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3726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最新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最新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最新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最新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资料.docx

《最新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资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资料.docx

最新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资料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和性质

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组织行为学是专门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2.组织的概念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3.组织的涵义

(一)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

(二)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

(三)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目标,而它自身则是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

(四)组织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

(五)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成为独立的法人,并具有调节、适应发展变化功能的开放系统

(六)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合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4.行为的概念

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5.人的行为的特点

1).具有适应性2).具有多样性3).具有动态性4).具有可控性5).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和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6.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的边缘性?

1)边缘性主要表现为多科学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这两个方面

2)多科学相交叉性。

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生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上所组合而成的新学科

3)多层次相交切性。

这种多层次相交切性主要表现为,它是一门综合研究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规律,以及它们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知识系统

7.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科学,最先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

8.简述组织行为学的应用性?

1)组织行为学与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理论性科学不同,它属于应用性科学

2)它在应用理论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探索和揭示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在掌握这些规律性后还要进一步研究评价和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方法,掌握保持积极行为,改变消极行为的具体技术和措施

3)它的直接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9.影响人的行为因数有哪些?

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的不同反应主要取决于两大类的影响:

一类是人的主观上的特征,包括生理、心理、文化等方面;二类是人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各种特征,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组织内部环境和组织的外部环境等。

10.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1)一般意义上说,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行为是外显的。

所以要研究组织中的人的外显行为的规律性,必须要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

2)心理学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事“人事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

3)组织行为学实际是组织中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

管理人员处理人的问题时,必须要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地组织人事政策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特别是对群体的研究,对了解人际关系、群体内的意见沟通、群体的凝聚力,对研究非正式群体、人际关系对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的影响等,都对组织行为的研究和应用帮助甚大

11.人类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1)人类学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其中与研究组织行为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对组织行为学的贡献,主要是组织中人的行为与人类社会起源的理论、人类社会行为以及人类与文化的关系得知识

2)人类的行为并不完全是依人的本能而产生的。

人类通过不断社会化的学习过程,使行为超越本能性行为范围,由于各国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其所熏陶出来的民族性格也不相同

12.费恰特(Fichter)指出文化的功能有哪些?

1)文化是区别不同社会的标志2)文化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更系统化

3)文化为社会团结和组织的凝聚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4)文化对社会结构提供材料和蓝图

5)社会和组织的文化,能够塑造社会和组织的个性与性格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

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

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

2.案例研究法的优缺点

a案例研究法的优点

1)案例研究法是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历史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科学与艺术五统一的极好方法2)它提供了许多研究建议,为解决未来的实践和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作了许多准备

b案例研究法的缺点

1)由于它是描述说明实况,变量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所以无法证明答案的正确与否2)研究结果的信度、效度和普遍性无法得到确切说明3)研究人员本身的主观性也会影响对案例的不同分析

3.观察法的定义

观察者已自己的眼、耳、鼻、舌和皮肤等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这种方法叫观察法。

4.实验法的定义

实验法必须先假设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对另一个或多个因变量的影响,然后设计一个实验,有系统地改变自变量,然后测量这些改变对因变量的影响

5.实验法的分类

1)实验室实验法2)现场实验法3)准实验法

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

1.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3.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4.自我知觉的定义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5.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

1)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而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

可见二者在心理活动中紧密地相互联系着的

2)在自我知觉中,由于从个人角度看自己,难免使自我知觉带有某种主观性,因此,应当“以人为镜”吧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和行为作为自我知觉的客观参照,以克服自己的主观性。

这样,通过自我知觉才能真正地发现和了解自己

6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

1)客观因素作为知觉对象的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首先决定着人的知觉选择,这些特点包括:

形状的大小、强度的高低、对比性的强弱、变化的快慢、重复次数的多少等

2)主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观察者自身存在的那部分知觉选择影响因素,包括:

观察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和经验等

7影响知觉的因素

1)知觉对象与背景的不同配合2)知觉归类知觉归类是指知觉对象的组合原则,也就是按照这些原则才能更容易把知觉对象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反映的知觉

