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毕业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2985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讨论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毕业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讨论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毕业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讨论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毕业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讨论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毕业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讨论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毕业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讨论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毕业设计.docx

《讨论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毕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讨论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毕业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讨论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毕业设计.docx

讨论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毕业设计

讨论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绪论

一般地说,讨论式教学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组织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论述和阐明对某一知识点基本内容的理解,并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正确的结论,故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同时,讨论式教学法也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有益方法。

1.1研究的背景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注入式教学,由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满堂灌,这样的方式导致学生对教师是盲目听从,对知识是被动接受。

而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则能有效地克服以上弊端。

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智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对知识变以前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主动研究、主动接受。

近几年来,我国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出了许多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实验—讨论法”、“研究探索法”、“程序启发教学法”等,这些方法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再结合课堂讨论的形式而进行的,它们均可以归类为讨论式教学法。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讨论式教学法只是各种教育方法总的指导思想,而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但是许多教师还没有对讨论式教学完全理解和明白就开始应用在教学中,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问题的出现;另有还有许多教师由于缺乏对化学专业知识的研究,在应用该教学法过程中往往把讨论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对立起来。

因此,深入实践教学活动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1.2讨论式教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中国的教育教学从远古时代到现在经历了许多阶段。

从中国解放初期开始,中国式的教育教学主要以教师在课堂中满堂灌的形式进行,并以此形式培养人才。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一些有创新思维的教师开始研究适合新时代教育的教学方法,并随之逐渐出现了学生自学、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学生与教师交流学习等教学方法,而这些教学方法在后人的归纳总结下,衍生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讨论式、启发式教学[1]。

而对于国外,尤其一些欧美国家,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开始的较早,并且他们国家早期经济、政治发展的较快,因此较早地应用了讨论式教学。

1.2.1国外对讨论式教学的研究状况

西方最早的讨论式教学源自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答法。

哲学家苏格拉底主张用辩论和对话的方法发现真理,将其称之为“精神助产术”。

因此,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又称为“苏格拉底教学法”。

他的这一理论导致了西方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形成。

讨论式教学法曾一度因为工业经济和后工业时代效率主义教育的兴盛而为人们所忽略,故直到20世纪,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才真正兴起,尤其是在20世纪中叶,西欧和北美的高等学校不仅授课时数少,而且在有限的讲课中大量使用讨论教学[2]。

如哈佛大学,课堂讨论就占学生的学业成绩的20-50%;另外还有人称牛津大学的教学就是对着学生的脸“喷烟”,即谈话讨论乃是其主要教学形式。

1.2.2国内对讨论式教学的研究状况

国内最早研究讨论式教学的是孔子,他同弟子研究和讨论问题的言论集《论语》是我国最早一部提及讨论式教学的书籍,其中“述而不作”、“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引自《述而》篇)等思想,就是现在提倡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源头。

孔子经常就某一方面的问题群集弟子进行讨论,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明辨是非、教育大家;南宋杰出的教育家、哲学家朱熹提倡和实践的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书院”,也是典型的“研讨教学模式”。

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讨论式教学模式就已经有所研究,然而由于我国受封建和殖民统治的时间较长,在80年代初期,我国才逐渐推行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毛泽东倡导的“自己看书,自己思索,共同讨论,共同研究”,这一思想对讨论式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现代时期,2003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探究式学习,将科学探究作为学习内容。

自此,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越来越普遍,如复旦大学引进欧美教育模式‘PBL’,上课像是讨论会,学生是主讲人。

1.3研究的必要性

纵观国内外讨论式教学的研究现状,讨论式教学相对于灌输式教学已经有很大的改进,由此可见,讨论式教学已成为改革创新教学方式的新的趋势。

然而,讨论式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尤其是我在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实习的过程中,发现在该校的化学课教学中,虽然教师应用了讨论式教学,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

让学生讨论的时间太长,学生在讨论完问题后,就不自觉的开始说话聊天、甚至打闹嬉戏;或者,有时教师给予学生思考的问题太难,学生在讨论之后也难以得出结论。

由此可见,讨论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3]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误区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讨论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化学专业知识,而且要灵活应用讨论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宏观调控整个班级,并根据教材内容、教师自身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程度适当的调整讨论式教学法,争取使每次的讨论式教学应用都恰到好处。

2讨论式教学的特点

2.1讨论式教学法的特点

利用在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实习的机会,我就讨论式教学法的特点查阅文献,认真研究其在课堂中的应用,总结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信息源多,信息的交换量和加工量大,师生获得的即时反馈信息快而强;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了解。

讨论前的准备阶段是学生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阶段。

为收集到有力的证据,学生会运用多种方法,比如观察、调查、实验以及资料查阅等。

(2)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于讨论式教学法改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所以,使得他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发出者。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准备材料,搜集论据,进行思考。

