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中语文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2724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高中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海市高中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海市高中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海市高中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海市高中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高中语文模拟试题.docx

《上海市高中语文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高中语文模拟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高中语文模拟试题.docx

上海市高中语文模拟试题

2015学年上海市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出版人的知识视界与人文素养

①出版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平庸媚俗乱象,首先与出版人受限于知识视界,没有高屋建瓴的策划与组织有关。

譬如各类原创图书缺乏,尤其学术类图书,长期由引进唱主角,且编校粗糙,质量平平;而一般图书则碎片化、娱乐化泛滥,格调不高,跟风现象严重;至于财经励志类图书则多克隆封面,“四大名著”多重复出版,更是业界常态。

还有的出版社,因贪馋不退货和回款快,直接将出版经济做成“教材经济”,如此因袭偷惰,最可唏嘘。

面对这种均质的平庸与粗鄙,老出版人董秀玉直言“不敢去书城”,“也不喜欢大书店”。

身在界外,个人的观察,这固然与早先作为垄断行业的出版社靠书号资源、行政运营养成的积习有关,但由此形成的对知识创造的轻忽与怠慢,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②这里仅就图书输出一点,来谈出版人知识视界过窄与创造力不足的问题。

记得2003年,商务部有过统计,与货物贸易的巨额顺差相比,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逆差高达86亿美元,其中,包括图书输出在内的文化服务贸易的收入尤其少得可怜。

_____,“十一五”以来情况有所改观,我们与许多国家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开始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版权输出数量与品种都有所增加,输出与引进比也进一步缩小。

特别是2005年以来,每年参加全球书展书市,有千余种图书通过对外推广计划和经典出版计划走向世界。

_____我们不能不看到,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的对象国和地区还不广泛,如2010年版权输出总量的一半是对港台和韩国,_____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图书仍较少,即使有,也多以知识大全与历史集成的方式呈现,不仅解读表面,线条尤其粗浅,显见对海外市场与读者需求并不十分了解。

有些学术书水准不低,无奈其不说明资料来源,或索引不全,常常因不符合国际学术规范而遭到对方拒绝。

③我们的发言权在不断流失,我们无力影响全球性的价值推展和制度安排,被人投诸边缘,视为“他者”。

这种具有普适价值的重要学说和通行规则很少体现“中国因素”,更少由中国人来确立和制定的现状,显然与我们的大国地位不相符合。

为今之计,如何以全球化考量为背景,冷静下来,沉淀下去,努力提升图书选题与内容的前沿性、普适性,还有编校装帧的质量,让出版人真正成为一个通晓全局、专精一门的专家内行,既不枵腹充数于业界,又不塞耳自外于学林,同时又虚心学习他人,积累经验,在产品、版权与技术、资本等各个环节上切记用功,在海外收购、投资或创设出版公司及书店等方面刻苦钻研,从而以实实在在的业绩,赋予中国文化“走出去”以更丰富的内涵,不能不说是当务之急。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亟需出版人有更开阔的知识视野,在各种出版实务上痛下工夫。

现在大家都知道版权代理、合作参股等资本运作方式的重要了,这些在西方发展得已经相当成熟,并有效衔接了作者、出版与读者三端,成为版权价值战略性开发的催化剂,但它对版权经理人的外语水平、国际版权贸易法规的熟稔程度,还有各类中介机构的周知程度有很高的要求。

④遗憾的是,我们在这方面欠缺太多。

从出版内涵来说,了解国际学术走向,熟悉业界书情动态的专门人才还很缺乏;从出版运作来说,掌握版权贸易的行家尤其不足。

以学术出版而言,连一部《中文学术写作及编辑出版手册》都还没有,许多必要参数也不在出版社年检及评估中反映,怎么可能敦励出版人从观念上统一认识,在规范规制上奋起直追?

又怎么能使之克服码洋崇拜和GDP游戏,真正了解到如果不改变现状,即使中国图书走出去也无济于事?

以去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为例,我们租的展区面积不可谓小,参展图书也不能算少,但好书难觅,最多的仍然是上述线条粗浅、解读表面的空泛之作。

有学者称之为“无非四大名著的______,经典戏剧的故事版,琴棋书画的_____,花鸟鱼虫的赏析版,老庄孙子的_____”,再加烹饪养生书若干。

⑤在我看来,倘若学术文化的价值悉数为利益放逐,纵使我们占有了市场,也仍然不会有发言权。

而所谓出版“走出去”,应该是有品质的出版“走出去”,是中国文化精品“走出去”,现在出版人走出去了,但却只留下中国的经典思想“览镜心情只自怜”,怎么能不让人慨叹?

还有,那些天,莫言要获诺奖的消息已经传出,各种赔率也有发布,但书展上却没有莫言小说专架,官方《参展商手册》也无反映,如此应对,或许出于疏忽,但缺乏董秀玉先生所说的“视野要广阔一些,要有前瞻性,要关注各个方面”的出版人专业素质和知识视界,恐怕是更主要的原因。

1.概括第①段的大意。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

段三个空处应该填入的关联词语依次应为:

()(2分)

A.然而因为不过B.当然因为况且C.然而所以不过D.当然但是况且

3.第④段列举法兰克福书展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4.第④段空格处应依次填入:

()(2分)

A.入门版、戏说版、简写版B.戏说版、入门版、简写版

C.简写版、入门版、戏说版D.简写版、戏说版、入门版

5.第

段为什么要引用董秀玉先生的话?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

段提到要“赋予中国文化‘走出去’以更丰富的内涵”,通读全文,梳理实现“更丰富的内涵”主要策略。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2分)

再忆萧珊

巴金

(1)昨夜梦见萧珊,她拉住我的手,说:

“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

”我安慰她:

“我不要紧。

”她哭起来。

我心里难过,就醒了。

(2)病房里有淡淡的灯光,每夜临睡前陪伴我的儿子或者女婿总是把一盏开着的台灯放在我的床脚。

夜并不静,附近通宵施工,似乎在搅拌混凝土。

此外我还听见知了的叫声。

在数九的冬天哪里来的蝉叫?