8.影响错误知觉的原因

1)知识防御2)首因效应(成见)首因效应(成见)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3)晕轮效应4)投射投射就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9.Y理论的内容及相应的领导方式

aY理论的内容①人并非生来就是懒惰,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人们从事工作如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②在合适的条件下,人们不仅愿意承担一定的责任,而且还追求责任③人的个人需要和欲望与组织的需要是可以相结合的,只要领导安排得当,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是能够相统一的④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⑤人们把工作取得成就看作是一种最大的奖酬,他们从完成工作任务中得到极大的满足⑥大多数人均具有较高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够妥善地解决组织的各种问题,并且潜能只有部分发挥

b相应得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①领导者的任务是给职工安排具有吸引和富有意义的工作,把每个人的智慧能力充分发挥出来②重视人的个性特征和需要,鼓励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获得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③实现职工的参与管理,把责任最大限度交给他们,相信他们能自觉地完成任务④鼓励职工进行自我工作成绩的评价⑤总之是用“启发与诱导”代替“命令与服从”,用信任代替监督,用“分权与授权”代替“集权”。

10.归因论的内容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1)归因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

人们用这种理论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

一般人可作出四种归因:

一是努力程度,二是能力大小,三是任务难度,四是运气与机会。

2)应用:

运用归因论原理来增强人们的坚持性,对取得成就行为由一定作用,特别是对学生和科研人员的作用更为显著。

这实际上说明通过改变人的感觉、知觉、思想认识可以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

也进一步说明了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政治思想工作为什么在教育、引导、改造人的行为方面作用如此之大的原因。

希望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对某方面活动的成功者或失败者今后行为的引导方面,尽可能地把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于不稳定因素。

11.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12.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13.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

14.态度的特性

1)态度的社会性2)态度的针对性3)态度的协调性4)态度的稳定性5)态度的两极性6)态度的间接性

15.工作态度的定义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6.工作态度的功能

工作态度作为工作的内在心理动力,引发各种工作行为,就是工作态度的功能。

这种功能主要包括影响对工作的知觉与判断,促进学习、提高工作的忍耐力等。

这些工作态度的功能,直接关系到工作绩效的大小。

一般来说,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工作的知觉、判断、学习、工作的忍耐力等能发挥积极的影响,因而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

这表明积极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之间有着一致性关系。

17.组织认同感的定义

组织认同感就是员工对组织认同的程度

18.组织认同感对员工的影响

1)组织认同感远远超出了对组织忠诚的范围,这意味着员工主动把组织提升到同舟共济的高度。

换句话说,有认同感的员工即使在面对批评时也会维护组织声誉,并愿意为组织牺牲个人利益

2)对一个组织的认同感不同于工作满意度,它需要从更广的角度来理解。

工作满意度是对自己工作反应的结果,它在短时间内会随着工作环境而变化,而组织认同感是长期地慢慢地培养起来的

3)从组织认同的角度看,现在的经济不稳定已经破坏了员工对组织关系的看法

19.工作参与度的定义

工作参与度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态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20.个性的定义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21.个性的性质

1)组合性个体不是孤立的心理特征,而是一组心理特征的有机组合

2)独特性个体与共性不同,它是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独特性

3)稳定性个体是人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而不像外界刺激那样瞬息万变

4)倾向性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定的内在意识倾向性

5)整体性个性是以整体形式表现出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2.个性倾向的特征

个性倾向的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性特征。

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和态度等等。

23.气质的定义

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得行为特征

24.能力的定义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心理特征

25.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1)先天遗传因素与个性人的个性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每个婴儿都具有一些先天的遗传心理特征,这些生理素质仅仅是决定个性差异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个性发展过程中来自外部的影响。

即依赖于客观环境的影响,依赖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2)后天社会环境因素与个性后天因素主要有家庭影响、文化传统因素影响和社会阶级、阶层影响

26.控制方位论的定义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哪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第四章创造性行为的培养和开发

1.创造性行为的定义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2.创造性行为的特点

1)首创性(不是重复)2)有用性3)适应性4)主动性

3.创造性行为的类型

1)技术发明型的创造性行为2)科学发现型的创造性行为3)艺术塑造型的创造性行为4)组织管理型的创造性行为

4.创造性行为的作用及意义

1)组织生存和发展需要创造性行为

2)改革开放需要创造性行为

3)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需要创造性行为

5.那些环境对人们创造行为的产生是重要的?

1)家庭环境2)学校环境3)组织环境

6.为创造性行为的发挥应提供那些社会环境?

