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0077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念刘和珍君》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记念刘和珍君》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记念刘和珍君》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记念刘和珍君》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记念刘和珍君》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念刘和珍君》 3.docx

《《记念刘和珍君》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念刘和珍君》 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念刘和珍君》 3.docx

《记念刘和珍君》3

《记念刘和珍君》3

教学要求: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拟用三课时。

    第一课时:

背景 朗诵 线索 

    第二课时:

细理思路和语言(一、二大部分) 

    第三课时:

细理思路和语言(三、四大部分) 

第一课时:

背景 朗诵 线索

一、背景介绍

(详见参考66面,学生有练习册17面的“课文补注”)只板书提示:

3.18(惨案)──3.25(追悼会)──4.1(成文) 

              └────────两星期───────┘ 

二、这篇文章感情浓烈,文辞精警,熟诵之,将受益匪浅!

  

    请听本人灌制的录音朗诵。

  

(因为《记念刘和珍君》预习提示要求:

“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体会语言特点”,所以重点讲授:

) 

三、作者思路和文章的线索──本文重点  

    可先问学生本文的线索。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法抑制──因而,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具体地说:

 

    1.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5部分) 

    3.同时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6部分) 

    4.对烈士的死难意义作高度的评价、“热烈的讴歌”(7部分) 

    板书:

  

    1.“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愤怒的控诉”(4.5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热烈的讴歌”(7部分) 

四、小结:

1.学习了朗诵及文字。

 

          2.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作业:

思考课后1、2、3题。

 

第二课时:

细理思路和语言(一、二大部分)

一、回顾上节课所讲的“线索”  

二、简析思路和语言(第一、二大部分):

发下“一课一练”卷 

1.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订《莽原》全年 

    在女师大风潮中“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的校长” 

    女师大复校“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平时“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援助外交,“欣然前往”,请愿殒身 

(作“一课一练”第11题) 

    ──可看出刘是一位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的革命青年。

不是“受人利用”。

 

    总之,1、2、3部分侧重与悲痛的忆念、哀悼。

 

    随堂作业:

  

    涉及第一部分的“一课一练”卷  第6、7、8 选择题 

                      (也就完成了课后第一题) 

                  课后二大题的1 小题 

    涉及第二部分的“一课一练”卷  第9 选择题 

                  课后二大题的2 小题 

    涉及第三部分的课后三大题的1、2 小题 

                  “一课一练”卷  第10选择题    

2.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5部分)  

    卫队开枪,府门喋血,虐杀 

    “文人学者”流言:

“受人利用” 

    罗网,攒射,血污 

    随堂作业:

  

    涉及第四部分课后二大题的3 小题 

    涉及第五部分的“一课一练”卷  第14选择题 

三、小结:

  

    一、简析思路和语言中完成了两大部分:

 

      1.“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愤怒的控诉”(4.5部分) 

    二、并做完了相应的课后题和“一课一练”卷标准化练习题。

 

    作业:

1.课后第五题(背诵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2.思考第四题 

第三课时:

细理思路和语言(三、四大部分)  

一、查课后第五题完成背诵的情况。

  

二、简析思路和语言(第三、四大部分):

  

3.同时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六部分)  

    徒手请愿,意义寥寥  饭后的谈资,流言的种子 

    人类历史靠“血战”前行 

    亲人伤悲 

    随堂作业:

  

    涉及第六部分的“一课一练”卷  第15选择题    

4.对烈士的死难意义作高度的评价、“热烈的讴歌”(7部分)  

    临难从容,干练坚决,百折不回 

    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足为.....明证。

 

    苟活者……看见……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随堂作业:

  

    涉及第七部分的 课后三大题的3 小题 

                   “一课一练”卷  第3.4 选择题 

                   课后二大题的4 小题 

                   “一课一练”卷  第12选择题    

三、小结:

  

    一、简析思路和语言中,完成了三、四大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热烈的讴歌”(7部分) 

    二、并做完了相应的课后题和“一课一练”卷标准化练习题。

 

    三、《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特色 

1.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

  

    (以第四大部分即第七部分第二段为例具体讲析) 

2.语言警辟、深刻,发人深思。

  

    哲理和诗情的和谐统一(如“真的猛士……”“沉……亡”) 

    抽象事理形象化(“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 

    重复含深意(始终微笑着/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说不出话/有要说的话) 

    作业:

做完“一课一练”卷还剩余的作业。

附录  

一、《记念刘和珍君》中“徘红”之意义  

1.在此文中应解为“浅

 

作者:

江西省井冈山市宁冈中学  黄风华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2 ,鉴赏这首诗歌。

    3 ,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4, 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程要求:

                                                                                                                              

   一 导入课文 

   问:

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

   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音乐,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篇与音乐有关的古典

 诗歌。

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 听录音

    三、 自由读课文

 文题全解 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

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

  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

 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

 达了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主旨。

    《 琵琶行》》和 《长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经

 是“童子能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曲”篇。

此后一直传诵

 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全文以三次演奏为主线:

 

    第一次演奏[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四、赏析序言  序言交代了.写作动机,请问:

 1.写作动机是什么?

