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最新届人教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17古代诗歌鉴赏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0951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最新届人教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17古代诗歌鉴赏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品最新届人教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17古代诗歌鉴赏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品最新届人教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17古代诗歌鉴赏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品最新届人教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17古代诗歌鉴赏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品最新届人教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17古代诗歌鉴赏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最新届人教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17古代诗歌鉴赏二.docx

《精品最新届人教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17古代诗歌鉴赏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最新届人教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17古代诗歌鉴赏二.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最新届人教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17古代诗歌鉴赏二.docx

精品最新届人教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专项增分练17古代诗歌鉴赏二

【精品】最新2019届人教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十七)

古代诗歌鉴赏

(二)

(分值:

40分)

1.(2017·福建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峣。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②低心事折腰。

[注] ①昌叔:

王安石妹夫。

②分:

甘愿。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三、四两句描写诗人登高赏菊的场景,其中“红”对“绿”、“紫”对“黄”,色彩斑斓,场面欢乐。

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

D.第六句的“乱”字,既写出了群山连绵起伏之状,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纷乱。

E.本诗通过写登山所见的实景,以及由此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了情思,表达了心志。

(2)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B项,三、四两句其实是诗人在登高中想象的与妹夫一起赏菊的场景,既表达了对妹夫的思念,也表达了对高洁志趣的追求。

D项,并没有体现诗人内心的纷乱。

[答案] 

(1)BD 

(2)①对妹夫的思念,对高洁情操的追求;②对美丽景色的喜爱;③对陶渊明的仰慕,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

[诗歌鉴赏] 诗歌第一句通过描写城上的乌啼声,以动衬静,渲染了秋日傍晚的寂静。

第二句点明了对妹夫的思念,并引出下文内容。

三、四两句,诗人通过想象与妹夫会面的场景,即二人坐在菊花旁边饮酒,胜似有美人陪伴,表明了对妹夫的思念之情,且通过赏菊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志趣的追求。

五、六两句通过描写诗人登高所见之景,即落叶缤纷、夕阳西下、山中烟雾缭绕等,表现了诗人对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末尾两句,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仰慕以及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的志向。

[白话诗歌] 城上乌啼的声音打破了寂静,因为想看看你在哪里,才登上这高山。

我们相逢之时应是面对着黄菊一起饮绿酒,没有必要让美人吹箫相伴。

流云将落木与渡口紧紧相连,在烟雾缭绕的山中依稀看见了远处夕阳映衬下的小桥。

陶渊明享有“东篱醉”这样的盛名,我甘愿为国事屈意居下位为国效力。

2.(2017·河北石家庄、唐山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有感五首(其三)①

杜甫

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②。

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③。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注] ①此诗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秋,内容和当时朝廷中迁都洛阳之议有关。

安史之乱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残破,每年要从江淮转运大量粮食到长安;加上吐蕃进扰,长安处在直接威胁之下,因此朝中有迁都之议。

②天中:

指洛阳。

③翠华:

指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从洛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写起,正是因地理位置优越,人们才提议迁都洛阳。

B.颔联紧承首联,写洛阳百姓等待皇上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可见洛阳百姓正翘首企盼迁都洛阳。

C.颈联前一句是说“金汤固”对于巩固国家统治没有任何作用,后一句突出对政治革新的认识。

D.尾联中的“不过”一词,看似轻描淡写,实际更引人注目,突出了“行俭德”的重要性。

E.“盗贼”一句,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事实,语言尖锐,感情沉痛。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迁都的观点态度。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B项,“寒待翠华春”是反话,实际上表达的是百姓的怨愤。

C项,“对于巩固国家统治没有任何作用”不当,诗人应该也肯定“金汤固”的作用,只不过认为“行俭德”更重要。

[答案] 

(1)BC 

(2)对于迁都一事,诗人是持否定态度的。

诗歌中,诗人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迁都的否定态度。

诗的颈联两句一反一正,通过对比点明对于巩固国家政权来说,最根本的是不断革新政治,使人民安居乐业;尾联进一步说明了怎样才能“长令宇宙新”:

只不过是皇帝躬行俭德,减少靡费,减轻人民的负担罢了。

[诗歌鉴赏] 首联从洛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写起,这也是主张迁都洛阳的人所持的主要理由。

