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古镇景点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2547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沙湾古镇景点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沙湾古镇景点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沙湾古镇景点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沙湾古镇景点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沙湾古镇景点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沙湾古镇景点资料.docx

《沙湾古镇景点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沙湾古镇景点资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沙湾古镇景点资料.docx

沙湾古镇景点资料

沙湾古镇资料(概览和物质文化遗产)

、概览

沙湾古镇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占地面积2300多亩,始建于南宋,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民间艺术饮誉南国。

在8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沙湾形成并保留了以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为主体的岭南文化,是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广府文化的杰出代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大量祠堂、庙宇等古建筑和商业遗址、民居遗址保存完好,广东音乐、飘色、龙狮、兰花、饮食等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长盛不衰。

近年来,沙湾镇分别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国家卫生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文化旅游名镇、中国兰花名镇、全国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广东最美丽乡村示范点、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旅游特色镇、广东省专业镇标准化示范点、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十面红旗”等众多荣誉称号,是目前广州市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历史文化

1、物质文化遗产

石阶石巷古村落格局保存完好,并保留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

全镇现存以留耕堂为典型代表的古祠堂约100多座,还有一筒竹、三间两廊、镬耳屋、高楼、西式住宅、自由式民居等建筑。

古镇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区约48.9公顷,涵括东村、南村、西村、北村4个村

落,其中,以车陂街、安宁西街为代表的旧麻石街巷总计达10公里

作为广东省“民间雕塑之乡”,沙湾古镇保存了大量砖雕、木雕、石雕、灰塑、

壁画等艺术精品,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何世良被评为“砖雕艺术传承人”目前,沙湾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市级文化保护单位14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文物点109个。

1旧麻石街巷

车陂巷

这是一条特别的小街:

既富且贵,清代至民国年间,这里聚居了众多富人、名人,至今还保留了不少名人故居。

它是古沙湾乡的政治中心,“仁让公局”是目前番禺及周边地区仅存、历史悠久的乡公所旧址。

短短一条街上,还有留春堂、惠岩祠、炽昌堂、佑启堂等4座祠堂,成为体现岭南宗祠文化的重要场所。

旧麻石街巷之安宁西街

安宁西街是一条典型岭南珠江三角洲富裕乡村的街市,4幢标志性仿古建筑大茶楼、冠南楼、金龙楼和青萝会馆,成为沙湾特色茶楼食肆,还有家庭旅馆、特色手信一条街、休闲酒吧街齐齐亮相。

2三间两廊

三间两廊是广府民居的基本类型,主体建筑三开间,前带两侧廊和天井组成的三合院。

三间即中间的厅和厅两侧的房,廊指天井两侧的走廊。

3竹筒屋(应该就是那个一筒竹吧,我猜)

竹筒屋是极富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因为其门面窄小、纵深狭长,形似竹筒所以

称竹筒屋,又称商铺屋。

竹筒屋产生于19C,从20C开始,随着广州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地皮少,地价上升,广州几乎所有商业比较集中的街道都流行这种房屋样式,主要流行在霞飞坊、盐运西街、将军东西街一带。

竹筒屋是单间建筑。

其开间小,进深大,两者之比由1:

4至1:

8不等,宽不过

4〜5米。

短者7米左右,长者达20多米。

呈长方形,排列在狭小街道两旁。

竹筒屋一般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前部为大门和门头厅;中部为大厅,内设神楼,大厅为单层,较高,厅后为房;后部为房和厨房、厕所。

三部分以天井隔开,以廊道联系。

门口与西关大屋一样,设有三重大门,外面为脚门(吊扇门)、中间是趟栊,里面是对开的厚硬木门,具有采光、通风、保安的功能。

竹筒屋很少朝外开窗,完全形成封闭式。

楼上临街一面设有内阳台,阳台用木质或有图案的彩瓷筒作护栏,多为半月形。

阳台既可采光通几,晾晒衣物,又可作消闲休息,观望街景,是竹筒屋惟一一处关闭底楼大门后通向外界的“空中楼阁”。

最顶的楼面的图案,有各种不同的具有岭南传统风格的设计。

4锅耳屋(镬耳屋)

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多都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

