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37讲加试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9901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37讲加试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37讲加试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37讲加试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37讲加试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37讲加试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37讲加试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学案.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37讲加试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37讲加试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37讲加试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学案.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37讲加试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学案

第37讲 (加试)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

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

考情播报

考查频度

必考

加试

 

1.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秦统一六国

(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4)秦始皇的功过

 

b

b

b

c

(2018年4月,33题第一问)考查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7次

1考

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3)“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c

b

c

(2016年10月,33题第二问)考查唐太宗

7次

1考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1)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

(2)统一台湾和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管理

(3)抗击沙俄侵略

(4)康熙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b

b

b

c

(2016年4月,33)综合考查康熙帝

7次

1考

 

东西方的先哲

4.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1)孔子的生平

(2)孔子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思想与主张

(3)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b

c

c

 

5.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1)亚里士多德生平事迹

(2)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b

c

考点1 (加试)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

1.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构示意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秦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C.秦律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制国家

D.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

解析 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A、B、D正确。

秦虽然颁布秦律,但法律是封建帝王的一家之法,由此判断秦不是法制国家,故正确答案是C。

答案 C

考点2 (加试)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b)

2.(2017年11月温州十五校高二期中)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下列各郡中不属于秦始皇在征服百越后设置的是(  )

①闽中郡 ②九原郡 ③象郡 ④陇西郡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解析 闽中郡的设置是在秦始皇征服百越之后而非之前(公元前220年),九原郡的设置是在秦朝击退匈奴之后设置的(公元前214年),是在征服百越之前而非之后,象郡也是在征服百越之后设置的(公元前214年),而陇西郡则是在公元前272年秦统一之前就已设置,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3.(2018年1月温州十五校高二期末)战国时期,六国地区的关东人死后一般采用仰身直肢葬,但是考古学家在秦始皇陵劳役人员墓地内发现,关东人死后被有组织地实施秦地的屈肢葬。

这最有可能是(  )

A.为了简化丧葬仪式B.为了推动文化认同

C.为了歧视六国贵族D.为了宣传法家思想

解析 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统一是其表现之一,关东人死后被有组织地实施秦地的屈肢葬,体现了秦朝推动文化认同的政策,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简化丧葬仪式的目的,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歧视六国贵族的意图,故C错误;屈肢葬与法家思想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

故选B。

答案 B

考点3 (加试)秦始皇的功过(c)

4.(2018年3月台州模拟卷)《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以衡石来计算文书的重量),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这些记载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秦始皇(  )

①勤政敬业 ②专制独断 ③依法治国 ④爱民如子

A.②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 材料中秦始皇“不中呈不得休息”体现勤政敬业,故①正确;材料中“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体现专制独断,故②正确;材料中“一断于法”体现依法治国,故③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秦始皇爱民如子,故④错误;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考点4 (加试)“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c)

5.“上(唐太宗)谓侍臣曰:

‘薛延陀倔强漠北,今御之止有二策:

苟非发兵殄灭之,则与之婚姻以抚之耳。

二者何从?

’房玄龄对曰:

‘中国新定,兵凶战危,臣以为和亲便。

’上曰:

‘然,朕为民父母,苟可利之,何爱一女?

’”此段材料反映了唐太宗(  )

A.“存百姓”的思想B.虚怀纳谏的胸襟

C.“战而后和”的策略D.文德治国的思想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意思可知唐太宗对薛延陀部少数民族采取和亲政策,使薛延陀部归顺唐朝,这样有利于社会的和平与稳定,不使百姓受到伤害,故反映了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

答案 A

考点5 (加试)“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b)

6.(2018年1月湖州高二期末)唐太宗登上皇位后,积极推行民族团结政策,努力经营中国边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下列关于其民族政策叙述正确的是(  )

A.设立鸿胪寺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B.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C.请求与吐蕃通婚促进民族融合

D.派遣官员担任羁縻府州的长官

解析 唐太宗为了加强对西突厥地区的管理,在640年攻破高昌以后,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故选B;宋时,设置鸿胪寺既掌管国内所属少数民族事务,也管理与外国通使等事宜,故A的说法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排除A;松赞干布为了加强和唐朝的关系,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634年向唐朝遣使纳贡,请求通婚,不是唐太宗请求通婚,故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由唐王室派遣汉官充当羁縻府州的部分官员,是在唐太宗之后,故排除D。

