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0139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0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2021年真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

1.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是指在既定收人和各种商品价格的限制下选购一定数量的各种商品,以达到最满意的程度,称为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

1、自然垄断

自然垄断是经济学中一个传统概念。

早期的自然垄断概念与资源条件的集中有关,主要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

在现代这种情况引起的垄断已不多见。

而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垄断则与规模经济紧密相连,指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者更多的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者劳务,如果相关产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

  对于自然垄断的判断标准:

  第一,该行业现成的市场结构为只有一个或者几个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卖者。

换句话讲,就是该行业的现行市场为垄断或者寡头的不完全竞争市场。

  第二,形成上述市场结构的主要根源在于经济效率的优先考虑。

  第三,一个国家的法律对之必须持肯定的态度,包括明示和默示的肯定。

通过与上述所例的标准对照,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主要集中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如供水、供电、煤气、热力供应、电信、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城市交通、海港、水运和机场)、环境卫生设施和排污系统、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系统等。

2、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

就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资本家为了追逐高利润率以及资本在部门之间的转移流动,导致价格和价值偏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它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各部门利润率水平,二是利润率不同的各部门的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小。

不能把平均利润率看作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简单的和绝对的平均。

平均利润率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总的趋势。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平均利润率是由全社会各个产业部门不同的个别利润率,在竞争规律作用下,趋向平均化而形成的。

3、库兹涅茨曲线

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curve),又称倒U曲线(invertedUcurve)、库兹涅茨倒U字形曲线假说。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于1955年所提出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

如果用横轴表示经济发展的某些指标(通常为人均产值),纵轴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则这一假说所揭示的关系呈倒U字形,因而被命名为库兹涅茨倒U字假说,又称库兹涅茨曲线。

?

库兹涅茨在说明这一倒U字形时,设想了一个将收入分配部门划分为农业、非农业两个部门的模型。

在此情况下,各部门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变化可以由如下三个因素的变化来说明。

这三个因素是:

按部门划分的个体数的比率;部门之间收入的差别;部门内部各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

库兹涅茨推断这三个要素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起下述作用: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不平等程度较高的非农业部门的比率加大,整个分配趋于不平等;一旦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由于非农业部门的比率居于支配地位,比率变化所起的作用将缩小,部门之间的收入差别将缩小,使不平等程度提高的重要因素财产收入所占的比率将降低,以及以收入再分配为主旨的各项政策将被采用等等,各部门内部的分配将趋于平等,总的来说分配将趋于平等。

二、简答

1、简述帕累托最优的交换与生产条件?

为什么必须具备这一条件才能实现交换与生产的一般均衡?

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被称为帕累托最优条件。

它包括交换的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以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交换最优条件即任意两种商品X、Y的边际替代率(MRSXY)对于每一个参加交易的人来说都是相同的。

  生产最优条件即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对于使用这两种要素而生产的商品来说都是相等的。

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即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2、简述影响规模效益递增和规模效益递减的原因

规模收益递增指的是:

如果所有投入品的数量都以相同的百分数增加,并导致产量增加的百分数大于该百分数,就是规模收益递增的。

  增加生产规模,会使规模收益递增。

这是因为有以下因素在起作用。

  

(1)工人可以专业化。

在小企业中,一个工人可能要做好几种作业;在大企业中工人多,就可以分工分得更细,实行专业化。

这样就有利于工人提高技术熟练程度,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2)可以使用专门化的设备和较先进的技术。

小企业因为产量少,只能采用通用设备。

大企业实行大量生产,有利于采用专用设备和较先进的技术。

  (3)大设备单位能力的制造和运转费用通常比小设备要低。

例如,大高炉比小高炉、大型电机比小型电机单位能力的制造成本和运转成本要低。

  (4)生产要素具有不可分割性。

例如,一座1000吨的高炉,由于不可分割,除非产量达到1000吨,否则就不能充分利用。

  (5)其他因素。

如大规模生产便于实行联合化和多种经营;便于实行大量销售和大量采购(可以节省购、销费用)

 规模收益递减指的是:

如果所有投入品的数量都以相同的百分数增加,并导致产量增加的百分数小于该百分数,就是规模收益递减的。

 导致规模收益递减的因素主要是管理问题。

企业规模越大,对企业各方面业务进行协调的难度也会越大。

许多专家认为,由于高级经理人员很少接触基层,中间环节太多,就必然会造成文牍主义和官僚主义,使管理效率大大降低,这就促使规模收益递减。

  出现规模收益递减的主要原因:

企业生产规模扩大降低了生产效率:

  

(1)规模扩大后,企业内部合理分工被破坏,生产难以协调;

  

(2)管理阶层的增加;

  (3)产品销售规模庞大、环节加长;

  (4)获得企业决策的各种信息困难。

3、简述影响长期经济增长和长期总供给的因素

(1) 一个社会的长期经济增长,常常受总供给方面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概括地说,它主要取决于:

生产要素的投人数量;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

由于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资本,因此,劳动和资本常常被看作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的生产要素。

如果其他条件是一定的,那么一个经济社会投入的劳动数量和资本数量越多,产出就越多,经济增长就越快。

劳动的数量取决于劳动者的人数和劳动时间,在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人口的增长。

资本的数量则主要取决于资本积累,包括资本积累的规模和资本积累的速度,也包括引进外资的数量。

  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而且与生产要素效率的高低相关。

如果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不变,那么生产要素的效率越高,总产出的增长就越快;反之,生产要素的效率越低,总产出的增长就越慢。

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物质资本形态存在的机器设备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结合方式的改进。

影响生产要素效率高低的因素主要包括:

①技术进步。

即指通过技术革新、改造、新技术的应用、技术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来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

②知识的积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

知识的积累是指可以用于生产过程的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的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是指通过正规的或非正规的教育而掌握了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源的增加。

③制度创新。

通常是指对现存的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例如政治组织、经济组织、税收制度、教育制度、经济体制等等以及对现存的企业制度的变革。

(2)影响长期总供给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自然人和人为的灾祸。

第二,技术变动。

第三,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的变动。

第四,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

4、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因素有哪些?

资本的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1)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

  其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预付资本中的比重既定时,总周转速度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周转快,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就越慢。

从公式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一年内周转速度越快,分子就越大,计算出来的结果总周转次数就越多。

  其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既定是时,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因为固定资本周转慢,流动资本周转快,所以,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总周转就越快;反之,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则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就会越慢。

当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不是可以随意改变的,多少固定资本配多少流动资本,是由产品性质和技术条件决定的。

保持合理的比例,资本总周转才能快起来,比例不合理,不是固定资本闲置,就是流动资本积压和浪费,这都会延缓资本总周转速度。

(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①影响年剩余价值量。

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即年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

\

②影响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则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5、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是一条对传统工业化予以扬弃的道路,即对传统工业化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道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工业化步伐虽然突飞猛进,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度工业化水平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

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实现工业化目标。

这不仅是我们实现工业化的捷径,也是必由之路。

和传统工业化相比,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有如下一些新的特征:

  

(1)开放性。

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充分抓住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以实现工业化的快速、高效推进。

  

(2)跨越性。

在工业化中引入信息化,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及精髓。

在工业化进程中引入信息化,不仅大大丰富了工业化的内容,而且势必改变传统经济的商业模式,推动业务流程重组、生产要素重组,进而推动传统经济的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化的性质。

这也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抓住后起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

  (3)整体性。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下提出的,不是哪一方面的单兵突进,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协同性推进,以避免产生新的结构失衡,保持经济实现一个长达20年左右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融工业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知识经济为一体的发展道路,是追求科技创新、农村城市化、高速增长、充分就业、劳动和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全面发展途径,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核心所在。

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把工业发展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把速度同质量、效益、结构等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使我国工业真正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把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消费需求能力的提高协调统一起来,把工业增长建立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把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同实现充分就业协调统一起来,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当前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衔接统一起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使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走文明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4)特色性。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充分考虑到我国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突出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我国新世纪将要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区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反映时代特征,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6、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中国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在变革目标上:

中国选择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俄罗斯等东欧国家选择的是西方式的市场经济.

其二,在变革路径上,中国选择的是渐进式的改革之路;俄罗斯等东欧国家选择的是"休克式"的激进变革之路.实践表明:

中国路径是一条社会震动小符合国情的成功之路,俄罗斯等东欧国家选择的是社会付出无可挽回代价的难见光明的路.