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

粤北客家等地称为“云墙”或者是“茶壶环”。

镬,是古时的一种大锅,镬耳屋,因此亦称"锅耳屋"。

镬耳屋又象征着官帽两耳,具“独占鳌头”之意,唯有功名的乡村方能采用,也是当时家境殷实的象征,所用材料讲究,而且造工精细。

如镬耳屋所用的青砖,以打磨的水磨青砖为上乘,若非大富之家,是用不起也住不起的。

又如屋两边的镬耳,其结构从檐口至顶端用两排瓦筒压顶并用灰塑封固,处理收口的工艺,是整座建筑工程难度最高,造价最贵的地方。

镬耳状建筑具有防火,通风性能良好等特点。

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

民间还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一说。

镬耳屋以广府风格的民居建筑为主要代表,潮汕、客家的民居建筑亦有类似镬耳山墙

可从正面看两边高耸的墙体呈镬耳形,从侧面看就像一个“凸”字,可以看出当时珠三角古居民建筑风格。

当时顺德还有一种以蚝壳砌墙的居屋,很有特色,据说冬暖夏凉,间或也有以蚝壳代替青砖建造的镬耳屋。

广州市海珠区的黄埔古港和小洲村就有这样的建筑。

5古祠堂(以留耕堂为代表)

留耕堂(何氏大宗祠)

位于北村的“庐江周道”,为沙湾何氏宗族的始祖祠。

始建于元代至元乙亥年(1275年),数百年来历经劫难,屡毁屡建。

现时的面貌是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始,按明制品官家庙的有关规格,先后共花了17年时间扩建而成。

全祠地势北高南低,主建筑占地3334.25平方米,为五开五进形制,有头门、钟鼓楼、仪门、东西两庑、拜庭、后寝和衬祠等各个部分。

各建筑物按古代宗法礼仪所需的功能而布局,依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对称展开,恢宏轩敞,其建筑布局、结构和典雅宏丽的装饰,展现了高超的古建筑艺术。

体现出古代风水学说中的最佳选址与座向。

⑤民国建筑这个有点民国吧

6主要景点之何炳林院士纪念馆(衍庆堂)

位于安宁中街的衍庆堂,建于清嘉庆年间,原是奉祀何氏留耕堂甲二房九世何志明及以下祖先的宗祠。

现辟作何炳林院士纪念馆。

何炳林(1918-2007),沙湾何族第二十四传孙,我国着名高分子化学家和教育家,曾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成功作出杰出贡献,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最重要的是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的离子交换树脂工业,被誉为“离子交换树脂之父”。

7广东音乐纪念馆(三稔厅)

广东音乐发源地纪念馆—“三稔厅”,位于北村安宁西街7号,建于清嘉庆年间。

晚清至民国历时百年之久,三稔厅成为广东音乐界、曲艺界精英荟萃之地,成为广东音乐发源地——沙湾的音乐厅。

沙湾的广东音乐名人何博众、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等,藉三稔厅常邀集邑人和省内外音乐爱好者,演奏、研讨、创作广东音乐。

《雨打芭蕉》、《赛龙夺锦》等大量广东音乐名曲就是在这段时间面世的。

时至今日,三稔厅顺理成章地成为广东音乐发源地纪念馆。

通过该馆的展示与演示,可让游客品味原汁原味的广东音乐。

8文峰塔

位于北村官巷里与步云里交界,又名文昌阁、文魁塔,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

文峰塔曾是古沙湾的制高点,由安宁西街进士里巷进入。

该塔六角三层,不但是何族留耕堂的风水建筑,而且塔内供奉了“文魁星”神像,原为乡中读书人和儿童“开冬学”必来叩拜之神。

建塔意在昌盛沙湾文风,勉励读书人努力学习,奋发进取。

9沙湾古建装饰艺术馆(镇南祠)

镇南祠,位于安宁西街20号,原为何族的分支祠堂,现辟作沙湾古建装饰艺术馆。

珠三角民田区的传统聚落保存有许多祠堂、庙宇和传统民居,在建筑装饰上,砖雕、木雕、石雕、灰塑、壁画等异彩纷呈,不仅题材丰富,而且技艺纯熟精优,是广府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

番禺地区的建筑装饰艺人,大多出自沙湾、紫坭、三善、古坝等乡。

该馆通过“三雕一塑”的展示,使游客能体验古建筑装饰艺术特有的精髓和魅力。

三雕一塑就是砖雕、木雕、石雕和灰塑

砖雕

 

10水浒故事瓷盘馆(炽昌堂)

