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地质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9984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灌阳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灌阳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灌阳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灌阳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灌阳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灌阳地质实习报告.docx

《灌阳地质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灌阳地质实习报告.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灌阳地质实习报告.docx

灌阳地质实习报告

第一章绪论

1.1目的任务

本次实习的目的任务主要有:

(1)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地质情况联系起来,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2)加强填图工作方法和技能的训练,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3)培养观察和描述地质构造现象和分层标志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和团队分工合作、协调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1.2时间安排与工作

实习总时间从9月30日—11月13日,分五个阶段:

准备阶段,数字化阶段,踏勘阶段,填图阶段,报告阶段,日程安排见表1。

表1日程安排表

日期

时间

工作内容

9.30

8:

20—10am

实习队全体师生实习动员会议:

宣布实习计划、人员分组、安全事项

讲课:

灌阳1:

10000地形图数字化方法

10.1—7

全天

分小组进行灌阳1:

10000地形图数字化

10.8

8:

2—4:

30pm

领用实习用品

4:

3—5:

30pm

讲课:

“灌阳地区地质概况”

10.9

8:

30

桂林~灌阳(8:

00装行李)

10.10

全天

野外踏勘(路线:

九牛河油麻石—仁义桥)

10.11

全天

野外踏勘(路线:

仁义桥—蒋家—池家坝)

晚上

讲课:

灌阳地区GPS数据的下载及校正

10.12

上午

野外踏勘(路线:

都庞岭林场水电站—林场北西700米桥头)

下午

野外踏勘(路线:

盘西村—下车田—灌江)

10.13

全天

填图区野外踏勘(路线:

住地—罗家坪—西山坪—住地)

10.14

上午

讲课:

地质填图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实测地质剖面的方法和剖面图编制

下午

踏勘阶段内容考试

10.15

上午

实测地质剖面

下午

实测地质剖面数据整理

10.16

全天

实测地质剖面草图编制

10.17

全天

教师指导野外地质填图

晚上

讲课:

野外观察点地质属性数据输入和编辑

10.18

全天

教师指导和学生半独立野外地质填图

晚上

讲课:

用MapInfo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填图

10.19

全天

独立野外地质填图

10.20

全天

独立野外地质填图

10.21

全天

独立野外地质填图

10.22

全天

野外填图方法考试

10.23

全天

节理统计和褶皱产状测量工作

10.24

上午

灌阳--桂林

下午

休息

10.25

全天

休息

10.26

10:

20~12:

00

讲课:

地质报告的编写方法

10.27~

11.13

18天

绘制基于3S平台的计算机辅助数字化地质图

编写灌阳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提交实习报告和电子文件及所有原始实习资料

其中野外填图实习工作共14天,分为填图区外围路线踏勘、实测地层剖面、填图区内GPS定点描述、节理统计、野外能力考查等几部分。

1.3学习内容与基本要求

本次实习的内容丰富多样,主要项目有:

野外踏勘;填图区内地质现象的了解;数据化工具的使用;实测地层剖面;野外填图;构造现象的观测和分析;岩石、矿物及化石的观察辨别;野外资料综合整理;地质报告编写。

具体的要求和内容如下所述:

1.3.1野外踏勘

学习掌握:

(1)点的记录内容和记录格式;

(2)信手剖面图和素描图的绘制;(3)踏勘区的岩层的分层标志;(4)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基本特征;(5)沉积岩的分层特征及接触关系(6)岩浆岩与围岩的三种接触(侵入接触、沉积接触和断层接触)关系;(7)几种劈理观察(劈理折射、层间劈理,流劈理);(8)硫化物的矿化现象等。

了解踏勘的目的及测区的区域地质概况,掌握踏勘路线的选择和踏勘方法。

逐步培养对构造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踏勘范围西起海洋山九牛河油麻石,东到都庞岭林场,北起牛塘,南到农机校,东西约12千米,南北约3千米。

1.3.2填图区内地质现象的了解

学习和掌握:

(1)填图区内出露地层的主要岩性和分层标志;

(2)岩石特性和表生植被的关系;

(2)填图区内断层的的观察方法和确定;(4)填图区域的确定;(5)向、背斜位置的确定等

填图范围西起西山坪,东到灌阳县城,北起池家坝,南到农机校,面积约4平方公里。

使同学们了解填图区内的大概情况,为后期的野外填图做好准备。

1.3.3地学工具的使用

学习和掌握:

(1)学会使用Mapinfo进行地形底图的数字化;

(2)学习GPS的基本知识及使用GPS定点;(3)使用Mapinfo进行区、线、点的绘图和编辑;(4)学习和使用RS进行辅助填图。

数字化填图方法不仅是图幅更形象直观,也提高图幅质量和填图效率。

是一项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1.3.4实测地层剖面

学习掌握:

(1)实测地层剖面的选择和测量方法;

(2)地层的划分和对比;(3)地层界面的特征及填图单位的确定;(4)岩石(化石)的识别和鉴定;(5)标志层的确定;(5)样品和标本的采集编号;(6)地层剖面资料的整理及剖面图和综合柱状图的编制等方法。

培养学生的野外分工协作能力;岩石识别、鉴定能力;资料整理和制图的能力等。

1.3.5野外填图

学习掌握:

(1)观察点和观察路线的布置原则方法;

(2)观察点的确定、描述及运用“V”字型法则勾绘地质界线;(3)认识各种构造现象的观测、描述和形成机制的分析及相互关系;(4)野外资料的整理和地图的绘制。

逐步培养独立及分工合作能力和对测区地质构造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

本次填图使用1∶1万的地形图作为底图,填图不仅采用传统填图方法,还采用了数字化填图方法和工具。

定点采用GPS仪定点和传统的地形地物定点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工作工作的效率还使图面更加美观。

1.3.6构造观测和分析

学习掌握:

(1)沉积岩的原生构造;

(2)地层接触关系;(3)小型褶皱的观测,褶皱几何要素的测定;(4)断层的观察、断层性质、产状、规模的确定;(5)节理的观察、统计及节理图的编制;(6)劈理、线理、劈理折射的观测;(7)掌握小构造与大构造的关系、运用小构造推测大构造的方法。

巩固和提高综合观察和分析能力。

1.3.7岩石、矿物及化石的观察

学习掌握:

(1)野外主要岩石类型的肉眼鉴定、描述及定名方法;

(2)了解主要化石特征、化石组合及时代意义。

1.3.8资料综合整理、地质报告编写

学习掌握:

(1)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和整理;

(2)地质发展史、沉积发展史的分析方法;

(2)测区地质地形图、图切剖面图、构造纲要图、节理玫瑰花图的编制;(3)地质报告的编写方法。

培养综合分析、地质制图和专业表达的能力。

1.3.9野外工作完成情况

本次实习使我学会了很多,也是我懂得了很多。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改进,基本上完成了本次实习的教学任务,同时也获得了很多的经验教训。

表2列举了实习期间野外完成的工作量

表2野外完成工作表

项目

单位

数量

野外工作

14

填图面积

Km2

4

实测剖面

1

观察点

126

岩石标本

30

化石标本

7

节理统计

120

1.4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测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东边缘,地处东经111°07'-111°10',北纬25°28'-25°31',属广西灌阳城关管辖。

县城有公路与周边各县相通,距湘桂铁路的全州、桂林站分别为60和159km。

灌(阳)—百(里)二级公路自北南通过灌阳,向北经全州石塘镇在兴安百里村与322国道相接可达湖南;向南经过栗木镇在阳朔县城与321国道相连可以抵达广东;有省道与湖南道县直接相通。

各实习点均有乡、村公路通行,交通比较方便图1。

 

图1灌阳实习区交通位置图

灌阳县像一片弯曲的桂花树叶,镶嵌在海洋山与都庞岭山脉之间。

东面与湖南道县、江永相连,其它三面与同属于桂林市辖区的恭城、灵川、兴安、全州接壤,总面积1863平方千米。

有大小河流47条,主要河流为湘江西域支流灌江,全长144.23m,由南向北流经测区东沿。

江水清澈,水流较急,部分河段可通航,有利于筑坝引水,灌溉农田;江中河砂资源丰富。

次要河流为南西--北东向的九牛河,河水清澈见底,水量虽然不大,但却是沿河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之源。

由于灌江水的滋润,灌阳县建县较早。

西汉文帝前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建县,始称观音县;隋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改称灌阳县,一直沿用至今,现属桂林十二县之一。

灌阳城人口约2万,以汉族为主,兼有壮、瑶,生习无殊。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发展前景广阔。

