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0576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篇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0篇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0篇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0篇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0篇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篇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docx

《10篇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篇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篇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docx

10篇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10篇】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1.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问题。

   ①椅子一放又是好多年。

“我真是老了。

”椅子想。

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②现在,农夫的儿子也已经长成了真正的农夫。

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______了,______成小木片,______成美丽的木地板,______在了阳台上。

   ③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

它觉得自己又交成了一棵树。

(1)把下列四个动词填到文中的横线上。

(填序号)

①锯   ②拼   ③拆   ④铺

(2)根据上文的内容填一填。

①上文的主要内容是椅子老了想休息,后来被做成了________。

②上文第③段中表现木地板心态的词语是________。

(3)“那一定会很好”这句话在全文中出现了四次,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体现了主人公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

B. 它表现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C. 它表现了主人公不求上进,比较平庸

【答案】

(1)③;①;②;④

(2)木地板;满意

(3)C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动词的运用。

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③;①;②;④

(2)木地板、满意。

(3)C

【点评】

(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

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2.阅读下面的门票信息,完成练习。

【颐和园门票】30元/张(旺季),20元/张(淡季)。

【游览时间】

旺季:

4月1日至10月31日(大门开放时间6:

30-18:

00)。

淡季:

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大门开放时间7:

00-17:

00)。

(1)李萌一家三口想在寒假期间去颐和园游玩。

这时候是________(淡、旺)季,她应该买三张________元的门票。

(2)李萌准备10:

00入园,18:

00离园。

你认为这样可以吗?

为什么?

【答案】

(1)淡;20

(2)不可以,因为李萌去时为淡季,淡季17:

00就闭园了。

【解析】【分析】分析图表应注意:

①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

②重视数据变化。

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这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③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

故答案为:

(1)淡、20;

(2)不可以,因为李萌去时为淡季,淡季17:

00就闭园了。

【点评】此题考查识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先从给出的材料里提取答题的信息点,然后予以综合解答。

3.课内阅读。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你看,它把_______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_______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_______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_______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_______的、_______的、_______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1)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写上合适的词语,并回答问题。

你看,它把________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________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________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________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________的、________的、________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我发现横线上的词语都是表示________的。

(2)“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

(3)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写出来。

【答案】

(1)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红;淡黄;雪白;颜色

(2)田野;海洋;田野的广阔无边

(3)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2)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故答案为:

(1)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红、淡黄、雪白、颜色

(2)田野、海洋、田野的广阔无边

(3)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点评】

(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4.课内阅读。

手术台就是阵地

   1939年春,齐会战斗打响了。

气焰嚣张的日军刚刚到齐会镇就挨了当头一棒,被我军消灭了五百多人。

   敌人不断反扑,战斗非常激烈。

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

在离火线不远的一座小庙里,白求恩大夫正在给伤员做手术。

他已经两天两夜没休息了,眼球上布满了血丝。

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

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

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

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丢在盘子里。

   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

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

师卫生部长匆匆赶来,对白求恩说:

“师长决定让您和一部分伤员离开这里。

”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

“我同意撤走部分伤员。

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

”部长恳求说:

“白求恩同志,这儿危险,让您离开这里,是战斗形势的需要哇!

”白求恩说:

“谢谢师长的关心。

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

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

部长同志,请您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

”白求恩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

   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

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

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

助手们赶忙把火扑灭。

担架队抬起做过手术的伤员,迅速向后方转移。

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

   齐会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胜利结束了。

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

(1)课文的2-4自然段主要讲述了________。

(   )

A. 白求恩是如何抢救伤员的。

B. 白求恩以手术台为阵地,坚持在前线抢救伤员的经过。

C. 白求恩如何在硝烟中帮助撤退伤员的经过。

(2)从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出白求恩大夫________。

(  )(多选)

A. 临危不惧                           

B. 不考虑个人安危                           

C. 白求恩医术高明

(3)从文中划线部分可以读出(   )

A. 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事业的伟大的精神。

B. 白求恩很是生气。

C. 白求恩觉得阵地上没有什么危险。

【答案】

(1)B

(2)A,B,C

(3)A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B;

(2)ABC;(3)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课外阅读。

我爱语文课文

   我不爱那小巧玲珑的玩具,不爱那漂亮时兴旺的服装,你问我到底爱什么,我将自豪地对你说:

我爱我的语文书!

   每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我第一个盼望的就是新语文书。

我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一页一页地看下去。

每当上语文课时,我瞪大双眼,看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倾听老师的讲解,生怕放过一个字。

   每当清早霞光四射的时候,我就坐在窗前,放声朗读课文,一遍,两遍,三遍……毫不厌倦。

   啊!

语文书,我该怎么感谢你呢?