诗人用肯定的口吻加以转述,是因为单就地理位置而论,洛阳确有建都的优越条件。

这里先让一步,正是为了使下面转出的议论更加有力。

颔联紧承“舟车”“贡赋”,翻出新意。

两句是说,我近日常听说,洛阳的粮仓里堆满了已经腐陈的粮食,贫寒的老百姓正翘首等待皇帝能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

实际上诗人是反对迁都的,但他一则旁敲侧击,说“天中”只不过提供了苛敛之便,一则以百姓所待以见百姓所怨。

当时持迁都之议的人们中,必有以百姓盼望皇帝东幸洛阳为辞的,诗人含而不露地反唇相讥:

百姓所盼望的是“翠华春”,可不是一场更大的灾难!

主张迁都洛阳的人还将洛阳的地险作为迁都的理由,于是诗人又针对这种议论而发表见解,颈联两句一反一正,一谆谆告诫,一热情希望,显得特别语重心长。

诗写到这里,已经从具体的迁都问题引申开去,升华到根本的施政原则,因此下一联就进一步说怎样才能“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答案原极简单而平常,只不过是皇帝躬行俭德,减少靡费,减轻人民的负担罢了,要知道,所谓“盗贼”,本来都是皇帝的臣民啊。

尾联轻描淡写地拈出“不过”二字,这高举轻放的戏剧性转折,使得轻描淡写的“不过”更加引人注目,更增含蕴。

3.(2017·安徽合肥二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 ①郡斋:

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

②理会:

通达事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厅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风驰雨骤令人厌烦,但是久病初愈,精神健旺,宾客满堂,诗人喜形于色。

C.七、八两句写诗人将未睹“斯民”之康与自惭“居处”之崇两相对比,表达了真切的反省之意。

D.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暂时从是非纷纭中超脱,达到忘我的境界。

E.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对聚会场景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也体现出诗人悲天悯人的襟怀。

(2)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B项,“风驰雨骤令人厌烦”错。

风雨让池阁变得清凉而适意,可见诗人并无厌烦。

E项,诗中并无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写。

[答案] 

(1)BE 相同之处:

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

不同之处:

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

[诗歌鉴赏] 开头六句,写宴集的环境,突出“郡斋雨中”四字。

兵卫禁严,宴厅凝香,显示刺史地位的高贵、威严。

然而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原因。

宴集恰逢下雨,不仅池阁清凉,雨景如画,而且公务骤减,一身轻松。

再加上久病初愈,精神健旺,面对嘉宾满堂,诗人不禁喜形于色。

“自惭”以下四句,写诗人的感慨。

“自惭居处崇”,不单指因住处的高大宽敞而感到惭愧,还包括显示刺史地位的“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等因素在内,因为这些更使韦应物感到了自身责任的重大。

当然,“未睹斯民康”——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是触发他“自惭”的最为直接的原因。

诗人从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出发,自觉地将“斯民”之康跟自己的华贵、威严及“居处崇”对比,这是很自然的,也是弥足珍贵的。

但是面对宴饮享乐,如何解决这种心理上的矛盾呢?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老庄思想了,于是,“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会老庄之理而遣送是非,达乐天知命之性而忘乎形迹,用这种思想去麻痹自己,可以暂时忘怀一切,心安理得地宴集享受,不必再受良心的谴责。

[白话诗歌] 手持画戟的兵卫排列森严,内室满是焚香的芬芳。

海上忽然间起了风雨,池阁变得清凉而适意。

扰人的疾病都已消散,更有嘉宾坐满厅堂。

惭愧啊,我的斋舍竟这样华丽,却不曾见百姓是否安康。

通这事理才能从是非纷扰中超脱,天性通达才能物我两忘。

4.(2017·江南南昌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故都

韩偓①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②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③。

掩鼻计④成终不觉,冯驩⑤无路学鸣鸡。

[注] ①韩偓:

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

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

这首诗是他在外地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

②池籞:

帝王的园林。

③噬脐:

自噬腹脐。

比喻后悔已晚。

④掩鼻计:

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

⑤冯驩:

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脱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开头两联写诗人所见故都荒凉、破败的景象。

