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2078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理论来源。

 

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个来源是: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内容?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4、理解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式。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基本形式:

主观的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精神)客观的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种超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

5、意识的本质及意识的能动性。

本质:

①人脑的机能和属性②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类所持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主要表现:

①人类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②人类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③人类活动对人体生理心理活动的调控性④人类活动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改造性

6、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及其辩证关系

客观规律性的含义:

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特点:

(1)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

(2)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3)规律是事物的稳定的联系 (4)规律是客观的

主观能动性过的含义:

指人类所持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意识的能动作用)

辩证统一: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7、简述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

⑴运动是标志着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⑵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⑶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②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

8、实践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基本形式。

(1)概念:

实践是主体能动的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特征:

①客观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物质生产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社会政治实践)③科学试验(科学文化实践)

9、社会生活实践本质的主要表现。

(1)实践是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含义、特点;发展的的含义、实质) 

联系的含义:

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发展的含义:

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方向: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

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和旧事物的不断灭亡  

新事物的含义(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 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第三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1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

(4)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1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③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1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普遍性:

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简言之:

处处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

其二:

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简言之:

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特殊性:

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其它的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

辩证关系:

①相互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解释了矛盾存在的共性、无条件性、绝对性。

矛盾的特殊性揭示了矛盾存在的个性、有条件性、相对性

②相互联结:

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

 

1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

同一性: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

斗争性是指矛盾着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1)相互区别

①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②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相互联结

①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不是完全的等同,不是“绝对的同一”,同中有异

②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对立”不是绝对的对立,异中有同

15、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⒈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变化;

⒉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⒊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辩证否定观的主要内容。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④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17、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8、认识的本质及其辨证运动过程。

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划清了界限;

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划清了界限。

19、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这是由认识的顺序和理性认识的本质决定的)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决定的)

2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也称绝对真理):

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第二.从人类认识的本性看,最终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

真理的相对性(也称相对真理):

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仅仅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领域,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向前拓展.

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仅仅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发展的某一层次、某一阶段,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真理相对性和真理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相互依存:

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

第二,相互包含:

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汇成绝对真理”。

另一方面,相对真理之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

第三,真理发展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2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正确性)

(1)检验的标准,不能在主观认识领域内寻找,思想理论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主观实际的标准

(2)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认识的对象,也不能直接回答认识是否与其符合

(3)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是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实践

2.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直接现实性)

(1)实践是唯一能够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2)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

(二)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也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实践可以对一切认识的真理性做出最终检验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也称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1)一定具体条件下的实践只能对部分认识的真理性作出检验

(2)即使被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认识还要接受新的实践检验

2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意识:

是社会精神条件的总和,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含义: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表现: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性;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性:

A先进的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2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辨证关系。

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

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物质利益关系,

它反映人和人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的含义:

是指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的含义:

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其政治法律制度、组织、设施。

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1)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对经济的发展起巩固作用

(2)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对经济的发展起瓦解作用

2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

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7、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作用: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8、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观点:

(1)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4)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9、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的二因素。

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30、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2)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3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原因:

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2、货币的本质及职能。

  

本质: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两种基本职能 

33、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作用及其局限性。

内容:

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决定

②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等价交换—价值实现

表现形式:

商品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

①资源配置--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激励创新--自发的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促进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择优汰劣--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局限性:

①可能引起资源浪费

②可能导致技术垄断

③可能导致两极分化

3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特殊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1)决定:

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构成:

a.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特殊使用价值:

(1)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不仅能创造劳动力的价值(工资),而且能创造剩余价值;

(2)资本家所以购买劳动力,是因为劳动力商品是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3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劳动过程:

①劳动过程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的过程。

一方面,工人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公人的抽象劳动创造出价值。

②劳动过程的特点:

a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

b劳动产品为资本家所有。

(3)价值增殖过程:

1价值增殖过程就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

②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

36、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含义、划分依据及其划分的意义。

1.本质:

资本是能够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的划分:

①划分的标准:

根据资本各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②不变资本:

是以生产资料的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c)

③可变资本:

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v)

④划分的意义:

a.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b.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7、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1.剩余价值:

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m)

2.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38、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生产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提高劳动强度,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39、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基本形式。

(1)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不是劳动的价值和价格。

(2)工资的基本形式

A 计时工资 B计件工资

40、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及其源泉。

特征:

扩大再生产(不是简单再生产)

源泉:

资本积累(即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41、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及其社会后果。

(1)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c:

v或c/v)

(2)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是指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可变资本所占的比率越来越小6:

4 7:

3 8:

2 9:

1

(3)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社会后果之一是人口相对过剩

42、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方式。

(1)资本积聚:

通过资本积累的方式。

(2)资本集中①兼并或吞并:

竞争②组建股份公司:

信用

43、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

三个阶段:

①购买阶段②生产阶段③销售阶段

三种职能形式:

①货币资本②生产资本③商品资本

44、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的条件。

条件:

(1)空间上的并存性

(2)时间上的继起性

45、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1.资本周转是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2.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①周转时间(成反比)

②资本的构成:

A.固定构成所占比重大,周转速度慢;

B.流转资本所占比重大,周转速度快。

46、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核心问题及理论前提。

1.出发点:

社会总产品

2.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3.理论前提:

(1)从实物形态上把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第一部类:

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

第二部类:

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

(2)从价值形态上把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不变资本的价值(c)

第二部分:

可变资本的价值(v)

第三部分:

剩余资本的价值(m)

4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及周期性的爆发的物质基础。

实质:

生产相对过剩 

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进一步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48、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把资本从利润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使其个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   

49、剩余价值分割的具体形态。

(1)银行利润

(2)工业利润(3)农业利润(4)商业利润(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50、垄断及其垄断形成的原因。

 

含义: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 

产生的原因:

①生产高度集中②企业规模巨大③竞争两败俱伤

51、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1)垄断没有消除竞争,形成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局面;

(2)垄断使竞争更加复杂和剧烈。

52、金融资本及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统治。

(1)金融资本是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2)金融寡头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

(3)金融寡头的统治方式:

①经济上的统治----“参与制”

②政治上的统治----“个人联合制”

5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

含义:

 某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基本形式: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5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实质。

作用:

1.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3.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收入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4.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夏,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实质:

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

55、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及后果。

表现: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动因: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跨国公司的发展

(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结果:

(1)促进了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配置;

(2)促进了国际范围内的社会分工;

(3)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5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实质:

(1)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2)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

57、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58、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