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有自我意识为什么人只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感受不到其他人的存在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1105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什么人有自我意识为什么人只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感受不到其他人的存在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为什么人有自我意识为什么人只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感受不到其他人的存在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为什么人有自我意识为什么人只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感受不到其他人的存在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为什么人有自我意识为什么人只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感受不到其他人的存在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为什么人有自我意识为什么人只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感受不到其他人的存在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为什么人有自我意识为什么人只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感受不到其他人的存在下.docx

《为什么人有自我意识为什么人只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感受不到其他人的存在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什么人有自我意识为什么人只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感受不到其他人的存在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什么人有自我意识为什么人只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感受不到其他人的存在下.docx

为什么人有自我意识为什么人只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感受不到其他人的存在下

为什么人有自我意识?

为什么人只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感受不到其他人的存在?

(下)

最有格调的心学微刊

作者简介刘育梁,2000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光电系统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科学通报》编委、《电子器件》编委会副主任。

本文是2013年10月23日作者在清华大学所作的演讲。

6佛法的研究方法——内观

内观禅修是佛法的一种方法,用来研究自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在南传的佛法经典里面也把这种方法叫做四念住。

在汉传的经典里面,它属于止、观、禅三种方法里的观。

也就是说,研究自我用的方法是观。

观,在本质上就是要修成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

我们需要先解释一下这是什么意思,当我们看到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会不自觉的产生推理、联想,然后我们把推理和联想所产生的的东西跟所看到的感官信息组合在一起,得到一个对事物的认识,所以这个事物到底是什么,其实是包含了我们的推理和联想的。

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颜色,我们就会给它贴上标签,就有了概念性的东西,比如说这个是黄色、红色或者是大、是小等很多的概念。

然而要修成只有了知和觉照的境界,就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知道什么就是什么,在南传里面这个禅修的方法叫做四念住。

一位叫隆波田的禅师解释了一下,“这种修行的法门是一种在站立、行走、坐、卧等一切姿势中增长觉性的方法。

这种法门常常被称为念处,但是不论你称它为什么,重点是觉知你自己”。

现在,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体验一下。

在座的有一些是非常有经验的禅修者,那就只是看着就可以了,而其他没有经验的人,可以体验一下如何来训练我们的觉知——只有了知和觉照的境界。

我知道有很多人是通过观呼吸来进行训练的,现在我们就来观一两分钟呼吸。

方法是这样的,睁着眼睛或闭着眼睛都可以,你的身体要坐得很轻松,只是保持对呼吸的知道。

如何知道呢?

就是呼吸的气流碰触嘴唇上边这个三角区的感觉。

如果能够觉知到的话,你就保持对它的觉知,知道它长、短、有或没有就可以。

如果这样的感觉现在没有办法觉察到的话,你可以觉察鼻孔里面的气流。

现在我们来做一两分钟观呼吸的练习。

在具体的训练里,一直保持对某种运动的觉知是一个最基本的方法。

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我们大脑的推理、联想等后续动作就会慢慢地减弱,最后就剩下只有了知和觉照的境界。

然后再用这种觉照力去观察身心运动的时候,就会知道这个自我到底是怎么操作的了。

在初期练习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比如有人做禅修是盘着腿的,时间长了他会觉得很痛,如果这个痛没有痛到特别强烈的程度,我们可以去觉知这个痛,会发现这个痛其实在觉照之下是由很多成分组成的,包括跳动、酸、麻等混合在一起。

但是平常在我们没有觉照力的时候,会觉得腿痛得受不了了,要换一个姿势,但是在觉照的时候发现它不仅仅是痛,是很多很多东西在里面。

所以通过对觉照力的训练,可以产生对事物的更深层次的洞察,这就是内观的能力。

7观察的结果—身心的运动过程细节

短短几分钟的训练,可能还是很难对很快速很细微的身心运动马上就得到一个认知,但是如果这样去训练的话一定是可以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以觉照力观察我们的身心运动会觉照到什么。

