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素材30个.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1375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素材30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素材30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素材30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素材30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素材30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素材30个.docx

《高考语文素材30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素材30个.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素材30个.docx

高考语文素材30个

1、新闻事实:

4月8日,深圳市有关部门对复活42天的“海上皇宫”实施二次拆除。

本次拆除工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拆除该构筑物“中庭”平台上面的房屋主体。

第二步,再拆除清理其余的构筑物。

(2011年4月9日《新京报》)

事件回放:

2010年1月,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成立调查组,认定深圳“海上皇宫”构筑物为非法占用海域,海洋部门向法院申请予以拆除。

当年5月13日,深圳龙岗区法院启动拆解执行工作,计划15天完成。

然不知何故,9个多月后,龙岗区农林渔业局向“海上皇宫”颁发了养殖登记证和休闲垂钓证,允许其经营休闲渔业。

“海上皇宫”摇身一变,反而由违法建筑变成“合法建筑”,这让民众陷入不尽的困惑。

新华评论:

①更须将无形的“海上皇宫”拆掉   有了上次教训,或许这次强拆效果会比上次好。

即便如此,强拆也是应尽之意,并不是什么政绩。

还必须看到,“海上皇宫”之外有个无形的“海上皇宫”,拆除无形的“海上皇宫”要比有形的难。

不拆除无形的“海上皇宫”,即使有形的“海上皇宫”倒下了,因其精神支柱还在,一有机会还会兴风作浪,生出新的怪胎。

……“海上皇宫”终于难逃法网,这是法治的胜利,还是人治的必然?

如果是法治的胜利,这倒可喜可贺。

反之,只是人治的必然,这就很令人担忧,谁能担保“海上皇宫”的幽灵就不会克隆出新的“海上皇宫”来?

②无论“海上皇宫”向政府索赔的最终结果会是如何,企业和政府部门都陷入了一个严重“双输”的局面:

企业输掉掉的是投入的大量有形资产和机会成本,政府部门输掉的是管理行为和执法行为的严肃性、权威性与公信力。

……“海上皇宫”一步步走到今天,完整地呈现了一个违法建筑如何从“小打小闹”发展到“尾大不掉”的全过程。

当其处于最初“小打小闹”阶段时,违法者多少还带有一些试探的意味,如果有关职能部门依法加以劝阻,给予严正警告,违法者或许就会知难而退。

但是,政府职能部门的缺席和沉默,无异于对违法者违法行为的默许与纵容,令他们在违法道路上越走越远,使得违法建筑的规模越做越大,档次越来越高,直至盘根错节、枝繁叶茂而“尾大不掉”。

现在,有关职能部门终于下决心彻底清除这个违法建筑,但无论是拆除“海上皇宫”造成的物质损失,还是执法本身需要动用的人力物力,都意味着巨大的成本支出。

假如在“海上皇宫”未成气候之时就果断予以制止,何至于闹到今天这种尴尬地步?

2、新闻事实:

4月1日在上海浦东机场,留日学生汪某因学费问题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并对母亲连刺九刀,致其母胃、肝尽破。

事后,汪某对于自己的残忍行为这样解释:

当时脑子一片空白。

(2011年4月2日《京华时报》)

事件回放:

汪某的家庭并不殷实,每年30万至40万元的留学开销,全靠其母每月7000元的收入来支付,耗尽了家中积蓄,甚至不得不向亲友举债。

汪某在日留学5年,从未打工,并认为自家生活条件“蛮好的”。

一方面是含辛茹苦,倍加呵护;另一方面则是不知死活,心安理得。

新华评论:

留学生弑母利刃折射教育空白   行凶者的脑子里是不是一片空白,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接下来的调查处理也将给出答案。

但这儿子雪白的利刃、母亲殷红的鲜血,爱与恨的交织,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却在提醒我们,在教育问题上,存在另一种“致命”的空白。

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物质的给予不能取代心灵的呵护,成功的光环源自人格精神的光芒,这大概是汪某刺母利刃寒光带来的理性之思。

3、新闻事实:

日前,中组部和人社部公布了五大事业单位违规招聘案例,包括“内部招聘”、“人情招聘”、“舞弊招聘”、“萝卜招聘”、擅改规则等。

(2011年04月09日《人民网》)

