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9992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课题

(教学内容)

31他从火里跑出来

主备者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9个生字“欧、洲、矿、瑞、诺、烬、憾、财、励”;积累词语8个,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凝神、注视、夜以继日、震撼”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能对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提出问题,逐步养成质疑习惯和释题能力。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诺贝尔不顾生命危险,研制成功烈性炸药的故事,感受科学家为了科学的进步,不惜先出献出自己的一切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能对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提出问题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诺贝尔不顾生命危险,研制成功烈性炸药的故事,感受科学家为了科学的进步,不惜先出献出自己的一切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教给一定的方法,引导质疑问难。

德育渗透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诺贝尔不顾生命危险,研制成功烈性炸药的故事,感受科学家为了科学的进步,不惜先出献出自己的一切的献身精神。

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查询科学家巴甫洛夫、居里夫人、杨振宁的信息

依据时间顺序梳理课文,完成表格

3、自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诺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与学设计说明

《他从火里跑出来》是第七单元中的课文,本单元将让学生走进名人故事,体验成功背后的秘诀。

本课学习诺贝尔不顾生命危险,成功研制烈性炸药的过程,感受他为了科学的献身精神。

同时培养学生质疑习惯,模仿与运用文中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描写方法。

教与学过程设计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你们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小故事?

(爱迪生、牛顿、陈景润、居里夫人……)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述的是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的故事。

(板书:

他从火里跑出来)齐读课题。

3、简介诺贝尔:

(出示)

ruì

诺贝尔是瑞典的一位化学家。

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被世人誉为“炸药大王”。

他的发明极多,在科学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病逝后,他捐出所有的财产,设立了“诺贝尔奖金”。

3、学习第6节。

(1)(出示第6节)自己读读。

(2)师引读:

“诺贝尔奖金”怎么来的?

奖励什么人?

(个别回答)

(3)试着背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

诺贝尔怎么会从火里跑出来,当时他正在干什么呢?

自由读读课

文,学学生字,边读边思考。

2、交流检查。

(1)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ōuzhōukuàngjìnhàn

欧洲开矿灰烬夜以继日震撼

cáilì

血迹斑斑财产奖励凝神注视

①比一比,组词:

厉、励

②说说近义词:

夜以继日(不分昼夜、日夜不停)、震撼(震动)

③凝神:

注意力集中。

意思相仿: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神情专注

④选词填空。

注视环视巡视

他目不转睛地()着窗外。

他走遍祖国各地,()了不少乡村。

他走进地铁站,()了一下周围的环境。

(2)回答问题:

诺贝尔怎么会从火里跑出来的?

(研制烈性炸药)

三、学习课文,质疑释疑。

(一)第1节:

1、诺贝尔在研制烈性炸药时从火里跑出来,这是多么危险呀!

而他为什么

还要研制呢?

自由读读课文,完成填空:

因为,所以诺贝尔要研制烈性炸药。

2、指名回答。

还可以怎么说?

(二)第2—5节:

1、诺贝尔是怎样研制烈性炸药并取得成功的呢?

自学第2—5节。

(1)自学要求:

①读读第2—5节。

②用直线划出描写诺贝尔进行烈性炸药实验的语句。

③再读读划出的句子,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和句字提提问题,打上问号。

(2)学生自学。

(3)交流所划语句。

(媒体出示有关语句:

第2节、第3节)

(4)质疑。

预设:

①诺贝尔埋头研究炸药已有三四年,实验一次次失败了,但他为什么仍然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②为了看清实验过程,他双眼紧紧盯着火星,凝神注视着……难道诺贝尔不害怕吗?

③“血迹斑斑的诺贝尔挣扎着从火里跑出来,一边奔跑,一边狂呼”这句话中诺贝尔已经受伤了,可为什么他不是呼救而是狂呼成功呢?

