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课程纲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9701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课程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课程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课程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课程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课程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课程纲要.docx

《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课程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课程纲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课程纲要.docx

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枣庄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纲要编写要求

一、编写意义

道德与法治“学期课程纲要”是对一个学期中主要的教学指标进行专业预算,以确保课程的健康、有序实施,确保课程设计更好地转化为学生的素养。

因此,教师在编写道德与法治“学期课程纲要”必须考虑到课程的目标、相应的课时、学生背景分析、课程组织、实施的条件、学生评价以及各方面的总体协调等情况,也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研究和分析教与学中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因素,以规范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自己的教学。

制订学期课程纲要可以帮助教师建立课程观,拥有“大观念”,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就像是一张认知地图,可以让我们随时知道自己在哪里,要去哪里。

学期课程纲要可以让教师的教学从原本的散点走向连续,解决知识碎片化的问题。

学期课程纲要可以改变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被动学什么的学习状态,让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知道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活动与学习结果的评价,真正参与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教师编制“学期课程纲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本学期学科教学实施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的过程。

也是对实施教学所需要的各种条件的审视过程。

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审议、管理与评价。

二、内容及编写要求

(一)《学期课程纲要》的构成要素

1.一般项目:

学校名称;课程类型;设计教师;日期;适用年级;课时;

2.课程元素:

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3.所需条件:

为顺利实施该课程所需要的条件

(二)《学期课程纲要》的编写流程

1.教研组长组织本教研组的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编制课程纲要的方法。

研究课程标准、研读教材,准确把握课程的地位和价值;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与整个课程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个课程元素。

2.在新学期开学前一周,教师要依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和学情,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独立编写“学期课程纲要”。

3.教研组内进行交流研讨、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年级备课组教师共同使用的课程纲要。

每一课时的教学应依据课程纲要来设计,使学科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围绕课程纲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4.新学期第一节课,与学生交流分享学期课程纲要。

学期课程纲要的分享,是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学期的课程教学计划以及评价形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学习状态;同时,学生也有权利对自己怎样学等问题提出建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5.学期结束时,教师应根据课程实施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反映和意见,对课程纲要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校本材料。

(三)编写具体要求

1.课程背景:

课程背景是设计课程四要素的依据。

《道德与法治》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外化的道德。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教师应在深刻理解课程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的基础上,从课程标准相关内容标准、本册教材编排内容、本册内容与前后内容的联系及学生已有知识、认知特点、学习能力等方面对课程背景进行分析。

2.课程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依据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基于道法课程标准与学生研究设置目标,以学科知识为支撑,通过一定的课时学习后之关键结果的表现,告诉别人通过此内容的学习如何指向学科素养或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优先考虑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强化学科课程德育功能,坚持立德树人。

编写要求:

(1)编写要在深入研究小学道法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立课程目标。

(2)目标设置要在统揽小学阶段目标的基础上再确立本学期教学目标,以单元目标形式呈现。

目标的叙写应可评、可测,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行为动词必须可测量,可把握;行为条件、行为程度应是最低要求。

(3)目标一般为4—6条,每条至多3句,每条按核心素养或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与价值观)叙写,陈述要全面、适当、清晰,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进行设计,避免大而空。

其类似的陈述方式如:

通过什么方式学习什么,理解或会做什么,提高或体会什么。

3.课程内容:

是根据课程目标对教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进行一定的选择与组织,教师要从总体上把握本册及单元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依据课程标准、教材以及现场学习资源进行设置。

编写要求:

(1)编写时,应总体把握教材内容难点、重点。

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重点明确、按从易到难排序;涉及选择哪些内容与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

(2)编写时应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设计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要把预设内容与活动的生成性结合起来。

(3)编写时可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依据教材的编排,因地制宜地调整教学内容、必要时可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合、增、换,以此拓展教学空间。

4.课程实施:

是指如何更好的实施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

涉及学习主题,课时安排,教与学的方法等。

编写要求:

(1)编写时写清楚所选择的教与学的方法要与目标匹配,明确表述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安排。

叙写要含有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

(2)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形式多样,如:

如阅读、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折,以及撰写报告书、制作图表等,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

编写时应有效选择适宜的教学活动,叙写出如何通过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小组学习等教学活动方式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效用。

(3)编写时,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引领,学习方式要灵活多样,课堂开放性收放有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尊重其个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体现学科化、本学期或模块化。

5.课程评价:

是指选择与课程目标匹配的评价方式,以获得学生实现目标的证据。

教师要明确评什么?