人民时评:

让违规招聘者既丢面子又砸“饭碗”   这些案例统一公布既是一种回顾,也是一种警醒,尤其在大学生们临近毕业、就业再掀新热潮的背景下,这些违规招聘的案例,反映了社会对就业公平的呼唤,也表明了有关部门守护这种公平的决心和思考。

面对事业单位违规招聘现象,要严格执法,提高违法成本,同样让违规招聘者“赔了夫人又折兵”,既丢面子又砸“饭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凡进必考”的要求,树立公开招聘制度的公信力,守望社会的就业公平。

4、新闻事实:

一个人的成功应该如何衡量?

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给学生的答案是“40岁时身价4000万”。

近日,他在微博中“警告”自己的研究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并认为“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2011年04月08日《新民晚报》)

新华评论:

董教授毫无遮拦地将这种金钱至上的财富观和价值观,将自己的浮躁和功利的人生哲学,打包“贩卖”给尚未踏上社会的学生,显然与这所百年名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格格不入,也难怪有学生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感觉让学生一味追求4000万元的老师,是没有资格在此教书的”。

不知道他有没有听到学子的心声?

真正的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这有赖于人文精神的熏陶和责任意识的培养,让知识分子具备智识群体应有的品格。

5、新闻事实:

成都武侯区机投派出所每晚将辖区内百辆汽车的轮胎放气,派出所所长承认,此举实属无奈但防盗效果明显。

派出所所长称8个社区民警和80多个治保会巡逻队队员,每天从晚上12点要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清晨6点,白天有两人专门负责免费加气。

(2011年4月6日《华西都市报》)

新华评论:

“给轮胎放气防盗”的懒政逻辑   不管警方再怎么宣称此举有多么好的防盗效果,其本质上也是一种偷换概念的“懒政”。

防盗效果明显的代价是车主权利受到侵犯,因为车主对汽车拥有充足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除非有明确的合法性依据,否则未经车主同意对汽车进行的任何“处分”行为,都是侵犯车主所有权的行为。

而且,警方此举除了涉嫌侵权之外,更大的问题在于它的执法逻辑,即我要保护你的某种权益,就要以牺牲你的另外一种权益为代价。

6、新闻事实:

清明节小长假期间,厦门800万元豪华墓、殡葬行业暴利等怪象迭出,引发网络持续关注,使“天价墓”“死不起”成为网络热词。

(2011年4月5日《新华网》)

人民时评:

谁在托举“天价殡葬”?

    殡葬费一路走高,一方面是因为资源紧缺与需求增长的矛盾;但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殡葬费用在短期内畸形上涨,远远超出居民承受能力,这种不正常现象背后,常常具有或显或隐的人为痕迹,暴露了市场运作、社会管理、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古人云: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死生亦大矣。

今天,在“生老病死”的生命进程中,殡葬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与尊严,也检验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面对“天价殡葬”带来的压力与挑战,我们需要改革机制,加强监管,规范秩序,也需要转变思想观念,理性选择方式,回归丧葬本义,不断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殡葬文化,迎接一个又一个天朗气清的“清明”。

7、新闻事实:

前些天双汇召开万人大会,意在消除瘦肉精事件的影响。

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除了被人发现大会横幅上有错别字而受到嘲笑之外,一些经销商大喊“双汇万岁,万总万岁”,更是受到了强烈的批评。

而近日,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大力透露,“双汇瘦肉精”万人道歉大会,乃是出自公关公司的手笔。

(2011年04月11日《武汉晚报》)

新华评论:

公关不是百试百灵   对任何一个机构而言,之所以出现公共关系危机,无非是因为其行为损害了公众的利益,从而引发了公众的不满,反过来影响了机构的生存与发展。

所以无论是谁,一旦发生公关危机,要想转危为安,首先不要考虑自己,而要以最大的诚意面对公众,承担责任,对公众表示真诚的道歉,同时尽最大努力赔偿公众的损失。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重获信任,继续发展。

而更为重要的是,机构要有前瞻性,在日常管理中做足功夫,从根本上预防危机的发生。

所有预防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当是防止公众利益的受损。

8、新闻事实:

3月17日,针对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食盐抢购现象,中国盐业总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茆庆国为组长、副总经理董永胜为副组长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应急工作机制,要求各地盐业公司确保食盐市场安全供应。

加强销区市场管理,加大成品盐调拨力度,充实各级库存。

据了解,中国食盐大部分是矿盐,矿盐资源充裕,供应不成问题。

即使是海盐,亦远离日本,被污染的可能性很小。

(2011年3月17日《人民网》)

新华评论:

应对抢盐谣言,我们需要普及科学常识    食盐抢购现象暴露出科学常识普及还不够。

……谣言止于人的自觉。

针对谣言,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负起责任,要在第一时间辟谣,通过科学知识粉碎传言,要对市场进行全面监管,在加大物资供应的同时,对哄抬物价、囤积居奇者严厉惩处。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每一个民众都应负起责任,与政府站在一起,联手应对灾难,不仅要懂科学,更要相信科学,不仅不能信谣,还要做到不传谣,主动抵制谣言传播。

毕竟,社会恐慌损害的不是个别人的利益,而是社会整体,与我们每个人都休戚相关。

9、新闻事实:

3月22日,为得到网友“广州富家子弟”许诺的2万元捐款,谢三秀抱着患眼癌的女儿在广州街头跪地前行一千米。

但是,这位网友事后并不打算兑现承诺。

这一事件引起各方关注,谢三秀也收到社会各界捐款二十余万。

但事实很快证明,这一切只是网络推手“金泉少侠”策划的一场炒作。

他就是那个“广州富家公子”,他故意激起人们的愤怒,以达到吸纳捐款的目的。

(2011年3月27日《广州日报》)

人民时评:

“跪行救女”策划有“善”更有“恶”   这起“跪行救女”策划中确实有“善”,但若将眼光放大、放远,就会发现其“恶”的成分更多。

首先,这样的策划欺骗了人们的感情、戏弄了们的爱心。

其次,这样的策划严重损伤、透支了社会信用。

再次,网络推手策划和炒作之风当刹。

网络推手的策划和炒作混淆视听,愚弄民意,此风决不可长。

对此,广大网民要睁大眼睛。

10、新闻事实:

去年12月12日,18名复旦大学探险爱好者在黄山的深山峡谷中迷失方向,24岁的民警张宁海在救援时不幸牺牲。

4月3日早上9点,张宁海烈士的骨灰安放仪式在黄山市烈士陵园举行。

而就在同一天晚上的8点左右,北京警方接到报警电话,北京理工大学“风信子”登山社团的39名“驴友”在北京房山区四马沟猫耳山登山时被困。

警方紧急出动多警种300余人救援,首度启用直升机,于4日9时许成功救援。

刚刚把39名“驴友”成功救出,4月4日16时40分许,又有北京回龙观一支由17名居民组成的登山队,在从门头沟西龙门涧穿越东龙门涧时在山中走失。

警察、当地群众及专业救援人员等290人参与救援,动用了3架直升机,历时21小时成功救援。

警方不计成本投入救援引发深度探讨:

“驴友”们是否浪费了公共资源?

他们是否该承担相应责任,该缴纳一定的费用?

救援的公共成本该由谁买单?

怎样杜绝“个人冒险社会买单”一再出现?

(2011年4月5日《人民网》)

人民时评:

对于驴友的公德意识、公共利益问题,不该简单粗暴地指责了事。

虽然驴友们的确有失策之处,但是,公民有热情、有意识地徒步登山,并非坏事,因此不能动辄打棍子。

驴友登山被困,因而折腾了很多人去救援,这样的事并非完全负面。

这种折腾的精神,可以说是有益的,因为它同样也是一种探险精神。

经过这些年的登山穿越等探险活动,国内驴友们的自救知识也在逐渐丰富,并非没有长进。

对于探险行为,应该值得肯定,但并不是无原则的支持,并不是不管不问。

如何将探险行为纳入到有效的管理之中,这考验着政府的管理水平。

在我看来,我们无妨从这次探险中吸取一些教训:

一,对于探险行为,我们多宣传安全知识,这是很重要的。

任何的探险行为的前提应该是安全,没有了安全,生命都不存在了,探险就失去了意义。

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对探险爱好者、对“驴友”进行免费培训。

这样的培训多了,“驴友”的行动就会变得更加科学,而不仅仅是只凭一时的冲动和激情。

有必要以此为契机给不规范甚至是“混乱”的户外登山运动打打“退烧针”。

一是在享受登山乐趣之时,是不是应将爱护生命放在第一位?

