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0016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7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临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临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临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临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临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临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临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文本

 

临邑县人民政府

二○一○年四月

前言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临邑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按照《德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特编制《临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全县土地利用战略,明确全县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是全县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

全县范围内的一切土地利用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

本《规划》以2005年为规划基期年,2006-2020年为规划期,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远期目标年。

规划范围为临邑县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总面积1015.85平方公里。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县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临邑县地处德州市东南端,东与商河县为邻,南靠济阳县、隔徙骇河与齐河县相望,西与陵县、平原、禹城毗连,北与乐陵市接壤。

地理坐标为:

东经116°42'2"至117°3'33",北纬36°59'50"至37°31'59"。

南北最长57.75公里;东西最宽29.25公里。

全县现辖邢侗、恒源、临盘三个街道,临邑、德平、临南、林子、兴隆、孟寺六个镇,翟家、理合和宿安三个乡,共856个行政村。

二、自然条件

气候:

临邑县属北温带半干旱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裕,全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661.1小时,年平均气温12.6℃,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24.67千卡/平方厘米;全年平均无霜期196天;年平均降水613.8毫米,存在降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降雨多集中于夏季,尤以7、8月份最为集中,也是极易引起洪涝灾害的月份。

地形:

全县土地的空间特性是开阔平坦,略有起伏,地形自西南部向东北部缓缓倾斜,地面高程为19.0-11.5米。

土壤:

潮土类、盐土类和风沙类为全县主要三大土壤类型。

其中,潮土类是全县耕地土壤的主体,主要分布于缓平坡地的中上部和浅平洼地中部,是农林牧副渔业发展的重要基地,盐土类属于低产类农田土壤,风沙类土壤面积较少。

水源:

临邑县属于海河流域南系,地表水资源总量19363万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6163万立方米,引黄13200万立方米,沟网和自然坑塘平均拦蓄2204万立方米,地下淡水分布面积778.1平方公里,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8871万立方米。

三、社会经济条件

全县近年来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7490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4%和23%。

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28:

43:

29演进成为11:

57:

32,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88.6%。

2005年底,本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24亿元,比上年增长42.41%。

全部工业总产值140.7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值111.31亿元。

民营经济迅猛发展,总户数达到1.8万户,年均增长20%,注册资金21亿元,年均增长16%;上缴税金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

个体、私营户数17189户、从业人员58721人、注册资金12.47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05年全县总人口为52.61万人,城镇人口为17.20万人,城镇化率为32.69%。

近年来,临邑县围绕打造济南北部“最亮卫星城”的战略目标,立足本县实际,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已形成石油化工、新型建材、碳素制品、生物制药、机械装备、畜牧养殖、蔬菜加工等为重点的工农业生产体系。

先后获得中国铝用碳素生产出口基地、中国最大标准化生态蛋鸭养殖基地、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进京市场准入蔬菜生产基地、中国塑编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书画之乡、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荣誉称号。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于2000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以1996年为基期年,以2000年为近期目标年,以2010年为远期目标年。

一、上轮规划执行情况

(一)耕地保有量控制指标执行情况

1996年临邑县耕地面积为64265.24公顷,上轮规划确定全县2010年耕地保有量指标为64316.91公顷。

2005年耕地面积为65217.57公顷,实现了耕地保护目标。

(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控制指标执行情况

上轮规划确定,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为56553.00公顷,保护率为88.00%。

2005年底全县基本农田面积为56553.65公顷,完成了上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三)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执行情况

上轮规划确定,到2010年全县建设用地总规模为22772.45公顷,全县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为754.00公顷。

2005年,全县建设用地总规模为14711.51公顷,未突破规划控制指标,全县各类建设实际占用耕地面积994.3公顷,突破规划控制指标,主要是由于规划期内全县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用地需求增长过快。

(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完成情况

上轮规划确定,到2010年全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068.66公顷,其中土地开发补充耕地275.49公顷,土地整理复垦补充耕地793.17公顷。

1997-2005年全县土地开发补充耕地1117.03公顷,土地整理新增耕地62.31公顷,土地复垦新增耕地3.97公顷,总体上完成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目标任务。

