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植物实习海藻实习海藻实习的基本知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1448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孢子植物实习海藻实习海藻实习的基本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孢子植物实习海藻实习海藻实习的基本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孢子植物实习海藻实习海藻实习的基本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孢子植物实习海藻实习海藻实习的基本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孢子植物实习海藻实习海藻实习的基本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孢子植物实习海藻实习海藻实习的基本知识.docx

《孢子植物实习海藻实习海藻实习的基本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孢子植物实习海藻实习海藻实习的基本知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孢子植物实习海藻实习海藻实习的基本知识.docx

孢子植物实习海藻实习海藻实习的基本知识

第二部分孢子植物实习

第一章海藻实习

第一节海藻实习的基本知识

一、潮汐现象和潮间带的划分

1.潮汐:

众所周知,海洋有明显的潮汐现象,这就是由于月球、太阳和地球互相吸引而产生的海水有规律的涨落。

由于月球离地球近,所以月球的引力是产生潮汐的主要力量。

当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的相对位置不同时,潮水涨落的大小也不同。

三者接近在一条线上时,引潮力最大,涨潮最高,退潮也最低,称其为“大潮”或“朔望潮”。

产生大潮的时间在我国一般是每月的农历初一至初四和十五至十八。

当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的位置互相垂直时,吸引力互相抵消,潮水涨落也最小,称为“小潮”,发生在农历每月初七至初九,和二十三至二十五。

大连、烟台地区和我国大部分海岸相同。

除每月有两次大潮和小潮之外,每隔24小时50分钟左右,潮水也涨落两次。

两次高潮的间隔时间约12小时25分左右。

2.潮间带:

系指位于大潮期间潮水涨到最高的水位和退潮的最低线之间的区域。

这个区域的宽窄,取决于各海滨的地形和倾斜度。

一般由数十米至数百米以上。

其海水深度,各地也不同。

如烟台为3米,而青岛则为4.7米。

根据潮水涨落变动的大小,又把潮间带划分为高潮带,中潮带和低潮带。

如果把潮上带和潮下带连在一起,则可将海岸以下的海区划分为五个潮带。

(1)潮上带:

大潮期间潮水涨至最高的位置,即最高潮线以上,海水淹不到,但浪花可溅及的地带。

(2)高潮带:

小潮期间的高潮线与大潮期间的最高潮线之间的区域,

(3)中潮带:

小潮期间的低潮线与小潮的高潮线之间的地带。

(4)低潮带:

小潮期间的低潮线和大潮期间的低潮线之间的区域。

(5)潮下带:

小潮的最低线以下海水浸没的地带。

3.海藻的垂直分布:

在海藻生长的旺盛季节,当退潮时,就可看到在潮间带区域自然形成了海藻的垂直分布。

其一般特点表现为:

(1)潮上带:

只生少量蓝藻和溪菜等。

(2)高潮带:

一般为石莼、浒苔、礁膜等绿藻,有的紫菜和海萝等,也可生在高潮带。

(3)中潮带;一般为绿藻中的石莼、浒苔、羽藻,红藻中的海索面、江篱、蜈蚣藻、叉枝藻等.以及褐藻中的萱藻、马尾藻、囊藻等。

(4)低潮带:

多生长有马尾藻、绳藻、网地藻等褐藻,还有绿藻中的刺松藻和红藻中的海头红、石花莱等。

(5)潮下带:

多为海带、裙带菜、海头红、石花菜等。

海藻的这种垂直分布,是和各种海藻对光、深度、营养盐、透明度等各种因子有关的。

海藻都是光合自养的生物。

这里仅以光照因子来说明对海藻垂直分布的影响。

根据光的性质,可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两大类,前者有红、橙、黄、绿、蓝、青、紫7种颜色,后者有红外光和紫外光。

不可见光的红外线波长达760~100000纳米,称长波光,它们易被海水吸收,在水深10米处,红光只有2%,橙光有8%,黄光有32%,蓝光则为75%。

照此规律推测,在水深100米处,黄光和绿光只存在痕迹。

青光和蓝光只有6%。

在水深500~l500米处只有紫光。

不同海藻对于光的吸收和对光强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绿藻含有大量的叶绿素a、b,它们善于吸收长波光(红光),叶绿素a、b的吸收光谱的两个高峰是在红色区,基本不吸收绿色光。

