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1730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精品教案.docx

《教学设计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精品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精品教案.docx

教学设计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精品教案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教案

1、培训时间:

2、培训地点:

3、主讲教师:

教学目的

1、使学员了解小麦生长的特点。

2、培养学生掌握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3、解决小麦栽培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4、提高学员麦田管理能力

教学重点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教学过程

俗话说:

“想要小麦产量高,穗多、穗大籽粒饱”。

也就是说,小麦要高产,就必须抓住小麦成产的三大因素,即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要夺取小麦高产,这三因素中缺哪一项都不行。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这成产三因素,谈谈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

(一)打好播种基础,实现一播全苗 1、浇好底墒水

小麦是需水较多的作物,全生育期需要多次浇水,但以浇好底墒水最为重要,这是因为浇好底墒水不仅能够保证一播全苗,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够补充土壤深层的水分,引导根系深扎,扩大根系利用水肥的范围,有利于培育壮苗。

壮苗先壮根,根系强大了,自然就提高了小麦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所以足墒下种,对小麦增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浇底墒水的方法,最好是在秋作物(如:

玉米等)收获前7-10天浇一次水,这样既可以满足秋作物(玉米)后期灌浆对水分的需求,又保证了小麦的足墒下种,达到了一水两用。

所以,在此期间,特别是当前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如能饱浇一水,在不影响种麦的前提下,保证小麦足墒下种,都是非常重要的。

形成缺苗断垄,或者出苗后麦根扎到秸秆上,会使麦发黄不长,分蘖少,分蘖小,分蘖成穗率低,抗寒抗旱能力差,越冬很容易死苗。

第二、秸秆还田地块,应注意底肥增施氮肥,因为秸秆在土壤中的沤制过程中,还必须有足够的氮元素参与其中,如果土壤的氮肥不足,土壤中的秸秆沤制时会与麦苗争氮,使麦苗发黄不长,分蘖晚、分蘖小、分蘖少、分蘖成穗率低、苗弱、抗寒、抗旱能力差,越冬容易死苗,造成严重减产。

秸秆还田地块增施氮肥的量应按秸秆还田的量计算,一般在常规配方施肥的基础上,每还田100公斤秸秆,需要增施1公斤尿素,如玉米秸秆还田,玉米的经济系数可按50%计算,也就是说,玉米每生产100公斤籽粒,可同时生产100公斤玉米秸秆,如果秸秆全部还田的话,每亩生产500公斤玉米籽粒的地块,应增施尿素5公斤。

玉米产量700公斤的地块,应增施尿素7公斤。

3、增施农家肥,搞好配方施肥

亩产500公斤以上的地块,每亩需施优质农家肥4-5方,或者鸡粪1000公斤以上,或者饼肥400-500公斤,在此基础上,每亩底施磷酸二铵20kg,尿素10kg,硫酸钾或氯化钾10kg,硫酸锌1.5kg。

有饼肥或炒香的麸皮10-15公斤加辛硫磷0.5公斤/亩,加适量水,拌匀撒垡头,可兼防地下害虫,防效可达95%以上。

在施肥方法上,全部的农家肥、磷肥、钾肥、锌肥、硼肥作底肥一次施入,其中的磷肥70%掩底,30%撒垡头,氮肥早播地块70%作底肥,30%作追肥,中期播种地块(10月15-25日),50%作底肥施入,50%作追肥使用。

10月25日以后播种的晚播地块,氮肥的30%作底肥施入。

70%作追肥使用。

 

4、深耕细耙,精细整地

深耕25cm左右,斜耙3遍,特别是秸秆还田地块,更应该深耕细耙,达到地平埂直,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否则地太虚,播种时不好掌握播种深度,播种过深种子出苗慢,出来的苗弱,分蘖晚、分蘖少、分蘖小、分蘖成穗率低,虽然播种量不少,但成穗不多,产量不高。

播种过浅,分蘖节处露,冬天容易死苗,后期容易倒伏。

所以,深耕细耙,精细整地,达到上虚下实,地平埂直,是实现精播匀播,播深适宜,一播全苗的重要保证。

5、品种选择。

根据茬口早晚、品种的特性,确定适宜的播期、播量

(1)早茬麦:

因为播期早(一般在10月5-15日)能够充分利用冬前的光、热资源,在优越的肥水条件下,能够早分蘖、多分蘖、长大蘖,分蘖成穗率高,所以应在选择分蘖成穗高的半冬性品种。

如矮抗58、周麦16、18、20、22,百农160、新麦19、众麦1号、豫农416、富麦2008、花培6号、众麦998、郑农17、新麦18等,在底肥增施氮肥的基础上(底肥施总氮量的70%),降低播种量(一般每亩播量为8-9公斤),在以分蘖成穗为主的途径,增加每亩穗数,行距配置6.5-7寸。

(2)中茬麦:

一般是在10月15-25日播种,该期播种的小麦随着播种时间推迟,冬前可被充分利用的光、热资源越来越少,冬前分蘖的数量和成穗率也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每亩有足够的穗数,就必须在选择分蘖力中等,穗粒数较多的半冬性偏春性或弱春性的品种,如周麦23、9023-9、郑麦8976、新麦208、平安6号、花培8号,底肥适量施用氮肥(底肥施兑氮量50%左右)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播种量,一般每亩播种量为8-15公斤,走以主茎成穗和分蘖并重的途径,达到每亩穗多的目的。

行距配置6寸左右。

(3)晚茬麦:

一般指10月底-11月上旬播种的小麦,该期播种的小麦,由于冬前可被利用的光热资源十分有限,冬前的分蘖很少,即使有少量分蘖也不会成穗或干脆单根独苗越冬,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有足够多的亩穗数,就必须在选择分蘖力弱,分蘖成穗率底,穗大、粒多的大穗型,弱春性或春性品种,如郑麦9023、周麦23,底肥少施或不施氮肥(一般底施总氮肥的30%以下)的基础上,加大播种量,实行独杆栽培,一般亩播量15-18公斤左右。

走以主茎成穗为主的途径,实现每亩穗多的目的。

行距配置4-5寸。

(2)加强冬前管理,确保壮苗越冬,提高分蘖成穗率。

1、及时查苗补苗。

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疏苗移栽,消灭缺苗断垄和疙瘩苗。

2、促控结合,培育壮苗,增加冬前大蘖,促进分蘖成穗率,俗称倒针期,每亩喷施150-175ppm多效唑水溶液50公斤(即50公斤水兑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0-50克),可促进有效分蘖,增加亩穗数和穗粒数。

3、冬季适时镇压,弥实地表裂缝,防止寒风飕根,保墒防冻。

 4、对于晚播,大播量麦田,年前可以不浇水,不施肥。

(三)返青起身期的麦田管理 

1、对于冬前亩头数达到80万以上的早、中播麦田,返青起身期不浇水,不施肥,深中耕断根,控制春生分蘖,提高地温,控上促下。

对于冬前播大播量麦田,返青起身期同样不浇水不施肥,但需要浅中耕松土,提高地温,镇压保墒,控上促下。

2、对于冬前头数在80万以下的中播麦田,要及时浇水施肥,结合浇水亩施氮肥总量的25%左右。

浇水后要及时中耕。

3、亩头数的调查可用“斤籽万苗”的方法:

即播种一市斤种子,正常情况下,一般可出一万棵苗,田间可多点取样,求出平均每棵苗的头数,再用“斤籽万苗”的方法算出一亩地的头数。

例如:

每亩播种量为20市斤,经调查平均每株的数为5个头,那么每亩头数就是20万×5=100万头。

播量16市斤,每株4个头,每亩就是64万头。

二、如何实现穗大粒多

1、重施拔节肥:

在按照要求施足底肥的前提下,要重施拔节肥,灌水追肥时间约在4月10日-15日,正是小麦基部节间已经固定,该长大穗的时期,此期可结合浇水,早播麦田每亩施氮肥总量的25%,中播麦田施氮肥总量的45%,晚播麦田施氮肥总量的65%以上。

高产田块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8kg。

2、补施孕穗肥:

4月20日左右,正是小麦挑穗孕穗期,此期结合浇水,可亩施尿素4-5公斤,可有效增加小麦穗粒数。

对于强筋品种或有脱肥迹象的麦田,可随灌水每亩施2-3kg尿素,时间约在5月5日-10日。

三、如何提高小麦千粒重 1、防止倒伏:

(1)控制返青、起身期肥水,蹲住底节防止倒伏。

(2)小麦起身到拔节期(3月5日-20日),亩用100-150ppm的多效唑溶液50公斤叶面喷施,可有效的降低株高,防止倒伏。

2、及时防治病虫害:

(1)播种前用立克秀、适乐时、全蚀净等药剂等拌种,起身拔节期用粉锈宁、三唑酮等药剂灌根,防治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

(2)扬花期遇连阴天气,及时叶面喷施多菌灵胶悬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等。

(3)拔节到灌浆期,及时防治白粉病、锈病、红蜘蛛和穗蚜。

3、抓好叶面喷肥,防止早衰和干热风:

中、后期叶面喷施高美施、磷酸二氢钾、麦侹漯效王、旱地龙等,加快灌浆速度,防止干热风,提高千粒重。

4、5月10日左右,及时早浇灌浆水。

5、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避开烂场雨,确保丰产丰收,颗粒归仓。

适当深耕,打破犁底层,不漏耕;耕透耙细,耕耙配套,无明暗坷垃,达到上松下实;耕后复平,壤土要做好畦田,粘土地要拆好小畦,保证浇水均匀,不冲不淤。

播前墒情不足的要造墒播种。

地下虫严重的地块,特别是花生、大豆茬整地时用辛硫磷颗粒剂撒垄头。

撒后再耙,防治地下害虫。

补充教材:

精细播种

1、适期播种:

播种适期是培育冬前壮苗的关键。

播种期过早,冬前积温多,麦苗容易徒长,造成冬前群体过大,土壤养分、水分和植株养分过度消耗,易形成先旺后弱的“老弱苗”,春性较强的品种在冬季易造成冻害。

播种过晚,冬前生长积温不够,苗龄太小,形成晚茬弱苗,分蘖不足,根系不发达。

早播和晚播会影响小麦品质。

因此,要避免早播或晚播,尽量适期播种。

一般适宜播种期为日平均气温在18-14℃冬前0℃以上积温570-650℃。

据此推算当地的适宜播种期,抗寒性强的品种取上限,抗寒性弱的品种取下限。

一般而言,在我县半冬性品种的播种适期为10月15日左右,弱春性品种的适播期为10月20日至10月25日左右。

2、适量播种:

每亩基本苗要根据情况掌握。

一般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每亩13-15万基本苗为宜,一般亩播量7-8公斤;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每亩7-10万基本苗为宜,一般亩播量5-7公斤。

地力水平高,播期适宜而偏早,栽培技术水平高的可取低限。

3、适当深播:

播种深度不当易影响麦苗生长,而导致减产,小麦播种深度4-5厘米(1.2-1.5寸)为宜。

过深不仅出苗率低,而且地中茎伸得过长,出苗过程中消耗种子中的大量营养物质,麦苗生长细弱,分蘖少难以形成足够的群体;过浅,在种子发芽出苗过程中,易失墒落干,出现缺苗断垄现象,同时分蘖节离地面过近,抗冻能力弱。

因此要求严格掌握播种深度,要求播量精确,行距一致,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地头地边播种整齐。

4、播种规格:

为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实行宽窄行种植,宽行30厘米(9寸)窄行20厘米(6寸)。

5、种子处理:

选用经过提纯复壮的质量高的并用种衣剂包衣的良好种子。

小麦专用种衣剂含有防病和防虫药剂、微肥和生长调节剂,有利于混合防治病虫害,培育壮苗。

没有种衣剂要采用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按种子量的0.2%拌种,预防全蚀病、纹枯病或苗期锈病、白粉病,也可用适乐时按种子量的0.15-0.2%拌种。

冬前管理

主攻目标:

促根增蘖,壮苗越冬。

采取肥水管理和农艺措施,促弱、稳壮、控旺,达到群体合理,个体健壮,根系发达,叶片肥厚,叶色正绿。

越冬期(12月20日),亩群体达到55-65万,主茎叶龄6-7叶一心,单株分蘖4-5个,次生根8-10条,株高20-25厘米(6-7.5寸),三叶以上的大分蘖占总数的60%左右。

1、查苗补种:

出苗后及时查苗,缺苗断垄(10厘米以上)的地块,齐苗后3-5天内要用同一品种进行浸种、催芽、补种。

下种不均形成疙瘩苗或基本苗偏大的麦田,三叶前疏苗,确保大田苗齐、苗匀。

半冬性品种每亩保证基本苗12万株,弱春性品种每亩保证基本苗14万株。

2、中耕保墒:

出苗前遇雨板结的地块,要趁土壤干湿适宜时,抓紧浅耙,疏松表土,冬灌或降雨后及时划锄,增温保墒。

3、浇封冻水:

越冬前土壤耕层含水量低于17%的麦田,都要普浇封冻水。

冬灌时间以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3℃时(既“夜冻日消”)为宜。

冬灌的方式可采用畦灌或沟灌。

要小水细浇,切忌大水漫灌,以免造成冲、压、淹现象。

4、化学除草:

冬前是化学除草的最好时期,优质麦要变春季化处为冬前化除。

正常年份,在11月下旬至12月初,冬前麦田杂草已出苗90%左右,这时杂草组织幼嫩,抗药性弱,且麦苗覆盖度小,易被杀死,对以野燕麦、看麦娘为主的麦田,在小麦3-5叶期,杂草2-3叶期,每亩用6.9%膘马乳剂40-50毫升,或麦极每亩20-30克,兑水30公斤进行茎叶喷雾防治。

双子叶杂草在小麦二叶期至越冬前,杂草2-4叶期,每亩用15%噻磺隆乳油10-15克兑水40-50公斤,也可用巨星干悬剂每亩1克加水30公斤进行地面喷洒。

春季管理

主攻目标:

促弱控旺,协调小麦群体与个体、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关系,提高分蘖成穗率,搭好丰产架子。

达到穗头足、穗子大、茎杆壮、不倒伏。

返青期亩群体65-80万,拔节期亩群体调控在75-90万,孕穗期亩群体在40-50万。

1、第一次病虫害防治:

2月下旬第一次施药,每亩用12.5%禾果利15-20克或20%三唑酮60-80克,或秀特15毫升加水50公斤,对准麦苗基部喷洒,15天一次,连防2次,防治小麦纹枯病。

2、第二次病虫害防治:

3月中下旬每亩使用粉锈宁乳油75毫升或秀特15毫升加抗蚜威10克加水80公斤,进行喷雾,防治小麦白粉病和蚜虫。

3、肥水管理。

在3月下旬,为保证肥水的供应,提高籽粒品质,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要适墒追施尿素3-5公斤/亩。

4、第三次病虫害防治和根外施肥:

4月下旬在抽穗以后至开花以前,每亩使用粉锈宁乳油75毫升或秀特15毫升、或15%粉锈宁粉剂100克、或12.5%禾果剂40克加水50公斤喷雾防治小麦条锈病,用50%抗蚜威10克,加2.5%溴氯菊酯或50%辛硫磷与2%的尿素水溶液(1公斤尿素+50公斤水)混合后喷雾,防治小麦穗蚜、吸浆虫。

开花后灌浆期的管理

主攻目标:

养根护叶,协调碳氮营养,促进有机物的合成与积累,防止早衰和青枯,确保优质高产。

1、根外施肥:

喷施氮、磷、钾和激素类物质,可提高千粒重,改善小麦营养品质。

开花后5-7天,每亩用尿素1000克,磷酸二氢钾250克,兑水40-50公斤叶面喷洒。

发生病虫的麦田,可将农药和微肥混喷。

2、防治赤霉病和穗蚜:

抽穗扬花期是预防赤霉病的关键晨期,若天气预报有三天以上的连续阴雨天气,应立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加水30公斤进行叶面喷洒。

麦穗蚜百株虫量达到500头时,亩用2.5%辉丰菊酯乳油20-25毫升或50%抗蚜威10克或10%吡虫啉10克兑水50公斤,叶面喷洒防治。

适时收获

收获时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限大。

收获过早,千粒重降低,并且籽粒品质差;收获过晚易折杆掉穗落粒,影响产量。

因此,要求蜡熟末期收获,此时小麦的长相为植株茎株全部黄色,叶片枯黄,茎杆尚有弹性,籽粒含水量在22%左右,籽粒颜色接近本品种固有的光泽,籽粒较为坚硬。

提倡用联合收割机收获,麦秆还田。

联合收割机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