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顺周期效应的思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9788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顺周期效应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试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顺周期效应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试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顺周期效应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试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顺周期效应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试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顺周期效应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顺周期效应的思考.docx

《试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顺周期效应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顺周期效应的思考.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顺周期效应的思考.docx

试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顺周期效应的思考

试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顺周期效应的思考

 【摘要】金融危机因顺周期效应使得公允价值成为焦点。

文章分析了公允价值与盯市会计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市场流动性不足时,金融机构错误的运用盯市会计是此种情况下资产的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的重要根源;顺周期效应应该是会计准则的一种经济后果,而不是公允价值的后果;公允价值与顺周期效应虽有联系,但顺周期效应并非公允价值的必然属性。

同时,针对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和会计准则的改进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预防后危机时代顺周期效应的再次出现。

  【关键词】顺周期效应;公允价值;历史成本;盯市会计    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了理论界、实务界和金融界对公允价值的质疑和激烈辩论。

辩论的焦点主要围绕公允价值是否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和其顺周期效应等一系列问题展开。

虽然国际经济已将进入后危机时代,但金融业仍然面临着资本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伴随着去杠杆化的趋势,其被迫出售资产的事件仍时有发生。

因此,为避免顺周期效应的再次发生,深思这些问题,理清其脉络,不仅有助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一些问题的解决,而且还关乎着公允价值未来的命运和金融改革的方向。

对此,我们应当思考:

顺周期性是否是公允价值的必然属性,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文献回顾    葛家澍、窦家春(2009)认为:

“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属性,但当前必须进行适当的改进,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要求”。

陈琼(2009)指出:

“公允价值会计的许多争论是源于没有弄清公允价值的概念和目的……现实中不存在最优的会计准则,因此准则制定者不得不根据环境进行权衡”。

徐玉德(2009)认为:

“现行会计规范中缺乏对公允价值使用的有效控制、实务界的不正当使用,直接影响了公允价值的实施效果,但它并非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于永生(2009)研究发现:

“对于金融工具,全部按公允价值计量是提高金融机构财务报告透明度,改革当前金融工具财务报告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对于顺周期效应他还指出:

“顺周期效应应归因于财务报告与金融资本监管政策的关联性,而不是公允价值会计本身,采用废止公允价值的方法来应对该问题不是一个恰当的策略”。

对此,黄世忠(2009)通过银行的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分析了顺周期效应的产生机制,通过资本监管、风险管理、心理反应分析研究了顺周期效应的传导机制。

plantinetal(2008)研究分析了历史成本和盯市会计(marking-to-market)的优劣,认为:

“历史成本在信息反应上是无效的,虽然盯市会计在信息反映上是有效的,但却增加了无关的干扰因素从而加剧了价格的波动”。

allenandcarletti(2008c)和plantin,sapra,andshin(2008a)也指出是市价会计加速或放大了顺周期效应。

在plantin,sapra,andshin(2008b)中他认为公允价值具有顺周期效应。

同时wallison(2008)明确指出:

“公允价值会计不仅在经济萧条时造成资产价格的非理性下跌,而且在繁荣时期也自造资产泡沫,具有鲜明的顺周期效应的特征”。

  以上的研究文献表明:

学术界虽然对于公允价值与顺周期效应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对于公允价值到底是否是顺周期效应的根源却非常模糊,当然对于顺周期效应到底是否是公允价值的必然属性也没有回答,因此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和发展的指导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

    二、公允价值与顺周期效应的含义    到目前,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已基本确定公允价值并非金融危机的根源,但同时也指出了公允价值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把公允价值和顺周期效应联系起来,潜在的认为顺周期效应就是公允价值会计的必然属性,二者是紧密相连的,这也是公允价值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

但是仔细分析不禁会质疑:

公允价值与顺周期效应直接相关吗?

公允价值会计必然要伴随顺周期效应的产生吗?

