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二轮复习 模块检测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0163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二轮复习 模块检测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二轮复习 模块检测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二轮复习 模块检测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二轮复习 模块检测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二轮复习 模块检测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二轮复习 模块检测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docx

《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二轮复习 模块检测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二轮复习 模块检测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二轮复习 模块检测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docx

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二轮复习模块检测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模块检测(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本卷共4页)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5·滨州模拟)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直接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

A.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体制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C.经济大危机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经济“滞胀”与新经济政策

2.(2015·济南模拟)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

“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C.西方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建设成就形成反差

D.斯大林体制建立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促成当时西方“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五年计划使人民富裕

B.自由经济模式的弊端无法克服

C.急于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

D.计划经济是医治经济危机良方

4.(2015·德州模拟)“当千百万人面临饥饿的时候,反而减少粮食的生产。

这个想法,在人道主义者们看来几乎等于是神经错乱。

”这段文字评价的是(  )

A.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措施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5.(2015·威海模拟)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苏联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产值超过美国

B.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导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

C.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两国经济此消彼长

D.经济多极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

6.(2015·泉州质检)右图为英国政府印发的海报,画面上妇女身上的文字为“一个欧洲”,这个妇女站在两个高跷上,高跷上写着“马歇尔计划”,上方葡萄下的文字意为“更好的生活水准”。

由此说明(  )

A.英国希望欧洲各国共同抵制美国政策

B.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经济恢复的重要性

C.英国倡议西欧国家与美国共同遏制苏联

D.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英国的阴谋

7.(2015·昆明检测)1952年,斯大林提出“两个平行而对立的世界市场”,他把世界市场划分为社会主义市场和资本主义市场两个平行而对立的市场,并认为在资本主义总危机日益加深的趋势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将日益狭小和萎缩。

该理论(  )

A.推动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B.加快了社会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有利于苏联冲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

D.使经济领域具有了强烈的冷战色彩

8.(2015·新余二模)英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说:

“国家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所拥有的巨大力量,最终是要移交给超国家的全球性机构的。

从‘联邦的世界’走向‘世界的联邦’,理所当然,势在必行。

”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A.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客观存在

B.全球经济一体化利与弊并存

C.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

D.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9.(2015·珠海质检)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

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

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世界形势由稳定和平到紧张动荡

10.(2015·泉州质检)下表为某国际经济组织2002年对中国援助的概况。

该组织是(  )

援助战略

主题展开

农村/农村社会向城镇/工业社会转型

解决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问题

中国环境技术援助

推动环境的可持续性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改变商业环境以推动市场经济转型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1.(2015·滨州模拟)《经济学家》周刊不仅把某两个国际组织比作“共享诸多内脏器官却有不同头部的连体双胞胎”,而且更称其中的一个组织为“美国和25个小矮人”。

这两个国际组织是(  )

A.欧洲联盟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与亚太经合组织

D.北美自由贸易区与关贸总协定

12.(2015·湖北八校联考)阅读表格:

极端全球主义者

新在

何处

突出

特征

国家政府

的权力

历史

轨迹

总的

观点

全球

时代

全球资本主义、全球治理、全球公民社会

衰落或

者削弱

全球

文明

民族国家的终结

请判断以下四种观点哪种属于极端全球主义者(  )

A.“国家主权今天正在被经济国际化或者全球治理削弱。

B.“传统的民族国家已经成了全球经济中不和谐的甚至不可能继续存在的活动单位。

C.“当代全球化正在重组或者重新调整国家政府的权力、功能以及权威。

D.“国际秩序以及国际团结总会成为那些感到强大得足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国家的口号。

13.有学者对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每年数百个讨论的议题进行统计发现,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1945~1948年每年只有4~5个,而1949年便陡然增加到70个。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政局变化     B.冷战重心东移

C.朝鲜半岛分裂D.意识形态相同

14.(2015·茂名二模)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

这段日记记载的事件是(  )

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

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做主席,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5.(2015·临沂模拟)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中国对外贸易示意图。

该图主要反映出中国(  )

A.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断绝了关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认可

C.受西方遏制而实行“一边倒”政策

D.对国际贸易缺乏协调和合作

16.(2015·长春质检)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这种做法在本质上(  )

A.标志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B.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C.切断了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联系

D.杜绝了贱买贵卖的剥削方式

17.(2015·北京市丰台区检测)1955年,周恩来在某一国际会议中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这一会议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当时的中国(  )

A.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确立

B.文化领域提出“双百”方针

C.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D.三大政治制度正式确立

18.《光明日报》1958年8月4日报道:

1958年7月14日到18日,刘少奇到山东寿张县视察,听说台前社亩产将达3万至5万斤的玉米,3万至5万斤的谷子,30万斤地瓜和宏伟社亩产15000斤籽棉的丰产后,赞扬他们说:

“你们压倒了科学家,他们没敢想的,你们做到了,这是个革命。

”这反映出(  )