举个例子,有一个词叫“回头率”,你走在路上看到前面有个女孩子过来,你觉得她很好看,你就不由自主地多看她几眼,并且回过头跟着她去看,这个过程到底发生了什么,一般的解释是,我觉得她很悦目,所以就想多看一下。

这个答案是非常表面化的,从细致的过程来说,我们的意识产生了很多运作,最后才产生了这个结果。

这是针对男性来说的。

如果你是女性的话,你想一想有没有欣赏的对象,是同样的。

用内观的方法来观察这个过程,其中一些比较精细的运作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是前边有个目标,你看到它了,然后当这个信息进到意识的境界里以后,会先生起第一个念头,这个是非常快的,这第一个念头的性质就是了知。

打个比方,你和一个人一边走一边讨论某个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使得你的专注力非常高,但是前面有人走过来你的眼睛还是能看到的,但因为你的心都是在跟你的同伴讨论问题上,所以你只知道有一些信息过来了,你没有对它进行进一步的判断,这样的念头就是了知,就是知道有一个轮廓还有一个颜色,但是没有对颜色下定义,只是了知有这样一个轮廓过来,这是第一个念头。

它很快就消失了,消失以后带动第二个念头生起来,它的性质是判别。

就是把第一个念头产生的了知的东西跟我们过去在经验里的东西进行对比和判别,得到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进入概念运作,比如说性别。

最重要的内涵是,你看到的这样一个形象,在你的历史经验里面,它处在让你非常接受的那个范围里的这种想法,这是第二个念头,叫判别。

这个念头马上也消失了,接着就带动生起第三个念头,就是感受,它一共分三种:

一种是快乐的感受,一种是不快乐的感受,一种是中性的感受。

如果前面一个念头是这个事物处在我们很高接受度的范围内,那么后面的念头就是快乐、高兴;如果对比过去的经验,它处在很不舒适的区域,那么后面的念头就是痛苦或者觉得不快乐。

中性的念头,无关苦乐,这是第三个念头。

这个念头消失以后带动第四个念头,它的性质是一种态度,是接受、追逐或者拒绝。

如果第三个念头是快乐的感受,第四个念头就是要追逐、要更多,如果第三个念头是痛苦的感受,第四个念头就是拒绝、不要。

这个念头结束的时候会带动身体的行动,如果是追逐的念头,你的头就会受支配,就会转过来。

在禅修或者佛法里面,把这些不同性质的念头分别叫做识、想、受、行,把身体的运动叫做色。

凡是我们感官能够看到的东西,物质性的东西都叫色。

所以我们身心的运作在细节上来说,就是一系列识、想、受、行、色的运作。

这五种东西也叫做五蕴。

也许许多人都听过王菲为电影《唐山大地震》所唱的片尾曲《心经》,里面讲的就是关于五蕴的道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观察这样一个运动的过程,其中并没有一个主宰的要素。

就是说没有一个要素从动作的一开始持续到最后。

比如说念头一,了知一结束,它就消失了,它没有持续到最后。

第二个念头也是,它起来以后就消失了,没有持续到最后。

所以整个身心运动的过程就是第一个要素起来消失掉,第二个要素起来消失掉,第三个起来又消失掉这样一连串的运作,在这里面没有一个主宰的东西从头走到尾。

所以,禅修或者佛法观察的结果是无我,没有一个主宰,只是一系列五蕴的流动。

也可以说每一个人只是一系列五蕴的流动或运作,这里并没有一个主宰性的要素从头持续到尾。

所以也可以说我们日常粗糙的观察是有我的,但是精细的观察是没有我的。

如果问什么是我,五蕴的运动就是我。

只是我们觉照力不够,不知道,所以总觉得里边有一个东西是从头持续到尾或者从小时候持续到现在。

如何接受这样一个观念呢?