二、上轮规划实施成效

(一)坚持了基本农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并重

通过加大基本农田整理投入,配套完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为全县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二)保证了各级各类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规划实施以来,按照规划安排恒利热电、第二水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恒源石化、昌源纸业、克代尔啤酒、豪斯玻璃、澳泰纺织等一大批省、市、县重点项目建设。

提高了土地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推动了土地利用方式向集约利用转变

规划实施以来,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规划约束力的不断加强,城镇、村庄外延扩张受到遏制,各地开始注重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加大城镇存量土地盘活力度,大力开展“三项”整治,提高土地集约用地水平。

三、上轮规划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划实施的权威性不强和监察力度仍需加强

上轮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与第一轮规划相比,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违规现象仍时有发生。

另外,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措施,导致规划在实施中随意性较大。

规划实施的权威性和监察力度不足,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相关规划之间存在矛盾,协调困难

上轮规划虽然与相关部门、相关行业编制的城市、交通、旅游、水利、行业等规划进行了衔接,但是由于相关部门规划与土地规划在规划理念、规划体系等上面都存在偏差,造成规划之间不能够全方位的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控制作用的发挥。

(三)规划实施手段单一,保障措施与监管机制不健全

上轮规划的实施主要是以行政手段为主,相配套的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缺乏,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注重规划编制,对规划实施过程的跟踪力度不够,使规划实施难以一体化。

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

一、土地利用结构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01585.25公顷,其中农用地82153.6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0.87%;建设用地14711.51公顷,占总面积的14.48%;其他土地4720.13公顷,仅占总面积的4.65%。

(一)农用地

全县农用地以耕地为主,为65217.57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79.38%;园地324.67公顷,占0.40%;林地6721.51公顷,占8.18%;其他农用地9889.86公顷,占12.04%。

(二)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12970.0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8.16%;交通水利用地1631.45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1.09%;其他建设用地110.03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0.75%。

(三)其他土地

其他土地中,自然保留地3651.77公顷,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77.37%;水域1068.36公顷,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22.63%。

二、土地利用特点

(一)土地利用率较高

全县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河流纵横,平原广阔,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

2005年全县已利用土地面积为96865.12公顷,土地利用率达到95.35%。

(二)土地利用结构单一,农用地尤其是耕地所占比重较大

农用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0.87%,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农用地中耕地数量大,占农用地总面积的79.38%,为保证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等起到保障作用。

(三)土地适宜性较广

全县地处德州市东南端,地貌为单一平原,地势平坦,由黄河冲击而成,土壤类型以潮土为主,既适宜农业用地也适宜建设用地。

三、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一)宜耕后备资源不足,补充耕地难度大

全县整体土地利用率高,宜耕后备资源不足。

2005年全县未利用地4720.13公顷,仅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65%,其中20%为河流水面,宜耕未利用地的面积十分有限。

且宜耕后备资源多在3.0公顷以下,规模小、质量差、分布散、利用困难,补充耕地难度加大。

(二)农业用地不科学,用地与养地措施相脱节

在农村经济多元化和经营行为多样化条件下,在比较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粮食生产成为效益最低的产业,导致农村个别地方出现了耕地撂荒现象;与此同时,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长期掠夺式经营,不重视用养结合,造成局部地区耕地质量有所下降。

(三)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不合理,集约利用程度低

一方面是城镇规模总体偏小,城镇用地内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建筑密度与容积率低,存在浪费土地现象;独立工矿用地中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分布过散,容积率低,土地产出效益不高。

另一方面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大,布局分散,居住环境差,现在全县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252.26平方米,和上级用地标准相比严重超标。

第四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未来十五年既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凸显期。

规划期内全县将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步伐,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初步形成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格局。

一、面临的挑战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土地资源条件的支撑,规划期内全县土地利用与管理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耕地保护形势更加严峻,保持耕地总量平衡难度加大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占用耕地,加之全县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实现规划期内耕地总量平衡压力较大。