④文中的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

2、分小组讨论问题。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1)第①题重点:

“三四年”说明时间;“几百次”说明难度高;“死伤不少人”“弟弟和几个试验人员被炸死”说明危险大,面临死亡。

(板书:

困难、危险、死亡)

面对如此大的困难、危险,甚至是死亡,诺贝尔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实验。

这种为了科学事业不惜献身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啊!

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读读第1节。

(齐读)

(2)第②题重点:

“他双眼紧紧盯着火星,凝神注视着……”他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

说话练习:

诺贝尔地做着实验,他忘记了,忘记了,甚至忘记了。

指导读句,读出诺贝尔全神贯注、入迷的感觉来。

(3)第③题重点:

出示:

突然,人们发现一团烟火从屋里飞奔而出,原来是血迹斑斑的诺贝尔挣扎着从火里跑出来,一边奔跑,一边狂呼:

“成功了!

成功了!

①指导读句:

试读——个别读——齐读,读出诺贝尔成功的喜悦来。

②此时此刻,你想对诺贝尔说什么?

(板书:

勇于献身)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诺贝尔为了科学的进步,不怕困难,不怕失败,这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不正是我们的榜样吗?

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我们都能获得成功。

2、同学们,还想了解有关“诺贝尔奖”的知识吗?

教师补充诺贝尔奖:

出示:

影响我们生活的诺贝尔奖

1901年,德国著名内实验物理学家伦琴有幸成为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1902年,英国医学家罗斯不顾生命安危,深入印度疟疾流行的地区进行考察,提出了通过扑灭文字——疟原虫,以预防疟疾的方案,因此获奖。

1911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钋和镭,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至今为止,居里夫人是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唯一女性。

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六位中国科学家也先后获得诺贝尔奖,为祖国增光。

3、同学们,课后,你们也可以上网查阅有关诺贝尔奖的资料。

作业

设计

(布置)

(1)按照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画面,并展开丰富的想像。

(2)围绕图画的中心内容,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语句通顺、书写正确。

31他从火里跑出来

困难危险死亡

诺贝尔研制烈

勇于献身性炸药

(手写)

课题

(教学内容)

32全神贯注

主备者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蒂、茨、咕、吵、痴、径”,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并积累“全神贯注、挚友、端详、痴痴、径自”等词语。

2、学习围绕课题质疑问难。

3、学习并背诵第2节,体会作者是如何刻画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景的。

4、懂得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全神贯注。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描写人物言行的语言,体会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景。

教学难点

学习并背诵第2节,体会作者是如何刻画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景的。

德育渗透

懂得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全神贯注。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预习课文

教与学设计说明

《全神贯注》是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语文新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文章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

学生已进入三年级第二学期,在阅读课文中已经学会一定的方法,但是有时却不知如何加以有效地利用。

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意识,指导学生在读文时不应只停留于字面意思,而是要带着问题、带着想法去阅读,并在了解了文章背景的情况下,自主地品读并揣摩关键词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这相对于三年级第一学期的要求,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当然,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还是得继续加强学生思维、语言的训练以及朗读的训练,为写好作文打好基础。

教与学过程设计

一、揭示课题,围绕课题质疑。

1、板书课题:

《32、全神贯注》,指导并复习“贯”的笔画。

2、指名读课题,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全神贯注”。

(积累近义词:

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3、齐读课题。

围绕课题质疑:

(谁全神贯注?

全神贯注做什么?

怎样全神贯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围绕这三个问题,请你自己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问题:

谁全神贯注?

(板书:

罗丹)

课件出示罗丹头像,简介罗丹。

(法国雕塑家。

14岁起学画,后学雕塑。

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手法塑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

闻名于世的《思想者》、《雨果》、《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是他的杰作。

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3、文中的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是罗丹的挚友。

(指导读好外国人名。

理解“挚友”)

4、继续交流问题:

那么课文主要写罗丹全神贯注做什么呢?

交流并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知罗丹对工作的认真态度。

5、出示句子:

茨威格不禁拍手叫好,他向罗丹祝贺,祝贺又一件杰作的诞生。

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说:

“啊!