比如说,在晚上,拿一枝香点燃以后,以很快的速度画圈,在空气中会呈现一个圈,你感觉它是个圈,但是如果你用高速摄影机看的话,是没有圈的,只有点的运动。

自我就是这样的,如果你用“高速摄影机”看的话,是没有自我,用我们日常的感官看的话,就是有一个从小到现在一直持续不变的“我”。

8“自我”的本质

这样的内观禅修解答了自我的本质这个问题——五蕴的流动就是平常所说的自我,它是一直在变化的,在其中找不到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

在这样的五蕴流动的现象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叫因果。

因果是什么呢?

在时间坐标上,如果把前边一段拿出来,那么可以说这一段的运作产生了下一段,比如说,识之后跟着就是想,不同的识带动不同的想,所以我们可以说前面的是因后面的是果,前边的片段引起后边的片段,存在一个一环扣一环的一个逻辑关系。

这个因果并没有主人,并不是属于我的,因为刚才讲过了,“我”只是一个粗糙观察的概念。

在五蕴的流动里面,还有一个概念非常的重要,叫做业。

我们都知道有个词叫事业,它脱胎于业这个概念。

我们带着某种动机做了很多事,产生一种力量,留存于五蕴里面,这个就叫业。

比如说你和某个人,因为一些不愉快的原因吵架了,然后同学或者朋友把你们拉开了,你们各自就走了,这个事情似乎就此结束了。

但是在双方的五蕴里留下一种续存的力量,如果下次你碰到他,又有外界的其他因缘存在,比如说又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或者他一个眼神让你不舒服,或者你怀疑他某句话是针对你的,加上前边那个业的力量,就会产生一个新的结果,引起某种不愉快的行为或者冲突。

当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五蕴的运作,这里面并没有一个主宰的要素从头走到尾,我们在观念上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挑战,那么从下一刻起我们怎样看待自己呢?

当然这里有两种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要用“我”这个概念来指称这个运作的五蕴,但是我们内心也可以知道,这里边并没有一个主体。

这样是不会影响日常生活的,因为就算有一百个人给我们讲无我,我们明天照样觉得还有我,所以不用担心。

在这里再总结一下,自我就是一种错觉和心理习惯,在禅修或佛法里把这个叫做“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

9法印

对于很多经典里讲的佛法的方法和道理,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或者轮回什么的,不了解的人觉得它们好像是某个教主某天坐在某个地方开动脑筋想出来的,然后写了一大篇教义,就创造了一个佛法、佛教,不是这样的。

佛法的内容——如果真的是佛法的话,是经过禅修或者某种方法观察到事物是怎样运作的,然后写出来的。

在释迦摩尼佛把内观禅修这个方法介绍给他的追随者的那个年代,两千五百多年前,那个时候印度的哲学是非常发达的,有很多人进行很深入的哲学思辨,也有禅修经验,所以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众说纷纭,经常没有办法来区分哪个是佛法的,哪个是不属于佛法的。

那么释迦摩尼佛把他认知到的真理归纳了四个准则,叫做佛教的法印,凡是符合这四个准则的说法就是跟佛教一致的,如果与它们相违背,那就不是佛法。

我们看看其中的两个法则,第一个是“诸法无我”,它说的是一切事物或者现象里都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主体。

对于物质性的东西,这一法则我们一点都不难接受。

比如说,这个桌子是很多很多微观粒子组成的,不能说里边哪一个东西是可以单独持续存在的。

我们刚才讲过了,做为人,虽然我们平常坚持认为有自我,但其实只是一系列要素的运动。

这是释迦摩尼总结的第一条法则,如果你接受和承认了这样的观点,那就和佛法的观点一致,如果你认为里面有一个不变的主体,那就是不同的观点了。

第二个准则是“诸行无常”,用白话来说就是一切流转的事物或者现象都是不断变化的。

这条是非常好理解的,因为这个跟辩证唯物主义完全是一样的。

辩证唯物主义说,事物都是一直在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中。

其实就“诸法无我”而言,在辩证唯物主义里也有很像的概念,就是万事万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

这跟诸法无我有什么区别呢?