“水浒故事瓷盘馆”位于车陂街8号炽昌堂内,完整展示了一套国家级礼品瓷

器一一“水浒故事瓷盘”。

1951年,以景德镇建国瓷业公司为主体,邀集醴陵、唐山、潮州等地瓷业精英参与设计制造的水浒故事瓷盘,仅烧制了三套。

当时,其中一套由

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主席赠送给苏维埃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并被珍藏于“苏联国

家博物馆”;一套经多年保存后仍被人分别索要,分散收藏于各地;余下一套则于1983年被一位企业家以巨资买下收藏,今日得以让游客见识其真面目。

此全套以水浒108将典型故事为题材的瓷盘作品,在国内绝无仅有。

传神生动的人物形象被瓷彩高手精工绘制在108只瓷盘上,加上《七律诗•序》盘和《“替天行道”•跋》盘,全套共110只。

现分别按“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的次序排列展示,宛若一幅气势磅礴的瓷画长卷,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和高超的陶瓷工艺水平。

11、何少霞故居

何少霞为广东音乐家“何氏三杰”之一。

其故居位于北村亚中坊车陂街惠岩巷号,建于清代。

为花岗岩石脚的青砖墙平房,典型的三间两廊式结构。

总面阔10.20

米,总进深10.30米。

建筑面积105.06平方米。

正间木构小楼,背北朝南。

正门朝东为惠岩巷。

故居保存完好,由何少霞外甥朱伟森居住。

何少霞(1894-1942),番禺沙湾乡(今沙湾镇北村)亚中坊人。

曾在广州教忠中学读书,不但精研广东音乐,且闲熟琵琶、三弦以及各种乐器的演奏,尤擅“十指琵琶”弹奏技法,被乡人誉为“琵琶精”。

何少霞是广东音乐及粤曲的重要作家之一,生平创作了大量广东音乐。

2005年9月,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12、农耕生活馆

建于清代中叶,为沙湾传统“一偏一正”小户民居。

该馆展现沙湾清末民初农户的居所场景,陈列了沙湾各种传统农耕用具,再现沙湾近代农耕社会的生活气息。

传统农具布吉岛在哪里

13、古镇书斋

位于明初进士何子海的原居地“进士里”巷。

为清中叶沙湾传统的“三间两廊”建筑。

书斋以教授蒙学知识与儒家思想为主,也是封建社会科举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镇书斋重现了清末民初的私塾场景与先生的居所,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沙湾重视教育的传统。

14、中华神木家具馆(佑启堂)

位于车陂街6号佑启堂内。

中华神木又称“阴沉木”,蜀人称之为“乌木”。

它是数千年乃至万年前,原始森林中千百年树龄的名贵树木,由于遭受突如其来的重大

地理变化而被埋入河床、湖泊等低洼处,经长时间的炭化过程而形成的,故又称炭化

木,享有“植物木乃伊”的美称。

外国人称之为“东方神木”。

它兼备了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是制作艺术品、家具的理想材料。

在古代,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皆把中华神木家具、艺术品视为传家镇宅之宝和避邪之物,民间广泛流传着“纵有珠宝一箱,不如乌木一方”的民谚。

该馆所展示的精美家具和艺术品均以中华神木制作而成,殊属珍贵。

2、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沙湾以飘色、龙狮、广东音乐、雕塑艺术、饮食等最为着名。

沙湾古镇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产生了广东音乐“何氏三杰”,谱写出了《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广东音乐的名曲。

以精致、巧妙着称的沙湾飘色,被誉为“凝固的戏剧、活动的雕塑”,是南国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与沙坑醒狮、砖雕均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沙湾的狮舞素有传统,巧妙地融合了民间武术与南派醒狮套路,与广东音乐一起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传统文化活跃在民间,如北帝诞、鳌鱼舞、扒龙舟、粤剧、兰花等。

饮食文化方面,沙湾姜埋奶享誉省港澳,传统的菜色如鸡丝酿芽菜,何柳堂炒直虾、何柳堂炒牛肉、狗仔粥等也具吸引力。

1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又称“粤乐”,是一个既有地方音乐特色,又有全国影响的乐种。

它融广东地方音乐精华于一体,音色圆润,曲调悠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广为流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东音乐被誉为“国乐”,可谓家喻户晓。

时至今日,许多广东音乐作品仍经常被作为全国人大会议等盛大国宴的背景音乐。

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广东音乐成为岭南文化的艺术瑰宝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在海内外享誉盛名。