灌阳实习区主要集中分布在灌阳县城周边地区,区域地质踏勘路线西至九牛河油麻石,东到都庞岭林场等地。

该地区东有中山都庞岭,南北走向,主峰韭菜岭,海拔高度2009.3m;西有中山海洋山,亦为南北走向,主峰宝盖山,海拔高度1944.0m。

山势层层降落,到测区构成南北延伸的低山地地貌。

区内最高山天花板,海拔630.3米;最低灌江,海拔约240米,相对高差约390米。

本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寒夏暑,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物产丰富。

年气温最高40°C,最低-7°C,平均17—18°C,年降雨量约1552mm,多集中在3—6月份。

粮食以水稻为主,副产小麦、红薯、萝卜。

经济作物有油茶、花生、药材、松脂,盛产枣子、雪梨、柿子、柑橘等水果,尤以蜜枣闻名。

木材较丰富,以松、杉为主。

1.5前人研究概况

灌阳地区内地层曾经历过剧烈的构造运动,造成其地质概况复杂而全面,因此具有良好的探索和研究价值。

曾有许多学者和相关单位对本区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有:

冯景兰(1929年)、李四光(1937年)、王嘉荫(1943年)对本区进行了路线地质调查,且有李四光著的《南岭何在》一书。

赵金科、张文佑(1952年)在本区编制了1:

25万区域地质图。

1956—1959年,吴磊伯在本区进行过地质调查,并著有《湖南地质构造系统》一书。

1960年,中南大学在本区编制了1:

20万地质图及地质报告。

1974年,湖南区测队完成了道县地质图及说明书。

1982年,广西第一地质队完成贵东幅等五幅1:

5万地质图及说明书。

桂林工学院(原桂林冶金地质学院)自1985年把本区作为填图和科研基地以来,对本区进行了1:

10000地质填图,一批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如欧阳成甫、李少游、张家志等对本测区的地层、古生物、构造、岩浆岩等进行了仔细的调查研究并取得一系列的科研成果。

1.6实习教学方式

以野外地质现象观察为基础,采用现场教学法教学。

在踏勘和实测剖面前期阶段以教师指导为主;在填图阶段,先由教师指导逐渐过渡为学生独立完成。

室内学生对野外采集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和图件的制作,由教师检查、指导。

在实习过程中适时地穿插“测区及区域地质概况”、“数据化填图方法”、“实测地层剖面资料整理”、“填图工作方法”、“沉积相及地质发展史分析”、“构造分析”、“地质报告的编写”等讲课内容。

 

第二章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地质概况是指在填图区所处的一个区域的总体地质概况。

他主要包括区域内的地层和构造,通过对其的了解、观察、分析得出得出区域地质的总体情况,同时得到区域的沉积、构造发展史,为填图区内的地层、构造分析做好准备。

2.1区域地层

本区区域地层发育,出露完好,分布广泛。

出露地层主要有寒武系(∈)、奥陶系(O)、泥盆系(D)、石炭系(C)

、白垩系(K)、第四系(Q)。

其中奥陶系与泥盆系下泥盆统(图2)、白垩系与下伏老地层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这也是划分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三个构造层的标志。

其余地层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早古生代构造层包括寒武系和奥陶系,主要为一套浅海相的复理石碎屑岩建造,经加里东运动岩石均遭受浅变质,并构成地槽褶皱基底;泥盆系至下三叠统以碳酸盐岩及碎屑岩为主的连续沉积,属地台阶段的盖层沉积;白垩系是陆相红盆沉积,按陈国达观点系地洼阶段之产物。

晚古生代构造层包括泥盆系下泥盆统(D1)、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中泥盆统棋子桥组(D2q)、上泥盆统佘田桥组(D3s)、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下段(D3x1)、上泥湓统锡矿山组上段(D3x2)、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石炭系下石炭统岩关组(C1y)、二叠系(P)。

属石英砂岩建造,以浅海碳酸盐沉积为主。

其中下泥盆统为紫红色厚层状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底部为含砾砂岩、含白云质团块泥质砂岩及花岗质碎屑岩。

具冲淤构造、平行层理、粒序层理、交错层理、羽状层理、冲刷面及波痕。

中泥盆统跳马涧组上部为灰绿色石英粉砂岩,石英细纱岩夹豆状赤铁矿层下部为细粒石英砂岩、泥质粉沙岩,具雨痕、波痕、水平层理、沙泥薄互层理及水平虫迹。

中泥盆统棋子桥组厚度约541米,其上部为深灰色厚层状白云岩化灰岩及白云岩;中部为深灰色厚层状中晶白云岩及枝状层孔虫白云岩(图3),下部为深灰色细晶白云岩夹纹层状白云岩及枝状层孔虫白云岩,发育方解石脉。