就是我们还会觉得可以把某个事物从普遍的联系里拿出来而单独存在,这是跟佛法唯一的一点差别。

佛法里说要把某个事物从普遍联系里单独拿出来的话就没有什么事物了。

如何解释这个呢?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比如雨过天晴我们看到一个很漂亮的彩虹,这个彩虹当然是存在的,有很多诗人赞美它,天真的少年还想象他从彩虹桥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

但是我们学了科学以后会知道这个彩虹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太阳的光、水蒸气、我们的眼睛以某种角度互相作用产生的一个现象,我们跑到彩虹那里去找是没有的。

所以我们更不能说,如果离开了太阳光、空气和我们眼球的构造,还会有一个单独的彩虹可以拿出来。

但是当有太阳光、水蒸气和我们人类这样的眼睛的时候就会有那个现象,这个就是诸法无我的意思,也是佛法版的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10“自我”错觉的消除

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自我”这样一个感受是一个错觉,那可不可以把它消除掉?

从禅修来说这个是可以做到的。

是不是通过像观呼吸这样的训练,看到了或觉察到了五蕴的流动,自我的这种感受就消失了呢?

还不是。

为什么说只是照见了这个身心运动的过程,还不能完全消除自我的错觉呢?

原因是,在自我错觉的基础上,我们又发展出很多其它的观念,存在于五蕴的流动里,这些观念一般叫做烦恼。

比如想要更多——贪,抗拒——嗔。

所以消除自我的错觉在禅修或者佛法里面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做出很多努力。

总的来说,是要消除十种东西,在经典里叫做消除十个束缚,或者叫结缚,相互缠结在一起的东西。

11道路—破除十种束缚

要消除的十个束缚是:

1.自我的观念——身体是我,身体某处有我的观念;2.对于道路和方法的怀疑;3.认同不正确的目标、不正确的方法;4.欲贪——贪着于欲望;5.嗔恨的心理;6.色贪——贪着于物质性的东西;7.无色贪——贪着于非物质性的东西;8.我慢;9.掉举;10.无明。

第一个是自我的观念,它包括认为身体是我或者身体里边有个灵魂是我或者是大脑是我等等,所有这样的观念都叫做有一种自我的观念,是这个观念把我们束缚了。

怎样消除它呢?

就是刚才讲的,通过“观”这种禅修的技术,看到身心细微的运作,就可以相信这里边无我了。

如果看不到运作的话,虽然可以通过一些逻辑推理来知道这里真的没有我,但是因为对自我的这种认定,长久以来很强烈的蕴藏在我们的五蕴里面,仅仅靠推理是很难消除的,所以还是要看见无我,才能够彻底消除自我的观念,否则就很容易沿袭这种错觉。

当我们看到无我的时候,同时会产生两个效果,第一个是可以确认这种禅修方法是正确的,在这之前你认为它正确还是不正确只是听老师讲,或者是看很多书之后觉得它是正确的,在没有得到结果之前,你是没有办法百分之百确认的,所以在某个阶段你可能有怀疑。

如果有个人讲这个方法不太好,不行,它是错误的,也许有一天你就会受影响,会怀疑:

我已经练习了这么久,三个月、一年、两年,还没有什么体会,这个方法到底对不对?

只有当你得到了结果,任何人,就算释迦摩尼佛来说这个不行,你也不会怀疑。

所以当看到无我的时候你对方法本身就有了确认,就断除了怀疑,这就消除了第二个束缚。

第三个是破除我们对一些错误方法的认定。

在释迦摩尼佛那个年代,印度有很多很多禅修方法和理论,比如说有的人也看到了五蕴,他觉得那些不快乐的感受都是因为里面有恶业的种子,例如骂人、打架、吵架或者杀人的这些种子,碰到环境的时候就会产生不快乐的感受,所以有些禅修方法就说,我每天使劲去受苦,因为苦是由恶的种子产生的,我把苦受完以后剩下的就都是快乐的种子,那我的人生就很快乐了。