答案 B

7.(2018年3月浙江绿色教育评价联盟)观察下图。

下列与唐都长安有关的表述,较为恰当的是(  )

①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外宾的官方机构 ②长安城是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 

③城市布局蕴含“皇权至上”的理念 ④唐代长安开始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外宾的官方机构,长安城是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长安城是依据封建制度下皇权至上的理念而设计的,①②③正确。

坊市制度在西周时就开始萌芽,因此唐代长安开始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说法错误,④排除。

故A项正确。

答案 A

考点6 (加试)“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c)

8.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这一记载(  )

①反映了贞观年间经济发展 ②反映了贞观年间的社会安定 ③过分地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 ④完全不符合唐初的实际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解析 从题干材料前半部分反映出贞观年间经济发展情况,后半部分反映出社会秩序和社会治安状况。

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的表述是正确的。

答案 A

考点7 (加试)康熙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及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c)

9.(2018年1月湖州高二期末)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

“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

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

”……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上述材料表明康熙帝统一台湾(  )

①维护国家主权和巩固了东南海防 ②间接缓解了福建人口和生活压力 ③加强了台湾与内地之间的联系

④促进了台湾人口增长和经济开发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由“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

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可以得出②③;由“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左右”、“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可以得出④;①题干没有提及,故选C。

答案 C

10.(2018年1月温州十五校高二期末)《尼布楚条约》规定:

“以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河,即鞑靼语所称乌伦穆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

格尔必齐河发源处为石大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

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

”这表明(  )

①中国成功收回了尼布楚地区 ②条约在法律上确定了中俄全部边界 ③中俄两国依照自然的界线来划分各自的疆域 ④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尼布楚条约》将尼布楚地区割入俄国版图,故①错误;条约并未确定中俄全部边界,故②错误;《尼布楚条约》中俄两国依照自然的界线来划分各自的疆域,故③正确;《尼布楚条约》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故④正确。

故选D。

答案 D

考点8 (加试)孔子在中国和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c)

11.(2018年2月杭州高二期末)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下列言论最能体现孔子“仁”的思想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D.“兼相爱、交相利”

解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的是“仁”,故A项正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孔子所强调的“克己复礼”,故B项错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与人交往融合但不如胶似漆,小人之间看上去如胶似漆但内心勾心斗角,体现“中庸”思想,故C项错误;“兼相爱、交相利”体现的是墨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 A

考点9 (加试)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c)

12.(2018年1月杭州高三期末)亚里士多德和牛顿在科学研究方面都有所建树。

他们的共同点有(  )

①在多学科领域取得成就 ②从事物理学方面的研究 ③在当时科学领域达到较高水平 ④使用“归纳—演绎”的实验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亚里士多德和牛顿都在多学科领域取得成就,故①正确;两者都在物理学领域有很深的研究,故②正确;两者都是当时科学领域的泰斗,故③正确;牛顿使用“归纳—演绎”的实验法,亚里士多德主要使用观察法,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易错点1 对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混淆

易错提醒 

【典例1】“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之宫中柱上。

”康熙帝的这番话表明(  )

A.“三藩”逐渐成为抗衡中央的地方割据势力

B.维护民族团结是康熙帝面临的重大任务

C.康熙帝面对“三藩之乱”决定用武力平叛

D.维护国家主权是康熙帝面临的重大任务

解析 由题干材料信息“夙夜廑念”可知三藩势力已危及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 A

易错点2 对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掌握不准

易错提醒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主要是根据其历史活动展开。

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做到:

准确地把握历史人物活动的内容;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考虑当时历史环境下人物的活动;运用正确的历史观来审视历史人物。

【典例2】(加试题)康熙帝一直被誉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

但有学者提出应当重新评价他,认为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

下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该学者评价思路相类似的是(  )

