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岳麓版第30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2032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岳麓版第30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岳麓版第30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岳麓版第30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岳麓版第30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岳麓版第30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岳麓版第30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

《历史岳麓版第30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岳麓版第30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岳麓版第30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x

历史岳麓版第30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30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考点1|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国防——两弹一星

(1)原因

①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

②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2)成就

①1964年6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②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③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④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⑤1970年4月24日,运载火箭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⑥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又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2.农业——“东方魔稻”

(1)成就: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2)意义:

为中国和世界粮食的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3.信息——“银河”系列计算机

(1)成就

①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

②1997年,“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2)意义:

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航天——“神舟”号飞船

(1)载人航天: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送入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2)意义

①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②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有关新中国科技的几个易误点

(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和氢弹。

(2)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技发展,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高产杂交水稻、银河万亿次超级计算机、航天工程等一系列高科技成果令世界瞩目,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现代化建设水平。

新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史料一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①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新华社电

史料二 “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

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②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新华社电

[学会读史]

史料一反映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的政治意义。

①“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打破了美国和苏联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史料二反映“神舟”六号成功发射的经济意义。

②“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为我国和平利用太空资源创造了条件。

史料一和史料二反映新中国在核研究、航天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

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提示】 美国和苏联。

两极格局。

(2)史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提示】 史料一:

政治;史料二:

经济。

史料一:

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

史料二:

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思维拓展

1.研制“两弹一星”的重要意义

(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2.助推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1)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科技发展的政治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3)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4)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为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5)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推动和需要是重要动力。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1.(2016·稽阳联考)据新华社电:

“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D.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即此事件粉碎了美苏垄断空间技术,“东方红-1”号卫星是我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故C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是粉碎了美苏垄断核武器,故A、B两项错误;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而在1984年以前,“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就已经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故D项错误。

【答案】 C

2.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历史性发展。

下列各项能提供佐证的是(  )

①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②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③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 ④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

A.①②  B.③④

C.②④D.②③④

【解析】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是在1973年,排除①③,②④属于改革开放后的科技成就。

【答案】 C

3.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解析】 本题依据时间信息排除。

A项说法正确;B项“②时期”说法错误;C项“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说法错误;D项“⑤时期”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 A

考点2|新中国的教育和文学艺术

1.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扫盲教育

①措施

a.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开办补习学校。

b.1982宪法规定:

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c.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在20世纪末,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②成就:

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

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2)义务教育

①地位:

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战略决策。

②实践

a.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通过。

b.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成就:

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3)高等教育的发展

①初步发展:

建国初,基本参照苏联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②曲折

a.1958年,实施“教育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一定的冲击。

b.1961年,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调整。

c.十年“文革”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③迅速发展

a.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b.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高校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c.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三个层次和三个阶段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双百”方针

①地位: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②提出:

1956年,毛泽东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

③影响

a.“双百”方针符合我国文艺和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促进文艺繁荣、学术民主、科技兴旺有重要作用。

b.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起来,学术文化各部门都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2)曲折

①原因:

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文革”的冲击。

②后果:

呈现“百花凋零”局面,科学研究中断。

(3)恢复

①原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重新确立。

②表现

a.文学艺术领域:

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小说、戏剧、诗歌、影视等争奇斗艳,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b.学术、科技领域也不断创新和发展,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学术春天。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的不同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

“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二者实质不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史料一 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

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①不要横加干涉。

——邓小平

史料二 这一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②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史料三 “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

”“③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

——1964年毛泽东在文艺界整风报告上的批语

[学会读史]

史料一中邓小平强调文艺家要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①体现了宽松的文化环境对文艺创作的重要性。

史料二中陆定一要求文艺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②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目的。

史料三反映“双百”方针受到“左”倾思想的干扰。

③反映1964年毛泽东在文艺界整风报告上的批语夸大了当时文学存在的问题。

[学会用史]

(1)史料一主要说明________是文艺工作的基本规律,“双百”方针是实现创作自由的根本保证。

史料二说明“双百”方针的目的在于调动________的积极性。

【提示】 创作自由 社会主义建设

(2)结合史料,“双百”方针的曲折与新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提示】 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思维拓展

对“双百”方针的全面认识

(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问题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

(2)从背景来看,“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3)从基本精神来看,“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的。

(4)从受挫原因看,“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

(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

“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文化就能兴旺发达。

4.报载:

1958年8月8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400多颗“卫星”中的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

这说明(  )