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一点,脸上……对不起,请等一等。

”他立刻拿起抹刀,修改起来。

指导朗读句子,并结合练习理解“端详”的意思。

三、重点学习第2节,进一步体会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景。

1、罗丹是怎样全神贯注地工作的?

请你仔细默读第2节,找找有关句子和词语。

2、交流句子并抓住关键词体会:

(1)出示句子: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出异样的光,又似乎跟谁在激烈地争吵。

◆指导朗读句子,体会“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的情景,感受罗丹的专注。

(板书:

一会儿一会儿)

◆理解“叽哩咕噜”,结合词句活动室练习2,体会“好像、似乎”用词的准确性。

(板书:

好像似乎)

◆再读句子,想象说话: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

“。

”忽然他的眼睛闪出异样的光,又似乎跟谁在激烈地争吵:

“。

(2)出示句子:

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吱吱响”、“不停地挥动”看出罗丹工作时忘我的状态。

◆指导读句,想象说话:

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3)出示句子:

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越来越激动。

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从“一刻钟、半小时、大约过了一个小时”这些描写时间的词语中进一步体会罗丹的全神贯注。

指导读好这些表示时间的词。

(板书:

一刻钟、半小时、大约过了一个小时)

◆抓住描写罗丹动作、神态的词,“痴痴地微笑、轻轻地吁了口气”,进行反复地朗读、体会罗丹工作时“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的如痴如醉的境界。

(板书:

如痴如醉)

3、师生配合朗读第2节,注意读好文中的关键词。

四、学习第3、4、节。

1、师引读第3节,理解“径自”,联系上下文再次感受“整个世界对罗丹来说已经消失了”,体会他全神贯注的程度。

2、分角色朗读第4节,抓住提示语,读好人物的语气。

五、学习第5节,总结全文。

1、过渡:

面对工作如此全神贯注的罗丹,他的挚友茨威格非但没有责怪他,而且还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他后来回忆说——(生齐读最后一句)

2、师总结全文。

作业

设计

(布置)

照样子写词:

越干越有劲

越来越激动

写出表示仔细看的词语。

例:

端详

32全神贯注

一会儿一会儿

罗丹好像似乎如痴

一刻钟半小时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如醉

(手写)

课题

(教学内容)

33不知疲倦的人

主备者

教学目标

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9个词语,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朗读课文,能围绕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

了解陈景润抓紧分秒、忘我学习的故事,感悟任何成功背后都必须有毅力支撑的道理。

教学重点

积累9个词语,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教学难点

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能围绕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

德育渗透

了解陈景润抓紧分秒、忘我学习的故事,感悟任何成功背后都必须有毅力支撑的道理。

教学准备

1、预习学习单

2、教学课件

教与学设计说明

语文学科的学习进入到三年级下,对于孩子的阅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希望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初步读通、读懂文章。

而是要求孩子在读的同时能够善于思考,积极发现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一个分水岭,通过前两年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学生积累了认字、读文的基本能力。

培养了大胆提问的学习习惯。

但如何使孩子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着力训练的目标。

教给孩子从不理解的词语出发,结合句子,提出问题。

使学生质疑能力进一步完善,逐步提高。

要让学生敢问、善问。

教与学过程设计

一、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

不知疲倦的人

理解“不知疲倦”的意思(不知道劳累、辛苦)。

2、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不知疲倦的人”是谁?

为什么说他“不知疲倦”?

他怎么能做到“不知疲倦”?

等等)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

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字词,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组织交流:

(1)、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纠错,针对读题后的疑问进行部分释疑。

(2)、陈景润是谁?

老师补充

出示课文第一节,齐读

板书:

孜孜不倦争分夺秒

(3)、质疑:

(引导对不理解词提问)

孜孜不倦是什么意思?

陈景润是如何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工作的?

三、围绕问题,学习课文

1、师:

陈景润是如何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工作的?