(二)建设用地需求日益增长,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规划期内,全县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工矿用地需求将持续增加,到2010年和2020年,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42.10%和58.40%;统筹城乡发展,必将加大区域性基础设施用地需求。

但随着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大,全县可用作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各项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三)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任重而道远

由于受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的制约,全县要想保障用地需要,就必须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大力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实现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之路。

但是目前全县整体经济实力还比较弱,要把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变成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转方式,调结构之要求更加迫切

规划期内,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战略部署,切实利用好"点供"政策,引导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有限计划指标的使用效益,为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力强、附加值高、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实施提供有力的用地保障,转方式,调结构利用土地之要求更加迫切。

二、土地利用存在的机遇

(一)国家持续加大农业投入

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大农业投入,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取消农业税,增加种粮补贴,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调动农民种粮和保护耕地积极性。

(二)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政策相继出台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并将逐步健全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

这些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政策,必将对各类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土地利用宏观调控构筑了制度基础和行为框架。

全县土地利用与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以有限的土地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二章规划目标

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土地利用全局,认真贯彻土地基本国策,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为前提,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统筹协调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矛盾,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需求与供给的关系,重点解决保护耕地与促进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为全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土地保障。

二、指导原则

(一)坚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严格保护耕地,强化基本农田管护,实行耕地保护数量与质量并重;严格控制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二)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以内涵挖潜为主,积极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大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有效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步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不足的矛盾。

(三)统筹布局,保障经济发展用地

统筹各业各类用地,大力实施建设用地挖潜政策,在严控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前提下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

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对土地利用方向、结构、布局和时序的控制,引导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协调发展。

(四)促进生态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协调处理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关系,合理配置各类用地,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构建生态、和谐、人文、宜居的城乡环境。

第二节土地利用目标

规划期内全县土地利用的总体目标是:

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积极盘活存量土地,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全面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形成资源节约,持续利用,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

具体目标是:

一、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到2010年和202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65174.51公顷和64973.91公顷以上。

规划期内,确保57019.67公顷的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到2010年和2020年,全县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340.00公顷和1094.00公顷以内。

到2010年和2020年,全县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分别控制在325.00公顷和1032.00公顷以内。

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用地

到2010年和2020年,全县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控制在14967.55公顷和15679.89公顷以内。

到201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3019.10公顷以内,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3399.44公顷以内。

到2010年和2020年,全县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4048.43公顷和4404.43公顷以内。

到2010年和2020年,全县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1948.45公顷和2280.45公顷以内。

三、大力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充分利用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提高各业各类建设用地的容积率和经济产出率。

到201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93平方米以内,到2020年控制在176平方米以内。

四、土地综合整治稳步推进

规划期内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到2010年和2020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分别不少于405.00公顷和1325.93公顷。

到2010年和2020年,安排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规模233.00公顷和779.00公顷。

全县各指标见附表一。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坚持从临邑县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优先安排农业用地和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的原则,统筹兼顾、科学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使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实现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第一节调整原则

一、优先安排农业用地

农业用地内部优先安排耕地,林牧渔业用地需扩大的,应充分利用荒坡、和荒滩地,除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用地外,其它均不得占用耕地,合理进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适度增加园地、林地等生态用地面积。

二、合理安排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需扩大的,应尽量占用劣等地,特别应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及生态环境敏感区用地;非农建设用地内部优先安排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民生用地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项目用地;一般建设项目用地按供地政策安排。

三、科学安排新增建设用地

新增建设用地优先安排中心城区,重点乡镇以及交通、水利、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原料加工业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四、努力拓展建设用地空间

积极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

五、适度开发其他土地

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其他土地。

第二节调整方案

一、农用地

严格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合理调整农用地内部结构,促进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利用效益的提高。

规划期内,耕地数量保持稳定,园地、林地与其他农用地适度增加,提高农产品集散效率,实现农用地经济价值的提升。

2005年农用地82153.6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0.87%;耕地面积为65217.57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79.38%;园地324.67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0.40%;林地6721.51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8.18%;其他农用地9889.86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2.04%。