  

(一)公允价值  对于公允价值的含义,截止到2009年,fasb在《sfas157》中定义为:

在计量日,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所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exitprice)。

iasb也在2009年发布了《ifrs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将公允价值定义为:

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exitprice)。

asb在《财务报告准则no.7——购买会计中的公允价值》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

公允价值,指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而不是在强迫或清算拍卖交易中,交换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所使用的金额。

我国《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中对公允价值定义为: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由上可知,虽然各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其中都同时包含了几个要求:

自愿的交易;公平的交易;有序的交易和基于市场的交易。

  自愿的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在完全了解相关信息,出于自身意愿的情况下进行的交易。

它是存在于交易双方的一种判断行为。

当存在活跃市场时,市场价格就代表了双方自愿的价格;当不存在活跃市场时,双方可以根据成本、交易费用、预期收益等状况进行权衡定价。

所以,此时的价格不一定是公平的。

公平的交易是指交易价格能正确反映资产或者负债的真实价值的交易。

因为有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这里的公平并不是价值在交易双方的等值转移,即绝对的公平,这里的公平应该是近似或者相对的公平。

有序交易是指计量日现在的情况。

它意味着市场参与者意欲交易的资产或转移的负债已经在市场上存在相当一段时间,而这种交易是按照惯例的,正常的商业活动所进行的交易,而不是被迫的或者抛售的强迫交易。

所以在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时,由于传染效应(contagioneffect)和错用盯市会计(mark-to-market)所使用的资产或负债的价格严重偏离了其内在价值,这时的价格已不能称作是公允价值,只能称作估计价格或者现时市场价格。

金融机构在最低资本监管的压力下进行的资产出售也属于被迫交易,而不是公允价值所要求的有序交易,因此交易的价格信息就不符合公允价值的概念和范畴。

  

(二)顺周期效应  顺周期效应简单的讲就是在市场活跃时,市场价格往往导致资产的价格被高估;在市场缺乏流动时,市场价格往往导致资产的价格被低估,甚至严重被扭曲。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市场处于流动性不足,许多持有次贷产品的金融机构依据盯市会计确认了大量的资产减值损失,但迫于金融资本监管的要求,资产的大幅度缩水便引发了追加保证金和抵押资产的压力,如果这些金融机构无法从市场上迅速获得短期资本补充,就必须被迫在非流动市场上低价出售其所持有的次贷产品和其他资产,在传染效应的作用下,其他金融机构就会根据这个较低的价格出售他们所持有的资产。

此时,众多投资者甚至金融机构必然会发生恐慌,造成大量的更低价的抛售,进而使得资产的价格出现新一轮下跌。

接下来又会在资本监管的要求下,引发资产价格再一次下跌的恶性循环:

资产价格下跌→计提跌价准备→资本监管要求更多的保证金→资产大量抛售→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

这就是所谓的顺周期效应。

三、顺周期效应的产生与传导机制    

(一)顺周期效应的产生机制  1.公允价值与盯市会计的区别。

盯市会计指在计量金融资产时采取逐日盯市。

由上面对公允价值的分析可知:

当存在活跃市场时,可以通过市场获得持续性的价格信息(盯市会计)反应资产和负债的内在价值,此时运用盯市会计就能近似地计量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但此种情况并非绝对,因为在市场活跃时期经济的繁荣可能会增大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和杠杆比率,从而会刺激资产价格的上涨。

所以即使市场活跃时盯市会计也有可能不能代表资产的公允价值;当市场处于非流动时,此时资产价格的确定方法是根据模型确定的(mark-to-modelaccounting),关于这一问题,在sfacno7中,fasb也指出,通过折现现金流量模型确定的现值并不符合公允价值定义,与公允价值不一致,但它同时特别强调,“会计中初始确认和新起点计量使用现值的惟一目的,是估计的公允价值。

