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装学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1453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服装学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北京服装学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北京服装学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北京服装学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北京服装学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服装学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

《北京服装学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服装学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服装学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

北京服装学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北京服装学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北京服装学院科学科技处

2011年3月18日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教育部《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北京市《促进北京时装产业发展、建设“时装之都”规划纲要》、《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等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积极探索并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明确科技发展重点领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发明创造,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服务于纺织服装行业和北京创新型城市、时装之都、世界城市及设计之都建设,特制订本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情况

五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及各类科研项目1400多项,授权专利60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10项。

现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3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60人,副高职称153人,博士81人。

6个北京市市级学术科研创新团队、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名北京市科技新星和5名北京市高层次人才。

4个北京市级科研基地(服装材料研究开发与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数字与交互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服装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首都服饰文化与服装产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全国“十佳”特色博物馆之一的民族服饰博物馆。

连续三年(2004-2006)均有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利用跨学科组成的团队在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2009年国庆60周年、2010广州亚运会的服装设计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一)科学研究基本情况

1、科研经费及承担项目

“十一五”期间,科研经费到款分别1537万元、2166万元、2690万元、5120万元和3011万元。

科研项目数分别是199项、227项、224项、250项和308项,每项科研经费平均为7.7万元、9.5万元、12.0万元20.5万元和9.8万元,保持逐年递增的趋势。

省部级及以上(含国际合作)项目数分别是16项、13项、17项、18项和28项。

2、论文发表及著作出版

近五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分别是133篇、218篇、199篇、231篇、276篇,其中被SCI、EI、SSCI收录9篇、14篇、39篇、27篇、77篇;出版专著教材54部、71部、39部、67部、44部,发表作品102件、404件、126件、86件和250件。

从收录论文数量看,论文学术水平有所提高。

3、授权专利及科研获奖

2006-2010年期间,我校共获得授权专利60件,其中发明专利27件、实用新型14件、外观专利18件、其他知识产权1件。

取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3项(含艺术学科),其中2006年由我校主持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PA6/PE共混海岛法超细纤维及人造麂皮的开发和产业化研究”项目,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鉴于学校在2008年奥运会服装设计中所做出的贡献,2名教师被科技部和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组委会授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10年12月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我校艺术设计学院赵祎老师北京市参加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先进个人称号,这是北京市教育系统推荐惟一获此殊荣的个人。

(二)科技发展取得成效

1、承担高水平项目有所突破

“十一五”期间,学校采取对获得国家级等高水平项目立项给予配套经费、结项给予奖励等措施,通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研竞争、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争取高水平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与“十五”相比,我校在承担国家级高水平科研项目数量与质量上均有较大突破。

截止2010年12月,我校共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5项、科技基础平台建设计划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艺术规划项目2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为了高质量地完成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老师们不辞辛苦,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工作,目前已完成高水平项目结题9项。

这些项目的开展,对于带动我校学科发展、促进学术创新团队建设、提高学术水平与学校知名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积极参与大型社会活动和体育赛事

近年来,学校领导十分重视科研工作,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种大型社会活动和体育赛事。

如2004、2005年F1中国大奖赛礼仪服装设计、2008年北京奥运系列服装设计、2009年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方队和志愿者服装设计、2010年广州亚运礼仪服装设计等。

与奥运会、世界杯并称三大体育赛事的F1大奖赛,2004年首次在中国举办,其举世瞩目的程度可见一斑。

在竞标取得礼仪服装设计与礼仪培训项目后,学校积极组织协调相关人员,组建设计与培训团队,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圆满完成了服装设计与系列培训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项目运作经验,为以后各类大型项目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5年12月奥运服装设计项目正式启动后,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组成以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牵头、艺术设计学院和材料学院配合的创作团队,统一对服装设计的主题认识,精心策划并制定科学的研发计划,并专门为团队提供了场地、设备和资金;团队成员潜心钻研,认真领会奥运会的文化内涵,深刻理解奥运会景观工程和非比赛类服装对奥运会的重要意义,在探寻设计灵感与设计元素的同时,及时解决结构设计、材料运用、面料选择、印花方式、号型配置和制作成本等重要影响因素,2006年团队参与全球服装设计竞标,一举成功取得2008奥运会、残奥会制服(志愿者、技术官员和工作人员的服装),奥运会、残奥会火炬接力服装(火炬接力手、护跑手的服装),中国运动员领奖及教练员服装,颁奖礼仪服装(青花瓷系列)等一系列的设计和样衣制作。