沙湾镇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

清末民初时,沙湾是广东音乐人、粤剧名伶的聚集地第一批广东音乐名家——何少霞、吕文成、尹自重等常聚于此,切磋技艺、交流学习。

沙湾也由此孕育出了极具影响力的广东音乐一大流派——何氏典雅派。

近年,沙湾广东音乐的发展又进入了新的阶段。

翠园乐社、群艺乐社、锦弦曲艺社等民间社团相继成立,定期组织“私伙局”活动,并参与镇、区等多场文化活动的表演。

镇内多所学校成立了少年民乐队,培养年轻一代的广东音乐人才。

除此之外,沙湾镇委、镇政府更加大对广东音乐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力度,先后组织广东音乐与何氏三杰研讨会、元宵佳节忆三杰音乐会、广东音乐“何氏三杰”(沙湾)作品音乐会等大型活动,制作、出版了一系列广东音乐的着作和音像制品。

何氏典雅派广东音乐

何氏典雅派有“意境音乐”之称,音乐清新飘逸,委婉柔和,节奏潇洒,乐句轻快,将自然之美与人心之美融合在一起,用音律构成诗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被称为“意境音乐”。

从“琵琶大王”何博众开始,历经数代人努力,到何氏三杰时独树一帜,何氏典雅派成为广东音乐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

何氏三杰:

民国时期,以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为代表的众多广东音乐家在继承前人音乐

特色的基础上,吸收粤剧、戏曲和西洋音乐的养分,改革创新。

创作手法从朴素的现

实主义过渡到浓厚的浪漫主义,打破传统模拟自然的局限,强调节奏的转换、旋律的优美、音色的华丽、调式的变化,以曲抒情,使何氏典雅派趋于成熟。

沙湾古镇广东音乐的基本特征

1、鲜明的艺术风格

何氏典雅派有“意境音乐”之称,音乐清新飘逸,委婉柔和,节奏潇洒,乐句轻快,将自然之美与人心之美融合在一起,用音律构成诗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被称为“意境音乐”。

2、与地方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1、丰富多彩的本土文化为创作的源泉

如《赛龙夺锦》,曲子以沙湾传统龙舟竞赛为背景,通过明快的节奏展现龙舟竞赛时热闹欢腾的场面,至今仍为大众所喜爱。

2、繁盛的“私伙局”活动促进了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推广

“私伙局”是民间音乐爱好者自发组织、自备乐器、自由组合、自娱自乐

的活动。

沙湾的“私伙局”活动繁盛,较为有名的有三稔厅、惠岩祠、留园等。

本地音乐爱好者和各地广东音乐名家如吕文成、尹自重等常聚于此,切磋技艺、交流学习

2沙湾飘色

沙湾飘色是广东省沙湾镇本土特色的汉族民俗艺术活动,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影响全国。

它集合了材料、力学、音乐、造型、装饰等工艺,以色柜作为展示舞台,色柜上坐立着的人物造型称为“屏”,凌空而起的称为“飘”,二者由中间的色梗连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此表现某个汉族民间传说或戏曲故事片段。

沙湾飘色起源于明代中叶至晚明时期,由沙湾北帝诞迎神赛会娱神节目发展而来。

清中叶至民国初年达到全盛,改革开放后复兴,内容与技巧经历了三次大创新。

现村中仍存有一百多年前的色柜和色梗。

传统的沙湾飘色活动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举行,由乡中各坊里轮流组织,每次出20-30板色,以八音锣鼓伴奏,在主要街巷巡游表演。

组成

沙湾飘色,在结构上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色柜,即活动小舞台;二是色梗,即支持用的钢枝;三是扮演“色”的演员,坐在下面的叫“屏”,一般由10-12岁的小演员扮演,上面凌空的叫“飘”,一般由3岁上下的小孩扮演。

特点

沙湾飘色在色彩艳丽,造型大方、装置奇妙、讲究力学、内容含蓄的特点。

在“飘色”游行时,每两板飘色之间配有一台八音锣鼓柜,形成声、色、艺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

人民看过“飘色”表演之后,尽情联想,其乐无穷。

沙湾飘色是广东省汉族传统民间艺术的奇葩,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据说,沙湾飘色于清代由员岗传入,由色柜、屏、飘组成。

