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材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83892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材料.docx

《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材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材料.docx

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材料

心理健康知识

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

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1

学习篇..............................................................................................................................................3

社交篇..............................................................................................................................................5

择业篇..............................................................................................................................................6

爱情篇..............................................................................................................................................9

挫折和压力篇................................................................................................................................10

二、心理健康知识问问.................................................................................................................11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何谓健康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一是躯体健康,就是生理健康。

二是心理健康,

就是人格完整,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力,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三是社会适应健康,就是自己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活动和行为,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能保

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地在

各种社会环境下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四是道德健康,就是不以损害他人的利

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善恶、美丑、荣辱、是非的能力。

(二)何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

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界定标准不一。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年龄特征,一般认为我国当代大学

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乐观

3、意志健全

4、人格完整

5、人际关系良好

6、自我意识明确,并能悦纳自己

7、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8、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五)、关于“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谐音即为“我爱我”,提醒大学生

“珍惜生命,关爱自己”。

核心内容是:

关爱自我,了解自我,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灵

成长,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进而爱别人,爱社会。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防治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类型及表现

1、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

大学生进入新的环境,各方面都要重新开始适应和调整。

如果对自己期望过高,压力过大,凡是患得患失,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持续性的焦虑、不安、

担心、恐慌,并且还伴有明显的运动性不安以及各种躯体上的不舒适感。

患有焦虑症的人,

在其性格上也有一定的特点,大多胆小,做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对新事物、新环境适应

能力差,遇上一定精神刺激,就很容易患焦虑症;大学生中有很多人在应付各种考试时,会

出现预感和期待不安心理,有的甚至恐惧考试。

2、恐惧症

恐惧症是一种违背病人意志的恐怖情绪,病人对常人习以为常的某一普遍物品、环境或

者活动产生一种紧张恐惧心情,自己明知这种恐惧过分、不正常并且无必要,但不能自制,

无法摆脱。

恐惧的对象很多,诸如:

怕脏、怕细菌感染、怕尖锐物件、怕空旷广场或者拥挤

的场所、怕高地和深渊、怕脸红、怕对视、怕得某种疾病、怕死亡等。

以致患者不得不回避

某些场所、物品或者人,那些怕脸红、怕对视的病人常常回避社交活动。

大学生恐怖症主要

表现为社交恐怖、考试恐怖等。

3、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大学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

此病大多是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

引起脑机能活动过度紧张而产生的精神活动能力减弱。

它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引起的,如学

习负担过重、专业思想不稳定、对人生和社会思虑过度、家庭问题和个人情感问题上的挫折

等。

神经衰弱的症状在病患学生身上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且程度有轻重差异,大多开始

较轻,病情反复波动,以后症状逐渐增多加重。

如果及时治疗,并且能正确对待,神经衰弱

可以缓解或者痊愈。

4、抑郁症

抑郁症是大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

情绪低落,觉得无趣、无望、无助、

无能,兴趣减少,认为前途无望,有自卑、自责感;自觉思考能力下降,理解迟钝,记忆力

(1)成就动机与内因:

大学生对成就与失败的不同看法,是造成学习动力缺乏与否的主

要原因。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点,即:

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不同

会导致心理倾向不同。

一般来说,成就动机高的人会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能力与努力

等主观方面的因素。

(2)目标迷茫:

缺乏学习动力主要是人生的目标不明确,不知自己为什么而学,该如何

去学,方向何处,学些什么。

(3)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

在中学升人大学的报考过程中,许多情况限制了自己不能如

愿以偿地报考自己喜欢的专业。

在这种情况下,对专业的兴趣可想而知,有些同学一进大学

就大叫“我没报这个专业就被录进来了”,“我要换专业”,甚至托人找门路调换专业,以满

足自己的兴趣。

(三)学习动机缺乏的调适

1、强化学习动机

2、培养学习兴趣

3、端正学习态度

4、改善学习的外部条件

二、学习疲劳

1、学习疲劳是学习效率逐渐降低并伴有渴望停止学习活动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分为生理疲

劳和心理疲劳两种。

2、大学生学习疲劳的主要原因:

学习时间过长,不注意劳逸结合;学习内容难度太大;睡

眠时间不足等等。

3、学习疲劳的调适;善于科学用脑;注意劳逸结合;遵循人体生物节律;创造良好的学习

环境。

三、学习焦虑及调适

(一)学习焦虑的特点

学习焦虑是指学生由于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各种困难,致使自尊心、自信心

受挫,而形成的一种带有恐惧情绪和紧张不安的精神状态。

这种精神状态往往是在大学生面

对各种矛盾与冲突时,心理无法平衡造成心理压力后而形成的。

现代心理学把焦虑分为低、

中、高三种程度,适当水平的焦虑可以转化为学习动力,增加学习效果;但过度的、较高的

焦虑则对学习起不良作用人在焦虑过度的状态中,大脑的兴奋状态会受到抑制,而适度的焦

虑会促使大脑兴奋,从而产生动力。

(二)学习焦虑产生的表现原因

1、理想与现实冲突而产生的焦虑

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存在一定的距离,当现实的环境不

利于理想实现,即理想不能转化为现实时,大学生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

2、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而产生的焦虑

在专业方面,学生经常遇到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自己对所学专业或对专业内的几门课程

缺乏兴趣,因而形成焦虑。

3、由于学习压力所产生的焦虑

目前,面对信息爆炸、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社会大趋势,学校加大了对专业的改革力度,

专业门次及各种基础学科的门次有增无减,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压力过大。

有的

同学感到学习压力很大,功课很累,同时又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快赶上去,这便产生了冲

突,从而产生了焦虑。

4、面对要做选择的困难所产生的焦虑

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往往会遇到进退两难的困难选择,既想在一方面有所作

为,又害怕影响其他方面,从而产生焦虑。

四、记忆力差及调适

(一)记忆障碍的表现

良好的记忆力有四个品质:

识记的敏捷性、保持的持久性、记忆的精确性和记忆的准备

性。

记忆障碍是指其中一个品质或几个品质表现差,出现问题。

1、记忆速度慢

有的人过目不忘,而有的人虽然背诵了三天却还是记不住,这反映了识记速度上的差异。

记忆有障碍的人往往记的慢。

别人读一两遍能记住的,他读四五遍还记不住。

2、保持时间短

有的人“记性好,忘性大”,识记的事物保持不久,容易遗忘。

刚学过的知识,当时记

得挺清楚,过不多久就所剩无几。

3、记忆不精确

凡事只记住一个大概,只有模糊的印象,经常似是而非,出现错漏。

看书时好像都记住

了,等到考试或运用时,才发现很多都记错了。

4、记忆准备性差

记忆准备性是指善于根据当前的要求,把需要的事物从记忆中准确、迅速地提取出来,

它是使知识运用于实际的重要品质。

有的人能有效地保持,但不能有效地提取,就像茶壶煮

饺子,有货倒不出。

5、灵活运用各种记忆术

联想法、形象法、口诀法都是提高记忆效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6、科学用脑

最近,人们发现生物生命活动具有一定节律,又称“生物钟”现象。

生命活动,如体力、智

力、情绪等都有一个波动变化的周期,学习过程也如此

社交篇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认知偏差

(一)自我认知偏差

1、自卑心理

自卑是自我认知偏差中非常突出的个体心理。

自卑心理来源于对自己不正确认识和评

价,过分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情绪体验。

在交往中表现为

畏惧、退缩、逃避和缺乏自信,想象失败的体验多,有时产生一种失落感、孤独感和不安全

感,可见自卑是影响交往的严重心理障碍,直接阻碍一个人走向群体,去与其他人交往。

生自卑心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我认识不足和过低的评价是形成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

二是内向性格形成自卑心理。

2、自傲心理

自傲也是自我认知偏差中一种个体心理。

它表现为过高地估计自己,与他人交往中表现

出一种“优越感”,盛气凌人,自以为是,自吹自擂,爱炫耀,喜斥责。

持自傲心理的人在

群体中常常令他人生厌。

二、人际交往中的情绪、情感障碍及调适

(一)社交猜疑心的调适

大学生必须注意自身存在的好猜疑的毛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