上泥盆统佘田桥组、锡矿山组、邵东组、石炭系的岩关组为本次实习填图地区的研究地层,将在测区地层一节中详解。

中生代构造层包括侏罗系(J)、白垩系(K)、第四系(Q)、为内陆红盆沉积。

其中侏罗系厚约120米,上部为紫红色泥岩、灰白色泥岩、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砂砾岩,中部含可采煤层,下部为砂岩及薄煤层;白垩系厚约1288米,主要为砾岩、砂岩和砂质泥岩;在填图以不整和的形式覆盖锡矿山组下段地层之上,仅少面积出露;第四系厚约0-38米,为残积层、冲击亚粘土、粉砂、砂、砾石层。

2.2区域构造

区域构造发育,露头较多且较完好,分布广泛。

主要的构造类型如褶皱、断层、节理、劈理都有分布,构造现象明显,易于观察和识别。

区内各类构造总体特征描述如下:

2.2.1褶皱

区域褶皱为灌阳复式向斜,由泥盆系至二叠系地层组成,相对简单而开阔,具盖层构造特点。

灌阳复式向斜的本特征是:

南北长约60千米,主要由泥盆系(D)至二叠系(P)地层组成。

核部地层为石炭系和二叠系,两翼为泥盆系,倾角30°~40°,轴向近南北向,轴面向东倾。

该向斜相对来说较开阔,两边均发育区域性断层,但切割面不完整。

次一级构造发育,较大的褶皱有七个,在测区内都可以观察到。

测区位于灌阳复式向斜的近核部,次级褶皱非常发育,在填图范围内,从西向东主要有西山坪背斜、农机校向斜、陈王塘背斜、恶猫岭向斜、罗家坪背斜、410.3高地向斜共七个,它们总的特征是:

(1)均为近南北向延伸的平行褶皱。

(2)规模大小不等。

长一般为1000—7000米,宽一般为100—700米,长度与宽度之比在3:

1—10:

1之间,属短轴褶皱。

(3)根据两翼优选产状、轴面产状、枢纽变化,地貌表征可知该区的褶皱主要为直立倾伏褶皱,次为斜歪倾伏褶皱。

(4)翼间角为40°—148°,多为开阔褶皱。

(7)据轴向及主压应力方位计算,结合区域应力场(节理统计、分析下面有阐述),本区褶皱是印支运动受近东西方向水平挤压的产物。

(7)具多期活动性。

2.2.2断层

区域断层主要有三组类型的断层:

第一组是南北向的纵向断层,为数最多,规模最大,平行于褶皱轴向,且多位于背斜的东翼或近核部,多为印支期和燕山期相继活动先逆后正的断层;第二组是北东东向的平移断层;第三组是东西向的平移断层。

本区断层为脆性断裂,其断层带发育,多被方解石充填或胶结,常构成方解石脉及方解石胶结的角砾状结构。

因碳酸盐岩地层中愈合力强,发育在其中的断层的断距均不大。

断层主要形成于印支期和燕山期,具多期活动性。

2.2.3节理

本区的节理具有类型复杂,性质多样,多期叠加的特点。

按节理走向与褶皱枢纽的关系,可以分为纵节理、横节理和斜节理。

按节理的力学性质分剪节理、张节理以及复合型节理,其中跳马涧组砂

岩中的就属于复合型节理(图4羽饰)。

按形成时期可分印支期褶皱前的X剪节理及张节理,印支期褶皱后的X剪节理及张节理以及燕山期的X剪节理和张节理。

它们之间的区分除了根据一般规律进行分期配套加以区分之外,印支期褶皱的节理的产状与地层层面垂直或近于垂直,印支期褶皱后的节理一般与层面斜交或平行,而燕山期的节理与层面斜交,且与地面垂直或近于垂直(据湖南区测队)。