所以就产生了一些方法,比如说身上抹着灰、用火烤等等。

但是当我们看到无我的时候,就不会接受这样的方法了,就会知道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同时就破除了对于不正确的目标、方法的认同和迷信,而且对于禅修的目标也会非常清楚。

当这三个束缚被破除的时候,在佛法里面叫做入流,入了圣者之流,或者叫得了第一个学位。

破除自我一共有四个学位,最后一个叫无学位,前边有三个学位,在佛法里边叫三个果、四个果,第一个就是入流的学位,入了圣者之流。

我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人解释说,像我们这样很普通的平凡人,应该如何去认定他人是否入流。

他提了一个方法,他说,你做菜,做两种菜,一种很好吃,一种很难吃,摆在他面前,看他怎么吃,如果他很执着于这个好吃的菜,那他肯定没有入流。

这肯定是不对的。

第一个学位,最重要的是要看是不是彻底击破了自我的观念,另外,对于方法和道路是否还有怀疑,第三是否认清了哪些东西是迷信的、不正确的目标。

刚才那个测验方法显然不能达到检验这些的目的。

然后,继续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禅修,就会破除下面这两个束缚:

一种就是贪,贪是对产生乐受的东西的追逐,第二种是嗔,嗔是对产生苦受的东西的抗拒。

这两个如果消除到一定程度,就得了第二个学位。

第三个学位是把这两个东西彻底断除,剩下还有五个东西,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在禅修或者佛法的经典里面都能看得到,我们看第七个束缚,虽然破掉了自我的观念,但是第七项还有个我慢。

我慢不是指傲慢,而是指在内心深处永远都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这样一个观念。

一直到第四个学位才能把它破掉,这个时候对自我的认定就彻底的没有了,就到了无学位。

得到无学位的人留下了很多诗,或者叫偈颂,就是很开心地讲这样几句话,“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意思是说不论过去做了多少事、留存多少业,以后都不用承受了,因为已经把这十个东西断掉了,五蕴流动的动力即将彻底消除,链条将被彻底打断。

这个时候的状态,并不是像我们以为的像死了一样的状态,而是回到了生命最根本的状态,即本来面目。

我们生活中的烦恼都是基于自我的错觉,所以当我们把这个错觉彻底消除的时候,所有的困惑和烦恼也会随之消除,从而达到一种本来的状态,叫做涅槃。

12内观的训练与行为规则

刚才我们在讲“观”的时候做了一些练习,就是坐着觉照我们的呼吸。

实际上,内观禅修不但可以在坐的时候练习,也可以在走的状态中练习,这就是经行。

四念住的经行跟禅宗的不太一样,四念住的经行是还要保持觉照。

选一个不太长的地方,比如说可以走12步的一个地方,用一种散步的速度走。

当左脚移动的时候,觉照到它动了,停下来的时候,觉照到它停下来了,右脚动了也知道,走到头的时候就转身,转身的时候也知道脚的动作,这样一直保持这样的觉照,叫经行。

我们也可以用经行来训练自己的觉照力。

也许经过一定的时间的练习,在某个时候,就会产生一种质的飞跃,可以觉察到比较细节的身心运动。

那么是不是只要不断练习内观禅修就可以了解自我的秘密?