中国渐进式的发展路径具有两个鲜明特色:

一是在改革推进上由易到难,包括在改革重心上,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再逐步转向城市;在所有制变革上,首先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再逐步变革国有经济的具体体制和机制;先改革商业流通体制,再逐步深入到财政,金融,税收,投资,人事等体制.二是在开放区域及领域上由点到面,由单一到多方位,如对外开放区域先在沿海四个特区试点,再扩大到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再逐步深入到整个沿海和中西部;开放领域则经历了从贸易到投资,再到经济技术,金融等领域逐步深化的过程.

其三在产业发展路径上,选择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跨越式发展路径后起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如何走?

世界上有几种不同的模式:

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

工业化按照轻工业一一→重化工业一一→信息化

三、论述

1、阐述需求管理政策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要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政策,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率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即采取扩张性(膨胀性)财政政策。

当总需求过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支出以抑制总需求,即紧缩性财政政策。

政府应该审时度势,逆经济风向行事,斟酌使用扩张的或紧缩的财政政策。

这样一套经济政策就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于实际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限制因素的制约了需求管理作用的发挥。

首要的制约作用是时滞。

政府认识总需求的变化,制定政策以及政策发挥作用,都需要时间。

其次是不确定性。

实行财政政策,政府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不确定性:

一是乘数大小难以准确地确定;二是从制定政策开始到实现预定目标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而导致最初的决策失误。

最后,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也可能导致需求管理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

需求管理政策的局限性:

(1)需求管理并不很成功,旨在稳定的经济的政策使得经济波动更为频繁;

  

(2)长期增长率并不高,人们认为这是政府只注重短期需求管理的结果;

  (3)持续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恶化使得政府不得不采取货币贬值政策;

  (4)菲得普斯曲线表明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不复存在,代替它的是高失业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账”局面。

2、论我国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历程

历程:

包产到户发改革先声

  从1978年12月起,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为标志,在整个农村掀起了农村体制改革的浪潮,也就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到1983年底,全国包产到户的覆盖面达到95%。

在农村改革的同时,城市里的工商企业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试点,也就是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这一时期的改革总体上还没有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

  1984年10月,在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是计划经济,而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在此期间,中国民营经济也同步发展起来,农村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出现了一批乡镇企业;从1980年12月浙江温州出现全国第一个工商个体户开始,私营经济迅速发展;1984年,飞乐音响成为全国首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制公司,我国股份制改革试点正式开始,1987年9月,我国首家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在深圳成立。

1990年至1991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初步形成。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

  1992年的春天,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谈话,在这一讲话精神推动下,中共十四大改变了过去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法,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使改革掀起了新一轮高潮。

国家连续出台了有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医疗住房改革,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2002年10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先后完成了股份制改造。

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非国有经济的比重从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的18.1%提高到2006年的59.3%。

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定型。

中国经济持续近30年的高速发展,证明国有经济领域的改革以及培育、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仍然是未来改革的方向。

4、需求曲线和恩格尔曲线是如何推导的?

(1)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由消费者的价格一消费曲线可以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分析图中价格一消费曲线PCC上的三个均衡点E1、E2和E3可以看出,在每一个均衡点上,都存在着商品1的价格与商品l的需求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这就是:

在均衡点E1,商品1的价格为P0,则商品1的需求量为X0。

在均衡点E2,商品1的价格由P0下降为P1,则商品l的需求量由X0增加为Xl。

在均衡点E3,商品1的价格由P0上升为P2,则商品1的需求量由X0减少为X2。

根据商品1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把每一个P1数值和相应的均衡点上的X1数值绘制在商品的价格一数量坐标图上,便可以得到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以横轴OX代表X商品量,纵轴OP代表价格,它可以用一个固定的货币收入除以X的最大购买量表示。

当X的价格为P1时,全部收入购买OA数量的X,最优消费量为OX0;价格为P2时,最优消费量为OX1。

  序数效用论者所推导的需求曲线与基数效用论者所推导的需求曲线具有相同的特征。

序数效用论的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表示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

