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2079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性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慢性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慢性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慢性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慢性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慢性病.docx

《慢性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病.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慢性病.docx

慢性病

慢性病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主要指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一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据2005年10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慢性病是世界上最首要的死亡原因,由慢性病造成的死亡约占所有死亡的60%,其中80%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慢性病死亡率基本相同。

中国卫生部长陈竺 2012年1月称,中国人慢性病正处于井喷状。

一、概述

慢性病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疾病状态,表现为逐渐的或进行性的器官功能降低。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名称叫非传染性疾病,中国卫生部称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主要以起病缓、病程长,经常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显著为特点,有些慢性病几乎不能治愈。

主要包括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肺部疾患、肝肾疾病等。

二、致病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病致病的主要因素有:

1、环境因素

除了生物因素外,同时有物理、化学、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亦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因素。

2、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是引发慢性病最重要的因素,包括营养、风俗习惯、嗜好(吸烟、饮酒等)、体育锻炼、精神紧张等,而且一种不良习惯对健康有着多种危害,其中,成人吸烟、缺乏体力活动、食用盐及食用油过量等,都是引发高血压、心脏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主要因素。

3、遗传因素

与遗传基因变异有关。

4、卫生服务

社会上医疗卫生的设施和制度及其利用。

这四个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通过人口学特征、文化系统、人们的满足感或精神状态、生态平衡及自然资源互相联系起来并保持平衡状态。

三、特点

慢性病起病缓、病程长,经常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显著,有些几乎不能治愈。

年龄越大,发生各种慢性病的几率越大。

慢性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但其病变的积累往往从青少年开始。

与女性相比,男性患心血管病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大而且早。

除少数妇科肿瘤外,多数也是男性高于女性。

女性绝经后,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迅速上升,并逐渐赶上同年龄段的男性。

四、疾病范围

慢性病疾病范围: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甲状腺机能障碍,糖尿病,高血脂症,威尔逊氏,痛风,天疱疮,皮肌炎,泌乳素过高症,先天性代谢异常疾病,肾上腺病变引发内分泌障碍,脑下垂体病变引发内分泌障碍,性早熟,副甲状腺机能低下症,性腺低能症(hypogonadism),精神疾病,精神病,神经系统疾病,脑瘤并发神经功能障碍,巴金森氏症,肌僵直萎缩症,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变质及遗传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症,婴儿脑性麻痹及其他麻痹性症候群,癫痫,重症肌无力,多发性周边神经病变,神经丛病变,三叉神经病,偏头痛,脊髓损伤,循环系统疾病,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栓塞及血栓症,雷诺氏病,川崎病并发心脏血管异常者,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慢性阻塞性肺炎,外因所致之肺疾病,过敏性鼻炎,消化系统疾病,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慢性肝炎,胃肠机能性障碍(含慢性胰脏炎、各种胃肠息肉症、急躁大肠症候群、胃肠糜烂性炎症、慢性大肠炎症),慢性胆道炎,泌尿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炎,肾脏感染,骨骼肌肉系统及结缔组织之疾病,关节炎,多发性肌炎,骨质疏松症,红斑性狼疮,慢性骨髓炎,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眼及其附属器官之疾病,青光眼,干眼症,视网膜变性,黄斑部变性,葡萄膜炎,玻璃体出血,角膜变性,传染病,结核病,甲癣,先天畸形,先天性畸形疾病,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干癣,全身性湿疹,乌脚病,白斑,脂漏性皮肤炎,类淀粉沉积症(限病灶超过体表面积百分之三十以上者),类天疱疮,疱疹性皮肤炎,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表皮分解性水疱症,严重性鱼鳞癣(含层状鱼鳞癣及鱼鳞癣状红皮症),毛囊角化症,进行性全身硬皮症,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慢性贫血,紫斑症,持续性血液凝固障碍,血友病,原发性血小板增生症,耳及乳突之疾病,慢性中耳炎,内耳前庭病变,其他,脏器移植后药物追踪治疗,癞病(麻疯),痔疮,前列腺肥大,子宫内膜异位症,停经症候群,尿失禁,油症(多氯联苯中毒),先天性免疫不全症。

  五、慢性病发生规律

  经临床调查证明,消化系统是所有系统中最早发病的。

即消化系统是最早发生慢性病的系统。

如果人体出现亚健康状态或者发病,首先是肠胃出现亚健康状态或发病,然后逐渐影响到全身。

不过,到了第五个系统开始,慢性病的发病可能出现全身性发生。

据人体的功能及原理,人体的八大系统发病顺序可以简单列表如下:

第一: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慢性病喉、食管、胃、肠道、消化腺。

原因:

消化第一大关是胃,接着是肠道,如果胃和肠道受到损伤,就会影响食物营养的吸收,无法保证各个器官获得足够的营养成分,从而引发其他系统机能的衰退和病变。

疾病列举:

胃胀、胃酸分泌混乱、胃溃疡、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肠道炎、痔疮等。

第二: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包括泪、粘膜、淋巴、肝、脾等。

原因:

由于持续的营养缺乏,锌铁硒等无法正常吸收,免疫系统就受到伤害。

疾病列举:

易感冒、肩部酸痛、腰痛、淋巴疼痛、淋巴结肿大、皮肤黑斑、体质虚弱等。

第三:

呼吸系统

  包括鼻、喉、气管及支气管、肺、胸膜和纵膈等。

原因:

免疫系统受到损伤,呼吸气管受到堵塞,大量毒素不能通过呼吸道有效排出体外,蓄积于呼吸道薄弱地方,该系统开始出现肺功能衰弱、气管发炎、肺部出现垃圾堆积等。

疾病列举:

哮喘、肺炎、肺虚、肺结核、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等。

第四: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包括脑干、间脑、小脑、大脑、脊髓、脑神经、植物神经、脊神经等。

原因:

免疫系统、呼吸系统无法从营养中得到保证,减弱了对神经系统的保护能力;神经系统开始受到损伤、衰退。

疾病列举:

过度压力感、烦躁、易怒、失眠、消极、神经衰弱、抑郁症、神经性疼痛等。

第五: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血液、淋巴系统等。

原因:

神经系统混乱,对营养需求反应迟钝、血液循环系统对排毒反应能力减弱,循环系统开始受到损伤、破坏。

疾病列举:

微循环障碍、低血压、高血脂、贫血、中风、心律不齐、心脏病等。

第六:

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包括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道腺、性腺、胸腺等。

原因:

循环系统出现混乱时,内分泌系统平衡能力就会降低,内分泌系统开始出现血糖混乱、胰岛素功能衰退、性腺混乱。

疾病列举:

痘疹、激素失调、甲亢、肾虚、子宫肌瘤、胰岛素功能衰退、糖尿病等。

第七:

泌尿生殖系统

  泌尿生殖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男女生殖系统。

原因:

泌尿系统受到损伤,泌尿系统平衡能力降低,该系统开始出现肾功能衰退、前列腺混乱。

疾病列举:

肾亏、尿频、尿路结石、膀胱炎、前列腺疾病等。

第八:

骨骼系统

  包括骨、关节、骨骼组成。

原因:

以上个系统及泌尿系统受到损伤,骨骼系统平衡能力降低,疾病真正侵袭入人体深层骨组织,该系统开始出现骨骼细胞增生速度加快、钙流失过度、骨关节胶原蛋白受损,造成骨质疏松、增生等。

疾病列举:

骨质疏松、缺钙、骨质增生、腰椎增生、关节炎、骨膜炎等。

  人体八大系统慢性病发生的顺序为:

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骨骼系统

  实际上,每个系统都有最长的承受期限,比如肠胃功能可以有12年,免疫系统最长承受期限是20年。

如果在初期一两年出现不良现象,人体一般不会有特别的症状表现,即处在潜伏期,直到病重症状才被发现,但是那时患者往往要付出较大的治疗代价。

但是,如果人体的八大系统已经病变到第五个系统还没有进行护理,八大系统将全面出现病变症状,所以提前护理十分重要。

根据人体慢性病的发病顺序知道,消化系统是人体的第一系统,有且只有当消化系统出现病变时,才会引发其他系统的病变;病变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病种到多样病种,从一系统到多系统,逐步形成复杂的慢性疾病。

消化系统的代表器官是胃和肠,人体八大系统慢性疾病的发病顺序以此简称为“肠胃中心论”,即慢性病是以肠胃为中心,逐步形成并扩散到各个系统的,当其他系统出现病变时,肠胃是首先进入疾病状态或发生病变的。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八大系统是处于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可以不断地重复“健康—亚健康—疾病—痊愈—健康”的循环。

随着患者用药、营养食品的治疗过程,人体各个系统会自动出现调整现象。

不可一成不变地对待。

六、主要危害

慢性病阻碍经济增长,而且会降低国家发展的潜力。

对个人而言,慢性病主要造成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增加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同时也给心理上造成一些困扰,表现为:

  1、主观感觉异常:

注意力转向自身健康人精力集中于工作或学习,心理活动经常指向外界客观事物。

人患病后,注意力转向自身,感觉异常敏锐,甚至对自己的心跳、呼吸、胃肠蠕动的声音都能听到,心中总想着自己的病,而对其他事物很少关心,这容易被别人误解为自私或冷漠。

  2、心境不佳:

情绪不稳生病属于负性刺激,势必影响病人的情绪,形成不良的心境,容易看什么都不顺眼,好生闲气,好发脾气,给人以不近人情的感觉。

病情越重,病程越长,这种异常情绪反应越严重。

这种消极情绪,不仅容易被人误解,使人不愿意接近,而且还不利于病体康复。

  3、被动依赖,情感脆弱:

由于不断受到亲人的关怀与照顾,病人会变得被动、依赖性增强,本来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也不愿意动手;情感变得脆弱,甚至幼稚,像个孩子似的,总希望亲友多照顾、多探视、多关心自己。

 4、多疑、神经过敏:

病人往往会变得神经过敏,疑虑重重,听人低声谈话,就以为是谈自己的病,对医护人员和亲友的好言相劝也常半信半疑,甚至无端怀疑医护人员给自己开错了药、打错了针。

这种异常心理不仅会对医患关系起破坏作用,也不利于病人安心养病。

 5、紧张、焦虑、恐怖:

许多病人入院后会感到紧张,特别是看到周围的病人死亡时,会产生恐惧心理,怕疼痛、怕开刀、怕变残、怕死亡。

这种心理对康复极为不利,会削弱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机体免疫力降低。

医护人员及家属应多安慰、多鼓励、多做过细的思想工作,使病人振作精神,正确对待疾病。

七、预防

干预活动是预防慢性病最有效的手段。

预防慢性病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人们坚持锻炼和合理饮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禁烟、限制摄入过多脂肪和盐;限量饮酒;多摄入蔬菜水果;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必要的免疫接种,如乙肝疫苗用于肝癌的预防,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用于预防老慢支、肺心病的反复发作,糖尿病的并发症等等。

定期体检:

要预防慢性病,应该养成定期进行体格检查的习惯。

慢性病具有起初临床症状轻、病程长的特点,一部分病人初期难以发觉,往往在出现严重并发症就诊时才发现,这给慢性病的及早控制带来一定困难。

因此,有必要进行定期体格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防止病情加重和并发症的发生。

八、全球状况

1、世卫组织十年目标

世卫组织2005年的报告中指出,虽然在慢性病方面有一些全球性成就,例如《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这是为减少全球范围内烟草相关死亡和疾病的第一份法律文件,但是总的来说,在国际卫生和发展领域中,慢性病方面的工作是被忽视的。

人们通常认为慢性病主要危害高收入国家,但事实是80%的慢性病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在和糖尿病相关的死亡总数中,四分之三以上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WHO在仔细衡量所有证据后,在报告中向公共卫生界提出了新的全球目标:

到2015年,将慢性病死亡率在现有趋势的基础上,每年再降低2%。

这样到2015年,将额外防止3600万人死于慢性病,其中的绝大多数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2、中国情况

2011年7月26日,世界银行发布的一份报告称,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病已成为中国的头号健康威胁,占死亡人数的比例超过80%,占国家疾病总负担的比重达到68.6%。

报告指出,中国的慢性病死亡率高于二十国集团的其他主要成员国:

中风死亡率比日本、美国和法国高4到6倍,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死亡率约为日本的30倍。

报告认为,如果不实施有效的防控策略,在未来20年,40岁以上中国人罹患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和肺癌的人数将可能增加到现在的两倍甚至三倍。

2012年1月,中国卫生部部长、中科院院士陈竺在“2011中国慢性病防控论坛暨中国健康促进联盟成立大会”表示,中国人慢性病正处于井喷状。

2012年5月21日,卫生部等15部门发布《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

规划显示,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2.6亿人。

我国常见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病程长、流行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

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

2012年7月9日,中国卫生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慢性病防治工作进展情况。

截至2012年,中国有2.6亿慢性病患者,慢性病导致死亡已经占到中国总死亡的85%。

未来20年,中国40岁以上人群中主要慢性病患者人数将增长一到两倍,慢性病导致的负担将增长80%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