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陕西省咸阳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1738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陕西省咸阳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陕西省咸阳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陕西省咸阳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陕西省咸阳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陕西省咸阳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陕西省咸阳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陕西省咸阳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陕西省咸阳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陕西省咸阳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陕西省咸阳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陕西省咸阳市普通高中

2020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一模)

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20年1月

一、单选题

1.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答案】C

【解析】

【详解】夏、商、周三族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说明三族都认同黄帝族,这主要反映出当时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故C正确;材料信息涉及三族,不是各族,故A错误;祭祀本族的先王、先公,体现了宗族观念逐渐强化,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世袭制度,故D错误。

2.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

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

A.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B.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

C.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

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不同学派对君主的不仁、不道行为都进行了抨击,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君主的绝对权威尚未树立,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众渴望统一的愿望,排除A;材料仅仅反映了不同学派反对君主的不仁、不道行为,无法体现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排除B;孟子和韩非子都代表地主阶级,故C错误。

3.秦法规定:

“布袤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

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

”汉法也规定:

“贩卖缯布不盈二尺二寸者,没入之。

能捕告者,以畀(给予)之。

”材料反映出秦汉时期

A.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B.通过立法确保产品质量

C.注重立法规范市场秩序D.商品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秦汉时期国家通过立法,用明确“袤”、“幅”的具体数目、奖励告发违规商人等做法,对经营布、缯等纺织品的活动进行明文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秦汉时期国家注重用立法方式规范市场秩序,C项正确;国家对经营内容和违规的打击,不能说明是在鼓励发展商品经济,对商业的规定不能确保产品的质量,国家对商业的规定,不能充分说明商品市场混乱,ABD三项错误。

4.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

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

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

这反映了

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

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

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与周分封制不同,故A项错误;封国制下的诸侯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监察制度的“强化”,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

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

”可知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故D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

5.下表文献中关于唐朝的叙述,表明当时

出处

叙述内容

《清异录》

有刁萧者,携一镜……背有字曰:

碧金仙,大中九年十二月铜坊长老白九峰造

《三水小牍》

钜鹿郡南和县街北有纸坊,长垣悉晒纸

《乐府杂录》

文宗朝有内人郑中丞,善琵琶……郑尝弹小忽雷,偶以匙头脱,送崇仁坊南赵家修理,大约造乐器悉在此坊,其中二赵家最妙

 

A.手工业分工越来越细密

B.城市中的坊市界限已打破

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一些城市出现手工业作坊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材料信息中的镜、纸、琵琶等手工业品均由专业作坊制造,而这些手工作坊又受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产生,故选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手工业分工,也无法体现坊市界限已打破,排除AB;材料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的情况,无法体现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排除C。

6.儒学讲究“圣人境界”或“圣人气象”,宋代理学以“平淡白摄”“无欲故静”的境界取代了先秦儒学“知其不可而为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气象。

由此可知,宋代理学

A.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主张

B.强调坚持人格的独立性

C.开始注重人的自身修养

D.追求脱世离俗的自由观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宋代理学以‘平淡白摄’‘无欲故静’的境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主张,A正确;宋明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更加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B说法不全面;早在先秦时期儒学就注重人的自身修养,如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等观点就是强调人的自身修养,C错误;宋明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更加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D错误。

7.明朝前期,内阁成员大多是资历浅、品阶低的官员,对皇帝的旨意绝对服从。

明朝中后期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历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严重制约。

不少皇帝采取“打老提新”的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

这说明了明朝

A.君权与相权矛盾不断激化

B.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强化

C.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D.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内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了严重制约,皇帝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说明明朝中后期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相权不复存在;B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演进情况,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8.梁启超说:

“(西方)继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

(中国)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意在

A.呼吁国民学习西方人文主义B.否定明清远洋开拓的滞后性

C.反思中西方易位的社会原因D.肯定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成就

【答案】C

【解析】

【详解】梁启超将中西方伟大航海家进行对比,认为西方有后继者,而中国没有,意在反思中西方易位的社会原因,选项C正确;材料与人文主义无关,排除A;梁启超将中西航海家及其后续发展情况对比,意在反思中西方社会差异,而非批评明清的远洋开拓,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9.据广东《旧西宁县志》记载,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洋纱输入内地,纱细而匀,价廉美”,“有家机织布以度活者”,“咸相率相购买洋纱为趋时”,以操持旧业。

这说明

A.家庭纺织业破产日益加剧

B.西方加大了对华商品倾销

C.西宁县自然经济最先瓦解

D.传统织布业仍有生存空间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洋纱……价廉美”而家中有织布机

纷纷去购买洋纱来织布,说明传统的织布行业仍然有生存的空间,答案为D。

材料没有体现家庭纺织业破产日益加剧,A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西方加大了对华商品倾销。