荒草、塞雁、宫鸦等景物,表现了故都的物是人非,给作品笼罩了一层凄迷的气氛。

B.前四句写景,点面结合,将全景与特写剪接在一起。

首联总写长安城的衰败,取景浑融概括;颔联集中描绘宫苑废芜,笔触细致传神。

C.颈联正面抒情。

“烈士”是诗人自称,诗人抚今追昔,心中悲愤难抑。

“垂涕”而又加一“空”字,就把这种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

D.“地下强魂必噬脐”,昭宗时宰相崔胤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陷入困境,自己也遭杀戮,此句写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

E.尾联用典。

尾联后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决心,与“冯驩无路”形成对比。

“终不觉”“无路”等字眼蕴含强烈的感情色彩。

(2)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项,“诗人所见”错,这些景象都是诗人想象的。

E项,后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不能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无奈。

[答案] 

(1)AE 

(2)①慨叹国家将亡的哀痛之情,如“草萋萋”“塞雁侵”“宫鸦”“空垂涕”都表达了一种哀痛、无奈、感伤。

②对劫国者(朱温)阴谋夺取天下的愤慨之情,如用典“掩鼻计成”。

③自己远在天涯无法使昭宗皇帝脱险的无奈之情,如用典“冯騹无路”。

④自己遭排挤出京,报国无路的愤激之情。

(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诗歌鉴赏] 诗篇开首即从诗人想象中朝廷搬迁后长安城的荒凉破败景象落笔。

第二句是说连高居天宫的天帝见此情景也会深感迷惑,突出都城景象变化之大,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迷惘不安。

颔联承接第一句,进一步展开想象,描写故都冷落的画面。

塞外飞来的大雁已侵入池籞住宿,意味着宫殿残破,无人管理;而园中乌鸦犹自傍着矮墙哑哑啼鸣,更给人以物情依旧、人事全非的强烈印象。

颈联转入抒情。

“烈士”,是诗人自称。

当时诗人心萦国事,但痛感自身无能为力。

下句的“地下强魂”,指昭宗时宰相崔胤。

此句说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后悔自己引进朱温的兵力。

尾联“掩鼻计成”,借指朱温伪装效忠唐室,用阴谋夺取天下。

末句,诗人以冯驩自况,慨叹自己没有像孟尝君的门客那样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办法。

[白话诗歌] 想起长安处处草萋萋,天帝对此也迷惘疑惑。

塞外野雁偷入宫中宿,宫院乌鸦留恋矮墙啼。

天涯壮士白白流泪,无辜死者饮恨悔莫及。

阴谋已成大权旁落,可叹自己不会学鸡啼。

5.(2017·河南郑州质检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11分)

点绛唇 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①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

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

空惆怅。

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 ①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作者被迫去任、隐居吴兴卞山时。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若隐若现的情景。

B.“笑谈独在千峰上”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

C.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D.“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E.“莫学”一句包含着词人的自嘲,意在与“少年豪放”形成对比,突出自己的老态,并与前面的“老去”相照应。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B项,“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理解错误,该句既有登高临远的豪迈之情,也流露出世无同道(知音)的孤独之感;E项,“意在……突出自己的老态”理解错误,词人奉劝少年“英学衰翁样”意在激励晚辈要胸襟豪迈、胸怀大志。

[答案] 

(1)BE 

(2)①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恢复中原的壮志。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一句中的“天涯想”就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

②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

词人空有恢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终究“空惆怅”。

③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

“独”“与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

④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

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莫学衰翁样”。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诗歌鉴赏] 首句“缥缈”,形容亭在绝顶,既高且小,从远处遥望,若隐若现,这是紧扣题目中的“绝顶小亭”来写的。

“笑谈”句,说作者在59岁之年登上了绝顶小亭。

由他不是和朋友或同僚一起登亭,而只是他一个人谈笑在千峰之巅,可见其豪放旷达,纵情山水,年既老而不衰。

“与谁”二句倒装,一则说北方大片失地,山河破碎,不堪赏玩;二则说找不到同心同德,一起去把失地收回,重建共赏的人,因为主战派不断受到排挤和打击,朝中几已无人了。

作者“笑谈”的豪情一下转向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惆怅。

下片“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二句说自己人虽老了,情怀不变,还是以天下为己任,把国事放在心上,总在作着恢复中原那万里山河的计虑和打算。

