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广西贵港市届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9008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广西贵港市届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广西贵港市届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广西贵港市届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广西贵港市届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广西贵港市届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广西贵港市届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广西贵港市届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广西贵港市届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广西贵港市届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广西贵港市届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西贵港市2019届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剽(piāo)悍取缔(dì)浮躁(zào)相形见绌(chù)

B.迸溅(bèng)愧作(zuò)招徕(lái)味同嚼(jué)蜡

C.哺(pǔ)育伺(cì)候滂(pāng)沱蓦(mò)然回首

D.纶(guān)巾果脯(fǔ)脊(jí)梁心宽体胖(pán)

【答案】A

【解析】

【详解】B.作——怍,嚼jué——jiáo。

C.哺bǔ,蓦——募。

D.脊jǐ。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上课经常早退,老师批评了好几回还是改不了,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B.全场的人都打扮得花团锦簇,热切地期盼亲人回家。

C.我十分仰慕这位科学家,但当我见到他时,内心却有点诚惶诚恐。

D.小王和小明各得其所,一个学习成绩好,一个运动天赋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C.诚惶诚恐:

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符合语境。

A.不可救药:

比喻人或事情已经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用在这里程度太深了。

B.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

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用在个人打扮上,不合适。

D.各得其所: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这里用来修饰学习成绩,不对。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

B.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C.各级医院先后采用了互联网挂号、电话预约等办法,改善医疗服务水平。

D.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的要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产生歧义,是他不认识许多人,还是许多人不认识他?

C.“改善”与“水平”搭配不当,应将“改普”改为“提高"。

D.两面对一面,删去“否”。

4.下列各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我的叔叔于勒》以一个小孩的视角展开故事,以儿童的善良、纯真,折射出成人世界的世态炎凉、虚伪冷酷。

B.《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用寓言阐述道理是其一大特色,《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都选自此书

C.《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共分上下两片,上片问“月”,创造了一种神话般的美丽境界;下片问“天”,表达了作者苏轼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D.鲁迅先生在《社戏》一文中,以细腻的笔触写了“我”在少年时代的一段生活经历,表达了“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D“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错误,应是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及留恋。

说明文阅读

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

①远眺,全长55公里双向六车道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騰越于蔚蓝色的海面上,大桥将珠三角地区连成一片。

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形成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②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

按照设计,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囯际机场,大桥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经过综合考量大桥的最合理方案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深管冋时在海道两端建起人工道连接桥生。

③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

④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騰空而起,隧道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这是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的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

科研人员设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采用120个巨型钢圈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再在中间填上形成人工岛。

每个圆筒直径有22米,大概和篮球场一般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50吨,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

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记录。

⑤海底沉管隧道,冋样也是庞然大物,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

要让3节巨型管节在水下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

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下管的岛隧工程,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攻关,创造性的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跃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

⑥这是世界最大的钢结构桥粱,能抗16级台风7级地震,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高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5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这在我国桥梁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大桥的钢桥面铺装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也创造了世界纪录。

⑦施工现场紧邻航道,每天来往航船多达4000余艘。

另外,这片海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自然保护区,也对建设者提出了严峻挑战。

为了满足工程质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

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不论大小,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像“搭积木”一般拼装在一起,实现了精密制造、精密安装,体现了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装备实力。

⑧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白海豚的干扰?

工程团队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300多次出海跟踪,拍摄30多万张照片,标识了海域内的白海豚数量,并摸清白海豚生活习性,在施工时采取了针对性保护措施。

大桥主体工程完工后,白海豚的数量,由施工之初的约1400头,增加到了约1800头。

⑨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从科硏阶段到开工建设,科技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这个超级工程集结了我国在桥粱设计和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乃至生态环保领域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在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全面突破,为我国交通建设行业的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起到引领作用。

5.下列对第④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下定义列数字作比较

B.作诠释引资料作比较列数字

C.下定义引资料打比方

D.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6.下列不属于本文介绍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内容的一项是()

A.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建成人工岛。

B.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

C.采用“搭积木”的方式建造,然后拼装成桥。

D.创造性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在海底沉管隧道。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去掉后意思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A.这是世界最大的钢结构桥梁。

B.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

C.要让3节巨型管节在水下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

D.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

8.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是过渡段,引出下文第④⑤段的内容。

B.大桥主体工程完工后,白海豚的数量,由施工之初的约1400头,增加了约1800头。

C.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深管同时在海道两端建起人工道连接桥生是建筑港珠澳大桥的合理方案。

D.港珠澳大桥桥梁钢板用量就高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50座埃菲尔铁塔

重量。

【答案】5.D6.B7.B8.A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对第④段的阅读,此段没有运用下定义、引资料。

科研人员设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采用120个巨型钢圈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再在中间填上形成人工岛。

……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

——列数字、作诠释、打比方、作比较。

【6题详解】

港珠奥大桥的“科技密码”有:

探索出外海快速筑鸟技术,建成人工岛:

创造性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采用“搭积木”的方式建造。

然后拼装成桥。

B项不是。

【7题详解】

A“最大”起到修饰限制作用,去掉则意思改变。

C“近”表估计和推测,去掉太绝对。

D“当年”长时间上加以限制,去掉意思改变。

故选B。

【8题详解】

B项在第8段,应该是“增加到”;C项在第2段,少了“最”字;D项在第6段,错误,原文是仅指“主梁钢板用量”,不是“大桥桥梁钢板”。

古诗文阅读

【甲】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小石潭记(选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对《饮酒》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人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他做到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

B.“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本诗的诗眼,有两层含义:

忘世、忘我。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人对宇宙人生之理、造化自然之趣的领悟。

D.“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动静结合,写出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10.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

全石以为底

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C.斗折蛇行

D.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问君何能尔尔()②心乐之乐()

③亭亭净植亭亭()④日光下澈澈()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乙】文首段采用了什么写法?