怎么评?

评的标准?

评价的主体?

与整个纲要的目标、内容、实施相匹配。

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和生活能力提升,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等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从能否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激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并有所进步、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等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

编写要求:

(1)课程评价要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关注过程,追求多元。

评价方法采用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描述性评价达成水平评价、作品分析、学生自评互评等多主体开放性评价。

编写时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应开放、多元,评价过程应从片面追求儿童的学业成绩,走向整体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2)编写时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有机结合,将日常观察和定期考查相结合,注重知行统一;叙写评价要真实、可信、公正、客观。

评语既要简要、精练,又要注意差异性、针对性。

评价结果要能够反映出毎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变化。

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对评价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3)编写教学评价时重点思考这样的评价是否可以达成目标。

注意学习结果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其适用的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评价方式方法。

6.所需条件:

为顺利实施该课程,要说清楚所需要的知识、资源等条件,这些条件是必需的且是可得到的。

三、注意事项

1.坚持民主协商的原则。

编制学期学期课程纲要,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学习教材,准确把握课程的地位和价值,至少要与几种相关人员进行协商:

同伴教师、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明确本学期课程安排与整个课程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

要结合学情,特别不能忘记要与本班学生进行协商,要将初步编制的课程纲要在学期初与本班学生分享与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以学生已有知识、学习经验和学生学习为中心,让其感觉到自己就是学习的承担者。

2.保证“四要素”的一致性。

编写学期课程纲要的关键是处理好“四要素”以及保证“四要素”的一致性。

教师必须依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学情与教材,一致性地设计本学期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这四个基本要素。

要在内容、实施和评价部分落实关键目标;要关注内容处理与实施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产生更好的表现;要确保评价框架与目标的一致性。

课程目标是“纲”;“内容”就是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载体;“实施”就是通过哪些教与学的活动来组织课程内容,以促进目标达成;通过评价活动提供的证据来证明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由此可见,评价是针对目标的,内容与实施是围绕目标的,因此,课程纲要的“四要素”(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应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它们一致性地聚焦于目标。

3.以课程视角撰写纲要。

学期课程纲要不同于以前的学科教学计划,它更多的是从课程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课程,即要充分体现课程的四大元素,又要我们从课程标准、社会需求、学科专家建议、学生研究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当我们完成课程纲要的时候,其实应该是想通了一学期,这门课程开设的基本问题。

这些问题而且是指导我们每月、每周、每天、每课时的教学的。

4.科学合理调整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一旦确定之后,原则上就应该严格执行,将课程执行的行为基本上框定在“课程纲要”的框架里,保证课程执行基本不走调,不“任性”。

当然,与所有的“规划”一样,课程纲要在执行的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但教师对调整“课程纲要”要有明确的可靠的理由,并且要将调整的情况“记录在案”,作为进行课程反思的重要资源,为编制下一轮“课程纲要”作更充分的准备。

四、样例

三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

道德与法治

课程类型:

国家课程

教学材料: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设计教师:

适用年级:

三年级

授课时间:

36课时

学校名称:

【课程背景】 

(一)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领域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核心素养

我们的健康成长

1.能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2.体会生命来之不易。

知道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健康。

3.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安全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学会学习

健康生活

自我保护

意识

我的学校生活

1.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作弊。

2.能看懂学校和学校周围的平面图,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平面图以及上学路线图

3.了解学校主要部门的工作和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老师,尊敬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

4.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

5.通过学校和班级的集体生活,体会民主、平等在学校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良好行为