这里以“老去情怀”反衬“天涯想”的爱国心切,矢志不渝,表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

但是整个时局,毕竟不是个人的壮志豪情所能改变的,自觉回天无力,所以有“空惆怅”之句,一个“空”字把前面的一切想望都勾销了,又回到了无可奈何、孤独寂寞的心境,不免要表现出某些颓丧情绪。

但他又不甘如此,所以结句又劝勉随从小辈,“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说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不要学习我这衰老之人的模样。

是示人,也是律己。

[白话诗歌] 小亭在高耸入云的山峰中隐隐约约地浮现着,在千峰上独自谈笑,看那万里云烟如浪花般滚来,我与谁共同欣赏呢?

人已经老了,但情怀仍在。

虽然思虑着万里山河,但也只有无奈的惆怅。

少年啊,要豪情万丈,莫要学我这个老头子。

6.(2017·福建省福州质检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11分)

青玉案

黄公度①

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

回首高城音信阻。

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

裛②残别袖燕支雨③,谩留得、愁千缕。

欲倩归鸿分付与。

鸿飞不住,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

[注] ①黄公度:

福建人,词人此时在泉南任职期满,秦桧假借君命令他速回都城临安。

这首词是词人在离开泉州幕府,召赴临安时所作。

②裛:

通“浥”,沾湿。

③燕支雨:

夹着胭脂的泪水纷落如雨。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对报晓邻鸡的埋怨表明自己不愿离开的心情。

B.词中“霜桥月馆,水村烟市”以排比的手法写时空的变换转移,极富形象性。

C.“愁千缕”表面指奸相当道,词人感到自己前途未卜,其实是指词人舍不得离开家乡亲友的离愁。

D.词的结尾意境深远,词人将难言之隐、入骨之痛都寄寓在不言之中。

E.本词采用了游子思妇的模式,词风婉约,寓浓浓的悲愤于羁旅情愁中。

(2)“欲倩归鸿分付与。

鸿飞不住”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比喻”错误,应是拟人。

C.下片“愁千缕”表面指词人舍不得离开家乡亲友的离愁,其实是指奸相当道,词人感到自己前途未卜。

[答案] 

(1)AC 

(2)①对高城中人的思念之情。

词人因高城音信阻,欲托鸿雁传情。

②此情难寄的无奈之情。

鸿飞不住,即鸿雁与“邻鸡”一样无情,不愿为你我传信。

③以伤离别抒积忧之情。

一腔忠贞、满腹愤懑,化作别情离恨。

[诗歌鉴赏] 词的一开头就写道:

“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

词人此日赴京,一大早雄鸡就不住地啼鸣,似乎在赶他上路。

接着,通过对城中人的怀念,抒发了不忍离开泉州、不愿奔赴临安但又不得不去的矛盾心理。

“霜桥月馆,水村烟市”,以排比的手法写时间的转换和地点的转移,极言思念之深,且极富于形象性。

过片直承上片意境,进一步写别情。

“燕支雨”即带有脂粉的泪水,这可以证实“高城”中人为女性。

“襄残别袖燕支雨”语意高度浓缩,仅仅七个字,便把依依不舍的别情及别后无比思念的离愁概括出来。

后加“谩留得、愁千缕”一句,则于喟叹之中抒发一腔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

从中可见词人对入京以后的前途十分担忧。

于是词人“欲倩归鸿分付与”,托鸿雁以传消息。

可是鸿雁无情,此情难寄,词人只好独自倚阑,失神凝望,词人一腔入骨之痛,都寄寓在不言之中。

[白话诗歌] 邻鸡无情,难懂我离愁之苦,一大早便催我赶路。

城外回首眺望,高楼已阻隔了你我。

我踏过清早的霜桥,留宿月下的孤馆,路过烟雾茫茫的村市,每处都留下我对你的思念。

想起离别时的你泪湿红袖,纷乱如雨,惹得我千般愁苦,万般思念。

想要求鸿雁为你我传信,鸿雁却不肯停下,我只好独自倚阑,失神凝望,只见暮霭沉沉,长天万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