从序数效用论者对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

需求曲线上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商品需求量都是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需求量。

(2)恩格尔曲线反映的是所购买的一种商品的均衡数量与消费者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是一条表示在不同所得水准下,对于某一商品需求量之关系的曲线。

它是以19世纪德国的统计学家恩格尔的名字命名的。

  将横轴X商品的消费量X1、X2、X3延伸到下图的横轴,而下图的纵轴以预算线的I1、I2、I3所得水准标示,在I1的所得水准下,消费X1数量的的X商品,而在I2所得下消费X2数量的X商品,....。

将A'B'C'各点连接起来,就是X商品的恩格尔曲线。

在此我们为了说明起见,所以在导出恩格尔曲线的过程中,将所得置于纵轴,而将商品需求量置于横轴,但是一般习惯的用法刚好相反,所得在横轴,而商品需求量在纵轴。

2、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同时处于竞争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的厂商称为完全竞争厂商。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

(1)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边际产品价值

式中,

分别为厂商的总收益、产量和产品价格。

在上述公式中,

是既定常数。

在产品市场理论中,收益是产量的函数,因此,收益可以对产量求导。

收益对产量的导数我们知道就是所谓的边际收益

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这个边际收益就等于产品的价格。

为了求得要素的边际收益,必须要以要素为自变量求导数。

这个导数为

式中,第一个因子

就是以前讨论过的边际产品,即:

它表示增加使用一个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通常把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叫做边际产品价值,并用

表示。

于是有:

(2)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要素价格

本书第五章成本仅被看成是产量的函数:

但是,由于产量本身又取决于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数量,故成本也可以直接表示为生产要素的函数。

若设使用的劳动要素的价格即工资为

,则使用要素的成本可以表示为:

即成本等于要素价格和要素数量的成积。

由于要素价格为既定常数,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即成本函数对要素的导数恰好为劳动价格。

它表示完全竞争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成本。

(3)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原则

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这个一般原则在要素使用问题上的具体化,他可以简单描述为:

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相应的边际收益相等。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可以表示为:

或者

在上述原则或条件被满足时,完全竞争厂商达到了利润最大化,此时使用的要素数量是最优要素数量。

3.股份制公司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股份制存在于一定社会经济制度中,反映商品经济和市场条件下的社会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要求。

这些一般规律和要求,不以具体的社会经济性质为转移,而是同社会化大生产和发达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性质和需求相适应,也是由股份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因而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并发挥其一般作用。

所谓股份制,就是利用股份公司的形式筹集社会闲散资金,调节社会资源分配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制度。

典型的股份制企业,实行的是所有权和经营权,职能、机构分离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股份制也叫股份制经济或股份经济。

它是按一定法规程序,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建立法人企业,实行社会占有联合使用,从事生产经营,并按投资入股份额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分配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和财产制度或社会经济组织形式。

从广义上说,凡是把不同所有者的各种不同份额的资本(资金)集中起来,进行联合生产经营,并按着投入资本(资金)额,参与利益分配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都可以成为股份制经济。

从狭义上说,股份制经济是指通过发行股票按股份筹集资本(资金),建立股份公司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组织形式。

股份制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从萌芽开始,大致经历了原始股份制、近代股份制、现代股份制三个阶段。

在人类社会生产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股份经济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形式,虽然产生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形成和广泛发展于资本主义自由上升时期,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度的时期,就已成为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组织形式。

而今,它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组织形式。

 

近代意义上的股份制,是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在17世纪形成并成长起来的。

最早的资本主义股份公司正是那些在资本积累时期的海外掠夺性贸易中出现的。

英国、荷兰、法国、丹麦、葡萄牙等国,出于殖民扩张、对外贸易、资本原始积累,建立一批由政府特许的具有垄断特权的贸易公司。

如1600年英国成立的东印度公司,1602年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英国的阿非利公司、哈得逊公司等。

18到19世纪,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和信用制度的发展,出现了通过发行股票而集资经营的股份公司。

这种由许多资本家投资入股联合经营的资本主义企业,是股份制成熟的形式。

到19世纪后半期,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欧美、日本等国都普遍采用了股份制经济。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过度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额在不断增加,资本家采取发行股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