所以绿藻多生在高潮带。

而褐藻含有大量藻褐素,善于吸收蓝、绿光。

所以它们多在潮下带水深10~20米处有大量生长。

红藻之所以能在更深的水中生活,是因为含红藻藻红素,其最高吸收峰是498、588纳米,是在青、蓝、绿、黄几种光的区域。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海藻的这种垂直分布并不是绝对的,有的绿藻也生在潮下带10米深的水中,甚至在130米深水中。

相反,有些褐藻和红藻则在高潮带和中潮带生长,如水云、紫菜等。

而且往往在各种大小不同的石沼中,混生着各类海藻。

所以对海藻的垂直分布需要辩证地分析和观察。

三、海岸的主要类型和海藻的生活型

1.海岸的类型;从地质学和地理学上看,凡陆地与海洋交界处通称为海岸。

海岸的类型多种。

一般可分为下列几种:

(1)岩石岸:

基质为大小不同的岩石石块。

如烟台的炮台山,烟台山、芝罘岛、崆峒岛、玉岱山、金钩寨等大连的黑石礁、老虎滩等;青岛的太平角、团岛、麦岛等。

(2)泥沙岸:

基质为泥沙,如烟台西沙旺、芝罘地峡两岸四十里湾。

(3)淤泥滩:

基质为淤泥和细沙,多于港湾处。

2.海藻的主要生活型:

海藻的形态大小不同,生活型也不一样。

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浮游生活型:

常见于单细胞和群体的微型海藻。

如甲藻,单细胞绿藻,硅藻等。

有的具鞭毛可游动,有的无鞭毛,在水中漂浮。

(2)底栖附生型:

常见于一些底栖性的硅藻类,在海带、紫菜或其他藻体上常有附生藻类生长。

(3)漂浮生活型:

如有些马尾藻不固定在基质上生长,而漂浮在海面。

它们无固着器,以断枝进行营养繁殖。

(4)定生型海藻:

一般为多细胞海藻,基部有固着器,借以固着在岩石、砂砾或其他坚硬物体上。

第二节  海藻的采集、固定和标本制作方法

一、采集时间

海藻一年四季均有生长,但四、五月是海藻生长的旺盛季节,生殖时期则因种而异。

因潮汐关系,海水每月涨潮和退潮各两次,最好选在每月农历初一至初三或十五至十八两个大潮期间。

采集时应从退潮时开始,跟随潮水退落时进行。

二、采集工具

1.采集桶:

塑料桶或帆布桶皆可,并准备不同大小的塑料袋,以盛装较小和稀少标本。

2.采集瓶:

各种不同大小的采集瓶(玻璃瓶或塑料瓶皆可),以便盛装稀有或易烂标本。

3.采集刀:

最好用不锈钢刀,一般解剖刀也可,用以刮取岩石上的海藻。

4.镊子。

5.小凿子和小铁锤:

用于采集牢固生长在岩石上的海藻。

6.浮游生物网;用25号筛绢制作,以采集海水中的浮游藻类。

7.放大镜:

10~20倍即可。

8.海水温度计、pH试纸。

三、采集标本时应注意的事项

1.首先注意观察海藻生活习性和周围环境。

2.采集标本要完整,而且要采集颜色好,生长正常,藻体干净和带有生殖器官的标本。

3.对个体大不易腐烂的标本,一般可直接放入采集桶内,如马尾藻、石莼、海带、裙带菜等。

4.对于易腐烂的海藻,如绒线藻和细小的海藻,如水云,以及有些死亡后放出硫化物的海藻(如酸藻),则应将其分别装入塑料袋、标本瓶或标本管中。

注意标本瓶中装入的海水不应超过其容积的一半,所放标本不应超过1/4。

5.采集时要作详细记录,并将标本瓶编号、记录。

内容包括地点、时间、环境、生长状态、产量、水温、气温、颜色、质地、中名、学名。

四、标本的制作、整理与保存

1.蜡叶标本的制作法:

此法制作的标本,可长期保存。

制作标本的工具是标本盘、吸水纸、标本夹、镊子、台纸、纱布、报纸、毛笔等。

步骤如下:

(1)标本的清洗与挑选:

先用海水洗净标本,然后分别种类,挑选完整的标本放入盛海水的盆里,并用毛笔刷去藻体表面的脏物。

(2)标本的整理与上台纸:

将标本盘内盛一半海水和一半淡水的混合水,先选择藻体易腐烂、柔弱或稀有的完整的标本制作,将标本放入标本盘中等量混合的淡、海水中。

另取一适合藻体大小的台纸,用铅笔标上号,置于倾斜的玻璃或塑料板上,将标本移至台纸上面,再用小镊子轻轻整理标本,使标本展开成自然状态。

然后,再慢慢将台纸从水中托起,在倾斜的玻璃或塑料板上,流去多余的水分。

(3)吸水与压制:

将台纸轻轻地从玻璃板上拿起来,再放在标本夹中的吸水纸上。

在标本上盖上一层纱布和两三层吸水纸。

待标本做完后,用绳子或皮带将标本夹捆紧,以便加快干燥和使标本平整。

以后每天换干的吸水纸和纱布1~2次,大约6~7天后标本就可完全干燥。

大多数标本,由于表面胶质较多,干后就粘贴在台纸上了。

但有些标本不能粘在台纸上,需要用纸条或透明胶布粘牢,也可用乳胶粘住。

对于马尾藻和其他粗大标本,可用线或纸条钉在台纸上。

最后要在台纸上贴上写好的标签。

2.液浸标本的制作法;液浸标本主要便于形态构造上的观察,因此每号液浸标与蜡叶标本需同号。

(1)常用固定保存液的配制:

①绿藻、石灰质藻类和粘质藻类,特别是红藻的固定,可用60毫升海水、4毫升福尔马林和36毫升酒精配制成100毫升固定液。

②一般藻类特别是褐藻类标本的固定液可用10%的福尔马林海水溶液。

或用海水90~95毫升,福尔马林5毫升,甘油5毫升配成的固定保存液。

(2)固定方法:

选用合适的标本瓶,将标本固定液倒入瓶中,再将标本用海水洗净后投入瓶中,但标本体积一般不要超过固定液容量的1/2~2/3。

为了中和由福尔马林分离出来的蚁酸,可在固定液配好后,加入少许苏打或硼砂,标本瓶要盖好盖,瓶口用蜡封住。

标本在此固定液中可长期保存。

标本瓶上要贴好标签。

注意将标本放入不见光的标本柜中,以免很快褪色。

(3)欲保存海藻绿色可用下方:

水35毫升  硫酸硐2克  待完全溶解后加冰醋酸5毫升

福尔马林10毫升   酒精(95%)50毫升

大多数海藻需要先用固定液固定48小时到10天。

然后再移入10%的福尔马林海水保存。

第二章大型高等真菌的实习

大型高等真菌是指子实体较大的子囊菌和担子菌。

由于课堂上对于菌类的分类知识讲授甚少,在实习中仅要求初步了解大型真菌的生物学性状和分类特征,并能识别高等真菌的大类群和少数属种。

第一节大型高等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主要分类依据

大型真菌的鉴别,主要是依据子实体的形态结构和质地,子实层的结构,孢子(即子囊孢子或担孢子)的形态、大小和颜色,以及生态习性等几个方面。

一、子实体

子实体是子囊菌和担子菌生长在土壤或树木等基质上面的部分,是产生孢子的结构。

全部是由菌丝体构成。

子实体的形态多种多样,子囊菌中大多为盘状或碗状,有的为马鞍形或羊肚形等。

担子菌的子实体大多为伞状,也有的为球形、扇形、笔形、脑状、耳状、块状、喇叭形等。

子实体的质地也不相同。

大多为肉质,有的为革质,还有的是木质或木栓质(如灵芝属)以及胶质(如银耳属及木耳属)等。

不同的子实体颜色也不同,有白色、红色、绿色、黄色、蛋壳色以及褐色等。

二、伞菌类子实体的形态结构

子实体为伞状的种类居多,它是由菌盖和菌柄两部分组成的。

1.菌盖:

(1)菌盖的形状:

不同的伞菌,其菌盖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一般常见的有钟形、斗笠形、半球形、平展形和漏斗形等。

菌盖的表面有的光滑,有的具各种附属物,如纤毛或鳞片等。

(2)菌盖的结构:

伞菌类,菌盖由表皮、菌肉和菌裙(有的为菌管)三部分组成。

表皮很薄,常含有不同的非光合色素。

菌肉是表皮下松软的部分,大多由菌丝组成。

有的为菌丝和泡囊组成,如红菇属。

菌肉的颜色、质地、厚薄、味道等各有不同。

有的菌肉在受伤时流出乳汁或水液,如乳菇属。

有的受伤后变成红色,如红肉菇;有的受伤后变蓝,如紫红牛肝菌。

(3)菌褶或菌管:

菌盖下面呈辐射状生长的薄片称为菌褶,菌盖下面的许多管孔状结构,称为菌管;二者都是产生担抱子的结构,特称做子实层体。

菌褶两面满布子实层。

菌管的内表面生长子实层。

菌褶在幼嫩时一般为白色,或其它颜色,老熟后多表现为担抱子的各种颜色。

菌褶在宽窄、厚薄、长短等方面也各有不同,特别是菌褶和菌柄连接的方式是分属分种的重要依据之一。

2.菌柄:

着生菌盖的柄状结构。

菌柄的形状、生长的部位以及菌柄上有无菌环、菌托是重要的分类依据。

第二节大型真菌标本的采集和保存

一、标本的采集和整理

1.用具:

采集刀,掘根器,枝剪(或手锯),旧报纸,硬纸盒,塑料桶或筐,漏斗形白纸袋,编号纸片,采集记录表,白纸,黑纸,玻璃罩等。

2.采集方法:

大型真菌以夏秋多雨时的七、八月份出现最多,所以此时采集标本最为适宜。

采集时应选择不同生态类型的环境,如各类森林,草地,粪堆,树干,枯腐木等。

采集方法也应视菌类的质地和生长基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般说,对于地上生的伞菌类和盘菌类,可用掘根器采集,一定要保持标本的完整性:

对于树干和腐朽树木上的菌类,可用采集刀连带一部分树皮剥下,有些可用手锯或枝剪截取一段树枝。

采集时要注意作好记录,有条件时可当即拍摄彩色照片或绘画全部或一部分原色图。

对于采集的标本,要按照标本的不同质地分别包装,以免损坏和丢失。

①肉质、胶质、蜡质和软骨质的标本需用光滑而洁白的纸制作成漏斗形的纸袋包装,把菌柄向下,菌盖在上,保持子实体的各部分完整,将编号纸牌放入后包好。

然后,再分别将包好的标本放人塑料桶或筐内。

对其中稀有和珍贵的标本,或易压碎的标本以及速腐性种类,可将包好的标本放在硬纸盒中,在盒壁上多穿些孔洞以通风。

有些小而易坏的标本,也可装入玻璃管中,以免损坏丢失。

②木质、木栓质、革质和膜质的标本,采集后用旧报纸分别包好,拴好标本编号牌即可。

3.标本的整理:

标本务必于当天及时整理,可首先把标本分成三大类,以便分别处理。

第一类:

凡肉质、含水多,脆、小、粘和易腐烂的标本应首先整理。

整理时将白纸铺于桌上或地上,经过初步分类,小心清除标本上的泥土和杂物,再分别轻放在白纸上,菌褶或菌孔应朝上。

然后再根据分类特征进行鉴定。

能当即定名的就及时定名,当时定不了的,也要把主要特征记录下来。

第二类标本是肉质,但含水较少和腐烂较慢的种类。

待第一类标本整理后再整理该类标本。

第三类是木质、木栓质、革质和膜质的标本。

可先放通风处晾干,在1至2日整理出来即可。

但如果要制作孢子印,则同样需要用当天的新鲜标本进行。

4.孢子印的制作法:

各种真菌的孢子,在形态、大小、颜色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异,是真菌鉴定中的主要特征之一,所以一搬均应制作孢子印。