只强调这一点还不够。

我们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一些规则,因为如果我们在自己的五蕴的流动里面注入了一些很强烈的、不好的业的话,我们的感受就会非常的粗重、痛苦,做这样的禅修就不一定会有什么效果。

所以佛法里提到了几条戒律,包括不杀生,就是不可以杀害别的生命。

虽然看起来它是无足轻重,但是在五蕴流动里面会注入一个很强的业,到其它条件成熟的时候,它会产生一个很恐惧的果,这样的话不要说禅修了,生命都会有问题,所以第一条就是不能杀生。

还有一些其它的,包括不能邪淫、不能偷盗等等。

这些戒律一方面是出于慈悲爱护生命,另一方面如果想实践禅修的话,也是必须要遵守的,这是日常的行为规范。

我们刚才讲的破除自我错觉的方法和过程主要是南传的教法里面的内容,除了这样一条道路之外还有另外一条道路。

前面这一条道路是在破除自我错觉的基础上,把五蕴流动的那些动力逐一减弱,比如贪、嗔、对事物的执着或者错觉,这些动力消除以后五蕴的流动就会减弱,从而达到一种涅槃的状态。

另外一条道路,是在身心的流动里边,注入一种新的动力,叫菩提心,它不但要求我们自己要觉悟自我是怎么样的,觉悟人生是怎么样的,自己觉悟以后还要去帮助其他人来觉悟,这个就叫菩提心。

这样在五蕴的流动里就注入了新的动力,就会走上不同的道路。

前面那个叫解脱的道路,后边这个叫菩萨的道路。

但是因为今天我们的重点是讨论自我,所以关于这点就不讨论了。

13经典

四念住的禅修,主要是依据一部经典叫做《大念住经》,在这里面释迦摩尼佛非常强烈地鼓励他的追随者去练习四念住。

他说,任何人,依这个方法正确地修四念住七年,就可以期望有两种果报中的一种,现生得最上智慧,或者如果五蕴仍然存在,则得不还果。

不还果就是第三个学位。

接着他又说不用说七年,六年也可以,不用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两年,一年也可以,说七个月也可以,不用七个月,不用半个月,如果有人依这个方法正确的修四念住七天,就可以期望有两种果位中的一种,现生得最上智慧,或者如果五蕴仍然存在,则得不还果。

14应用于生活

最后总结一下,如何将禅修、科学或者哲学的观念跟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我们不要让它停留在只是知识或者思辨的层面,那样得到的利益很少。

对于有兴趣的人或禅修的人,应该多做努力,最终像《大念住经》里边讲的现生得最上智慧,真正了解人生和宇宙是怎么回事。

那么当我们还做不到这个的时候,或者还没有开始的人,我们第一件事应该做什么呢?

刚才讲了我们的生命就是五蕴的流动,那么我希望今天我们在五蕴里边先放一个种子进去,在心里边发一个小小的愿望——它是有力量的:

如果世界上真有这样一条道路,可以知道我们的生命的本质是怎么样的,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要自己努力,去实践它,去觉悟,去帮助他人觉悟。

将来,过十年八年我们看看这个种子会不会开花结果,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做禅修的实践者,而不是满足于做禅修的学术家。

因为学术是口头上的,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只有实践者才能真正了悟真理,到达生命的目的地。

第三条是,经过佛法的观察,因果是一条法则,所以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遵循因果的规律,不要在五蕴流动里注入那些比较恶的种子,比如杀害生命、邪淫、偷盗或者是挑拨离间等等。

因为这些事情都会产生业,当外界环境跟这个业发生某种关联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会展现出相应的痛苦来。

第四条,一个建议,就是我们不要把禅修所观察到的,或者那些禅修者观察到以后教我们的这些法则仅仅当做知识存放到大脑里,而是从内心练习去接受它。

比如佛法讲的第二条法则是任何事物都是无常的,不会持续存在,它存在一段时间,等它存在的那些要素消失的时候它就消失了——诸行无常。

那我们如何接受它呢?

也许我们学了很多年的禅修或佛法,但是当我们一个喜爱的事物消失了的时候,我们抢天哭地,痛不欲生,这就表示我们只是把这条法则作为知识放到大脑里了,并没有从内心接受它。

实际上,所有的事物迟早是要消失的,所以客观的态度就是我们接受无常,美好的事物来的时候欣赏它、享受它,走的时候欢送它。

因为世间万事万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我们不可能抗拒规律,我们只能接受规律。

2013年10月23日讲于清华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