(3)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学会正确的科学思维与推理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4]、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除此之外,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2讨论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特点

讨论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特点不仅拥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还拥有其独特性和针对性:

(1) 讨论前的准备阶段很容易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设计的讨论题目大多与现实生活或者当代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有关。

例如,如何防止自行车棚锈蚀、新型合金的优缺点等这样的问题。

那么,在学生利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资料的同时,也让他们自己的化学知识结构与现实生活进行了接触、与前沿问题发生了碰撞,而正是这种接触与碰撞在渐渐地改变和重组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

学生的这种自我建构会使他们逐渐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5],而且有可能会产生从事化学事业的愿望。

(2) 对学生识记能力的提高有帮助。

化学学科在诸多的学科中实验部分占的比例较大,而实验的学习,可以采取实地考察、亲自动手、观察现象等学习方法。

化学它独有的这种特点促使学生在学习时,能保持较大的好奇心,并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使得学生对新鲜的知识、令人惊奇的实验现象等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学生学习的效率也会在不经意中得到提高。

3讨论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化学教学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是实施素质教育[6],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良好途径之一。

利用讨论式教学法开展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但教师在其具体方法的使用上却存在许多问题。

为了发现其具体问题,并找出针对性的建议,我利用在高中实习的机会,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总结出了一些讨论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应用过程中的有效途径与方式。

3.1实例记录

2013年3月初,我在高一化学组的组长李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我的教育实习生涯。

在这过程中,我共听了131节课(其中包括优质课);从所听的课程中,我挑选了两节较具代表性的课堂教学内容: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加以深入分析和总结。

3.1.1实例一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2课时)

【教学具备】

1学生:

按每4名同学一组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预习探究实验,了解实验的主要目的与具体步骤;

2教师: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探究实验的仪器和药品。

【教师与学生】上课,起立

【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1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有哪些?

2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是如何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

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学生】认真观看多媒体课件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和化合价,它们都呈现周期性变化;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元素的重要性质,它们是否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

这节课,我们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通过化学实验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强弱。

【多媒体教学设备】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1金属与H2O或与酸反应难易程度;

2置换反应;

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

【学生】有的看书,有的观看多媒体课件

【教师】下面我们开始做实验:

实验一:

Mg、Al和水的反应

分别取两小段镁带、铝条,用砂纸磨去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2支试管中,在试管中加入2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过一会儿加热试管至水沸腾,观察现象。

【学生】很好奇很认真的观察着老师做实验的每一步

【教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已经学习了金属钠与水的反应,那么,现在回忆一下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并与镁、铝和水反应的现象相比,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并填写下表:

NaMgAl

与冷H2O反应现象

与热H2O反应现象

反应方程式

结论

【学生】思考着填写着表格

实验二:

Mg、Al与稀盐酸的反应

分别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磨去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各加入2mL、1mol/L盐酸,观察现象。

【教师】我们可以边观察实验、边分组讨论,然后每组选派一位代表陈述自己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并填写下表:

Mg、Al与稀盐酸反应比较

MgAl

现象

反应方程式

结论

【学生】按着以前的分组,自觉分组,边观察老师做实验边分享、讨论着自己的见解。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总结实验现象。

实验三:

Mg(OH)2的性质

取一支试管,加入2mL、1mol/LMgCl2溶液,再逐滴加入3mol/LNaOH溶液,把生成的白色溶液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ol/LNaOH溶液、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我们可以边观察实验、边分组讨论,然后每组选派一位代表陈述自己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并填写下表:

现象加入NaOH加入稀盐酸

反应方程式

结论

【学生】边观察实验边分享、讨论着自己的见解

实验四:

Al(OH)3的性质

取一支试管,加入AlCl3溶液,加入3mol/LNaOH溶液至少产生大量的Al(OH)3白色絮状沉淀,把Al(OH)3沉淀分别盛放于2支试管中,然后,向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ol/L稀盐酸和6mol/LNaOH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我们可以边观察实验、边分组讨论,然后每组选派一位代表陈述自己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并填写下表:

加入氢氧化钠加入稀盐酸

现象

反应方程式

结论

【学生】边观察实验边分享、讨论着自己的见解

【教师】从上面几个实验,我们已经了解了Na、Mg、Al与H2O或者与酸反应的难易,知道了NaOH、Mg(OH)2、Al(OH)3的性质,请大家在此基础上完成下表:

NaMgAl

单质与水(酸)的反应

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NaOHAl(OH)3

碱性强弱比较中强碱

结论

【学生】在填写表格时,一直和同组的同学讨论着

3.1.2实例二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的物质变化,了解到了物质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两个反应中化学键变化的情况:

2H2+O2=2H2O2H2O=2H2+O2

【学生】回答问题(状态:

懒懒散散)

【新课引入】我们研究化学反应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化学反应,不仅仅可以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新的物质,还可以利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反应中有物质的变化,那么化学反应中有能量的变化吗?