带着问题边思边读,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组织交流:

1——3小节

(1)、出示课文第二节,师引读:

当()的时候,已经(),当()的时候,已(),当()的时候,已()。

指导朗读,体会他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孜孜不倦。

(2)“为了攻克数学难关,陈景润每天都沉浸在书堆里,游弋在无数的数学符号之中,忘掉了自己,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利用工具书理解“沉浸、游弋”两个词。

再回到句子中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3)有侧重地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

4——5小节

(1)读第四、五节的语句,体会他的忘我工作

出示句子:

此刻,他望着紧锁的门,毫不在意的笑一下,重新走进书库读书去了。

(2)针对这句句子让学生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此刻,他望着紧锁的门,毫不在意的笑一下,心想:

__________________重新走进书库读书去了。

(4)抓住三个“几分钟”展示陈景润与时间赛跑的画面。

引读第5节。

四、总结课文

1、学到这儿,你觉得陈景润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

(学习刻苦,工作忘我,抓紧时间)

后收集有关陈景润的其他小故事,在十分钟队会上交流。

说明:

鼓励学生课后拓展阅读,使学生不局限于语文书,有更为广阔的阅读天地。

作业

设计

(布置)

写出表示数量多的词

例:

成千上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

简直——_______________

哥德巴赫猜想

33、不知疲倦的人(陈景润)

★沉浸书堆被反锁

……

课题

(教学内容)

*34一次著名的冲刺

主备者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科9个生字,积累词语10个,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2、朗读课文,学习边读边思提出问题的方法,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现代奥运史上一次著名的马拉松冲刺,感受体育运动的艰辛,弘扬“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体育精神。

教学重点

继续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教学难点

学习边读边思提出问题的方法,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德育渗透

感受体育运动的艰辛,弘扬“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体育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预习课文

教与学设计说明

学生进入三年级第二学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自主阅读的能力。

让学生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对课题自己提问,在阅读中自己释问,是完全可行的。

对于课文最后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大主教说的那句“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名言理解,学生有一定的困难,老师不必强调理解的一步到位。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的提高,一定会有深层的感悟。

教与学过程设计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2008年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

说说奥运精神是什么?

2、出示句子:

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指名读,齐读。

3、“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奥运精神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此有关的课文。

出示课题:

34一次著名的冲刺。

指名读题。

4、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交流(课题中的“一次著名的冲刺”指哪一次?

它因何而著名?

……)

二、自学课文。

1、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文中“一次著名的冲刺”指哪次?

谁冲刺?

2、检查。

1)出示新词,开小火车读。

正音:

跚、搀——翘舌音;胫——后鼻音。

字形:

“胫”指小腿,与身体有关,所以是月字旁。

2)出示词语:

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马拉松、杜伦多·派特利、摔倒、爬起、顽强、冲刺

用上这些词,简单介绍这次著名的冲刺。

三、自主探究,体验感悟。

1、奥运赛场上有无数次激动人心的冲刺,为什么惟独这一次却流传至今?

杜伦

多·派特利的什么精神让人感动呢?

自由朗读第2节。

2、出示:

不屈不挠理解词语。

3、默读第2节,哪些词句能体现杜伦多·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

边读边划,再与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随机出示相应的句子)

1)“派特利迈着蹒跚的步子,顽强地向终点跑去”。

①理解“蹒跚”的意思。

(可选择自认为合适的方式)

②他此时为什么会迈着蹒跚的步子?

③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互相评价。

2)“在这最后的短短路程中,他五次摔到,又五次咬紧牙关爬起来。

”      

3)①描述当时他的样子。

(体会“咬紧牙关”)

②想象一下,此时他心里对自己说什么?

③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挑战读。

3)“一步,两步……人们多么希望这位坚强的人能胜利到达终点。

①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用朗读表达自己的体会。

互相评价。

再挑战读。

4)“但是,派特利实在太累了,在离终点只有15米的地方,他再次晕倒。

这时,工作人员又一次冲进场地,架起了派特利,并搀着他跑过了终点。

①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他拼尽了全力?

②明知这样做不会有成绩,工作人员为什么去搀他跑过终点?

