、句等文言基础知识的考察,与文体之间没有紧密联系,这里不再赘述,而作为主要出题方向的文章内容理解和手法鉴赏类题目,都是与文体的基本特征紧密联系起来的。

下面主要在上文的基础上总结一下主要内容理解、评价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一)字、句、段内容理解、概括,重在理解。

首先,依据前后文,找到相关语句,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概括表述。

其次,分点表述,要点齐全。

(二)评价文章内容主旨,客观辩证。

首先,依据题目要求明确鉴赏评价的具体对象,是人物性格还是所述之理等。

其次,面对作者观点、行为,评价要客观、辩证,利弊分析到位。

再次,表述规范,观点居要,紧扣文本作具体的鉴赏评价。

(三)艺术特色分析,评鉴具体。

明确鉴赏角度,笔力集中,分析具体,据分值合理取舍。

首先,结构角度:

由叙及议,层层推进论证,严谨而有条理,说理有力。

其次,写作手法:

对比鲜明,类比形象;正反说理,透彻有力;由景及情,由事及理,虚实结合,含蓄典雅。

最后,语言特点:

经常大量采用两两对称的整句句式(骈对),整散结合,富有气势和节奏感;用词精妙,多用修辞,造句典雅等。

五、练习巩固:

详见一模卷:

P10《游桃源山记》、P51《王彦章画像记》、P64《宝界山居记》、P70《游翠微峰记》、P81《慧山寺新泉记》、P93《梅庄记》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毛璩字叔琏。

弱冠,右将军桓豁以为参军。

寻遭父忧,服阙,为谢安卫将军参军。

淮肥之役,苻坚迸走,璩与田次之共蹑坚,至中阳,不及而归。

迁宁朔将军、淮南太守。

海陵县四面湖泽,皆是菰葑,逃亡所聚,威令不能及。

璩建议率千人讨之。

时大旱,璩因放火,菰葑尽然,亡户窘迫,悉出诣璩自首,近有万户,皆以补兵,朝廷嘉之。

安帝初,进征虏将军。

及桓玄篡位,遣使加璩散骑常侍、左将军。

璩执留玄使,不受命。

璩传檄远近,列玄罪状。

武陵王令曰:

“璩忠诚悫亮,自桓玄萌祸,平殄凶逆,肃清荆郢,当即授上流之任。

”初,璩弟宁州刺史璠卒官,璩兄球孙祐之送丧,葬江陵。

会玄败,谋奔梁州。

璩弟瑾子修之时为玄屯骑校尉,诱玄使入蜀,既而修之与祜之共杀玄。

安帝反正,诏曰:

“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可进征西将军,都督五州军事。

”又诏西夷校尉瑾为持节、监梁秦二州军事。

瑾弟蜀郡太守瑗为辅囯将军、宁州刺史。

初,璩使参军谯纵领巴西、梓潼二郡军下涪水,当与璩军会于巴郡。

蜀人不乐东征,纵因人情思归,于五城水口反,还袭涪,害瑾。

而璩下人受纵诱说,遂共害璩及瑗,并子侄之在蜀者,一时殄没。

璩子弘之嗣。

义煕中,诏曰:

“故益州刺史璩,事乖虑外。

葬送日近,益怀恻怆,可赠先所授官,给钱三十万、布三百匹。

”论璩讨桓玄功,追封归乡公,千五百户。

又以祐之斩玄功,封夷道县侯。

自宝至璩三叶,拥旄开国者四人,将帅之家,与寻阳周氏为辈,而人物不及也。

(节选自《晋书·卷八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

B. 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

C. 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

D. 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

(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服阙,指古代官员至亲去世,回家守丧,守丧期满将丧服去除,出来做官。

B. 嗣,指古代诸侯传位给嫡长子的行为,后来泛指君王或诸侯的职位继承人。

C. 赠,即追赠指皇帝赐给已死的人官爵荣誉或称号以褒扬其生前的功绩。

D. 拥旄,指古代武官出征持皇帝所赐的旄节统帅军队统治一方的权力或行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璩足智多谋,善用天时地利。

他利用天旱的特点,采取火攻,将当地的逃亡者都逼迫出来自首,毛璩用他们来补充兵源,受到皇帝嘉奖。

B. 毛璩忠于朝廷,拒绝叛臣利诱。

桓玄篡位时,派使者对他进行加封,他不但不接受任命,反而扣押了桓玄的使者,并对外公布桓玄罪状。

C. 毛璩一门忠烈,多人受皇帝赏赐。

桓玄落败时,毛璩的侄子毛修之、毛祐之诱杀桓玄,皇帝加封毛璩兄弟三人,使他们成为一方军事大员。

D. 毛璩一门多人遇难,皇帝深感悲痛。

毛璩手下参军谯纵造反,诱使毛璩手下杀害毛璩兄弟及在蜀子侄,临近送葬,皇帝十分悲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淮肥之役,苻坚迸走,璩与田次之共蹑坚,至中阳,不及而归。