奥运系列服装设计项目的圆满完成,不仅为2008北京奥运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形成并巩固了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设计研发团队,也探索出了一条承担大型社会活动及体育赛事的服装设计研发经验。

这些经验已成功运用到国庆60周年10万群众游行方队和志愿者服装设计制作、2010年广州第16届亚运会的服装设计、高性能运动时尚的服装设计开发、北京市中小学生制服设计系统以及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之中。

3、项目成果转化明显进步

为加强学校的科研力量,提高科研水平,努力使教师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习基地。

五年间,我校先后与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北京经济与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北京李宁(北京)体育用品商业有限公司、北京爱慕内衣有限公司、北京铜牛集团、北京中纺优丝特种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燕山石化集团、郑州市政府、海宁经编管委会、江苏仪征化纤集团、江苏三房巷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积极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实现了化纤材料、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等学科科研工作质的跨跃,项目成果转化明显进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

如服装品牌策划、设计与开发;BIFT-AimerHEC服装用动态人体体型数据库;装饰、雕塑、景观、公共艺术品的设计与开发;抗静电吸湿可染皮芯型复合纤维专利技术转让;彩棉织物的防皱整理方法专利技术转让;高透明性聚酯膜用母粒开发及应用;多功能聚酯精纺仿毛纤维及其织物的开发;碳九资源利用的分离工艺开发与侧线试验;郑州市服装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与实施;2006-2009年北京服装产业发展白皮书等。

五年来,借助市教委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经费,我校在产学研成果转化与专利成果实施等方面亦取得了较大进步。

先后完成产学研成果转化项目5项、专利成果实施项目3项;其中“超棉高舒适性涤纶短纤维及其织物的产业化项目”所开发的织物已用于北京铜牛集团2010年春夏系列织物及家居服产品的设计,形成4个系列150余套(件)家居服。

在铜牛集团组织的2010年春夏产品展示确认会上,最终以超棉高舒适聚酯短纤维为主混纺的家居服中选中4个系列2个图案各3个配色新产品,同时以棉为主的基础内衣产品中选中6个系列17个图案各3个配色新产品投入批量生产;“毛染整废水循环利用技术的工业化研发与示范”已完成;“高浓度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冻胶纺丝”项目通过对UHMWPE粉体-溶剂进料方式、双螺杆挤出机螺纹块种类和组合方式、螺杆转速、螺杆和箱体温度、喷丝头拉伸速度、冷却浴温度等条件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开发出了混合均匀、溶解充分、解缠结适当并且缠结结构可控的UHMWPE冻胶初生纤维,通过溶剂脱除和之后的超倍拉伸,制备出符合市场要求的UHMWPE纤维。

UHMWPE纺丝原液浓度(固含量)的提高不仅可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明显提高溶剂脱除效率;“聚醚砜熔纺技术的开发”项目打破高性能纤维制备过程中大多依赖溶剂的做法,通过不使用溶剂的熔融纺丝法制备聚醚砜纤维,该纤维既可应用于特种防护类织物,又可应用于先进复合材料制造。

4、科技创新平台初步建立

“十一五”以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积极利用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专项,通过政策引导、学科调整、资源调配、重要实验装备整合,鼓励学科交叉、技术集成、资源共享及与企业的优势互补,已初步建立了多个开放共享、综合集成的科技创新平台。

如服装设计与技术创新平台、服装新型纤维材料创新平台、服装品牌VMP系统研发与应用创新平台、高性能及功能纺织品的研发与评价创新平台、数字媒体设计创新平台、服装工艺多媒体创新平台、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艺术设计研究创新平台、安全服装研发与服装安全评价创新平台、服装高技术纤维面料研发与设计创新平台、服装三维结构技术研发平台创新平台、中小学生制服开发与设计系统研究创新平台、信息化特色资源库建设创新平台等。

这些平台的建立,不仅优化了我校的科研环境,而且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方便。

科研基地是组织科学研究、聚集和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对于优化学校资源、建设特色领域、培养科研优势、展示学校实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年间,学校在已有两个市级科研基地的基础上,通过多方努力,又新增两个科研基地,这4个科研基地基本涵盖了材料、服装、艺术、管理等学科。