1)能允许人们自由选择工作单位和工作职业,也就是说允许人才自由流动

2)全社会应该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民主空气

3)实行财税扶持政策,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创新活动投入的力度

4)完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鼓励转化创新成果

5)正确评价创新成果和进行奖励

6)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

第五章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

1.职业生涯的定义

所谓职业生涯就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2.职业生涯设计的定义

职业生涯设计,就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负担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做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3.事业生涯开发的定义

事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

4.有效的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应遵循个人与组织相结合的原则。

5.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

1)有利于个人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是促进事业成功的基础

2)可使组织减少人才流失

3)为各级各类组织识别、选拔和使用人才提供了科学依据

4)能促进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5)有利于组织和本人有针对地制定培训和开发计划

6)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扬长避短,发挥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益

6.职业生涯管理的定义

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

7.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内容

1)职工要学习和掌握对自己事业生涯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能力

2)职工必须具备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在事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素质,更好地适应环境及改变环境,这是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关键

3)职工必须学会与主管人员就事业生涯目标进行沟通和反馈的能力

4)职工必须学会对事业目标进行调整地能力

8.影响事业生涯选择的因素

事业生涯选择食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事业生涯的选择首先要受到个人条件的影响

2)事业生涯的选择要受到父母的影响

3)事业生涯的选择要受到朋友、同辈群体的影响

4)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5)学校教育对职业选择也有直接影响

9.职业锚的定义

职业锚即在职业选择时你所执着的一种价值观或关注焦点,薛恩认为有五种职业锚:

技术职业锚、管理能力职业锚、创造性职业锚、安全感职业锚、自治独立职业锚

10.实施事业生涯设计、开发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制定事业生涯计划要留有余地,执行过程要有灵活性

2)在实施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中,要给予职工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3)为实施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工作,还必须为所有成员提供平等就业和就职的机会

4)广泛开展心理测定与职业咨询,做好双向选择

5)两种生涯的结合(双事业生涯的配合)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1.群体的定义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

2.个人为什么加入群体?

1)安全需要2)地位需要3)自尊需要4)情感需要5)权利需要6)实现目标的需要

3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

4.正式群体的定义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5.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人们为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形成的。

6.我们可以把群体细分为:

命令型、任务型、利益型、友谊型群体

7.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

1)群体的外部环境:

1组织战略2权利结构3正式规范4组织资源5人员甄选过程6绩效评估和奖酬制度7组织文化8物理工作环境

2)群体成员资源:

1能力2性格特点

3)群体结构:

1正式领导2群体规模3群体构成4群体任务

8.一个工作群体所能做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财、物、信息这些资源条件。

9.12个人以上的大群体更善于吸收多种不同的观点,7人左右的群体在执行任务实更为有效。

10.规范的定义

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11.规范的一般类型?

第一类群体规范大多与群体绩效方面的活动有关

第二类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的形象,包括如何着装,对群体或组织表现出忠诚,在何时应该忙碌,何时可以聊聊天

第三类群体规范为非正式的社交约定

第四类群体规范与资源的分配有关

12.决定群体规范重要性的因素?

1)能促进群体的生存

2)能增加群体成员行为的可预测性

3)能够减少群体中令人尴尬的人际关系问题

4)与徐群体成员表达群体的中心价值观,澄清代表群体身份的标志

13.角色同一性的定义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14.心理契约的定义

心理契约是在雇主和雇员之间,存在一种不成文的约定,这种心理契约规定了双方的期待,也就是雇主对雇员以及雇员对雇主的期待。

15.凝聚力对群体生产率的影响?

(论述)

1)一般来说,凝聚力高的群体比凝聚力低的群体更有效,但凝聚力与群体效率的关系比较复杂,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凝聚力高就好。

首先,凝聚力高既是生产率的起因,又是其结果。

其次,二者的关系受群体绩效规范的影响

2)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是相互影响的。

群体成员之间的友好关系有助于降低紧张情绪,提供一个顺利实现群体目标的良好环境。

也就是说,成功地绩效导致成员间吸引力的提高。

3)更重要的是,现在已经认识到,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的关系取决于群体的绩效规范。

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就越容易追随其目标。

如果群体的绩效规范比较高(如高产出、高质量、积极与群外员工合作)那么凝聚力高的群体就比凝聚力低的群体生产率高。

第七章群体内部互动行为

1.群体助长效应研究对于管理群体过程有什么意义?