③男女生配合朗读。

5、比较句子:

霎时全场掌声雷动,在场的观众无不为派特利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霎时全场掌声雷动,在场的观众都为派特利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1)读一读,两句意思一样吗?

哪句好?

为什么?

2)再次为派特利鼓掌吧!

齐读句子。

6、说说为什么派特利这次冲刺是著名的?

   

7、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感人的一幕,并将它继续流传下去!

引读第2节。

(配乐)

四、激情升华。

1、那一天,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大主教说:

“在奥运会上获胜并不比参加奥运会更加重要。

”从此,那句“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名言不胫而走,他告诉我们,出示填空:

奥运会的金牌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

2)()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

2、引进资料,升华理解。

出示资料:

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国际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运动员在统一旗帜下平等地参加比赛,在竞赛中不仅是争夺奖牌,更重要的是交流友谊,切磋技艺,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

  

3、总结。

作业

设计

(布置)

一、填合适的词。

()的冲刺()的路程()的步伐()的场面

二、辨析组词。

摇()顽()胫()挠()跚()径()

遥()完()饶()珊()

杜伦多·派特利

不屈不挠

一次著名的冲刺

                                              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手写)

课题

(教学内容)

35、攀登世界第一高峰

主备者

教学目标

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课文10个生字“逾、阶、抠、蹬、斩、钉、噙、骤、惫、堪”,积累词语10个,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不可逾越、斩钉截铁、骤然”等词语。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边读边思,学习提出问题。

了解中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体会登山这一极限运动的艰辛。

感悟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带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具有边读边思,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德育渗透

了解中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体会登山这一极限运动的艰辛。

感悟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带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准备

1、教师方面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外阅读资料。

2、学生方面的准备:

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教与学设计说明

文章脉络清晰,所述的中国登山队员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经过,着实让人感动。

但是,那个年代离现代的孩子们太远;孩子们对登山运动也不太熟悉。

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缩短孩子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能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去体验,从而能真正体会文章的主旨。

教与学过程设计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

(板书:

世界第一高峰)(出示喜马拉雅山脉的地图,简介珠穆朗玛峰)。

同学们,这就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它是喜马拉雅山的主峰,海拔

8848米,相当于21座金茂大厦那么高。

高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地形陡峭

险峻,也是世界各国登山运动员最向往的地方,他们把能登上珠穆朗玛峰作为自

己运动生涯的最高荣誉。

2、师:

1960年,正是我国最困难的时期。

中国登山队的勇士们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从北路首次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这一壮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同时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人可以战胜任何困难。

(出示上述文字)

3、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重温这令人振奋的历史瞬间。

补齐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2、指名分节读课文,并注意正音:

“蹬、斩、钉、噙、骤”

3、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说说在这些时间里,登山队员在干什么?

用“(什么时间)中国登山队队员(干什么)”句式来说一说。

4、帮助学生梳理中国登山队登山的过程。

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师:

课文重点写了登山队员最后那一天一夜24小时的登山过程。

四人组成的突击队由突击营地海拔8500米出发,经过5小时来到“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是在海拔8680米的地方,5个小时攀登了168米,而在剩下的19小时里他们继续向峰顶进发,爬了164.43米,从所花的时间及路程上你有什么问题提出吗?

(预设:

164.43米为什么要花19小时?

2、师:

是啊!

究竟他们遇到了怎样的困难险阻?

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的3—5小节,从中找找答案。

3、交流反馈,随机出示词句。

(1)这儿的岩壁又陡又滑。

连一点可攀援的地方也没有。

(2)夜幕降临了。

(3)寒风猛烈地呼啸着,气温骤然下降到许多。

(4)随身携带的氧气越来越少,困难更大了。

(5)此时他们已经疲惫不堪。

4、再次默读3、4、5小节

思考:

面对这些困难,登山运动员又是任何克服,任何攀登的呢?

用“”划出有关词句。

5、小组交流

6、交流反馈,重点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