习惯

责任担当

实践创新

我们的社区生活

1.了解本地区交通情况,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

遵规守法

公民意识

责任担当

我的家庭生活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

有爱心

责任心

2.本册教材中编排的内容

本册教材根据“学习生活”“学校生活”“安全成长”“家庭生活”四个学习主题,设计了“快乐学习”、“我们的学校”、“安全护我成长”、“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快乐学习”包括“学习伴我成长”“我学习我快乐”和“做学习的主人”三个主题;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涉及的主要内容是“说说我们的学校”“走进我们的学校”“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主要内容有“生命最可贵”“安全记心中”“心中的“110””;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共有“父母多爱我”“爸爸妈妈的爱”“家庭的记忆”三个主题。

3.本册内容与前后内容的联系

教材聚焦儿童健康成长中的学习问题和安全问题,同时承接低年级段关于家庭、学校两个生活领域的内容,一方面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不自信,学习不得法的情况,另一方面也从学习观的角度,帮助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学习观,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学生的安全问题在三年级仍较突出,需要加强学生的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安全问题构成了本册教材两个主要的学习主题。

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对家庭生活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情感体会,但还需要增进学生对家庭情感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同时也增进学生对父母的爱,并在行动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对父母的爱现实化、具体化。

这一注重家庭关系的主题,构成了中年级家庭教育的完整内容,也为四年级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学校生活内容作铺垫。

4.学习能力

(1)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学生能根据“学习主题”的提示,课前进行信息搜集,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多数学生能主动参与,但有少数学生积极性不高。

(2)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学习是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学生经常使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尝试提出某种解释问题或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方式。

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实事,学生能提出问题、查询资料、访问调查,但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些欠缺。

在学习过程中,对社会价值观和人的行为方式的思考与判断能力还有待提高。

(3)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本册教材教学活动方式多样,如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等都需要学生合作完成,学生通过前两年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合作中,既有共同的目标,又有明确的分工,在合作的过程中分享成功,体验快乐,但学生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课程目标】

课程总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本册教材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

面对学习问题和安全问题,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本学期目标:

 

1.体会学习对于成长的重要意义树立终身学习观;知道学习具有多空间、多途径和多方式的特点。

2.体会学习的快乐;树立积极对待困难的态度,并学会克服学习中遭遇的困难。

3.体会每个人都蕴含学习的潜力,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上愿意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合理地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并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了解学校的历史和发展,增加对学校的亲近感、荣誉感和归属感;了解学校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能够绘制学校的简单平面图。

5.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体会教师对学生的爱;理解教师,体谅教师,学会和教师进行沟通;尊重和感谢教师付出的劳动,用实际行动为教师减轻负担。

6.懂得学校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有责任为学校发展作贡献;了解接受义务教育既是自己的权利也是自己的义务,能用法律保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7.认识到自己的出生、成长都倾注了家人无数的心血,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认识到生命不可重来,学会爱惜自己的身体,有珍爱生命的意识。

8.自觉遵守交通规则,防止溺水、火灾等伤害的发生,提升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学习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紧急情况。

9.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惕性,初步形成人际安全意识;通过防盗、防骗、防拐、防性侵教育,初步认识社会的复杂性,提高分辨意识,学会自护自救。

10.体会父母对自己默默的爱;尝试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理解父母爱子女的多种方式。

11.从与父母之间的爱出发,加深对父母的了解;以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

12.了解并熟悉家庭内部的各种关系和称呼,了解自己家庭的过去;从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中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课程内容】

(一)教材简析

三年级上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

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

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

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二)单元结构

本册教材根据“学习生活”“学校生活”“安全成长”“家庭生活”四个学习主题,设计了“快乐学习”、“我们的学校”、“安全护我成长”、“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快乐学习”主要包括全面的学习观、多种学习体验、学习自信心、学习好方法等内容。

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涉及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学校的历史与机构、认识教师的工作,能以的方式减轻教师负担,并从整体上认识学校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为学校建设做贡献的意思。

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内容主要包括珍爱生命、树立自我保护意识,防范各种意外事故和不良分子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注重从感情维度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爱,理解父母爱的方式,同时,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在通过社会性学习,认识家庭历史、家庭组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我国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三)活动内容:

单元专题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快乐学习

学习伴我成长

1.成长离不开学习

9

2.处处可学习

我学习,我快乐

1.学习的快乐

2.战胜困难更快乐

做学习的主人

1.人人都能学得好

2.多在心中画问号

3.我和时间交朋友

4.好经验共分享

第二单元

我们的学校

说说我们的学校

1.我最喜欢的校园一角

9

2.我们的学校不简单

3.有了事情找哪里

4.一起画张平面示意图

走进我们的学校

1.我和老师的故事

2.老师,您辛苦了

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

1.我们的成长天地

2.我为学校出点力

第三单元

安全护我成长

生命最可贵

1.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

9

2..爱护自己珍惜生命

安全记心中

1.平安回家

2.不让溺水悲剧发生

3.119的警示

4.安全通行证

心中的“110”

1.有点警惕性

2.不要上当受骗

第四单元

家庭最温暖的地方

父母多爱我

1.有点警惕性。

9

2.不要上当受骗

爸爸妈妈的爱

1.我们都爱父母

2.我们了解父母吗

3.爱父母,在行动

家庭的记忆

1.家庭称呼抢答赛

2.“家史”小调查

3.传统节日中的“家”

4.语言文字中的“家”

【课程实施】

(一)课程资源

1.《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2.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

4.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种社会资源。

如:

学校师生、家长、社区人员等资源、本地区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上当受骗、溺水、违反交通规则的事例,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突发事件等加以整理、开发。

利用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媒体。

5.利用校内环境设施和校园网络、图书馆等,结合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小组、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等,丰富和拓展本册教材的内容。

6.因地制宜利用社区环境资源,如商店、公园、校外教育基地等社会公共设施和场所,以及区域自然景物、人文景观等。

(二)学习活动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

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前人们所讲的“核心素养”也要求学生学会自主性的合作学习。

1.依据道德与法治课学科特点,多数主题活动需要学生课前搜集相关信息或资料,为课堂上汇报交流做好准备。

让学生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时,教师通过提出若干问题,提示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的要点,避免学生不假思考地摘取资料。

2.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设置了三次调查活动,调查成年人终身学习的情况、调查了解老师工作情况、调查了解家庭成员工作情况。

调查之前,教师提供调查表,列示若干调查内容,让学生填写;学生有了一定的调查经验之后,提示学生自己制订调查计划,写明调查的目的、对象、地点、要点和注意事项后再去调查。

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

3.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学生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

本学期设计了多次体验活动,如:

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时,制作千纸鹤,体会学习制作的快乐;学习《生命最宝贵》时,学生负重前行,体验感悟妈妈十月怀胎的不容易;在教学第四单元“父母多爱我”时,让学生回忆并记录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把每天重复做的事进行标注,引导学生探究父母为子女所做的日常事件背后的意义,学生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去发现爱、感受爱、理解爱、辨析爱,从而形成积极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

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4.小组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探究学习所必需的交流平台。

教师指导各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平等讨论,并让每个学生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的活动、交流和汇报,使小组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平等民主意识与合作交往能力的过程。

5.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成长记录袋,记录自己本学期学习过程中的收集的资料、调查表格、采访记录、实践性作品等,学期末进行展评。

(三)实施建议

1.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联系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采取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形式多样等方式,引导孩子们通过学习,从不同角度、侧面感悟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2.从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教与学要檀根于学生的生活,以孩子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抓手,以实际生活案例为依托,真正满足学生真实的道德需求。

建立学习小组,通过体验学习、探究学习。

问题解决学习,解决他们真实的道德困惑。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

3.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

教材中留白设计,图标内容、阅读角、知识窗等栏目,需要学生去观察、操作和探究,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唱独角戏,要把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交流、讨论、动脑、动手、反思、体验。

4.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学习资源,并给予方法指导,为学生搭建自主道德学习的“支架”,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

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5.课程中积极发挥绘本生动活泼、有趣有启发性的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