目前,服装材料研究开发与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首都服饰文化与服装产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已通过二期建设验收,服装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已通过一期建设验收,数字交互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正在建设之中。

近年来科研基地建设与开放课题实施,不仅有力地带动了科研工作的开展,提升了科研项目的档次与数量,而且大力推动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成为学校科研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5、科研机制逐步建立

艺工结合是我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我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难点。

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有利于学术人才成长、有利于教学内容更新和知识与技术创新、有利于密切联系社会的科研工作和科研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针对艺科与工科专业实际工作过程中的特点,学校一方面不断修订已有的政策、条例、规章,另一方面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制定新的制度,使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另外,学校采取各种形式,表彰在科学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对国家、省部级项目获得者、权威核心期刊论文作者、省部级以上奖获得者予以奖励。

严格科研工作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挂钩。

定期举行人文社科和工程系列的科研成果评奖。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竞争、激励机制。

(三)科技发展存在问题

1、基础研究亟待加强

与“十五”相比,尽管我校在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项目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及科研保障机制建立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但是与纺织类兄弟院校及社会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纵观我校的科研项目数量、档次与科研成果转化情况,大多为档次相对较低、基于形式的重复性工作,而基于基础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的高水平项目相对较少;对比分析这些项目的经费与成果含金量构成可以看出,真正体现我校特色、且技术含金量较高的国家级大项目较少;要想在项目档次上有较大突破,基础研究工作亟待加强。

2、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参差不齐

从科研队伍的构成情况看:

我校的科研力量分布不均,创新团队水平参差不齐。

科研人员主要集中在服装、材料、艺术设计和商学院,这些学院的科研已构成了一定规模,并形成了良性循环,但是其它二级学院的科研人员仅有零星分布,且大多缺乏从事科研的领军人物。

由于我校从事科研的教师以个体方式从事科研仍然比较普遍,真正以组织团队攻克高水平项目的情况较少,这种现状不仅不利于前沿项目的培育,将逐渐失去优势学科在争取承担高级别大项目的话语权,而且也阻碍了我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及持续发展。

3、科技发展保障制度相对滞后

学科、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基础,而制度则是科技发展的保障。

由于我校科技发展保障制度的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十二五”科学研究发展规划

(一)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促进北京时装产业发展、建设“时装之都”规划纲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充分发挥科学研究推动学校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引擎和创新驱动作用。

以务实创新为宗旨,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搭建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充分发挥材料学、服装设计与工程、设计艺术学科的优势,积极扶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成长,为首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努力在学科建设、创新平台和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上有新的突破,形成以纤维技术、纳米技术、人体工学、运动生理、艺术设计、服饰文化等为基础的多功能高性能纤维材料、人体工效学、运动时尚服饰品设计、民族传统文化与时尚融合创新型产品设计、数字与交互媒体艺术、纺织服装市场营销与管理、纺织服装检测研发及信息服务等科技重点研究领域或方向。

积极推进4个北京市级科研基地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重点培育科技前沿并能推动行业发展具备获高级别奖项的高水平项目,不断完善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加强资源整合,科研基地建设,创新团队建设,建立符合学校发展的科研创新激励和评价机制,加快产学研合作,以中关村国家创新示范区和学校作为市属高校中关村股权激励试点单位为契机,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集全校之力,打造3-5个具有国际水平国内一流的科研创新项目团队。

省部级项目、科技获奖、高水平论文及论文收录比“十一五”时期增长20%,到“十二五”末科研经费达8000万元,力争获国家科技奖。

(三)总体部署

未来5年,我校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部署:

一是立足于学校特色和优势学科,确定部分重点领域或方向,有效突破与纺织服装行业和为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关键技术,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规划确定6个重点领域或方向,并明确任务。

瞄准行业科技前沿,实施7个重要专项,实现跨越式发展,填补空白;二是利用市级科研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成果产业化步伐,实现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

重点部署10个产业化技术;三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形成良好的支撑作用,安排17个主要基础研究方向;四是结合学校办学定位,调整科研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以科研推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科技发展重点领域、专项及技术

我校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在统筹安排、优先发展、逐步推进的基础上,对重点领域或方向、重要专项、基础研究和产业化项目进行规划和布局,为学校“十二五”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重点领域或方向