A.秦王嬴政顺应潮流实现统一

B.唐太宗奠定大唐盛世

C.明太祖废除丞相高度集权

D.康熙帝捍卫了国家主权

解析 从题干来看,康熙帝一直被誉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这是大众性的评价,而有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了否定,这就是题干学者的思路。

从四个选项中来看,B、C、D三项是历来传统大众的评价,而对于秦王嬴政,历来都认为是一个暴君,然而A项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予以了肯定。

答案为A。

答案 A

易错点3 对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共同历史影响认识不全面

易错提醒 

(1)政治上:

都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经济上:

都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3)民族关系上:

都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了一系列的战争与怀柔措施。

(4)文化上:

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对文化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典例3】(2016年10月浙江选考)(节选)古语云:

温故知新。

重温历史,汲取智慧和力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经指出:

“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战国时代北边诸国的长城整合为“万里长城”。

蜿蜒如带的长城横亘在今天的北中国地区,长城以南,“其人耕稼以食”;大漠之间,“畜牧畋渔以食”。

西汉之时,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史谓“凿空”。

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00年,历20余年,沿河西走廊,曾多次大修长城。

有意味的是,唐朝是少数没有大规模修筑过长城的王朝之一,有大臣曾建议唐太宗修复长城,太宗曰:

“安用劳民。

”一笑置之。

——据《说中国》《历史》选修教材等整理

材料二 关于长城,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

①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长城的线路,几乎与400毫米等降水线相重合。

②长城的兴与修,取决于实际的社会政治状况。

——摘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等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解读哪一种认识?

侧重解读①,请结合所学予以阐释说明。

侧重解读②,请结合所学,以唐朝为例,从内政外交两个层面分析指出唐太宗对修复长城建议“一笑置之”的理由。

解析 第

(2)问,第一小问侧重解读①,“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长城的线路,几乎与400毫米等降水线相重合”表明长城是地理分界线,是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是连接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重要纽带;第二小问侧重解读②,唐太宗之所以对修复长城“一笑置之”,是由当时的内政外交决定的,内政方面,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采取民族团结的政策,外交方面,实行开放和友好的对外政策。

答案 

(2)侧重解读①长城地处北部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长城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

侧重解读②内政:

贞观之治,民族团结政策。

外交:

积极友好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名师点睛】选修模块的考题一般都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根据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相关分析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所以一般情况下,考查内容均不是选修课本上的基本史实。

这就需要考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相关时空范围的必修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迁移过来回答有关问题。

当然,也有部分问题是通过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答案的。

总之,选修的题目需要活学活用,没有选修教材的知识作为依托,考查内容和形式有很大的自由度。

这希望引起考生的关注。

这一题就是选修题目中与所学联系比较密切的一种考法。

易错点4 对孔子思想中礼、仁、中庸三者的相互关系认识不清

易错提醒 

【典例4】(2018年1月温州十五校高二期中)孔子说:

“为政先礼”,“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在教导他的学生子贡时说为人要“富而好礼”,在教导他的学生颜渊时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材料表明“礼”(  )

A.体现为宽以待人

B.是处理社会各个阶层关系的最高准则

C.是治国立身的基础

D.对不同社会阶层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宽以待人的思想,故A错误;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而不是礼,故B说法错误;材料表明,礼是治国的原则,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是立身的基础,故C正确;材料并没有强调不同的人所要遵守的礼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而是强调对个人修养,对治国来说,都要重视礼,故排除D。

答案 C

易错点5 对古代东西方先哲的思想主张比较认识不清

易错提醒 

分类

孔子

亚里士多德

思想成果

仁、礼、中庸

“中庸之道”

政治主张

以德治民、施仁政

教育成果

兴办私学、

有教无类

建立吕克昂学园

学术成果

整理“六经”

《形而上学》、生物学、《物理学》、逻辑学等

【典例5】(加试题)“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慷慨是挥霍与吝啬的中庸。

”——亚里士多德。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材料体现的都是一种中庸思想

B.两人都反对过度和不及,认为要恰到好处

C.孔子主张两者兼备,亚里士多德反对两端而取中间

D.两者的中庸思想如出一辙

解析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中庸是一种道德教化出来的品质,是道德情感和行为的调适,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但是,对中庸的内涵及其标准也有不同,这种不同导致了对理想社会的不同设计,故D项错误。