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

C.“双百”方针全面贯彻

D.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

【解析】 “一五”计划早在1957年已经完成,A项错误;根据“1958年……经过……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可知有夸大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58年中国开始在各行业中掀起“大跃进”,材料反映的就是教育领域的“大跃进”,B项正确;“双百”方针是指艺术领域百花齐放,学术领域百家争鸣,材料中用极短时间编出字典显然有夸张的成分,不是在贯彻“双百”方针,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技的发展状况,D项错误。

【答案】 B

5.1975年9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忧心忡忡地进道:

“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下列不属于邓小平倡议和影响下的举措是(  )

A.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恢复了全国高考制度

C.实行了“科教兴国”战略

D.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解析】 我国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恢复高考是在1977年,属于邓小平倡议下的举措,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实行“科教新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其理论基础是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普及义务教育,跟《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有关,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6.1961年,有中央领导人在文艺工作会议上说:

“文化部一位副部长到四川说:

川剧落后。

得罪了四川人。

当时一位同志回答:

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

我看这位同志很勇敢,回答得好!

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这表明(  )

A.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

B.中国共产党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C.文学创作受到“大跃进”的干扰

D.新中国文艺反映了现实生活

【解析】 由关键信息“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可以看出这体现了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故A项正确;1995年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故B项错误;“大跃进”出现于1958年,1960年八字方针开始纠正“大跃进”的错误,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答案】 A

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考查情况分析

考纲

近年全国卷已考试题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31

50年代初,俄语课程的开设

现代教育的发展;新中国的外交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31

高校课程开设及科学知识展览会

新中国初期的科技和教育

主题 现代中国“科教兴国”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和教育

[主题立意]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

“科教兴国”必须处理好科技、教育、经济三者关系,科技、教育、经济三位一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因而重视教育,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倡导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要举措。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3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31等都是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和教育这一主题考查的。

[知识交汇]

1.从“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到“神舟”五号的胜利返回即是新中国50多年科技成就的集中体现。

如何把握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提示】 

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背景

①美国敌视新中国,企图扼杀新生政权

②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③美苏争霸,造成世界局势紧张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②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③改革开放日益深化

侧重点

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卫星,以提高国防实力

①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等

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

影响

①巩固并维护了中国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2.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有哪些?

【提示】 

(1)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3)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3.中国教育事业所经历的曲折与发展,证明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道理。

新中国不同时期实施了哪些教育方针?

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 

阶段

方针政策

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

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

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成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文化大革命”时期

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小学一度停课,大学招生通过推荐方式

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

改革开放以来

20世纪80年代提出“三个面向”;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211工程”计划;实施义务教育

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无穷活力

[跟踪训练]

1.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

“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

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

”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

D.“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解析】 注意题目时间信息“1970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1970年”“空间大国”等信息可知,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B项正确;2003年,中国才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6·南昌调研)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4年

1988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

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

B.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C.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

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

【解析】 我国高考录取率到2011年达到较高比例,经过了三四十年,说“短时期”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从1977年的录取率到2011年的录取率可知,高等教育日趋普及,故B项正确;图表显示高等教育录取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曲折”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由图表中1984年和1988年的录取率对比,可知录取率并非与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一致,故D项错误。

【答案】 B

[展答题模板]

准确把握“题眼”,明确答题方向,巧解选择题

(见第1讲[展答题模板])

[示经典例题]

【例】 (2015·全国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点拨】 本题关键是找准题眼:

时间“1952年底”;关键信息:

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1952年底,外交政策并未发生转变,A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故B项不符合题意;“俄语热”不能体现文化教育改革问题,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开展国家经济建设,在教育上广泛开展俄语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借鉴苏联经验,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听课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全国考题——引领]

1.(2013·全国卷Ⅱ)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解析】 从材料看,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开设的必修课以恩格斯的著作为教科书以及文化部举办的科学知识展览会,目的都是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宣传唯物主义理论,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B项;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答案】 A

[练分省考题——借鉴]

2.(2014·天津高考)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解析】 根据时间“1952年”可知,此时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基本恢复,下一步的目标是实行“一五”计划和进行“三大改造”,为经济建设服务,故排除A项。

此时我国院系调整的目的是为全国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而非仅为天津经济建设服务,D项错误。

由时代背景和材料分析可知,C项不符合当时的背景。

【答案】 B

3.(2015·北京高考)(节选)世界博览会通过展示科学技术成果,预示世界发展方向。

1962年世博会在美国西雅图举行。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遨游太空的人,美国随即提出阿波罗登月计划。

1962年,在西雅图举办了主题为“太空时代的人类生活”的博览会。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国际政治背景。

列举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取得的航天成就。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1957年”分析。

1955年,随着华沙条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