(1)多功能高性能纤维材料

重点开展涤纶、锦纶等多功能服用纤维改性技术研究与开发;开展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尼龙和聚乙烯、纳米静电纺丝纤维、聚酰亚胺、导电纤维等高性能纤维的研究与开发;开展新型纤维纺织材料的先进染整技术研究与开发;开展新型纺化助剂和纺织品生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与开发。

(2)人体工效学

重点开展人体测量与人体形态研究、服装舒适性研究、服装号型尺码研究、功能性服装研究、基于人体工效学的产品创新设计、个体防护装备研究、特殊群体与人体工效学研究、人体工效学相关心理学研究。

(3)运动时尚服饰品设计

基于人体-服装-运动的关系,重点开展不同运动状态下人体运动生理特征及运动服装舒适性研究和高性能运动服装材料研究,构建相应数据库;同时开展运动时尚趋势研究、运动时尚市场需求研究、运动保护研究、高性能运动鞋研究、创新运动时尚服饰设计和户外服装设计。

(4)民族传统文化与时尚融合创新型产品设计

利用民族文化和时尚各自的元素,运用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各类设计,重点围绕服装、服饰、首饰、平面、环艺、家纺等方面开展研究。

(5)数字与交互媒体艺术

以时尚和数字化生活体验设计为核心,在时尚趋势整合与预测系统研发、交互式服装虚拟展示以及虚拟试衣系统研发、虚拟现实会展系统技术开发、新一代便携式移动媒体的交互体验产品设计与开发、数字与交互产品易用性评价系统研发以及三维数字表演动画与立体影像制作多子系统整合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

(6)纺织服装经济与管理

主要开展服装设计与品牌管理、纺织服装产业经济、服装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服装企业机制创新、服装消费文化、时尚奢侈品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2、重要专项

(1)服装材料性能评价与高性能运动服装研究

针对高功能性和舒适性的运动服装产品开展研究,重点探讨运动服装材料的测试与评价手段,人体常规、特殊运动状态下的生理指标测量,运动服装的款式及样板设计,运动服装常规性能测试与评价,运动服装特殊功能测试与评价等。

(2)纺织服装检测、研发及信息服务创新平台

以建设检测平台、研发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

检测平台以构建常规检测、生态检测和成衣质量监控与检测为主;研发平台将开展纺织生态学研究、纺织用化学品毒理毒性研究、纺织品检验检测标准研究、成衣质量监控指标及检测标准研究,重点是检测方法研究和标准制订;信息服务则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产业安全预警信息等服务。

(3)高技术、高性能纤维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主要开展超高分子量PA6原料制备方法和超高分子量PA6、PE纺丝技术和纤维抗蠕变等性能优化技术研究;聚苯硫醚、聚醚砜等原料改性和纺丝工艺优化研究;聚酰亚胺原料合成和纺丝工艺技术研究。

同时开展上述高性能纤维工业化试验和在国防、航空航天、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

(4)新型聚合物加工工艺及装备的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电纺纳米纤维高效过滤材料及新型溶喷法制备非织造布的工艺及装备。

重点对纳米纤维制备过程的基础理论、结构、性能及应用开发进行系统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纳米纤维生产设备、工艺及产品,力争在于职业健康及环境安全防护等领域得到应用;同时开展新型溶喷工艺技术研究,重点包括聚合物溶液喷出工艺及装置研究,聚合物成型工艺及接收装置研究和溶剂回收工艺及装置研究。

(5)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废旧纺织品鉴别和分类分拣技术、设备研究;废旧纺织原料再生理论、工艺技术及设备研究;再生原料纺丝工艺优化及相应设备改造方法研究;再生纤维应用技术研究。

(6)常压等离子体技术在印染加工中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主要针对涂料染色、羊毛织物防毡缩整理、涤纶等疏水性纤维织物亲水改性加工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常压等离子体技术进行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研究,通过对纤维性能结构变化的表征和染整性能的测定,逐步优化常压等离子体处理工艺,实现在低耗水条件下的良好染整效果,争取实现工业化推广。

(7)时尚趋势整合预测系统及时尚资源共享平台研究

以时尚集团16本杂志已出版的资讯作为研究基础,通过对服装、纺织品、美容、美食、建筑、汽车、家用电器、手机等不同对象的时尚特征的标注,建构时尚资讯的数据库;开发该数据库数据挖掘的专家系统,推出开源的时尚整合与预测工具,以期对时尚领域之专业设计和研究人士提供科学的统计和分析的手段,从而便捷、准确的预测趋势,设计适销对路的时尚产品。