今天通过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学习一下第2章第1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的第二大问题—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板书】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设问】大家知道,镁、硫等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发应都会放出热量呢?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是不是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呢?

能量的变化是不是都是释放能量呢?

有没有吸收能量的呢?

【引入实验】下面我们通过三个实验来感受能量的变化。

在实验过程中,利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来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

如果反应中温度升高,则是释放能量,如果温度降低,则是吸收能量。

【学生交流,明确实验方案】

学生甲:

实验1:

先记录室温;取一支试管加入3毫升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3毫升盐酸,震荡,用温度计测量此时溶液的温度并记录。

学生乙:

实验2:

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的锌粉,再加入5毫升盐酸,当反应进行到有大量气泡产生时,用温度计测量此时溶液的温度并记录。

学生丙:

实验3:

取一个小烧杯加入约10克氢氧化钡晶体,再加入约5克氯化铵固体,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使充分反应,用温度计测量此时混合物的温度并记录。

【教师与学生交流、讨论】

实验结束,交流每个小组记录的数据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

锌粉与HCl反应

Ca(OH)2与NH4Cl反应

【教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释放能量,有的吸收能量;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化学反应中,都有哪些反应是放热反应,哪些是吸热反应。

同学们拿起圆珠笔记录一下:

释放能量的化学放应有:

所有的燃烧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

金属与水或酸发生的置换反应;

铝热反应。

吸收能量的化学反应有:

大多数分解反应;

以C、H、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铵盐与碱的反应。

2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哪些是放热反应。

但是它们在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呢?

为什么有的反应是放热有的是吸热呢?

今天我们就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一下。

我们知道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那么化学方程式怎么写呢?

【学生】2H2+O2=2H2O(条件:

点燃)

【教师】2H2+O2=2H2O

H-H断裂O-O断裂H-O结合

吸收436KJ的能量吸收249KJ的能量释放930KJ的能量

436+249=685<930所以反应为放热反应

【教师】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是?

【学生】如果形成新化学键所吸收的总能量小于形成新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则这个反应是放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

【板书】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实质:

(1)形成新化学键释放的能量大于断裂旧化学键所需要吸收的能量,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2)形成新化学键释放的能量小于断裂旧化学键所需要吸收的能量,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是反应前后吸收和放出能量的大小比较,这是从反应的角度来看的;其实,从物质内部储存能量多少的角度来看,反应放热的原因是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吸热的原因是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即:

【板书】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学生】记录着老师板书的内容

3.2实例分析

一.对比分析

1.实例一中,虽然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实验的形式呈现,但是在整个过程中一直是教师在做实验,而学生则一直观看着,而在实例二中,学生则参与到实验的演示中来,课堂的学习气氛很浓,学生的活跃性也很高。

因此,建议教师多尝试着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同时,在实例二中,教师对实验的讲解也是比较好的,让学生亲自动手,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欲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实例二中,在讲解实验部分时,教师直接让学生做实验,并没有在学生做实验前向学生讲解有关实验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所以,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做实验时存在安全隐患。

(1) 实例二涉及到的实验药品中,生成的钡盐有毒,教师应在做实验前提醒学生;

(2) 温度计的低端是汞,汞是有毒的,如果温度计打碎了,就会使学生中毒;教师应该在学生做实验前明确学生是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并且,建议教师在学生做实验前,应先考察一下学生对实验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

在了解并确认学生已掌握注意事项时,才能让学生开始做实验。

除此之外,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操作步骤,遇到学生错误的实验操作时,应及时的纠正。

3.实例二中,教师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对于整个教学过程,其教学设计却有待提高。

教学设计的常用教学模式有系统分析模式,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

而对于实例二中讲解的内容,建议教师采用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的设计步骤主要包括:

(1)确定教学的目的和课题,主要是解决在教学中想要完成什么的问题;

(2)列出学生的重要特点,如学生的一般特征、能力、兴趣和需求等;(3)确定学习目标,并向学习者陈述;(4)确定学习的主题内容,主要是将学习内容具体化和操作化,如列出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等;(5)预测学生已有的学习准备状况,如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和学习能力等;(6)构思教学活动方式和策略,选用教学活动的资源;(7)计划教学活动进行的时间安排;(8)即时评定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状况,适应性地评价和修正教学方案。

二.综合分析

1.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出现意见不一、讨论异常热烈时,教师虽然及时进行了调节,给与了学生适时的提醒,但是,根据我在实习过程中的观察,讨论热烈的、积极发言的只是班里表现较好的十几名学生(班级共有43名学生),其他学生要么一副茫然,要么无所事事。