在去年发生的复旦大学生黄山登山遇险事件中,登山学生竟然部分穿着板鞋,干粮仅带了一天的。

当然有经验不够的原因,但更多的让人看到的是登山者自身对生命的不爱护。

在尊重和爱护生命上,生命安全的意义理应大于从冒险中获得的享受和刺激。

其二,任何一项冒险运动有没有必要“爱惜”公共资源。

我们不是说在生命面前不值得动用,如果不发生险情或险情完全可以避免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让公共资源更节约?

如果警方对救援行为收费,那岂不是变成了一种经营行为?

明显与它公共服务的性质与形象不符。

引发的问题与争议恐怕更多,更难以厘清。

实际上,收费与否应该是在有了专业救援机制的框架下讨论的。

争议的产生,与我国专业救援队伍建设的缺失有关。

除了提醒驴友“真正做好准备”、提高避险能力之外,如何改变救援方式,从而提高救援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探险固然魅力无穷,但生命才是最宝贵的。

降低探险旅游活动的风险,急需加强规范化管理。

当务之急是把探险旅游活动作为一个行业,对组织机构及从业人员建立严格的选拔、培训、考核、认证等准入制度,严禁无资质和资质欠缺者组织此类活动。

对参与成员也要考察野外生存能力,使其安全有基本保障。

同时,应尽早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明确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等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探险旅游活动有法可依。

11、新闻事实:

又到3.15,消费者维权话题又呈“井喷”态势:

各地紧锣密鼓地筹划一年一度的盛大宣传活动,消费者组织针对一些案例展开声势浩大的维权活动,商家不失时机地打出“温情牌”向消费者表白诚信,网友们晒起自己遭遇的“维权难”“质量差”等问题……相较于多数时间的淡定,3.15“维权热情”仿佛一阵风,只在这几天猛刮。

(2011年3月14日《人民网》)

人民时评:

3·15期间的“维权井喷”现象,表明在公众意识里还普遍存在着“节日依赖症”,同时这也暴露了两个现实的问题:

一是民众平时维权意识较差,不知道如何维权,“积之愈久,发之愈速”,导致维权日的投诉大量出现;其次,一些本来简单的问题,平时有关部门解决不能奏效,只好在3·15期间借助社会关注力施加压力,予以敦促。

因为“3·15”这天,你想要维权,成本是很低的,一方面相关部门会热情接待你,媒体也会将“风光”让给你;另一方面商家也会真的“在乎”你,你一索赔,就能够“心想事成”。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能够在“3·15”达到心愿,但过了这一天,想要维权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12、新闻事实:

从“幸福广东”的提出,到北京“十二五”规划写入“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再到重庆率先将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的调控写入规划,并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地方两会上,“幸福”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中的高频词,“幸福”的接力棒在神州大地传递。

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在线交流时将“幸福”解读为“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兔年春天,中国各级政府满溢的“幸福”热度令全国人民和世界舆论倍加注目。

(2011年3月5日《人民网》)

人民时评:

建设“幸福中国”的导向呼之欲出:

“GDP减速,幸福提速”,“幸福指数”成为政府执政新追求。

……幸福是个人幸福和国家强盛的统一,是自我实现与无私奉献的统一。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他人、为社会的幸福做贡献。

创造幸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思考,怎样建立合理的“幸福期望值”,克服急躁、冒进情绪,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我们需要谋划,怎样防止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泛滥影响幸福。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幸福起来”,一代代中国人发愤图强,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华丽转身”。

13、新闻事实:

面对“用工荒”,不少单位给农民工开出的待遇高于大学生,成都人才市场日前一次问卷调查显示,45%的应届生求职者认为大学应届毕业生待遇不及农民工很正常,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35.5%的人持“无所谓”态度,认为大学生的成长空间更广阔。

您咋看“大学生赚不过农民工”现象?