B错误。

材料不能看出西宁县自然经济最先瓦解,C错误。

【点睛】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已有相当发展,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促使中国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对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中国自然经济逐步加深分解,但始终有很大的局限性。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仅川沙一县就出现过好几个操工商之业“诸生”,例如国学生黄斌替上海招商局制订章程,监生朱纯祖中年创设米行,监生姚光第感于地方贫瘠设立机器轧棉厂。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旧式商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B.旧式士人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

C.旧式工商业向近代商业转化

D.传统社会秩序已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仅川沙一县就出现过好几个操工商之业“诸生”,旧式士人投身工商业活动,说明他们的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上海招商局和机器轧棉厂属于近代工商业,不是旧式商业;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旧式工商业向近代商业转化;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传统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受到了冲击,但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1.20世纪20年代时,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

梁漱溟也宣称应该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发展本身的长处。

二梁都督促国人:

“到东方去!

”材料反映了二梁“到东方去”的认识是基于

A.新文化运动启蒙B.一战的理性反思

C.马克思主义传播D.西学东渐的深入

【答案】B

【解析】

【详解】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梁漱溟主张国人发展本身的长处,结合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病,使二梁重新认识中西文明,故B正确;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的思想文化,二梁主张理性对待中西文化,故A错误;材料信息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无关,排除C;根据“到东方去!

”可知,二梁主张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D错误。

12.1939年6月,重庆只有机器工厂69家,1940年6月就增加到112家,年底更是达到185家,当时资本总额已达794.8万元……至1942年底,工厂数已增为436家,资本总额已增为17388.3万元。

”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较为显著B.内迁工厂自身

扩展与示范作用突出

C.民族资本主义具有较强的生命力D.民族战争为官僚资本提供了敛财契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939—1942年重庆

工厂数和资本总额大量增加正是由于民族资本大量内迁的影响,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主要在1935—1936年,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民族资本内迁的影响,而非民族资本主义的生命力,排除C;材料并未涉及官僚资本主义发展情况,排除D。

13.194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其中规定:

凡违反或妨害国家总动员之法令或者业务者都要根据该条令惩罚之,此类案件由军法审判之机关审判,呈报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核准执行。

这一规定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A.强化了国民党的专制独裁B.激化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

C.使抗战进入了反攻阶段D.保证了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中的时间1942年信息可知,当时中国处于抗战时期,这一规定主要是抗战的需要,其有利于保障抗战动员有序进行,故D正确;总动员令虽然有利于国民党的专制独裁,但不是当时的主要作用,排除A;总动员令激化了国共两党矛盾的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B;1942年中国抗战尚处于抗战相持阶段,排除C。

14.1952年,周恩来深入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外交工作经验,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

”其中,“同我国已建交的东南亚国家,过去是殖民地,现在由当地资产阶级来统治。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B.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

C.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原则D.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

根据材料,周恩来认为中国要积极发展同新独立国家之间的关系,即便是资本主义国家,这说明中国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故选C项;A项表述错误,不符合这一时期的中国的外交政策,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新型区域外交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5.下图是我国经济增长率波动曲线图(1950-1992),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推动1952年经济增长率迅速提升

B.周恩来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推动1975年经济的恢复

C.国民经济比例调整推动1964年经济增长率的回升

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1992年经济的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时间不符,排除A;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推动1975年经济的恢复,排除B;由于国内外、主客观因素导致出现了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1960年中央制定了“八字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选C;1992年才确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

16.1982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

这一变化

A.体现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B.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C.实现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目标

D.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的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二届三中全会进一步阐释,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逐渐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的观念,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二届三中全会进一步阐释,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说这时期取得成功,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即约2008年时期,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没有体现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17.在雅典,公民大会每隔一段时间召开一次,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以讨论国家重大问题。

学者研究发现,由于公民大会历时短,每次能讨论的问题数量和能进行辩论的人数极其有限,这与雅典“重大问题要获得充分讨论之后才付诸投票表决”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这反映出公民大会的决策方式

A.没有真正体现主权在民原则B.未将轮番而治落实在实践中

C.不利于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D.使辩论成为重大决策的关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

讨论问题

数量和发言人数受限等制约条件说明雅典重大决策不具备严谨性,不利于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公民大会每隔一段时间召开一次,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可以看出,当时雅典主权在民原则,排除A;材料未涉及轮番而治和辩论等内容,故B、D错误。

18.罗马法强调,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

这主要表明罗马法

A.维护公民平等

B.限制公权滥用

C.主张法律至上

D.追求司法公正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可知罗马法限制公权滥用,故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维护公民的个人权利,没有体现公民平等的内容,故A项排除;由“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可知没有强调法律至上,故C项排除;司法公正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D项排除。