规划到2010年,耕地面积调整为65174.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4.16%;园地面积调整为330.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3%;林地面积调整为6798.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69%;其它农用地面积调整为9912.8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76%。

规划到2020年,耕地面积调整为64973.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63.96%;园地面积调整为458.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45%;林地面积调整为6935.3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83%;其它农用地面积调整为9967.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81%。

二、建设用地

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调整城乡建设用地结构。

规划期内,结合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略微增加,重点增加交通水利用地,增强全县整体运输能力。

规划到201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4968.69公顷以内,占土地总面积的14.74%;到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5679.89公顷以内,占土地总面积的15.44%。

(一)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

规划期内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重点进行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调整,适度增加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积极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规划到201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3020.24公顷以内,占土地总面积的12.82%;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3399.44公顷以内,占土地总面积的13.19%。

有序增加城镇工矿用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规划到201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调整为4048.4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9%;规划到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控制在4404.43公顷以内,占土地总面积的4.34%。

控制农村居民点用地无序扩张,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村庄腾空地整理。

规划到201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整为8738.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0%;到2020年调整为8216.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09%。

(二)保障基础设施用地

规划期内,全县新建德龙烟铁路及其连接线、济乐高速公路及其连接线、武临高速公路和北外环(省道318),提升全县交通现代化程度,同时新建明泽湖水库,保障全县工农业及生活用水。

规划到2010年交通水利用地面积调整为1838.4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1%;到2020年调整为2170.4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4%。

(三)其他建设用地

规划期内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加强红坛寺森林公园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园区的服务水平,美化园林环境,打造一流旅游胜地。

2005年全县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110.0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1%。

规划期内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不作调整。

三、其他土地

努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对河流和黄河故道进行综合治理保护,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合理有序开发其他土地,补充耕地面积,保障粮食供给安全。

2005年其他土地4720.13公顷,占总面积的4.65%;其中自然保留地3651.77公顷,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77.37%;水域1068.36公顷,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22.63%。

规划到2010年,其他土地面积调整为4400.0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33%,其中自然保留地面积调整为3331.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28%;到2020年,其他土地面积调整为3570.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28%,其中自然保留地面积调整为2503.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6%。

水域和滩涂沼泽用地规划期内不作调整。

第三节土地利用布局

一、优化农用地布局

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按照“大稳定,小调整”,有利于耕地保护、有利于协调建设用地布局的原则,科学调整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把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引导耕地和基本农田集中和连片分布,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留足必要的、合理的用地空间。

调整后的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不低于上级规划下达的指标。

耕地分布集中的乡镇主要有德平镇、孟寺镇、临南镇和临盘街道,均在7300.00公顷以上。

优化园地布局,建设优质果产品生产基地,稳步提高园地单产和效益。

园地分布主要集中在翟家乡、理合乡和宿安乡,均在77.00公顷以上。

二、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临邑县城镇体系采用“轴-心”发展的空间结构,即以临邑城区为中心,德平镇、临南镇为副中心,以104国道为城镇发展主轴,以德平—翟家—林子—城区—兴隆为城镇发展次轴,县域城镇沿轴发展。

按照县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职能分工以及各区域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资源分布状况、产业结构等,合理规划城镇工矿用地布局。

优先保障中心城区发展用地,提升其规模等级和经济辐射能力;合理增加重点乡镇建设用地,保障其重点产业发展用地;其他小乡镇建设以内涵挖潜为主,适当增加用地规模。

第四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第一节确保耕地数量

一、从严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加强对建设用地选址的引导和控制,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

对选址有特殊要求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可能少占耕地,并按照数量质量相当的原则补充耕地。

到2020年,全县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1032.00公顷以内。

二、合理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保持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因地制宜发展园地,通过经济补偿和市场调节等手段积极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补充耕地的方向进行,防止耕地隐形流失,促进农业区域布局和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切实落实非农建设占用补充耕地法人责任制。

认真组织落实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占补平衡,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必须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并将占补情况纳入政府考核目标。

四、加大耕地补充力度

到2020年全县土地综合整治补充耕地1325.93公顷,按“占一补一”的原则,从数量和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