您觉得正常吗?

(2011年3月1日《人民网》)

人民时评:

应届生工资长期低于农民工是不正常的,起码是不利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

它不仅传递给社会不当的价值理念,比如“读书无用论”等;同时,它更是一种事实上的负激励,让人对社会的公平正义机制存疑。

民工荒与找工难是阶段性的矛盾,它背后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更值得深思:

廉价劳动力时代何时才能真正终结?

学历倒挂下的结构性失业何时才能被纠偏?

经济结构如何调整才能吸纳更多的大学生?

民工兄弟的工资是应该涨起来了,但应届生的工资应该更高。

我们不应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毕竟社会的进步有赖于群体的创富能力,更有赖于构建一个稳定合理的人力定价体系。

农民工为什么就应该赚不过大学生呢?

事实上,农民工从事的是低级、危险、没人愿意干的工种。

按照供求关系的理论,这种处于最低端的工种,比如入殓师,和最高端的工种一样应该享受高工资。

让最低端工种的工资涨上来,其实对应了一种价值观的被认识,那就是对于农民工从事低级、危险工作时辛苦付出的尊重。

尊重高端人才已经再正常不过,而让低端工种也能得到尊重,其实才能体现我们的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人性化。

判断及发声的渠道多为高端人群所掌握,从这个角度说,缺乏判断及传播能力的低端从业者得到充分的尊重,其实更能证明我们这个社会的尊重是真正的尊重;从这个角度而言,大学生赚不过农民工,而且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正常,其实就是观念上的进步。

“用工荒”起码对于农民工本身来说是福音,终于可以有人出大价钱雇佣农民工了。

工钱看涨,实质上是农民工本身价值的直接体现,然而这也仅仅是一种还原和回归而已。

总想着吃农民工红利的日子终将会过去,谁的劳动价值也不容“被廉价”化,农民工如此,大学生亦如此。

说白了,今天的大学生与前些年的农民工是一对跨越时空的“难兄难弟”,各级各地政府部门及用人单位、企业,应当彻底转变挤兑大学生挤兑农民工的心理和行为,为大学生开辟一片就业新天地,让人才、知识得以人尽其才学以致用才是根本。

14、新闻事实:

4月8日,美国国务院出台2010年人权报告,这份2010年人权报告与以往美国年度人权报告一样,都对世界各地诸多国家进行点名抨击,也同样不放过对中国人权状况说三道四。

(2011年04月11日《中国网》)

新华评论:

美国用“手电筒”照人权很搞笑。

15、新闻事实:

一些号称全进口的深海鱼油,不仅并非都是来自深海,而且还是实实在在的“本土货”。

深海鱼油何以能“深度忽悠”?

(2011年04月11日《山西晚报》)

新华评论:

别责怪这些产品的生产厂商身上没有流着道德的血液,逐利冲动是他们存在的根本“属性”,要想让他们依法生产经营,就必须有相关法规来对他们进行严格监管。

然而,遗憾的是,就是目前在保健品市场上如此热销的深海鱼油产品,却是通过媒体曝光我们才知道竟然还有如此“深度忽悠”的现实,这一问题的背后,很可能并非是监管部门不知情,而是一种懒政造成的严重的不作为,甚至背后还有监管部门与生产、销售环节某种不可告人的权钱交易行为:

某些生产厂商根本就没有正规的生产批号,或者是一个批号多种产品使用,整天需要对他们进行质量与安全监管的当地职能部门,真的连如此直白的违法现象都不知道?

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失控,造成的却是不知情的消费者的巨额损失的严重被骗。

16、新闻事实:

《我在美国做妈妈:

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又名《虎妈妈的战歌》)一书,近来在美国红得发紫。

作者蔡美儿,美国耶鲁法学院终身教授。

身为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蔡美儿以华人家长对子女的高度期待与严格教养来教育两个女儿,把她们培养成学业卓越的音乐神童。

孩子究竟是该“放养”还是“圈养”?

东西方教育理念孰胜一筹?