飘与屏由色梗相

连接,呈示于由人抬着的色柜上。

在色柜上坐立的人物称屏,屏以道具凌空撑的人物称飘。

其内容所表现的均为除恶扬善的神话、小说、戏剧人物。

已挖掘出来的传统题材的飘色有近百板。

飘色中的“屏”的人物造型大多为十三岁左右,而“飘”的扮演者年龄更小,都是三岁以下的孩童,两者都要经过严格的挑选,长相俊美的才能入选。

他们所穿的衣服,都按照所饰演的人物朝代,身份来定制,以缓罗绸缎制成,色彩艳丽。

飘色的设计既艺术又含蓄,每板飘色的“飘”立于剑鞘、竹尖、花卉、扇面与“屏”相配衬,组成一个造型精巧奇特、仪态优美、艳丽而又天衣无缝的画面,如《黛玉葬花》的花枝上飘逸着花神,《仁林祭塔》的塔尖放着一小孩,每一板的飘色设计可说是巧夺天工,扑朔迷离的效果让观众叹为观止。

飘色之所以能飘起来,全靠一条经过精心锻造的钢枝,也就是“色梗”,这个

神妙的装置,犹如主心骨一样,支撑着屏面和飘色上两个小孩的重量,使他们能坚固而又巧妙地竖立在飘色板上,色梗又能装饰成刀枪或者龙蛇。

在历时两三个小时的表演游行中,即使那些表演的小孩睡着了,也安然无恙。

因为“飘”上的小孩,大则两三岁,小则几个月,游行时不但有睡着的,还有在上面拉屎拉尿的,设计者还为他们设置了一块兜布。

色梗有明铁、暗铁和台铁、手铁之分,明暗之中,又以暗铁居多。

飘色是抬着游行的—个舞台,细小的色梗不仅要支撑一个小孩的重量,而且重心不能偏斜,在游行的时候才会不扭动不变形,非常讲求力学原理。

以前没有电焊和风焊,锻造色梗很不容易。

所以有“一锤定锻”之说。

—锤锻下,非成即废。

从整体上来说,沙湾飘色的结构特点是以“屏”带“飘”、“屏”“飘”相连,设计精巧、讲求力学。

传统的沙湾飘色是由板车或由4人抬着巡行展演,一般在节日、庆典、神诞、庙会时举行。

沙湾镇在飘色流行时,每两板之间还配有一台八音锣鼓架,形成完整的集色、声、艺于一体的流动艺术舞台。

3沙湾龙狮

沙湾醒狮活动产生于清末民初。

当时,沙湾饱受海盗侵扰,为了保卫村庄,与海盗抗衡,村民们加紧强身练武,醒狮作为助兴节目也渐趋流行。

如今,沙湾镇内几乎村村都有自己的醒狮队,其中以沙坑村的醒狮活动开展得最活跃、最有特色、最有影响力。

上世纪50年代,因国家建设机场需要,位于醒狮发源地广东南海县的沙坑村人迁至沙湾,建村定居。

沙坑村人继承家乡传统,承传着祖辈“安良社”(武馆)武技和渊源深厚的南派醒狮民间艺术活动。

1997年,沙坑村成立沙坑龙狮团,并提出以“雄狮搭台、经济唱戏、广交朋友、实行大力招商引资,促进经济稳步发展,带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设想,在村民中大兴练狮习武之风,并深入学校培养青少年,取得了显着的成效。

沙坑龙狮团成立以来,致力于对民间传统醒狮艺术进行挖掘、整理、提高。

在原有南派醒狮技艺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入北派舞狮的技艺,将高桩醒狮、民间武术“梅花桩”与南派醒狮的套路巧妙地揉合在一起,通过舞狮的轻、重、缓、急以及狮子的表情变化和动态,再配合重新加以整理的鼓、锣、钹的明快节奏,在桩阵上表现出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各种姿态,更汇入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刚柔相济,形成别具一格的沙湾醒狮。

4鳌鱼舞

鳌鱼舞是广州番禺沙涌村一带群众喜闻乐见的汉族民俗舞蹈,它起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

解放前,每逢舞鳌鱼出会,在外打工的都回乡参加活动。

出会巡游在晚上,由大文锣、罗伞、头牌、大丹旗开路,跟着就是鳌鱼了。

还有各式鱼灯,丰富多彩的“色队”,如“担头色”包括卖鱼、卖猪肉、卖鸡肉榄、卖云吞等等。

解放前,引鳌的魁星扮相很丑,之后引鳌用靓仔状元。

以前鳌鱼只有一雌一雄两条对舞,之后可以十条共舞。

既可作有故事内容的舞台演出,又可作广场及游行式表演。

鳌鱼舞即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

历史沿革

1954年,鳌鱼舞经由当时县文化馆收集、整理、加工,把鳌鱼表演中的出洞、吸茜、跳龙门等一系列动作提炼美化,推荐上舞台。

1985年,鳌鱼舞再经文化馆整理,将涂黑脸的魁星改为英俊小生,红袍乌纱,状元装扮。

舞蹈开头增加了书生遇难,落海获救的情节,终场前加上状元酬恩,为鳌鱼簪花披彩,齐跃龙门,独占鳌头的情节;伴随音乐从单纯的锣鼓表演改为以锣鼓衬以音乐,用粤曲排子《雁儿落》衬托书生跳海,并揉入风雨雷电的声音效果,用广东音乐《得胜令》衬托书生