但笔者认为这种“伪公允价值”既不是公允价值又不是盯市会计。

由此可知,公允价值和盯市会计是有区别的,公允价值的范畴应该大于盯市会计,所以利用盯市会计并不能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

2.盯市会计—公允价值的滥用。

在金融危机中,市场处于非流动状态,金融机构的管理层仍然运用盯市会计替代作为资产的公允价值,此时的价格信息已经不是公允价值信息。

仔细分析顺周期效应的脉络就会发现,这其中并不是公允价值与监管政策的原因,而是管理层对公允价值的错误运用,即盯市会计与监管政策的原因。

当市场不存在该资产或相关资产的参考价格时,准则要求运用估值模型确定资产的价格。

那么当市场中的投资者出现心理恐慌时,即使我们假定模型是正确客观的,这些估值参数却不可能是客观真实的,当然也不可能是公允的。

所以运用相应的估值模型确定的价格信息最多只能称作是估计价格,并且这个价格还可能会严重偏离资产的价值,所以它也不能称得上是公允价值。

当市场上一部分投资者均如此报价时,剩余投资者就会利用这个价格信息作为资产的公允价值,出现传染效应。

此时金融机构的管理层仍然利用盯市会计计量金融工具就会导致投资者的心理恐慌甚至是“羊群效应”。

纵览整个过程,管理层对会计政策的不恰当运用才是顺周期效应的一个重要根源。

  此时应该用怎样的计量属性和计量方法去客观真实地计量这些资产的价值,金融危机前各国准则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规定,对于盯市会计也缺乏明确的概念和应用条件,因此造成了准则的真空,使得金融机构在缺乏相应市场时运用盯市会计,造成资产价值低估甚至无从着手。

从这个角度上说,顺周期效应应该是会计准则的一种经济后果,而不是公允价值的后果。

  

(二)顺周期效应的传导机制  1.金融衍生品链条过长。

顺周期效应的传导放大和金融工具无限创新,金融衍生品链条过长有一定关系。

在这里引用“牛鞭效应”(bullwhipeffect)的传导放大机制来解释顺周期的传导放大机制。

“牛鞭效应”原指因企业销售链中各级销售商的人为放大作用,使得厂商面临的需求量已经远远大于顾客的需求量。

当次贷危机爆发之时,由于金融市场中衍生品过于复杂,投资者发现他们已经看不懂企业的报表信息,这会造成两种结果:

一是财务报表的透明度严重下降;二是投资者心理更加的恐慌。

顺周期效应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随着金融衍生品链条不断变长,顺周期效应就会越来越大。

这种放大效应并不是各个链条环节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乘甚至是以指数的形式弥漫全球,使得顺周期效应的影响程度更深,范围更广,并最终使次贷危机演化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2.投资者的心理。

投资者心理对于顺周期效应的作用机制可以通过“羊群效应”(herdeffect)深刻地解释。

所谓的“羊群效应”主要指所有个人的理性行为所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在市场处于非流动状态时,市场上的信息是不完全的,这使得许多个体投资者很难对某项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形成合理的预期,只得通过“引导原则”(guidingprinciple)观察周围个体的行动,并实行盲目跟从的行为。

最终所有个体的行为和预期将趋于一致,同时抛售自己的资产,使积聚的系统风险爆发出来,引发资产的盯市价格大幅度“跳水”,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甚至崩溃。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许多的个体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在资产价格出现下跌时,正是同时做出了同样的心理反应和行动—大量抛售资产,才产生了“羊群效应”,并最终出现了顺周期效应,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注入了极大的破坏力。

  3.监管政策的呆板。

金融行业是一个国家的命脉,金融系统的稳定不仅关乎着这个国家内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而且还关系着这个国家经济的有序运行。

因此,每一个国家都把金融系统的稳定作为金融监管的第一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对金融的监管,主要是通过资本充足率来实现的,以防止金融机构的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确保对存款用户的支付能力,从而起到稳定经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