由该书引发的中西教育界的激烈争论仍在进行中。

(2011年2月12日《中国青年报》)

事件回放:

年初,《华尔街日报》发表了该书的摘要,并刊发了一篇书评,题目是耸人听闻的《为何中国母亲更胜一筹?

》。

随后,美国许多报纸发表了评论和读者来信。

紧接着,蔡美儿的故事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于是《虎妈战歌》成为美国媒体和民众近期最关注的热点之一。

新华评论:

①教育部长袁贵仁认为家长要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减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给学生更多了解社会、思考和动手的时间。

②教育子女应中西合璧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陈凯认为,由于在中国“赢者通吃”,所以父母把太多的压力放在了子女身上。

而美国教育却更关注孩子的品质、创新和独立,小孩可以很自由,而这也因此造成了小孩学习太放松,成绩不理想的情况。

中美教育可以说是两个极端的教育,一个是“批评太多”,一个是“表扬太多”,而陈凯认为真正正确的应该是两者的综合体。

③美国知名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则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何中国家长比美国家长强》的文章。

该文章指出,如果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成为做事效率高的成功人士,那么中国的母亲们无疑比多数美国妈妈更胜一筹。

文章认为,中国家长的严格教育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与美国家长的溺爱与温和形成鲜明对比。

如果美国妈妈们继续纵容懒惰、毫无自律却总是期待被赞誉的下一代,不难想象终有一天美国要在全球的竞赛中被中国击败。

但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却对此持不同意见。

他们认为,如果将成功简单地定义为“高分”、“获奖”,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肯定是“疲惫不堪的”、“能力低下的”、“不健康”的儿童。

而起初予人“中国悍母”(虎妈妈)印象的蔡美儿,后来在接受媒体专访时也坦承,其实最理想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在中国和美国式教育方式上取得平衡。

17、新闻事实:

2月12日,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发起人于建嵘,壹基金秘书长杨鹏做客人民网,以“微博助力警方救助乞讨儿童”为题与网友在线交流。

(2011年02月10日《人民网》)

人民时评:

“微博打拐”火热,更需理性和法治   ,“微博打拐”火热,既彰显了社会正义力量,又表明我们的社会,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正在表现出难能可贵的相互呼应、合作求解的意愿和能力。

但也应冷静地看到,“微博打拐”不能任由拯救激情横冲直撞,而要注意方式方法,将情感和理性结合起来,有序进行,提高科学性、有效性。

18、新闻事实:

“啃老”本来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最近却由于江苏拟立法禁止子女“啃老”,重新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日前,江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就《江苏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

修改稿增加了对“啃老”现象的规定:

“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

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以物业或者其他理由,骗取、克扣或者强行索取老年人的财物”。

(2011年01月27日《人民网》)

人民时评:

医治“啃老”社会病,该不该拿家庭开刀   不得不承认,将老年人有权拒绝“啃老”写入法律,相关部门的出发点是好的,该条例也区分了几种“啃老”现象,限制的是那些消极、恶意的“啃老”,老人自愿给子女财物上的帮助是可以的,“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为买房求援父母也不算“啃老”,并不触犯该条法规。

只是,如何界定“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

如何界定“消极、恶意的‘啃老’”?

之所以“啃老”现象如此普遍,是个人问题、家庭问题,但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和制度问题。

既然病在社会、在制度,拿家庭和个人来开刀,肯定不能从根本上治愈。

试想,老人们如果都将“啃老”的子女驱出门外,推向社会,不一定就能解决子女的就业问题和生存问题。

因此,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该不该治这个“啃老”病,而在于怎么治。

要避免年轻人“啃老”,首先是他自身要有独立生存的能力。

我们的各级政府也应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用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布局带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布局,创造条件,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适合他们的就业机会,让他们能够拥有劳动的权利,自食其力。

同时,社会福利保障必须跟上。

应该社会解决的问题,不要总是让家庭来负担,让家庭来作为“缓冲带”。

19、新闻事实:

美国当地时间1月17日晚上8点零4分,一抹亮丽的“中国红”出现在美国最繁华的商业区——纽约时报广场。

六块巨型的电子显示屏同时播放《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

宣传片的开头,以醒目的红色为背景,以白色书写中英文“中国”两字。

中国各领域杰出代表和普通百姓在片中逐一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