A.农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B.“共产风”刮向山东

C.浮夸现象十分盛行D.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19.(2015·山东省实验中学二模)以下可能属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拨乱反正时期言论的是(  )

A.“要大鸣大放,大辩论”

B.“革命有理,造反无罪”

C.“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D.支持高等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20.(2015·宜昌模拟)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我国农业产量迅速增加。

而在1953年我国从个体生产变成集体生产时,农业生产率也快速增长。

这是因为二者都(  )

A.进行了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调整

B.建立在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

C.满足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D.顺应了当时国际经济发展潮流

21.(2015·江苏三市三模)2009年全国人大为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发文:

“30年来,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为追求祖国和平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提出一系列重要政策……两岸政党领导的频繁接触,充分证明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

”其中,“良好势头”主要包括(  )

①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 ②“九二共识”的达成

③“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④两地“三通”的实现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2.(2015·南昌调研)1999年10月1日,走过半个世纪光辉历程的新中国,迎来了她50周年的庆典。

下列对新中国50年所实现的历史性跨越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B.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C.20世纪60年代初的“八字方针”,彻底纠正了经济建设中的“左”的错误

D.市场经济的建立,实现了由传统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23.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认为下列各组数字中,能正确反映1952年、1956年、1978年、1992年和2004年5个不同年份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的一组是(  )

选项

1952年

1956年

1978年

1992年

2005年

A

49.7

99.1

86.4

92.9

21.3

B

21.3

92.9

99.1

86.4

49.7

C

49.7

21.3

92.9

99.1

86.4

D

21.3

49.7

86.4

92.9

99.1

24.(2015·淮北一模)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搁置分歧,共同繁荣B.独立自主,主权至上

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

25.“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

这两次思想解放分别是指(  )

A.否定“文化大革命”和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

B.纠正“左”倾错误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破除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崇拜

D.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2015·广州模拟)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

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

——《东方杂志》(1933年)

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东方杂志》(1934年)

材料二 1945年4月,罗斯福总统逝世,重庆各界举行各种悼念活动。

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也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指出“他(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概念被写入高中历史教科书。

此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的学习主题之一。

——据杨梅《“时空”坐标中的罗斯福新政》

(1)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多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4分)

 

(2)有学者认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更为客观、全面。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分)

 

(3)阅读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1982年以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学习主题的原因有哪些?

(8分)

 

27.(2015·宝鸡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并不一致(英国是19世纪上半期掀起工业化浪潮,美国则在19世纪末开始工业化),但是,两者工业化的动力机制具有类似性,都是依靠市场方式自发推进工业发展,是在经济系统内实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变的。

戈尔巴乔夫仍然认为,斯大林时期实行的不依赖外国贷款和不等待靠发展轻工业为依托的重工业发展战略,是当时条件下的唯一可能的道路,“这是一个创举,它把群众的革命热情当作经济发展的合力”,“工业化一下子把国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这是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功勋”。

材料二 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

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

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世界历史纪录片演说词》

材料三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从工业化动力和工业化道路两方面总结英美工业化模式与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不同。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苏联客观上带来了什么?

(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

并分析中苏问题的共同原因。

(4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

(6分)

 

28.(2015·临沂模拟)义利之争始终是一个困扰人类的命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之辨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

“叟!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西哲之议

亚当·斯密曾经设想,上帝创造世界和钟表师傅制造钟表一样,在人类心灵上设计和制造了如钟表的齿轮一样的利己心。

钟表一经造好便自行运转,上帝——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导着市场经济中那出于私念的利己心的谋利活动,从事最能赚钱的工作,把自己的资本投向最能谋利的地方、行业,而这些地方、行业又正是最需要资金的。

这样,就在客观上满足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达到了他原非出于本意所要达到的目的,从而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社会利益的增长。

——段治乾《市场经济的制度伦理探析》

材料三 伟人之论

邓小平义利学说主张真正将义与利结合起来,实现辩证的有机统一。

它强调义利合一并不是义利的绝对同一,或简单地把义视为利或把利视为义,而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使道义与功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功利的追求置于道义的牵制与规约之下,使道义的讲求为社会和人们带来更大的社会功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义与功利本质上是合一的。

——王泽应《邓小平义利学说探论》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的义利观,并谈谈你对“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理解。

(5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中亚当·斯密的观点。

(6分)

 

(3)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的义利观并分析其意义。

(5分)

 

答案

1.选C 罗斯福新政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不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A、B两项错误;经济大危机证明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很大缺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由国家主导但是最终被迫放弃,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属于国家干预经济且运行良好,故D项错误。