你像一位亲切而耐心的知识老人,从拼音“ɑ、o、e”起,到深奥的古诗,都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讲解;你把我们带到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使我们认识了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你带我们与标点符号交朋友,让我们熟悉它们的用法……

   岁月在流逝,转眼就过了5个春秋,你也源源不断地把知识送给了我们,使我懂得怎样看书,怎样作文。

当我提笔写这篇文章时,不禁心潮起伏,说不完对你的感谢!

   啊,我爱的语文书,我全心爱着的语文书!

(1)短文中第2、3、4自然段的内容是        。

(   )

A. 具体写“我”爱语文课本。

      

B. 具体写语文课本的作用。

      

C. 写“我”与语文课本的相处。

(2)结合下列的解释和短文内容,选择合适的成语填空。

A.源源不断    B.小巧玲珑    C.津津有味    D.目不转睛    E.迫不及待

形容器物的小而精巧。

(   )

形容连续不断。

(   )

每学期我一拿到新书就想看的心情叫(   )

上语文课时我的神情可以概括成(   )

每天清晨我一遍遍朗读课文时的神态可以用(   )来形容。

(3)文中描写语文书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

(4)本文的写法是(   )

A. 借物抒情。

                               B. 借物喻理。

                               C. 借物喻人。

【答案】

(1)A

(2)B;A;E;D;’C

(3)你像一位亲切而耐心的知识老人,从拼音“ɑ、o、e”起,到深奥的古诗,都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讲解;你把我们带到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使我们认识了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你带我们与标点符号交朋友,让我们熟悉它们的用法……

(4)A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A

(2)B;A;E;D;C

(3)你像一位亲切而耐心的知识老人,从拼音“ɑ、o、e”起,到深奥的古诗,都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讲解;你把我们带到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使我们认识了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你带我们与标点符号交朋友,让我们熟悉它们的用法……

(4)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柱山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那里山高石奇,云蒸雾绕,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天柱山的山峰很高,我们在天柱山的眼中,不过是一群蚂蚁罢了。

天柱山最好玩的是它的奇石,这里的石头很奇特:

有的白白的,像雪;有的细细的,像针;有的圆圆的,像球;还有的像老虎,像飞鸟,像巨树,像象鼻……远远地看,绿树和石头给大山披上了白绿交加的外衣。

这里最有名的霹雳石,它本是一块好端端的大石头,经过风吹日晒,日积月累(lěi lèi),就形成了一个大裂缝,像被雷劈过一样。

   天柱山的雾很大,进了山仿佛就进入了仙境。

在山脚时,天很蓝,像海;云很白,像棉花糖。

但到了山顶,远处的山峰看不见了,近处也若隐若现,像在和我们捉迷藏(zàng cáng)。

我们置身于云雾之中,飘飘欲仙。

那些隐约可见的松树,它们舒展着美妙的身姿,伸着双手,像是要拥抱我们一样。

   难怪大诗人李白赞美天柱山“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天柱山真是个美丽神奇的地方啊!

(1)选出文中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日积月累________(lěi lèi)    捉迷藏________(zàng cáng)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四字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名声远扬到国内外。

________

②形容隐隐约约。

________

(3)“有的白白的,像雪;有的细细的,像针;有的圆圆的,像球;还有的像老虎,像飞鸟,像巨树,像象鼻……”这一句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   )

A. 比喻和拟人                               B. 拟人和排比                               C. 比喻和排比

(4)用横线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5)本文先写天柱山是________的旅游胜地,然后写天柱山的________很________。

天柱山的________很________,最后又说天柱山真是个________的地方。

这是一种________的结构。

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

(6)关于“但到了山顶,远处的山峰看不见了,近处也若隐若现,像在和我们捉迷藏”这句话。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借助若隐若现的山来表现天柱山的雾很大。

B. 这里写山和雾没有关系,只是作者看到了而已。

(7)试着写出“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的意思。

提示:

想想本文描写了天柱山的哪些景物,它们有哪些特点。

天柱山有奇特的________和奇特的________,二者相映成趣,秀色无边。

【答案】

(1)lěi;cáng

(2)驰名中外;若隐若现

(3)C

(4)天柱山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那里山高石奇,云蒸雾绕,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5)驰名中外;山峰;高;雾;大;美丽神奇;B

(6)A

(7)山峰;云雾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多音字读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短文中了。

(3)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

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

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4)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5)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7)理解句子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故答案为:

(1)lěi、cáng

(2)驰名中外、若隐若现

(3)C

(4)天柱山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那里山高石奇,云蒸雾绕,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5)驰名中外、山峰、高、雾、大、美丽神奇、B

(6)A

(7)山峰、云雾

【点评】

(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5)这道题是短课文内容填空。

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6)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7)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你悄悄走来,默默无声。