这在实例一和实例二中,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为了查究原因,我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聊天谈心、查阅本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发现了其中的原因。

积极发言的学生都是在班里成绩排名较前的,而那些坐在后排、不积极发言、对老师的问题不予理睬的都是学习程度较差的。

除此之外,这些好学生的座位都分布在前排并且比较集中;而差学生的座位则分布在教室的后面和四周。

经过进一步的了解,我发现学生座位的安排是以成绩的高低为原则的。

教室的座位不应该按成绩的高低来安排,这种做法长期下去会使学习程度差的学生的自尊受到侮辱,对教师教学的实施也有不利。

比如,这两节讨论式教学课程,老师虽然按着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但是分组的结果使得有的组都是好学生,有的组都是差学生;老师让学生开始发言后,组中成员是好学生的,一般回答的都很好,组中成员是差学生的,一般都保持沉默或者回答错误。

对于这样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解决方法:

(1)教师应该协调本班班主任,本着好学生帮助差学生的原则,优差生学生相间的形式,重新安排座位。

(2)座位的问题解决后,教师在进行讨论式教学时,应该合理分组。

每个小组都应该具有大致相同的水平,建议组内成员按着成绩的好、中、差搭配,人数不宜太多或太少。

这样小组之间才能展开公平的竞争,也有利于让优秀的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

(3)在讨论时,教师要更多的鼓励和指导能力差的学生参与讨论,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及时积极的肯定和表扬他们发言中的正确部分或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能更加积极的发言。

2.在实例一和实例二中,教师都忽略了讨论式教学的实际效果。

课堂的教学讨论有点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虽然课堂气氛很是热闹,但是教师并不清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这两节课后,我与听课的学生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学生们反映最多的是,在实例一中,实验做得太快,他们还没有反应过来实验现象,教师就开始总结实验结果。

并且过分利用课堂讨论,反而降低了课堂学习效果。

学生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各自为政,实质上没有认真思考,更没有思维的碰撞。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这样解决:

首先,在教授新课程之前,应先给学生留下一定的信息、资料搜集准备任务,然后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再给学生留有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使他们能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完成新老知识的融合,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及效果。

在这里,资料的准备是让学生储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在讨论时言之有物。

而充足的时间是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开动脑筋,进行深入的讨论,继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

其次,讨论是双方共同参与的,而不是学生参与,教师旁观。

如果没有教师的适时地指导和调控,讨论就可能变得杂乱无序。

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要对讨论的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全方位把握学生、目标设置和任务选择,适当地掌控整个教学过程。

最后,在设计课堂讨论时,教师应抓住讨论的契机,着重把讨论设置在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和学生容易产生混淆的地方,难度适中,使学生在讨论后都有所收获。

4结论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在教育方面也处于慢步发展的阶段,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应运而生。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学方式也渐渐地发生了变化:

从满堂灌到讨论式教学。

虽然,讨论式教学相对于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有很大的改进,但是,讨论式教学法在平时的教学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为了发现其具体问题,并找出针对性的建议,我利用在高中实习的机会,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总结出了一些讨论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应用过程中的有效途径与方式。

1.有些教师缺乏对化学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研究,在应用过程中容易把讨论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对立起来,而这种问题的出现容易发生在新入职教师身上。

因此,一名新的教师在开始教育职业生涯时,就应该先对中国教育史有一定的了解,然后从中学习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并且,现在新课程改革处于一个新的应用阶段,新教师应该对新课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尤其对其中应用广泛的讨论式教学应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2.教师在应用讨论式教学时,吩咐学生讨论后,就开始在黑板上板书内容,对学生讨论的情况不管不问,直至板书结束。

这种情况容易出现在刚上课阶段,这时的学生容易睡觉(在课间睡觉还没睡醒)、聊天说话。

这时,教师应该一边板书一边观察学生讨论的情况,一旦发现学生偷懒、睡觉等行为,及时制止。

3.在讨论式教学课堂中虽然有时气氛会非常的高,但是一般积极讨论、发言的学生只是一部分,教师应该应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调动起来整个班级的讨论积极性,使整个班级的学习水平能通过讨论式教学得到提高。

在应用讨论式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一般情况下,教师应采用小组分组的讨论形式。

在分组时,应该合理分组,尽量使每个小组都具有大致相同的水平,这样可以使学习程度差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

同时,教师应该多鼓励、指导能力差的学生参加讨论,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4.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中,实验部分占的比例较大,而讨论式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很多,并且在应用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情况。

比如,有的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一直自己做,而学生观看着,不能参与到实验的操作中。

在这样的情况中,建议教师多尝试着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另外,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