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原理考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8481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规划原理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规划原理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规划原理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规划原理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规划原理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规划原理考试.docx

《规划原理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划原理考试.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规划原理考试.docx

规划原理考试

名词解释:

1.城市规划:

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

在中国,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2.城市设计:

为提高和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社会生活、市民行为和空间形体艺术对城市进行的综合性形体规划设计。

3.中央商务区:

城市中商业和商务活动集中的主要地区。

4.城市性质:

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5.城市职能:

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6.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7.绿地率:

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

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8.容积率:

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m²/hm²)或以总建筑面积(万m²)与居住区用地(万m²)的比值表示。

9.千人指标:

是指每千个居民拥有的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它用于总体上保证居住区各级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基本要求,包括容量和空间。

10.城市化水平:

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11.建筑密度:

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12.修建性详细规划:

是在当前或近期拟开发建设地段,以满足修建需要为目的进行的规划设计,包括总平面布置、空间组织和环境设计、道路系统和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等。

13.控制性详细规划:

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细分地块并规定其使用性质、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强化规划的控制功能,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简答题:

1.简述城镇化的基本阶段和特征:

城镇化进程分为4个阶段:

1.集聚城镇化阶段:

巨大城乡差异,导致人口与产业等要素从乡村向城市集聚。

2.郊区化阶段:

环境恶化、收入水平差距加大及通勤条件的改善,城市中上阶层开始移居到市郊或外围地带,显著特点为住宅、商业服务部门、事务部门及大量岗位向城市郊区迁移。

3。

逆城镇化:

郊区化进一步发展,大都市人口外迁出现了新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迁移,出现了大都市区人口负增长的局面,人们通勤半径可达到100公里左右。

4.再城镇化:

面对城市中由于大量人口和产业外迁导致的经济衰退、人口贫困、社会萧条等问题,许多城市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努力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城市功能,来吸引部分特定人口从郊区回流。

2.简述城市用地评定的分类:

1、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定

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定

2、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定

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是指组成城市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状况与它们在近期内建设或改进的可能,以及它们的服务水平与质量。

(1)建设现状条件

(2)工程准备条件

(3)基础设施条件

3.简述邻里单位理论的基本原则:

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

(1)规模:

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

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

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

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

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

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每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4.简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1)确定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的用地面积和用地界线

2)确定各地块建筑容量、高度控制及建筑形态、交通、配套设施及其他控制要求

3)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4)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5)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

5.比较行列式和周边式布局的优缺点:

行列式:

优点:

易获得良好日照通风、便于施工、构图强烈、结构经济;

缺点:

易单调、易形成穿越交通。

周边式:

优点:

易形成院落、防寒保暖、节约用地;

缺点:

日照通风不利、难以适应地形、施工复杂、结构不经济。

6.简述总体规划的任务: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7.简述邻里单位的主要思想:

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8.简述居住区“人车分行”交通组织原则:

①进入居住区后步行道与机动车行道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②机动车行道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居住区或住宅群落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户单元背面的入口。

③在机动车行道路周围或尽端应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型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

④步行路应该贯穿于居住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连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家私院的作用。

⑤步行路网与车行路网在空间上不能重叠,在无法避免时可采用局部立交的工程措施。

9.分散式城市总体布局的特点,并举出两种分散式的城市总体布局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因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割,形成若干分片或分组,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形式。

布局分散,彼此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成本较高。

大城市应当以分散式布局为主。

1、组团状

一个城市分成若干块不连续城市用地,每一块之间被农田、山地、较宽河流、大片森林等分割。

这类城市可根据用地条件灵活编制,比较好处理城市发展的近、远期关系,容易接近自然,并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

关键是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度”,既要合理分工,加强联系,又要在各个组团内形成一定规模,把功能和性质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分块布置。

组团之间必须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2、带状(线状)

大多是受地形限制的影响,沿着一条主要交通轴线两侧发展。

这类城市呈长向发展,平面景观和交通流向的方向性较强。

城市组织有一定优势,但不宜过长,否则交通物耗过大。

发展必须平行于主交通轴的交通线。

主要案例:

深圳、兰州。

10.集中式城市布局的特点:

优点:

便于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

用地紧凑,节约用地;

有利于生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

问题:

近期和远期关系;

规划布局要有弹性,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避免近期虽然紧凑,但远期用地会出现功能混杂和干扰的现象。

中小城市应鼓励集中发展。

11.居住区布局形态的哪几种方式?

各有什么特点?

1、“中心式”布局形态

将居住空间围绕占主导地位的特定空间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并以自然顺畅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

“中心式”布局往往选择有特征的自然地理地貌(水体、山脉)为构图中心,同时结合布置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居住区中心。

各居住分区围绕中心分布,既可以用同样的住宅组合方式形成统一格局,也可以允许不同的组织形态控制各个部分,强化可识别性。

该布局可以按居住分区逐步实施,一部分实施过程中不影响其他居民的生活活动,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因此,“中心式”布局是目前规划设计方案中比较常见的布局形态。

2、“围合式”布局形态

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

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领次要空间,也可以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

“围合式”布局可形成宽敞的绿地和舒展的空间,日照、通风和视觉环境相对较好,可以更好地组织和丰富居民的邻里交往及生活活动内容。

但由于围合式布局建筑面积密度(容积率)较大,宜注意控制适当的建筑层数和建筑间距,同时次要空间尺度应适中,避免喧宾夺主。

3、“轴线式”布局形态

轴线设计手法作为控制城市空间的重要方法,不仅适用于城市中心、广场等公共空间,而且也适用于居住区。

空间轴线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地、水体等,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

通过空间轴线的引导,轴线两侧的空间对称或不对称布局,通过轴线上的几个主、次节点控制节奏和尺度,整个居住区呈现出层次递进、起落有致的均衡特色。

“轴线式”布局中,应注意空间的收放、长短、宽窄、急缓等对比,并仔细刻画空间节点。

当轴线长度过长时,可以通过转折、曲化等设计手法,并结合建筑物及环境小品、绿化树种的处理,减少单调感。

4、“隐喻式”布局形态

“隐喻式”布局是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里上的某种联想与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意在像外”的升华境界。

“隐喻式”布局注重对形态的概括,讲求形态的简洁、明了、易懂,同时要紧密联系相关理论,做到形、神、意融合。

5、“集约式”布局形态

“集约式”布局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依靠科技进步,尽力开发地下空间,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布局空间。

“集约式”布局由于节约用地,可以同时组织和丰富居民的邻里交往及生活活动,尤其适用于旧区改建和用地较为紧张的地区。

6、“片块式”布局形态

这是传统居住区规划最为常用的布局形态。

住宅建筑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遵循一定规律排列组合,形成紧密联系的群体。

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态。

“片块式”布局应控制相同组合方式的住宅数量及空间位置,尽量采取按区域变化的方法,以强调可识别性。

同时,片块之问应有绿地或水体、公共设施、道路等分隔,保证居住空间的舒适性。

12.试举例说明空间节点的处理方法:

各层次空间衔接点(或称空间节点)必须经过处理,如过渡、转折或对比,目的在于暗示某种空间的性质和空间的界限,使人有“进与出”的感觉变化,从而保证各空间层次的相对完继和独立性,满足各种活动对空间的领域感、归属感和安全感的要求,使人们在其中自然、舒适和安定地生活与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