答案 D

[命题分析]

1.从本讲知识命题看,主要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家的主要活动以及古代东西方先哲思想主张的考查。

2.从对知识的考查来说,具有细微性特点。

3.从能力要求看,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识读能力。

4.从题型特点看,主要表现为图片型、史料型、特点型。

【典例】(2018年4月浙江选考)(节选)阅读文本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

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

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

……末俗以秦皇方(比)汉孝武(汉武帝)……孝武一怒,则大臣莫保其性……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

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

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

……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

——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

(1)仔细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论秦皇“秦制”建设有哪些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解析 材料中“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和“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可以得出平政、守法的特点;“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可以得出推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不推行分封制的特点;“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说明不推行世官制。

答案 

(1)特点:

中央集权,不行分封制,不行世官制,平政守法。

观点:

肯定秦始皇功绩。

[题组训练]

1.(2017年6月杭州高二质检)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唐太宗和康熙帝相同的做法有(  )

①曾经使用过武力手段征服 ②设立羁縻府州进行管辖

③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④给予少数民族一定的自治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②设立羁縻府州进行管辖只是唐太宗的做法。

答案 D

2.(加试题)(2010·浙江高考自选题)唐太宗在遗诏中认为自己实行的一项政策使“前王不辟之土,悉请衣冠;前史不载之乡,并为州县”。

这项政策是(  )

A.与吐蕃和亲B.实行郡县制

C.完善科举制D.设置羁縻府州

答案 D

3.(加试题)(2010·浙江高考自选题)中俄关系史上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规定:

“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亦为两国之界:

河以南诸地尽属中国,河以北诸地尽属俄国。

”这一边界条约签订于(  )

A.16世纪B.17世纪C.18世纪D.19世纪

答案 B

4.(加试题)(2012·浙江高考自选题)下列孔子主张中,最能体现他所倡导的处理人际关系最高准则的是(  )

A.“过犹不及”B.“不学礼,无以立”

C.“有教无类”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案 D

5.(2016年4月浙江选考)历史的意义在于对后人的教育和启迪。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康熙时,驻守古北口长城的总兵官向朝廷建议,拨款维修加固长城。

康熙帝阅批奏折后认为守国之道不在于修长城,而在于“修得民心”。

清王朝治国安邦的一个大手笔,便是将北方草原上凶猛剽悍的蒙古铁骑,变成了护卫江山的真正长城。

回放历史的画面,在内蒙古木兰围场、承德避暑山庄、故宫保和殿都曾经纪录下有清一代民族团结和睦的历史佳话。

——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

材料二 回顾清朝的历史,康熙帝无疑是可圈可点的人物,他启动了康乾盛世之门,把一个纷乱而残破的中国引向大治,真正开创了一个空前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新时代。

面对进入全盛期的形势,他滋生出一丝总揽朝政的满足感。

对于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不同时代的人们从不同角度出发,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

①圣祖仁皇帝平三逆、平朔漠,亿万年久安长治之业实定于此;②康熙帝尊崇孔子,超越前代。

笼络明朝遗民,使政风为之一变;③康熙帝保卫边疆,抵御外侵,缔结和约;④康熙帝实现了由乱而治之局,使朝中威胁皇权的各种因素不断受到控制,皇帝乾纲独断。

——据《清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从“修得民心”的角度,分别指出木兰围场、避暑山庄、保和殿的相应职能。

请您用一句话概括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创造的成功经验。

(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请您选择对康熙帝“文治武功”的其中一种认识扼要予以展开。

(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答案 

(1)木兰围场:

处理民族事务的特殊场所;避暑山庄:

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保和殿:

每年除夕,皇帝在此宴请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

经验:

因地制宜地处理边疆问题和民族关系。

(2)选择①: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巩固统一国家。

选择②:

康熙帝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

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矛盾。

选择③:

康熙帝抗击沙俄对东北的侵略,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和平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维护国家主权。

选择④:

康熙帝改革弊政,励精图治,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实行专制集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