群体助长效应研究对于管理群体过程的意义与员工的工作、学习和培训有关。

如果一个人对于某项任务非常熟悉,别人在场时他可能会做得更好,反之,对于不太熟悉的任务,别人在场会降低他的操作水平。

因此,通过集体训练员工完成某项简单任务,单独培训员工完成某项复杂任务,群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会带来最大收益。

2.导致社会惰化效应得原因?

社会惰化效应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一个人单独工作是更努力,原因是群体成员认为其他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如果你把别人看作是懒惰或无能的,你可能就会降低自己的努力程度,这样你才会觉得公平。

另一种解释是群体责任的扩散。

因为群体活动的结果不能归结为具体某个人的作用,个人投入与群体产出之间的关系就很模糊了,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就会降低群体的努力。

3.协同效应的定义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合。

4.群体压力的定义

群体压力实际上是个体的一种心理感受,不同的个体在同一群体中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

5.从众的定义

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就会产生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的倾向,即表现出某种从众行为。

6.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1智力因素2情绪的稳定性3自信心4个性特点5人际关系

二.环境因素:

1群体的气氛2群体的竞争力3群体凝聚力4群体成员的共同性5群体目标6群体的规模

7.沟通的定义

沟通是信息的传达和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感情交流的过程

8.最普通的非正式沟通形式是集束式传播。

9.小道消息的特点:

首先,它不受管理层的控制;其次,大多数员工认为它比高级管理层通过正式沟通渠道解决问题更可信、更可靠;第三,它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人们的自身利益。

10.小道消息的目标

1)建构和缓解焦虑2)使支离破碎的信息能够说得通3)把群体成员甚至包括局外人组成一个整体4)表明信息发送者的地位或权力

11.小道消息的作用

小道消息具有过滤和反馈双重机制,它使我们认识到哪些事情员工认为很重要。

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可能更重要的是,对小道消息进行分析并预测其流向看来是可行的。

12.减少小道消息的对策?

1)公布进行重大决策的时间安排

2)公开解释那些看起来不一致或隐秘的决策和行为

3)对目前的决策和未来的计划,强调其积极一面的同时,也指出其不利一面

4)公开讨论事情可能的最差结局,这肯定比无言的猜测引起的焦虑程度低

13.倾听的技巧?

1)使用目光接触2)展开赞许性的点头或恰当的面部表情3)避免分心的举动或手势4)提问5)复述6)避免中间打断说话者7)不要多说8)使听者与说者的角色顺利转换

14.群体思维的定义

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

15.群体转移的定义

群体转移是指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谨慎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移。

16.群体转移可以看作是群体思维德一种特殊形式。

17.为什么会出现冒险转移现象?

有些学者认为,在群体讨论中,群体成员相互之间变得更加熟悉了,随着他们相处的融洽,他们会变得更加勇敢和大胆。

另一种看法是,现代社会崇尚冒险,我们敬慕那些敢于冒险的人,群体讨论激励成员向别人表明自己至少会与同伴一样愿意冒险。

最有道理的一种说法是群体决策分散了责任。

群体决策使得任何一个人用不着单独对最后的选择负责,因为没有一个成员能够承担全部责任,即使决策失败。

18.群体决策的技术

1)脑力激荡法2)命题小组法3)德尔斐技术4)电子会议

19.脑力震荡法的定义

脑力激荡法也叫头脑风暴法,意思是克服互动群体中产生的妨碍创造性方案形成的从众压力

20.命题小组技术的定义

命题小组技术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这就是命名一词的含义。

21.电子会议的定义

电子会议技术是命名小组与复杂的计算机技术混合的一种群体决策方法。

第八章群体的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定义

我们把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叫做人际关系。

2.人际关系、人际心理关系的重要特点在于它是以人们的直接的感情的相互作用为基础而产生和形成的。

3.什么是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是属于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学派之中的,在刺激和反应之间重视人自身的认知的一种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

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取决于报酬及相应得成本,人们寻求报酬大于成本的行为关系,回避成本大于报酬的行为关系。

4.社会交换论是由霍曼斯提出来的。

5.人际反应特质

人们在人际关系中也有自己独特的反应倾向,这种倾向就是人际反应特质。

6.人际关系的需要可以分为几类?

1)包容的需要2)控制的需要3)情感的需要

7.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1)容貌2)个性特点

二.交往因素1)邻近2)相似3)互惠

8.为什么相似能导致相互喜欢、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