②璩忠诚悫亮,自桓玄萌祸,平殄凶逆,肃清荆郢,当即授上流之任。

【答案】

(1)D

(2)A

(3)C

(4)①在淮肥之战中,苻坚败逃,毛璩与田次之一起追赶苻坚,追到中阳,没有追上就回头了。

②毛璩忠诚耿直,自从桓玄制造灾祸以来,他平定消灭叛逆,肃清荆、郢两州,应当立即授予上品官职。

【解析】【分析】

(1)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贞松”“忠臣”“璩”“近畿”“朕心”等,然后根据语法和句意进行排除。

“璩体识弘正”和“诚契义旗”是连续的两个主谓短语,共用主语“璩”,因此“诚契义旗”之间不能分开,故排除A、C两项;“受命偏师”和“次于近畿”也是连续的两个动宾短语,因此“偏师”之间不能分开,故排除B项。

故选D。

(2)A项,“至亲去世”错误,至亲包括父母、兄弟等,古代服丧是为去世的父母守丧。

故选A。

(3)C项,“毛璩的侄子毛修之、毛祐之”错误,文中提到“璩兄球孙祐之”,意思是毛璩的兄长毛球的孙子毛祐之,因此毛祐之不是毛璩的侄子,而是他的侄孙,属于对象称谓错误。

故选C。

(4)①中,“迸走”,逃跑;“共”,一起;“蹑”,追赶;“至”,到,追到;“不及”,没有追上,没有赶上。

②中,“悫亮”,耿直;“萌祸”,制造灾祸;“殄”,消灭;“凶逆”,叛逆之人;“当即”,应当立即;“上流之任”,上品官职。

故答案为:

⑴D;⑵A;⑶C;

⑷①在淮肥之战中,苻坚败逃,毛璩与田次之一起追赶苻坚,追到中阳,没有追上就回头了。

②毛璩忠诚耿直,自从桓玄制造灾祸以来,他平定消灭叛逆,肃清荆、郢两州,应当立即授予上品官职。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培养语感。

另外,这类题也有规律可寻:

首先看四个选项,一般在第一处分歧可以排除两项,之后另一分歧处排除另一项,得出答案。

这个过程比较简单,但也要有文言断句基本知识。

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紧紧抓住“曰”“云”“言”,这些字后面要停;熟记常用虚词;把握词性词义、语法结构;分析排比对偶与反复的句式帮助断句。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要全理解。

另外,针对每一个选项,标明时间、事件,到原文一一对照。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

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

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附参考译文】

   毛璩字叔琏。

二十岁时,右将军桓豁让他做参军。

不久父亲去世,回家守丧。

守丧期结束,做了谢安的卫将军参军。

在淮肥之战中,苻坚败逃,毛璩与田次之一起追赶苻坚,追到中阳,没有追上就回头了。

后来升任宁朔将军、淮南太守。

海陵县四面都是湖泽,周围长的都是菰葑,这里是逃亡之人所聚集的地方,朝廷的法令不能管到这里。

毛璩建议率领一千兵马前去讨伐。

当时大旱,毛璩就趁机放火,菰葑都烧着了,逃亡的人十分窘迫,全都出来到毛璩这里来自首,将近有一万户,毛璩都用他们来补充兵源,朝廷嘉奖了他。

安帝初年,他晋升为征虏将军。

等到桓玄篡位,他派遣使者加封毛璩为散骑常侍、左将军。

毛璩扣留了桓玄的使者,没有接受他的任命。

毛璩又传递文书给远近郡县,列举桓玄的罪状。

武陵王下令说:

“毛璩忠诚耿直,自从桓玄制造灾祸以来,他平定消灭叛逆,肃清荆、郢两州,应当立即授予上品官职。

”当初,毛璩的弟弟宁州刺史毛璠在官任上去世,毛璩的兄长毛球的孙子毛祐之送丧,将毛璠安葬在江陵。

恰逢桓玄败逃,打算逃到梁州。

毛璩的弟弟毛瑾的儿子毛修之当时是桓玄手下的屯骑校尉,他诱使桓玄入蜀,不久毛修之与毛祐之一起杀死桓玄。

安帝恢复帝位,下诏说:

坚贞的松柏在寒冬中挺立,忠诚的大臣在国家危难时更加诚信。

毛璩见识宏远端正,诚心契合正义的大旗,接受命令统帅偏远的军队,驻扎在京城附近,匡正人心、辅佐社稷的功勋,实在让我的内心感动。

可以晋升他为征西将军,统一指挥五州军事。

”又下诏命令西夷校尉毛瓘为持节,监管梁秦二州军事,并加封毛瑾的弟弟、蜀郡太守毛瑗担任辅国将军、宁州刺史。

当初,毛璩派参军谯纵率领巴西、梓潼二郡的军队攻下涪水,将与毛璩的军队在巴郡会师。

但蜀人不愿意东征,谯纵就趁着蜀地人心思归,在五城水口造反,回头袭击涪水,杀害毛瑾。

而毛璩的手下受到谯纵的引诱劝说,于是一起杀害了毛璩和毛瑗,连同那些留在蜀地的子侄,一时全部遇难。

毛璩的儿子毛弘之继承了他的官位。

义煕年间,皇帝下诏说:

“已经去世的益州刺史毛璩,事情失败是出于意外。

现在给他送葬的日子一天天近了,我内心更加悲伤。

可以追赠原先授予他的官职,赐钱三十万、布三百匹。

”评定毛璩讨伐桓玄的功劳,追封他为归乡公,食邑一千五百户。

又因为毛祐之斩杀桓玄的功劳,封他为夷道县侯。

从毛宝到毛璩三代,持有皇帝授予的节杖统领军队、封疆开国的有四人,是将帅之家,和寻阳周氏处于同样的地位,是一般人家所赶不上的。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少有才名。

南阳何颙见彧而异之,曰:

“王佐才也。

”中平六年,举孝廉。

董卓之乱,弃官归乡里。

比至冀州,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

彧每怀匡佐之义,度绍终不能定大业,乃去绍从操。

操与语大悦,曰:

“吾子房也。

   兴平元年,操东击陶谦,使彧守甄城。

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操,而潜迎吕布。

邈使人谲彧曰:

“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军实。

”彧知邈有变,即勒兵设备,故邈计不行。

陶谦死,操欲遂取徐州,还定吕布。

彧谏曰:

“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

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操于是大收熟麦,复与布战,兖州遂平。

   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

众多以山东未定,未可卒制。

彧乃劝操曰: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

”操从之。

   操保官渡,虽胜而军粮方尽,书与彧议,彧报曰:

“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

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操乃坚壁持之。

遂以奇兵破绍。

   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九锡备物,密以访彧。

彧曰:

“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

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事遂寝。

操心不能平。

会南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帝从之。

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乐。

谥曰敬侯。

明年,操遂称魏公云。

(节选自《后汉书·荀彧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B.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C.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D.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孝廉即“至孝至廉”之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B. 兖州,我国古“九州”之一.包括今山东、河北、河南等部分地区。

《尚书·禹贡》称:

大禹治水,划天下之地为冀、兖、青、徐、雍等九州。

C. 九锡,即“九赐”,指天子赐给有殊勋的诸侯、大臣九种器用之物,代表最高礼遇。

古代一些权臣常接受“九锡”,后来该词成了篡逆的代称。

D. 祖日,其中“祖”是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

《荆轲刺秦王》中“既祖”的“祖”与本文中的“祖”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彧少有才名,深得众人赏识。

南阳何颙称他有“王佐之才”;袁绍对他敬重有加;投奔曹操后,曹操称他是张良一样的策士谋臣。

B. 荀彧勇决果毅,善于把握局势。

他识破张邈的阴谋,整军防备,避免了变乱发生;官渡之战,他提出合理建议,使曹操出奇兵打败袁绍。

C. 荀彧工于谋略,颇有远见卓识。

他建议曹操先稳固自己的根本;又向曹操献计,把皇帝迎到许都,为“挟天子令诸侯”打下了基础。

D. 荀彧清高正直,事主保持忠节。

他以大义阻谏曹操进爵国公,为自己埋下灾祸;他在病中收到曹操送的“空器”,于是饮药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②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答案】

(1)D

(2)D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