 2序言一共七句,与正文彼此相对应的段落是哪几段?

                                    

 五、全体同学速读第一段

 问 :

本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

 调。

 析:

时间、—— 夜,地点、浔阳江头,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

 成欢惨将别”    [暗示沦落] 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

 “忽闻水

 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从侧面烘托琴技,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

 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六、全体同学精读第二段

 

 第二次演奏[明写]   江心聆听琵琶曲 。

  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

 《六幺》。

 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1、请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动词心情矛盾的句子。

    

  2 、全诗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是?

                                                                      

  析:

“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

 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

  “千呼万呼

 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

 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

 乐声描写是这个精彩段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

 的变化,它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

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

以“急雨”、“私雨”、

 “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

 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

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

 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

 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

“别有幽愁暗狠生,此时无声

 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

 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

用“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两个比喻描写

本文系作者参见重庆市优质课大赛的预赛和决赛的.教案

伦剑 2005.7.4

学习目标   品味语言 体味情景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引用古语“女伤春,士悲秋”和毛泽东、杜甫、马致远的诗句说明中国文人有悲秋情结。

                                                                                                             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一、整体感知:

1、齐读首段,抓文眼句——通过学生比较阅读把握句子的重音位置在该在“特别”,所以故都秋的主要特点是“特别的清、静、悲凉”,而非“清、静、悲凉”。

2、选一学生读2、13段,.总结南国秋的主要特点

二、局部研读(3—11)

1、同学们,文中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是哪些?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①注意观其色、闻其声,品其味。

②从声音、色彩描写看,你认为哪幅图最出色。

3、故都秋景图:

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3、从声色描写角度出发赏景

⑴秋雨话凉图(6-10):

①找出文中作者评价北国秋雨整体特点的句子:

北国秋雨“奇、有味、更象样”在何处?

 

③ “话凉”

④想象整个画面,体会作者在画面中传达出的情绪。

⑵、小院清晨图:

①作者认为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

 

②冷色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联系生活感受,体会色彩所蕴含的感情)

三、延伸联想

同学们可选取书中五幅画里的景物,也可联想故都的秋天里别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句。

看谁找得新!

看谁找得多!

看谁说得快!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浓浓的香茶里

它在……

它在……

四、深入探讨

1、在与南国秋的比较中,侧重表现北国的秋程度深。

作者详写平常之景而不是风景名胜,意在说明北国的秋范围广,这正是故都秋的特别之处!

2、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们能体会到郁达夫此时的心境吗?

3、那郁达夫为什么这么“寂寞、孤独、忧伤”啊?

4、.总结“情景交融”在本文的体现。

●结尾

从这些描写看,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郁达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我们一起来品读文章最后一段!

要读出那浓浓的秋味、读出绵绵的愁思、读出那深深的眷恋!

附 板书设计

      冬天之美

乔治·桑

重庆市綦江中学 曾伦剑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

导入:

同学样,我们生活在轮回的四季里,如果按你们对春夏秋冬四季的喜爱程度给它们排序,你们最喜欢的是哪个季节?

(如果把冬天放在最后:

的确,冬天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了无生机的,可是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却慧眼独具,她发现了《冬天之美》)

(如果把冬天放在首位,你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英雄所见略同,都发现了《冬天之美》)

一、初读课文

1、在她笔下的冬天倒底是什么样子呢?

我们先一起齐读文章去看看。

(学生读时书写标题)

2、你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熟悉,如果给这个标题加个定语,应该加哪个词语?

乡村

3、文中最能直接反映作者对“乡村的冬天”的情感倾向的句子是哪句话

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

4、这句话中有两个词语需要读重音,你们看看是哪两个词语?

(启发,重音往往放在修饰或限制作用的定语,状语上)

从来     乡村

5、它们各自强调了什么?

从来——热爱的时间之长

乡村——热爱的特定对象,不是哪里的冬天她都喜欢

6、作者为什么“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

请用第一段中现成的句子回答!

(1)大自然在冬天邀请我们到火炉边去享受天伦之乐。

(2)正是在乡村才能领略这个季节罕见的明朗的阳光。

7、实际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但这是作者的概括性归纳,对“阳光”和“天伦之乐”的具体描写在?

(第二段)

二、品读课文第二段

1、下面由老师范读文章第二段,同学们注意思考:

第二段中,哪些文字在写阳光?

哪些文字在写天伦之乐?

2、老师范读

3、哪些文字在写天伦之乐?

从“在乡村的漫漫长夜里……”到结束

4、是不是前面所有的文字都在描写阳光?