原来是我的耳鸣。

(3)这一夜我儿子值班,他静静地睡在靠墙放的帆布床上。

过了好一阵子,他翻了一个身。

(4)我醒着,我在追寻萧珊的哭声。

耳朵倒叫得更响了。

……我终于轻轻地唤出了萧珊的名字:

“蕴珍”。

我闭上眼睛,房间马上变换了。

(5)在我们家中,楼下寝室里,她睡在我旁边另一张床上,小声嘱咐我:

“你有什么委屈,不要瞒我,千万不能吞在肚里啊!

”……

(6)在中山医院的病房里,我站在床前,她含泪望着我说:

“我不愿离开你。

没有我,谁来照顾你啊?

”……

(7)在中山医院的太平间,担架上一个带人形的白布包,我弯下身子接连拍着,无声地哭唤:

“蕴珍,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8)我用铺盖蒙住脸。

我真想大叫两声。

我快要给憋死了。

“我到哪里去找她?

”我连声追问自己。

于是我又回到了华东医院的病房。

耳边仍是早已习惯的耳鸣。

(9)她离开我十二年了。

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

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

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她穿得整整齐齐,有些急躁,有点伤感,又似乎充满希望,走到门口还回头张望。

……仿佛车子才开走不久,大门刚刚关上。

不,她不是从这两扇绿色大铁门出去的。

以前门铃也没有这样悦耳的声音。

十二年前更不会有开门进来的挎书包的小姑娘。

……为什么偏偏她的面影不能在这里再现?

为什么不让她看见活泼可爱的小端端?

(10)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车子的驶近,等待一个人回来。

这样长的等待!

十二年了!

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

我记得的只是孩子们捧着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

这骨灰盒起初给放在楼下我的寝室内床前五斗橱上。

后来,“文革”收场,封闭了十年的楼上她的睡房启封,我又同骨灰盒一起搬上二楼,她仍然伴着我度过无数的长夜。

我摆脱不了那些做不完的梦。

总是那一双泪汪汪的眼睛!

总是那一副前额皱成“川”字的愁颜!

总是那无限关心的叮咛劝告!

好像我有满腹的委屈瞒住她,好像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好像我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

……每夜,每夜,我都听见床前骨灰盒里她的小声呼唤,她的低声哭泣。

(11)怎么我今天还做这样的梦?

怎么我现在还甩不掉那种种精神的枷锁?

……悲伤没有用。

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景。

我应当振作起来,即使是最后的一次。

骨灰盒还放在我的家中,亲爱的面容还印在我的心上,她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

做了十年的“牛鬼”,我并不感到孤单。

我还有勇气迈步走向我的最终目标——死亡,我的遗物将献给国家,我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做肥料。

(12)……闹钟响了。

听见铃声,我疲倦地睁大眼睛,应当起床了。

床头小柜上的闹钟是我从家里带来的。

我按照冬季的作息时间:

六点半起身。

儿子帮忙我穿好衣服,扶我下床。

他不知道前一夜我做了些什么梦,醒了多少次。

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一日

1972年,萧珊去世。

六年后巴金写了感人肺腑的《怀念萧珊》,记录了妻子在“文革”中因自己而受到牵连,身患绝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连诀别的话也没留下一句就离开人世的悲惨遭遇。

又经过六年,写下了此作。

7.巴金的小说《家》、《春》、《秋》被称为“   三部曲”。

(1分)

8.(5)(6)(7)三节在叙事结构上很有特色,试加以赏析。

(3分)

                                        

9.分析第(10)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4分)

                                         

10.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第

(1)段“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指的是巴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后的狼狈。

B.文中“耳鸣”暗指对亡妻无尽的思念,仿佛妻子的轻声细语一直萦绕在耳畔。

C.第(4)(8)两段每句话都出现“我”,强烈表达了巴金夜不成寐思念萧珊时内心的郁积。

D.第(9)段萧珊离家时“急躁”、“伤感”和“希望”都与巴金有关。

E.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仍然伴着他度过无数的长夜,可见巴金对萧珊的爱是非常深切、彻底、执着的。

F.第(11)段说“……悲伤没有用。

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景”说明对萧珊的怀念事实上已经成为巴金精神的枷锁。

11.本文标题看似平实,其实颇有深意,对此加以分析。

(4分)

                                         

12.史铁生在《合欢树》里两度提到了那个“盯着树影儿”的“孩子”,巴金在《再忆萧珊》中数次提到了“儿子”,是否为闲笔?

试做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默写(6分)【任选6空。

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

(1)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

( 宋·苏轼《水调歌头》)

(2)吴宫花草埋幽径,________________。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____?

(唐·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_____,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宋·柳永《八声甘州》)

(5)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崔颢《黄鹤楼》)

(6)________________ ,人约黄昏后。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7)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勇者不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