有什么好处?

14.【丙】文作者笔下的“莲”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

【答案】9.B10.B

11.

(1).如此,这样

(2).以……为乐(3).耸立的样子(4).穿透

12.

(1)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2)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13.移步换景。

用“隔、闻、伐、取、见”等词,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极具动态画面感,表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14.①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体现在:

出淤泥而不染;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体现在:

濯清涟而不妖;③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体现在: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④具有美好的姿态气质,体现在: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解析】

【9题详解】

B少了第三层含义,忘言。

【10题详解】

例句是倒装句,B项相同。

A项是判断句;C项是省略句;D项是被动句。

【11题详解】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澈:

穿透。

词类活用词,乐:

以……为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

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悄怆,忧伤的样子。

邃:

深。

染:

沾染(污秽)。

濯:

用清水洗,这里指洗涤。

【13题详解】

第一段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

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

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

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

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表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14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点睛】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

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

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

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15.古诗文默写

①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②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③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样《过零丁洋》)

⑤《登飞来峰》中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李清照在《渔家做》中运用典故表达自己有大鹏高飞之志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⑦《论语》中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答案】

(1).思君不见下渝州

(2).东风不与周郎便(3).天涯若比邻(4).山河破碎风飘絮(5).不畏浮云遮望眼,(6).自缘身在最高层。

(7).九万里风鹏正举(8).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详解】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

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

此题中注意“渝、便、絮、缘、殆”的书写。

16.仿照划线句,在横线上续写句子。

诗歌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它点燃了我们涉涯的激情;诗歌如同一片盛开的鲜花,它芬芳了我们多彩的人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示例一:

诗歌如同一场温润的春雨,它滋润了我们平淡的生活;

(2).示例二:

诗歌如同一杯醇香的美酒,它沉醉了我们灵动的心灵

【解析】

【详解】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本句的例句由两分句构成,注意它们之间的意义关联,按照其主题内容即“诗歌如同……它……”和比喻修辞仿写即可。

17.

(1)阅读文段,回答相关问题。

他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扳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众泼皮见了,一起拜倒在地。

这段话是明代_____(作者)写的《水浒传》中的_______________(写人物名称和情节)

(2)请写出下面漫画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施耐庵

(2).花和尚(鲁智深、鲁提辖)倒拔垂杨柳(3).

(2)失信者会受到惩戒。

【解析】

【详解】

(1)根据片段一是人物

动作描写,描写的是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出自名著《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

(2)考查对漫画寓意的理解。

寓意分析要抓住漫画中夸张的部分体会主题,主题的表达要凝练深刻、准确,揭示某种现象、本质,表明作者的态度,如:

讽刺、批判、赞颂。

仔细观察画面,图画上招聘单位拒绝招收有不诚信记录的人,可见其寓意为:

警醒人们,失信者会受到惩戒。

现代文阅读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

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

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

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

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

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

胡杨呢?

红柳呢?

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

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

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扃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

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

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

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

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

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

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

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

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亼,在水一方。

”《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

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

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冇情感的、内涵丰富的、釆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休现。

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

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

或像耄堂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看不多的时日。

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

是鸟的羽翅?

是风的神力?

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

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

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奷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

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

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

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的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

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青春期。

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

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

我已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的意义和可能。

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

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

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

想起金克木《生命》一诗中有一句“生命是伴着芦苇的啜泣与哈欠”,暗自笑了。

这不知写于何时何背景的诗句,有些明了又有些不明,我这时倒是想改一句:

“生命是伴着啜泣与哈欠的芦苇。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18.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19.水乡里的苇有什么特点?

作者为什么要写水乡里的苇?

20.请赏析第⑥段划线的句子。

2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22.通读全文,请说说荒漠中的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

【答案】18.①行走在荒漠上②猛然惊喜③由衷敬仰(满怀敬仰)

19.水乡里的苇美丽、群居(或繁茂),生存条件好(或生长在湿地),存活时间长,与下文写荒漠中的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荒漠中的苇顽强、执着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它的赞美之情。

20.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把荒漠中的苇拟人化,用一组动词“生根、发芽、开花、摇曳,表现了柔弱的苇执着、顽强的生命力。

21.托物言志或象征。

作者借对苇身处荒漠却顽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身处逆境却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也会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珍惜生命,努力生活的愿望。

(或来歌颂那些具有沙漠中的苇一样顽强生命的人。

22.①作为一种生命,存在于世界上,不管它是坚韧、强壮的还是瘦削不成气势,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意义和可能。

②生命要顽强不息,直至最后一刻。

③要让生命努力与不息,才能让生命放出最灿烂的光彩。

【解析】

【18题详解】

考查情节的梳理与概括。

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用与提示相同的句式来概括情节即可。

第一段写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

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

第三段写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

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

带给“我”惊喜。

接下来几段通过对戈壁荒漠上苇的描写,苇顽强的生命力量,让作者敬仰。

【19题详解】

考查对对比写法

理解。

仔细阅读有关水乡里的苇的文段,然后根据内容来提取或概括。

水乡里的苇:

美丽、群居(或繁茂)、生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