3、基础研究

(1)服装产业与市场研究

重点进行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服装产业综合竞争力研究,都市化服装产业结构与升级研究,纺织品服装贸易研究,服装消费文化研究,服装企业文化研究,服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等。

(2)低碳化服装产业体系研究

重点进行低碳经济模式内涵研究,低碳化服装产业体系的框架模型研究,低碳背景下我国服装产业升级与转型研究,服装低碳供应链管理技术研究,服装产业链指标体系优化研究等。

(3)服装品牌研究

主要进行自主品牌群构建与阶跃研究,服装品牌国际化研究,区域品牌定位与发展规划研究,服装品牌文化研究,时尚传媒与品牌整合传播研究,时尚运动品牌国际化研究等。

(4)服装流行趋势研究

重点研究政治、经济、文化等重要因素对服装流行趋势的影响,探讨不同地域、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产业发展、重点事件对服装流行趋势风向转变的推动作用,预测新一轮的流行风尚及其在相关产品设计领域的应用。

(5)服装设计管理

利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研究服装产品创新设计的管理机制,构建符合中国现阶段服装品牌企业发展模式的服装设计与品牌管理理论及应用体系。

(6)服装史论与服饰文化研究

以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服饰为研究对象,开展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与文化研究,并从服装社会、心理、文化等视角出发,开展中外服饰文化比较研究及服饰文化翻译研究。

(7)服装人体工学研究

研究重点是扩充现有的服装用中国人体体型数据库,进行服装号型标准与服装人台研究;开展针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图像技术的非接触人体测量技的便携式人体形态测量系统研制;在创新产品设计与舒适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8)时尚奢侈品管理

重点进行世界与中国奢侈品发展趋势研究,时尚奢侈品管理规律与发展范式研究,经典服装奢侈品品牌发展历程研究,中外奢侈品消费行为比较研究,奢侈品现代管理模式研究等。

(9)导电聚合物基导电纤维的研制

重点研究以导电聚合物(PEDOT)为导电材料,通过湿法纺丝法所制成的复合导电纤维的导电机理及成纤条件,开发出具有色彩丰富、电导率高、机械性能优良的复合导电纤维。

(10)基于光敏变色纤维的新型光致变色染料的开究与应用

合成带有活性官能团、水溶性良好的新型吲哚取代的俘精酸酐光致变色染料,研究利用常规染色印花工艺,完成光致变色染料与天然纤维或合成纤维分子主链或侧链的共价连接,制备光致变色纤维。

(11)中外首饰史研究

从比较学的角度,对比本民族工艺美术的当时状况以及同时期国外首饰艺术设计、生产、制作以及流行的状况,分材料、工艺、装饰特征、流行地区等不同视角,期待在首饰史研究上取得突破。

(12)中国家用纺织品流行趋势研究

通过同中国家纺行业协会以及协会下属几千家规模化家纺企业的合作,借鉴德国、法国以及意大利的经验和手段,每年八月在上海国际家用纺织品展览上,推出下季趋势研究成果。

(13)可持续艺术设计研究

重点研究包括可持续设计的概念与内涵探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可持续设计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可持续设计的具体方法;可持续设计的实际案例剖析等。

(14)信息视觉化设计研究

本项目专注于对复杂的信息群进行高效的视觉传播设计研究。

主要内容包含:

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媒介的跨学科性和信息研究的实验性。

信息视觉化所需要的传播效率研究,要求对人类知觉感受与文化生活环境进行考察;信息传播的可持续性研究,要求对信息传播方式进行具有前瞻性、系统性思考;跨学科的信息交流方式,要求创立视觉研究的实验性平台。

(15)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推广技术研究

采用最新的数字媒体交互以及虚拟现实体验等技术在人文环境的具体应用性研究,注重高科技与人文的有机结合。

研究重点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相关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等内容的数字化信息推广与创新实践。

(16)虚拟展示和虚拟仿真技术在服装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主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数字人台与虚拟服装建模及虚拟试穿技术,研究实现虚拟服装展示平台及展示技术。

虚拟展示应用技术,主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较低的计算平台或网络,以快速展示虚拟服装为目标。

虚拟仿真是在具有较强计算平台上,通过采用VR技术组合个性化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