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小学语文教师德育论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800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0863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小学语文教师德育论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8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小学语文教师德育论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8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小学语文教师德育论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8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小学语文教师德育论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8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小学语文教师德育论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800字.docx

《初中小学语文教师德育论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8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小学语文教师德育论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800字.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小学语文教师德育论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800字.docx

初中小学语文教师德育论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3800字

初中小学语文教师德育论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3800字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浅议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耿棚镇杨庄小学:

孙君

【摘要】: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巧妙地启发学生,使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出新的概念和法则。

启发式教学的宗旨是启发思维,训练能力。

只有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作者就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思维

【正文】: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把启发式教学列入十大教授法之首。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涌现出许多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无不是建立在启发式教学法这块基础之上的。

抓住了启发式教学法也就抓住了教与学的精髓。

下面就此谈点体会。

一.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朱熹对此解释说: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

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

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

二.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1,有疑方启,意在于悟。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导致积极思维的手段,是启发式教学的起点。

启发的问题应是掌握学生认识结构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逐层提出包含一定信

息容量。

既能产生“对称破缺”作用,打破学生旧的认启平衡,又能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起到设疑激趣的目的。

启发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悟”的过程是学生认知耗散结构的过程,是思维飞跃突变的过程。

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创设“悟”的情境,提出有力度的问题,逐步把问题推向悟的“临界点”上,促成思维突变。

引而不发是启发学生悟出在其中的最好办法。

好象射箭一样,教师做出射箭的姿势。

箭还得让学生射出去。

一个人能悟出一个道理,那将是一种最大的享受,而启发的目的正是为了让学生得到这种享受。

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悟出那点滴的道理。

抓住那微小的成果,点燃那向上的火花。

2.“启发点”要具有趣昧性。

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但对智力的发展由重要的影响。

学生对数学学科兴趣如何,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要使启发式教学得以升华,兴趣仍是启发升华的能源基地。

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逐渐形成敏捷的思维。

俗话说,对症下药。

启发在关键处。

因此,设计的“启发点”要具有趣昧性,要把握问题的关键,针对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启发学生,真正起到点拨和迁移的作用。

3.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

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

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

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

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

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

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

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首先出示图形引出“内角’概念,然后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的方式让学生随意画个三角形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度数,再把三个角加在一起求内角和,最后再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大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他们最后求的和都在180度左右,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人人都获得了成功。

接着教师出示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

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4.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

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

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

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

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如提问“一辆公共汽车有乘客36人,到胜利街下去18人,又上9人,这时车上有乘客多少人?

”教师课前可设计如下启发提问:

求车上有乘客多少人,首先要知道什么?

题中哪两个条件有联系?

有什么联系?

可求出什么?

?

?

课中教师借助媒体有序的引导,从而使学生答出:

先求18人下车后车上还乘多少人?

再求上来9人后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由于

启发式教学应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以正确的引导提问必须体现目的性、科学性和有序性。

必须对课前设计提问施加巧妙的“雕琢”,课中“逢水架桥”正确引导。

教师从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出发,设置问题情境讲授系统知识或绘声绘色描述,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生动形象地传授知识,是讲练启发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用得好,可给学生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从而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三、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

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

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

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这主要是很多教师还区别不开启发式和讲授式,从而盲目追捧启发式教学而造成的。

怎样的教学才算启发式呢?

那就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

然而教师少讲,多向学生发问,让学生进行讨论无疑是对的,但这样做未必就是启发式;而教师一节课一讲到底,表面看来是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可是学生或许已掌握了主动权。

因此,看问题不能机械和只看形式,关键要看实质。

那些表面热闹、但只是即兴式提问题的做法只会启而不发,根本调动不起学生的思维;相反,看来像“一言堂”,但教师能讲出意义,生动形象,学生听来津津有味,被深深吸引,实际脑筋已经开窍了。

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

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

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

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谢祖钊、付雄烈主编:

《高等工程教育概论》,北京航天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

[2]董远骞著:

《教学原理和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版。

[3]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编务组:

《孔子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版。

[4]刘舒生主编:

《教学法大全》,经济日报出版社19xx年版。

[5][南]弗·鲍良克著,叶澜译:

《教学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

[6]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

《教育学参考资料》(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版。

[7]游正伦编著:

《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xx年版。

[8]陈远志等:

《对启发式教学的几点认识》,《高等教育研究》,19xx年第4期。

[9]姜嘉乐,钟以俊,文辅湘: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维训练》,《高等教育研究》,19xx年第1期。

[10]侯煦光,《我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认识》,《高等教育研究》,19xx年第3期。

[11]石磊:

《能力培养和能力评价》,《高等教育研究》,19xx年第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