2.选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于1921年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于1924年被废除,时间不符,故A、B两项错误;1934年的资本主义世界遭受到经济危机的巨大打击,呈现出一片萧条,与之相对比苏联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故C项正确;斯大林体制建立的时间是1936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选C 苏联五年计划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限,故A项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成就表明,自由经济模式的弊端是可以克服的,故B项错误;当时西方国家正遭受大危机的困扰,自由市场调节的失灵使得西方“态度转变”,关注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故C项正确;计划经济有其弊端,不是医治经济危机的良方,故D项错误。

4.选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减少粮食产量,跟材料“减少粮食的生产”不符,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期间,为了缓解生产相对过剩,他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是改进农业领导、减轻集体农庄义务交售的任务、削减自留地的征税、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开垦荒地、种植玉米运动等,没有涉及农业减产,故C项错误;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对生产关系的改革,其内容没有涉及减少粮食生产,故D项错误。

5.选C 美国经济经历了增速变缓到增速变快的变化,这是由于美国采取减少国家干预的结果,苏联经济增速则不断变缓,这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日益停顿有关,故选C项。

6.选B 英国希望欧洲各国共同抵制美国政策与题干材料不符,并且二战后英国追随美国,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一个欧洲”“更好的生活水准”可知当时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英国与漫画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7.选D 苏联计划经济开始于192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形成世界规模的市场,故B项错误;从“两个平行而对立的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将日益狭小和萎缩”可知,材料中没有体现帝国主义经济封锁苏联,故C项错误;从“他把世界市场划分为社会主义市场和资本主义市场两个平行而对立的市场”,可知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的冷战色彩,故D项正确。

8.选D “国家”“超国家”属于政治方面,故A、B两项错误;“最终是要移交给超国家的全球性机构……走向‘世界的联邦’,理所当然,势在必行”,这不仅仅是“合作”,而是政治一体化,故C项错误,D项正确。

9.选C 材料所给中心词没有体现出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故A项错误;杜鲁门主义与经济全球化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故B项错误;杜鲁门主义体现了两极格局,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和中国振兴体现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苏联解体体现了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与稳定和平无关,故D项错误。

10.选A 据材料中的援助战略主要是推动基础建设和环境等长期发展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世界银行的宗旨是促进国家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A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稳定汇率,提供短期贷款帮助一个地区度过短期的债务危机或财政危机,故B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是要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纠纷,而不是援助各成员,故C项错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主要成员相互磋商协调,并没有具体的援助使命,故D项错误。

11.选A 从“共享诸多内脏器官却有不同头部的连体双胞胎”可知,这两个国际组织有相同的国家成员,但不是相同的领域,欧洲联盟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大多是欧洲国家,但欧洲联盟是区域经济政治组织,北约是国际军事集团组织,受控于美国,故A项正确。

12.选B 题干材料提及极端全球主义者导致国家政府权力的衰落或者削弱,并没有提及国家主权的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极端全球主义者总的观点是民族国家的终结,即强调传统民族国家在全球时代没有存在的必要,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极端全球主义者导致国家政府权力的衰落或者削弱,并没有涉及国家政府的功能和权威,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有关国际秩序和国际团结的内容,故D项错误。

13.选A 1945~1948年中国处在国民党统治之下,1949年中国共产党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建立了新中国,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也就增多,故A项正确。

14.选B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共两党及民主党派就抗战胜利后为和平建国而召开的会议,没有涉及定都问题,故A项错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是为新中国成立而进行的组织筹备会议,其主要内容为定都北京、确立国家性质等,故B项正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也不涉及定都,故C、D两项错误。

15.选C 柱状图中体现出了对西方贸易额,不能说明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断绝了关系,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是在1953年,与图表1950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对苏联贸易额占据主导,主要是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结果,故C项正确;对国际贸易缺乏协调和合作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6.选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建立生产合作社,生产资料由私有变为公有,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年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故B项错误;从“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可知限制了市场的作用,导致农民和市场分离,故C项正确;D项是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作用,但不能体现其本质,故D项错误。

17.选D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开始确立,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6年,文化领域提出“双百”方针,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三大政治制度正式确立,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18.选C 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的“左”倾错误,《光明日报》的报道是当时浮夸风的表现,故C项正确。

19.选C “要大鸣大放,大辩论”兴起于1957年的整风和反右派运动中,在“文化大革命”中泛滥,直至1980年被废除,实际上是离开法制轨道的民主形式,与拨乱反正宗旨相悖,故A项错误;“革命有理,造反无罪”也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口号,是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低下,“文化大革命”之后,重新确认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作用,故C项正确;“工农兵学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产物,不符合题干设问,故D项错误。

20.选C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未对生产关系进行根本性调整,依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故A项错误;1978年中国的经济并未从“文化大革命”中恢复发展,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3年的改造集中了农民的力量,都满足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故C项正确;1953年的改造与当时的国际经济发展潮流无关,故D项错误。

21.选B ①是在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中正式提出,与题中“两岸政党领导的频繁接触,充分证明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不符,故①错误;②③④都是在《告台湾同胞书》后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事件,B项符合题意。

22.选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