其中雁列节理和雁列在测区的碳酸盐岩地层中,特别是在断层带的附近,常见到雁列节理和为方解石充填的雁列脉。

规模一般不大,雁列带长一般为0.5—2米,雁列带宽一般为10—30厘米,雁列角多为40°—70°,有左列、右列之分,有时可组成共轭雁列脉,如图5所示。

根据雁列节理和主要反映晚期北北东向挤压的产物。

2.2.4劈理

本区劈理非常发育,按传统分类分为破劈理、流劈理和滑劈理,按结构分类本区主要见有板劈理、间隔劈理和褶劈理。

破劈理或间隔劈理主要发育在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泥晶灰岩和泥岩。

流劈理多见于中、下泥盆统的泥质砂岩中,在寒武系和奥陶系的富泥质的板岩中,广泛发育板劈理,岩石具良好的可劈性,使岩石劈裂成平整的石板。

滑劈理或褶劈理主要见于寒武系和奥陶系的板岩中,可见以一定的间隔(0.5-1cm)切过先存在的板理,使早期的连续劈理发生挠曲或细微褶皱。

在泥盆系中局部可见到劈理折射现象(图6),可能是燕山期南北挤压的结果。

按劈理与褶皱的关系分,有层间劈理和轴面劈理。

它们的大致区别是:

(1)层间劈理发育在褶皱的翼部,轴面劈理发育在近轴部;(2)因本区的褶皱属于开阔型褶皱,因此,层间劈理与层面夹角一般较小,而轴面劈理与层面的夹角一般较大;(3)层间劈理不穿层,通过不同的岩层时因为岩性的差异可发生折射现象;而轴面劈理可穿层,在通过不同的岩层时可构成扇形或反扇形(本区主要为正扇形)

2.3区域岩浆岩

测区内未见岩浆岩出露,但外围西侧有海洋山花岗岩岩体,外围东侧有都庞岭花岗岩岩体。

海洋花岗岩岩体:

为加里东期形成的细—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岩体呈灰绿色,块状构造,中到粗粒似斑状结构,矿物成分有石英、云母、长石等。

斑晶有正长石、斜长石、石英、云母。

正长石呈灰白色,板柱状,自形到半自形晶,粒径1-3cm,两组解理发育,含量约35%;斜长石呈灰绿色,柱状,自形到半自形晶,粒径1-2cm,含量约30%;石英无色透明,油脂光泽,粒径0.5-0.8cm,含量约15%;黑云母成片状,一组极完全解理,珍珠光泽,粒径为0.1-0.5cm,有的风化成绿泥石,含量为15%。

含有包体和捕虏体。

出露380平方公里,它侵入寒武系并使之蚀变,它又被下泥盆统沉积所覆盖,在接触面附近均可见到花岗岩—花岗质碎屑岩—碎屑岩的过渡系列(这在九牛河油麻石可以见到)。

海洋山花岗岩与下泥盆统之间属沉积接触关系(图7),证据如下:

1.岩体从西到东,越靠近接触带,风化越强

2.上覆岩层从下到上依次为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岩,颗粒由粗到细属沉积接触

3.岩体无冷凝边构造,围岩无热蚀变现象,亦无岩脉穿插;

4.上覆岩层的层理与接触面基本平行。

都庞岭花岗岩岩体:

由西体和东体组成。

西体为加里东期细——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面积76Km²,同位素年龄为407-422Ma;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岩体侵入寒武系,被燕山期岩体侵入;与上古生界多为断层接触,局部被泥盆系沉积覆盖。

岩石灰白色,似斑状结构。

斑晶主要由钾长石组成,多呈半自形板状,含量5%-10%;基质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矿物组成。

东体为燕山早期的似斑状细中——中粒黑云母花岗岩,面积约170Km²,同位素年龄为174Ma。

斑晶由钾长石构成,肉红色,卡氏双晶发育;基质由石英、斜长石、黑云母组成。

斜长石灰绿色或灰白色,部分绢云母化,板柱状,半自形晶。

和钾长石的总含量为40%-50%;石英无色透明,油脂光泽,含量20%;黑云母,黑灰色,片状,一组极完全解理,含量约10%-15%。

东体与西体为侵入接触关系。

判别侵入接触的依据有:

1、岩体呈岩脉穿插于花岗岩中;

2、花岗岩在接触面附近有热蚀变(硅化)现象;

3、花岗岩近接触面处可见冷凝边。

在都庞岭林场入口处见东体花岗岩体与寒武系变质砂岩的侵入接触关系(图8)。

判别依据有:

1.接触面呈波状起伏。

接触面分界明显

2.接触面附近可见花岗岩结晶颗粒变细,具冷凝边现象。

3.在寒武系地层中可见少量岩脉穿

都庞岭林场本部东约100米的小河边见到东体与寒武系呈断层接触(图9)。

判别断层接触的依据有:

1、岩体与围岩之间有一断层;

2、岩体从西南到东北依次为:

变质砂岩→板岩→有一定破碎的硅化的变质砂岩→花岗碎裂岩→绢云母碎裂花岗岩→碎裂花岗岩→未变形和蚀变的正常花岗岩。

3、岩体无冷凝边,围岩无热蚀变现象。

 

综上所述可知,岩体与围岩之间的三种接触关系,在该区内均有发现。

2.4矿产

在区域图幅内共有矿点33处,有钼,铅,锌,锡,钨,锑,砷,铁,冰洲石,水晶,重晶石,萤石及煤,石灰石及石材等矿种。

其中黄关萤石矿为中型矿床。

石灰石及石材等极为丰富。

黄关萤石赋存于加里东期都庞岭岩体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岩的裂隙中。

矿石成分主要为萤石,石英及少量石蛋白石,叶蜡石等.呈致密状和条带状。

萤石的富集具有北富南贫,上富下贫的变化特征,品位较高。

测区内沉积矿产极为丰富。

在上泥盆统邵东组和下石炭统岩关组的大部分石灰石可以烧石灰和制造水泥。

据11个石灰石样品分析sio21.57%,Al2O30.34%,Fe2o30.43%,CaO53.3%MgO1.32%烧失量41.96%。

在锡矿山组上段(D3x2)的泥灰岩,粘土岩风化后的粘土矿,是灌阳县水泥厂制造水泥的校正材料(在农机校东100米的采场就是)。

在跳马涧组上部,具有多层(3-5层)赤铁矿(图10),分层厚度一般为0.5-1米,有条件时可作水泥的硅铁校正材料

在邵东组的灰黑色厚层-巨厚层状的泥晶灰岩,可作良好的板料。

因磨制的材料呈均匀细腻的黑色,故俗称"黑玉"。

灌阳地区内地层曾经历过剧烈的构造运动,造成其地质概况复杂而全面,因此具有良好的探索和研究价值。

曾有许多学者和相关单位对本区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见绪论-----前人研究成果。

第三章测区地质

测区的地质主要为出露的地层和发育在其中的构造现象,下面将分别对地层和构造别做描述。

3.1地层

测区位于灌阳县城西部,大体位于灌阳复式向斜近核部.测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上泥盆的佘田桥组(D3s),上泥盆的锡矿山组(D3x),锡矿山组有分为锡矿山组下段(D3x1)及上段(D3x2),上泥盆的邵东组(D3sh),下石炭的岩关组(C1y),白垩系(K),第四系(Q)。

其中白垩系(K)局部少量

出露在锡矿山组下段(D3x1)地层上,在测区内仅有两个地方出露,为红盘沉积物。

测区内出露的地层除白垩系地层不整和覆盖在锡矿山组下段(D3x1)地层上,其他都为整和接触。

灌阳地区区域地质图(图11,)可以很好地表现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图11灌阳地区区域地质图

3.1.1佘田桥组(D3s)

厚约460米,上部主要为灰白色厚层状亮晶泥屑灰岩、纹层状灰岩及白云岩,且具有粒序层理、鸟眼构造及交错层理;下部灰色中至厚层层孔虫泥晶灰岩、核形石灰岩夹纹层状灰岩和白云岩,具示底构造及迭层构造,产双孔层孔虫(Amphipora)、球状及半球状层孔虫及珊瑚、腕足类化石。

其顶部黑灰色、具刀砍状构造的白云岩是佘田桥组(D3s)与锡矿山组下段(D3x1)泥晶灰岩的分界标志。

3.1.2锡矿山组下段(D3x1)

厚约309米,上部深灰色厚层状白云岩化燧石结核砂屑灰岩夹白云化碎屑灰岩、泥晶灰岩;中部为深灰色癞痢状白云化泥晶灰岩与泥晶、粉屑灰岩互层,偶尔夹泥晶灰岩;下部浅灰色薄层至中厚层泥灰岩、泥质灰岩、泥晶灰岩;本组产云南贝(Yunnanella)、小云南贝(Yunnanellian)、弓石燕(Cyrtospirifer)等化石。

癞痢状白云化泥晶灰岩夹泥晶灰岩一般作为该组下段的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