你向人们展示出一幅绚丽的美景,你给人们带来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你悄悄走来,走进花园。

霎时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菊花开了。

它们有的把波浪似的金发披在肩上,有的把美丽的长裙系在腰上,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你悄悄走来,走进田间。

秋风过处,五谷飘香。

那一片片庄稼,远看,好似翻滚的千层波浪;近看,稻谷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

这时候,地里的人可忙了,到处笑语欢歌,机声和鸣。

   你悄悄走来,走进果园。

看,树上硕果累累,小灯笼似的柿子,玛瑙似的山楂,葫芦似的鸭梨,珍珠似的葡萄……红扑扑、黄澄澄、紫莹莹……好可爱啊!

大大小小,五光十色,数不胜数。

孩子们在园中嬉戏,他们爬上树去,摘一颗果子,咬一口,甜丝丝、脆生生、酸溜溜……

   你悄悄走来,走上山坡,带去了一件黄衣裳,一件红衣裳。

瞧这边的山上,黄花遍地,远远地与稻田相接,像镀上了一层金色。

瞧那边的山上,霜叶如醉,遮盖了半个天际,红得像火焰在燃烧。

这一红一黄,时分时合,给人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我迷恋你啊,秋!

我赞美你啊,秋!

你是美丽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1)结合短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美不胜收:

________。

②天际:

________。

(2)本文是按先________,再________,最后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

其中,第2至5自然段又是按________转移,即由花园到田间,到果园,到山坡的顺序叙述的。

(3)给下面的句子选择修辞手法。

(填序号)

①比喻   ②夸张   ③拟人

Ⅰ稻谷笑弯了腰。

________

Ⅱ那一片片庄稼,远看,好似翻滚的千层波浪。

________

(4)用横线画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5)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2)总写;分写;总写;地点

(3)③;①

(4)你向人们展示出一幅绚丽的美景,你给人们带来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你是美丽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5)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收获的喜悦之情。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主关键词语即可。

(3)Ⅰ把“稻谷”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Ⅱ把“一片片庄稼”比作“翻滚的千层波浪”是比喻。

(4)考查照应句。

解题思路引导:

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5)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2)总写、分写、总写、地点

(3)Ⅰ③;Ⅱ①

(4)你向人们展示出一幅绚丽的美景,你给人们带来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你是美丽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5)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收获的喜悦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3)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要求会判断,写作时会运用。

(5)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8.课内阅读。

   “等等,老屋!

”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二十一天,行吗?

主人想拿走我的蛋,可是我想孵小鸡。

我找不到一个安心孵蛋的地方。

   老屋低头看看,墙壁吱吱呀呀地响:

“哦,是老母鸡啊。

好吧,我就再站二十一天。

二十一天后,老母鸡从破窗户里走了出来,九只小鸡从门板下面叽叽叫着钻了出来:

“叽叽,谢谢!

   老屋说:

“再见!

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1)这是老屋第________次做好事。

(2)老母鸡提出了什么要求?

请你在选文中写出相关句子。

(3)老屋有没有答应老母鸡的请求?

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

(1)二

(2)“等等,老屋!

”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二十一天,行吗?

主人想拿走我的蛋,可是我想孵小鸡。

我找不到一个安心孵蛋的地方。

(3)老屋答应了老母鸡的请求。

这说明老屋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解析】【分析】

(1)、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二

(2)“等等,老屋!

”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二十一天,行吗?

主人想拿走我的蛋,可是我想孵小鸡。

我找不到一个安心孵蛋的地方。

(3)老屋答应了老母鸡的请求。

这说明老屋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点评】

(1)、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牛肚子里旅行(节选)

   “那让我先藏(zàng cáng),你来找。

”红头说。

   “好吧!

”青头说完,转过身子闭上眼睛。

   红头向周围看了看,悄悄地躲在一个草堆里不作声了。

   _____藏好了吗_____青头大声问_____

   红头不说话,只露两只眼睛偷偷地看。

它心想:

我要是一答________(dā dá)应,就会被青头发现。

(1)选择划线字正确的读音。

藏________(zàng cáng)   答________(dā dá)应

(2)给画线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________藏好了吗________青头大声问________

(3)红头躲进草堆不作声的原因是(   )

A. 怕被老黄牛发现。

                    

B. 怕被青头发现。

                    

C. 怕被其他蟋蟀发现。

(4)概括这个片段的主要内容(   )

A. 红头躲在草堆里不作声。

              

B. 青头在找红头。

              

C. 青头和红头在玩捉迷藏。

【答案】

(1)cáng;dā

(2)“;?

”;。

(3)B

(4)C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cáng、dā

(2)“?

”。

(3)B

(4)C

【点评】

(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