【点睛】“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是解题的关键。

19.宗教问题是启蒙思想家关注的焦点问题。

洛克认为人人皆应选择自己的救赎之道,教会对此没有垄断权;伏尔泰认为,现世中的人对于宗教和来世应有信其所愿的自由。

据此可知,他们

A.肯定宗教的意义

B.认可因信称义理论

C.都信奉唯物主义

D.主张宗教宽容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洛克认为人人皆应选择自己的救赎之道,伏尔泰认为现世中的人对于宗教和来世应有信其所愿的自由,都体现了对宗教信仰宽容的政策,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教信仰的问题,不是强调宗教的意义,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信仰自由问题,无法体现因信称义,排除B;洛克和伏尔泰主张信仰自由,信仰宗教,是唯心主义,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洛克认为人人皆应选择自己的救赎之道,教会对此没有垄断权;伏尔泰认为,现世中的人对于宗教和来世应有信其所愿的自由”,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0.如图反映的是1838—1856年间,英国纺织业当中女工和男工的比例情况。

其说明了

A.纺织业对女性工人的需求量更大B.机器生产对工人的体力和技能要求低

C.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性普遍增强D.工业化使广大男性社会地位大大降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后13岁以上女职工占很大比例,说明机器生产对体力和技能要求较低,故选B项;A项属于对材料的表面解释,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看不出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性和男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C、D两项。

21.下表为欧美18~19世纪大事表(部分)。

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说明,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

1765年

工业革命开始

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

1840年前后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848年

马克思主义诞生

1850年前后

欧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1870年前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A.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阶段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条件已成熟

C.工业革命没有增加财富反而加剧矛盾

D.此时期历史发展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两次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容纳的生产力还没有完全释放,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阶段。

故答案为A项。

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推翻资本主义的条件还不成熟,排除B项;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极大地发展,增加了社会财富,排除C项;此时期的历史发展主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排除D项。

22.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

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0.9%。

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B.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工业

C.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D.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苏联工业化实现,从而减少了机器的进口,故C项正确;十月革命后,西方国家就对苏俄进行了技术封锁,故A项错误;1937年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正在缓解,故B项错误;机器进口量的大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关,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时注意时间信息“1937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苏联完成了工业化,因此减少了机器进口。

23.特朗普就任总统以来推行“美国优先”的理念,包含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观点:

一是“美国优先”是衡量一切政策是否必要的唯一标准;二是对现行的国际协定,只要是认为对美国不利,都必须退出,无论该协定多么重要。

其理念主要表明特朗普

A.建立美国主导的价值观和世界秩序B.企图避开联合国追求单边主义

C.追求利益最大化却不愿承担相应责任D.掩盖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倾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美国优先”和“只要是认定对美国不利,都必须退出,无论该协定多么重要”说明美国追求利益却不愿承担相应责任,故C项正确;据材料“对现行的国际协定,只要是认定对美国不利,都必须退出”表明美国退出协定而不是建立,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国际协定而不是联合国,故B项错误;据材料“对现行的国际协定,只要是认定对美国不利,都必须退出”可知主要涉及美国政策,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故D项错误。

24.狄更斯著名的小说《双城记》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巴黎和伦敦这两座城市为背景,借古喻今,希望为社会矛盾深刻的19世纪英国寻求出路。

狄更斯说,不满情绪广泛地存在于英国的社会中,可能由于任何一个很小的原因,一下子变成前所未有的一场可怕的大火。

下列文学作品与此风格相似的

A.《人间喜剧》B.《巴黎圣母院》C.《老人与海》D.《等待戈多》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借古喻今,希望为社会矛盾深刻的19世纪英国寻求出路。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狄更斯的《双城记》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分析选项,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属于同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故A正确;《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故B不正确;《老人与海》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故C不正确;《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故D不正确。

二、材料解析题

25.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上,妥协是一种玫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正面临解散的边缘……尽管外界认力我们的意见力一致,事实上我们正陷于千钧一发的关头……建国之父们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这个国家约“权力结构”配置合理又运转正常的问题。

这个问题又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国家与国民的关系,其实质是关于国家权力的来源问题;二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卖质是如何处理“州权”问题;三是中央政府内部行政、司法和立法部门的关系。

——根据《美国文明三部曲》等整理

材料二(英国)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又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

资产阶级与三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三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又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挥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

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度受到影响,工业化程缓慢。

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摘编自《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体制的确立》《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又,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

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

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

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团)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

一个雄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编自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约“大妥协”》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解决中心问题的相应办法和英法资产阶级与王权(复辟势力)妥协的结果。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井说明理由。

谈谈你对“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的理解。

【答案】

(1)办法:

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联邦制、三权分立政体。

结果:

英国: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

法国:

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政体。

(2)观点一:

“大妥协”是消极的,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

理由: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为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

观点二:

“大妥协”是积极的,是革命派的斗争策略。

理由:

加快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革命力量。

适当的“妥协”是武装斗争的有益补充。

理解:

有利于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解决应急问题;避免革命对社会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一种范例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的办法,依据材料一“这个问题又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国家与国民的关系,其实质是关于国家权力的来源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