高中、独占鳌鱼的表演,使鳌鱼舞的整个故事完整、感人,成为适合舞台表演3人舞蹈。

传说

“鳌鱼舞”的流传与当地汉族劳动人民崇拜鳌鱼有关。

传说古时,金色鲤鱼吞下海中龙珠,变成鳌鱼。

一日,有一个书生上京赴考,途经“女儿国”,遭到一群妖女戏弄。

书生逃至海边,见波浪中有雌雄两尾鳌鱼正在嬉游,便向它们疾声呼救。

鳌鱼见状,将书生背负渡海而去。

后来书生考中状元,在谒见皇帝时正好站在金銮殿阶前雕刻的鳌鱼头上,于是“独占鳌头”从此传为佳话。

后来书生羽化成仙,成为魁星(文曲星),重临大海,为雌雄鳌鱼簪花挂红,点化成仙。

鳌鱼历来都是村民自己扎作,一雌一雄,雄鳌鱼是葵扇尾,鱼身红色为主,带金鳞呈热色调;雌鱼是芙蓉尾,鱼身蓝绿为主,带银鳞呈冷色调;再加上绒球闪片等装饰,更添民族色彩,颇有汉族民间圣物的神态,被村民认为是镇村之宝。

5沙湾兰花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兰花种植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时代,史上育兰亦谓养兰,早期见传者有清朝的乡人何厚德先生之“留春园”,以育兰、赏兰为雅事。

沙湾镇的不少书香人家、功名子弟亦以此为乐。

清同治期间,更有乡人何骥先生爱兰如命,且善书画,自称兰痴,其书画文赋皆落款“兰痴”附之。

沙湾乡中人士爱兰、赏兰、品兰者众,以达修心养性、风雅怡情,尚且代代相传、历久不息沙湾人育兰、赏兰因之世代相传,历久不息。

今天,沙湾兰花的种植已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沙湾镇具有200多年种植兰花的历史,素有“兰花之乡”的美誉。

沙湾兰花具有生长快、质量好、档次高、品种多、数量大的特点,并以其清雅高尚而深受各界

人士喜爱。

目前全镇兰花种植面积已达700多亩,品种300多个,其中白墨、企黑、金嘴、银边、银拖等几大品种为当家品种,种植面积占80%以上,产品畅销国内各省市,并出口到韩国、日本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2009年全镇兰花产值超过7500万元,是沙湾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无论是种植技术、品牌知名度还是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沙湾兰花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历年的省、市、全国及国际展览会中屡获殊荣,名兰奇花名扬海内外。

为推动兰花产业的发展,沙湾镇于1990年正式成立了兰花协会,有效推动了兰花种植业的发展。

2007年,沙湾镇起草编写《墨兰栽培技术规范》,2008年9月正式通过了专家组的审定,填补了广州市墨兰栽培技术标准的空白。

该规范的制定和发布,为兰花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009年11月,中国花卉协会兰花分会正式授予沙湾镇“中国兰花名镇”称号。

在今年1月18日开幕的第六届全国盆栽花卉交易会上,沙湾兰花又传来喜讯,一举获得大会最高荣誉——“金花奖”。

“白玉素锦”、“银拖”还在第十届亚太兰花大会暨第二十届中国兰花博览会上获评铜奖。

6姜埋奶

姜撞奶源于珠江三角洲一带民间传统美食。

系用新鲜姜汁冲撞牛奶静置凝固而成,味道香纯爽滑,甜中微辣、风味独特且有暖胃表热作用,深受各界人士喜爱。

姜,素以药食俱佳见称,研究发现,生姜中含有一种特殊的与水扬酸相似的物质,经稀释作为血液稀释剂,对降血脂、血压,防止血栓形成及心肌梗塞等,有特殊的疗效作用,经常食用能保健强身,养生益寿之效果。

姜撞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