孢子印就是把菌褶或菌管上的子实层所产生的担孢子接收在白纸或黑纸上。

其制作方法也有几种,其一是将新鲜的子实体用刀片齐菌褶把菌柄切断,然后把菌盖扣在白纸上(有色孢子)或黑纸上(白色孢子),也可把一半白纸和一半黑纸拼粘成一张纸而将菌盖扣于上面,再用玻璃罩扣上。

经过2至4小时,担孢子就散落在纸上,从而得到了l张与菌褶或菌管排列方式相同的孢子印。

另一种方法是将用来接收孢子的纸折迭起来,在中央剪出一个适合的圆孔。

再把菌柄插入洞内,使菌褶紧贴纸上。

然后再将子实体连同纸一起放在盛有半杯水的小杯口上,此法可加速孢子印的接收。

当获得孢子印以后,应及时记录新鲜孢子印的颜色,并将其编上和标本相同的号,一起保存或分别保存,以备鉴定时查用。

注意不要用手或其他东西擦摸孢子印,以免破坏。

二、标本的制作和保存

1.干标本的制作和保存:

对于木质、木栓质、革质、半肉质和其他含水少,不易烂的标本,可用干燥法制备干标本。

其方法是将标本放在通风处令其自然干燥,或放在日光下晒干。

为了加速其干燥.也可用铁丝网架置于炭火上或电炉上方烘烤,但要注意不可离火太近,以免烧坏标本。

此法也适于含水较多的标本的烘干。

干标本制作好以后,要及时收藏保存。

可把标本连同调查记录表、编号一起放入纸盒中,并在盒内放些樟脑等防虫药品和干燥剂。

在纸盒表面贴上标签,写上名称、产地和日期等。

然后把纸盒按分类系统放入标本柜中保存。

2.液浸标本的制作:

(1)一般保存液的配制:

在1000毫升70%的酒精中加入6毫升甲醛(福尔马林)即成。

将标本清理干净以后,即可直接投入该固定液中保存。

子实体在固定液中漂浮,可把标木拴在长玻璃条或玻璃棒上,使其沉入保存液中。

然后再用蜡将标本瓶口密封,贴上标签,入柜保存。

(2)凡白、灰、浅黄或淡褐色标本,可用下列溶液保存:

①甲醛l0毫升,硫酸锌2.5克,水1000毫升。

②50%酒精300毫升,水2000毫升。

(2)中的各色标本外,都可保存在下面的防腐液中,其配法如下:

A液:

硫酸铜蒸馏水溶液(2—10%):

B液:

无水亚硫酸钠21克,浓硫酸1克,溶于10再加水至1000毫升。

先将标本在A液中浸泡24小时,取出,用清水浸24小时。

取出,再侵入B液中,密封,并保存在暗处。

(3)真菌色素不溶于水者,可用下列两液保存:

①硫酸锌25克,甲醛10毫升,水1000毫升。

②醋酸汞1克,冰醋酸5毫升,水1000毫。

(4)真菌色素溶于水中的标本,可用下液保存:

醋酸汞1克,中性醋酸铅l0克,冰酪酸10毫升,酒精(95%)1000毫升。

3.在干燥空气下,采集健壮的新鲜标本,用针刺菌盖和菌柄,浸入Magnisky液内2—6小时,取出,放在玻板上,于黑暗处干燥1.5小时。

再于一只玻璃瓶内的底部,安放一根平放的螺旋状弯绕的铁丝(铁丝顶端位于螺旋环的中央,并向上直立),将菌柄插于其上。

然后在瓶内填充二氧化碳。

瓶口加磨砂玻盖,涂以凡士林,盖紧,亦可很好保色。

Magnisky液的配法:

硼酸5克,5%硫酸锌10毫升,10%甲醛200毫升,蔗糖30克,蒸馏水10毫升。

4.切片保存法:

用薄而快的刀片,将新鲜标本的子实体纵切成三片,这三片基本上可将子实体的形态、结构和附属物保存齐全。

然后把切好的菌片放在标本夹内的吸水纸上吸干压平。

注意勤换吸水纸,待菌片干后即可长期保存。

第三章地衣植物实习

地衣是藻类植物和真菌共生所形成的一类特殊的生物复合体。

通过实习,要求掌握地衣体的形态特征,识别地衣的三种生长型。

一、地衣标本的采集

(一)采集用具

采集刀(大号的电工刀即可),枝剪,锤子和钻子,钢卷尺,包装纸(旧报纸或旧信封),小纸盒,放大镜(10或15×),变色铅笔(遇水不褪色,反而更清晰),采集记录本(应有采集号,采集地点,日期,生境,海拔高度,采集人,名称等),标签,标本夹,采集袋或背包、水壶等。

(二)采集方法

全年皆可采集到地衣,而且,除有些通常不产生子实体的种类外,一般也可全年采到子实体和得到子囊孢子。

采集时应注意各种生境和不同基物上生长的种类。

采集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1.石生壳状地衣需用锤子和钻子敲下石块,注意沿岩石的纹理选择适当角度就会较容易敲下石块,尽量敲下带有较完整地衣形态的石片。

2.土生壳状地衣,应用刀连同一部分土壤铲起,并放入小纸盒中以免散碎。

3.树皮上的壳状地衣可用刀连同树皮一起割下,有些可以剪折一段树枝以保持标本的完整性。

4.在藓类或草丛中生长的叶状地衣可用手或刀连同苔藓或杂草一同采起。

5.枝状地衣可用刀连同一部分基物如树皮、树枝等采下。

6.石生或附生树皮上的叶状地衣,最好不直接用手摘。

要用刀剥离,以保存标本的完整。

7.有些地衣在晴天干燥时易失水变脆,很易破碎,可用随身带的水壶将地衣体喷湿变软时再采集。

采集地衣标本时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先观察并测量其尺寸大小,作好记录编号。

并将标签编上相同的号包干纸袋中。

第二,根据标本质地和特点的不同,应分别包装。

如易碎和土生壳状地衣可装人纸盒;叶状地衣应视体积大小选用适当的纸袋,不要将地衣体折叠以免破碎,也可趁其湿润时放人标本夹中压制:

对于枝状地衣一般装人纸袋中即可。

第三,如需制片可用FAA(5%或70%酒精配制)固定。

切片厚度以10微米为宜,可用固绿和番红染色。

二、标本的整理和保存

1.标本的整理:

标本采回后要打开纸包通风晾干,如包装纸袋已湿,可另换一个。

注意不要搞乱了标签。

标本风干后可包好装人塑料袋或箱中以便运回。

对于叶状、枝状地衣可用水润湿,除去泥土。

按原来形态夹于标本夹中,注意换纸,2至3天后标本可干。

然后分别装入牛皮纸袋中保存或贴在台纸上。

2.标本的保存:

把压干的标本用衬有硬纸片的牛皮纸袋包装起来,也可将标本用胶水粘贴到硬纸片上。

但应注意有正反面,以观察各部特征。

也可连同基物(如树皮)粘附到硬卡纸上,再包入牛皮袋中。

由于地衣体大小不等,纸袋可分成三个规格:

大号:

长26厘米,宽18厘米;

中号:

长18厘米,宽13厘米;

小号:

长14厘米,宽10厘米。

凡是对某种地衣进行研究的各种材料均应装人袋中。

对于过厚的石块标本或松散的土壤标本,宜用硬纸盒保存。

最后,需强调的是。

不可用酒精或液体杀菌剂处理标本,以免改变标本的颜色和化学性质,从而影响鉴定。

所有的地衣标本均可按系统入柜保存在于燥通风处。

第四章苔藓植物实习

苔藓植物是一群小型的多细胞高等植物。

其营养体即配子体,它的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寄生或半寄生在配子体上。

通过实习,主要掌握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和鉴别苔藓植物的基本方法,并结合观察其生态分布和生活习性等特点,正确理解它们在植物界中的地位。

第一节苔纲和藓纲植物的区分

苔藓植物一般分为两纲,即苔纲和藓纲。

近年来有的学者把角苔目从苔纲中分出,单列为角苔纲。

在实习中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在野外区分苔纲和藓纲的植物。

一、从配子体的形态特征上区分

苔藓植物配子体的形态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叶状体和茎叶体,现分述如下:

1.叶状体:

为平铺地面的叶片状,大多为带状二叉形分枝。

也有的近圆形,都有背腹之分,两侧对称。

这种类型的配子体全部为苔纲植物。

如常见的地钱属、钱苔属、片叶苔属、叉苔属等。

2.茎叶体:

有“茎叶”分化的配子体。

其中又分为两类:

(1)有背腹之分的茎叶体,茎上的叶多为二列侧叶和一列腹叶,或仅具二列侧叶。

植物体两侧对称,叶均无中肋。

这类配子体都是苔纲的植物。

常见的有耳叶苔属、齿萼苔属、叶苔属等。

(2)叶在茎上螺旋排列,辐射对称,叶无侧叶和腹叶之分,叶多具中肋。

这种类型的茎叶体为藓纲植物的配子体。

常见的如葫芦藓属、丛藓属、碎米藓属等。

二、从配子体的假根类型上区分

1.单细胞假根:

假根仅由一个细胞构成。

其中有的为简单假根或称为平滑的假根,有的为内壁具各型突起,称为瘤状假根或舌状假根。

配子体具这类假根的都是苔纲植物。

2.单列多细胞组成的假根,具有分枝。

此类型为藓类植物的配子体的特征。

三、从孢子体的形态结构上区分

苔藓植物的孢子体虽都由孢蒴、蒴柄和基足三部分组成,但其结构特点仍有不少差异.

1.苔纲的孢子体:

蒴柄极短或较长,孢蒴无蒴齿,无蒴轴,成熟时多为瓣裂:

孢蒴内除孢子外还有弹丝。

2.藓纲的孢子体多有长的蒴柄,且在孢蒴成熟前就已伸长,孢蒴多具蒴齿和蒴轴,成熟时多为盖裂;孢蒴内无弹丝,孢蒴上有蒴帽。

第二节苔藓植物的观察方法

一、仪器和用具

放大镜,实体显微镜,显微镜,刮针,剪刀,镊子,刀片,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针,培养皿,吸管,毛笔等。

二、观察方法

1.野外观察:

首先要在自然界认真观察苔藓植物的生活习性和群落结构。

再进一步观察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形态、生长方式、叶的排列和颜色、光泽等,大体判断其纲、科或属。

并作好记录。

2.室内观察:

(1)首先将标本整理和清洗干净,如泥土很多,可置培养皿的清水中用毛笔轻洗。

(2)若为叶状体苔类,需用实体显微镜观察其气孔、气室、鳞片和生殖器官等。

然后再作徒手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内部结构。

(3)对于茎叶体植物首先也要在实体显微镜下分辨出苔类和藓类。

然后再将一段植物体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在实体显微镜下刮其叶片。

其方法是左手持镊子,夹住植物体枝端,右手持刮针,从枝端向基部的方向轻刮.尽量使刮下的叶片完整。

最后加盖玻片,于显微镜下观察叶形和细胞结构。

(4)对于孢子体。

除外形上观察外,应在实体显微镜下解剖,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内部结构及蒴齿。

第三节苔藓植物的采集、标本制作和保存

一、采集用具

旧报纸制成的采集袋(12x10厘米)或旧信封,采集刀,镊子或夹子,塑料袋,塑料瓶,小抄网,铅笔,记录本,曲别针或大头针,牛皮纸标本袋,标签。

二、采集方法

苔藓植物的采集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它们的生态分布和生活型:

二是它们的生长季节和生活史的发育各期。

这样才能在某一地区选择最恰当的时期更多更完全地采到所需的标本。

当然,如果是作为分类的目的,则应在一年内分不同季节采集为宜。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采集方法:

1.水生苔藓的采集:

对于生在水中石面或沼泽中的苔藓植物,可用镊子或夹子采取,也可用手直接采集.如水藓、水灰藓、薄网藓、柳叶藓、泥炭藓等。

采集后可将标本装入瓶中,也可将水甩去或晾一会,装人采集袋中。

对于漂浮水面的植物如浮苔、叉钱苔,则可用纱布或尼龙纱制作的小抄网捞取,然后将标本装人瓶中。

2.石生和树生苔藓植物的采集:

对于固着生长在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