不是,还有其它景物

5、那我们一起来寻找寻找,看看还描写了哪些景物,请在景物在面划上横线。

6、景物描写必须抓住其特征,请同学们看看这些景物的特征是怎样的,然后我们一起来完成一道练习:

它在令人眩目的光芒里

它在泛着绿宝石光辉的麦田里

它在美丽的苔藓里

它在华丽的常春藤里

它在微笑的报春花、紫罗兰和孟加拉玫瑰里(谁修饰谁?

它在美丽喧闹的鸟儿那里

它在闪闪发光的白雪里

它在泛着水晶花彩的冰凌里

7、同学们说得很好,串缀起就是一首优美的小诗。

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同学们:

报春花、紫罗兰、孟加拉玫瑰为什么会微笑呢?

(1)作者用拟人手法,表现对它们的喜欢        A、为温暖的环境

(2)从它们本身而言,它们为什么会笑呢?

                                             B、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8、如果提到了阳光,便可借机引导:

难道只有花儿的微笑才与阳光有关系吗?

其它景物呢?

如果学生没提到阳光:

老师还想请教一个问题:

常春藤的特点可以描绘更具体一些吗?

“……”的斑纹,为什么会这样子?

因为阳光的照射

9、那么其它景物呢,也受到了阳光的照射吗?

表现在?

10、作者笔下的冬天景物和你们平常记忆中的冬天有哪些不同?

        一般记忆中的冬天只有白雪和枯枝了无生机;作者笔下的冬天,不但是白雪覆盖的冬天,还是阳光明媚(阳光普照)的冬天,它色彩丰富,生机盎然。

11、下面我们请女同学来各读这部分文字,注意:

我们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去读呢?

欢快  喜悦

(欢快、喜悦的怀疑表现在脸上,就是微笑,请女同学把面部肌肉放松,面带微笑读这段文字)

12、刚才我们到乡村的原野去欣赏了冬日的阳光和阳光下的自然景物,这是一种什么美?

自然美/风景美/景物美

13、下面我们该去火炉边烤火了,请男同学们齐读这段后边部分文字:

(1)这样的夜晚,人们在做什么?

(聚集、深思、围炉而坐)

(2)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14、不管你是否有过,现在,就让我们远离这繁华的都市,成为一个普通乡村家庭的一员去想像那种情景吧!

这,是一个冬天的夜晚,

屋内燃着炉火,]

屋外飘着雪花,

你,还有你的家人,在干什么呢……

提示:

(1)让学生充分发言,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看到了什么?

做了些什么?

听到了什么?

(2)老师点评要精当,适度,导向

15、同学们想像非常丰富,而老师我有过这种切身体会:

我的老家在川北的大巴山腹地,海拔将近1500米,每年到了冬天,北风卷着雪花封住了大山,人们哪儿也去不了,于是,整个冬天,家里炭火不熄,每到晚上,一家人聚在一块儿:

大人们谈论一年的收成,未来的.计划……

小孩们在屋里嘻戏追逐……

我到今还清楚地记得:

我经常趴在白发苍苍的奶奶怀里,听她絮絮叨叨地讲着陈年往事,屋外北风呼呼刮过,雪花   飘落,我却已经酣然入梦,有时,祖孙俩就这样相偎相依到天明……

16、同学们,从刚才这些想象的画面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天伦之乐(具体一些:

幸福,和谐、安详、温馨)

17、这是一种什么美?

    亲情美

三、回应文章第一段:

1、这样的自然之美被作者发现了,这样的生活之美被作者感受到了,可是也有人没感受到,是谁?

   城市富翁

2、他们在那里在干什么?

(1)举行舞会  

(2)讲究穿着   (3)奢侈挥霍

3、这对表现乡村的冬天之美有何作用?

    反衬、对比

4、用什么对比什么?

5、同样都是法国人,面对的都是法国的冬天,为什么有人选择了繁华的都市度过冬天,有人却选择了宁静的乡村呢

 

 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

 2、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示:

字词正音:

 湓pén(江名)  贾gǔ(商人)   思sì(名词,思绪)  嘈cáo(声音粗重)

 舫fǎng(船)   虾蟆hámó    钿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篦bì(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呕哑ōuyā(象声词,乐声嘈杂)     嘲哳zhāozhā(象声词,声音细碎)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词的相关知识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

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课文分析鉴赏

 元和十年(9),予左迁(10)九江郡(11)司马(12)。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13),

 降职为                        秋天(我)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14)。

问其人,本长安 倡女(15),

 邻船        的人   那琴声    地发出京城乐曲的声调    原来是 歌女

 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16),年长      色衰,    委身

(1)为贾人

(2)妇。

  遂

 过   向      乐师      年龄增长,容颜衰老   嫁    给   作妻子(我)就

 命        酒(3),使快(4)弹  数  曲。

曲罢          悯然(5), 自叙  少小

 叫(手下人)摆酒     畅快 弹奏几支曲子  弹完(她现出)忧郁的样子  述说年轻

 时欢乐事,今漂  沦(6)憔悴,            转  徙  于江湖间。

予出官(7)二年,

 事情  漂泊沦落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辗转迁徙  各地    京官外调(已有)

 恬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