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及家乡交通运输发展历史现状的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8477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及家乡交通运输发展历史现状的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及家乡交通运输发展历史现状的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及家乡交通运输发展历史现状的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及家乡交通运输发展历史现状的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及家乡交通运输发展历史现状的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及家乡交通运输发展历史现状的分析.docx

《关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及家乡交通运输发展历史现状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及家乡交通运输发展历史现状的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及家乡交通运输发展历史现状的分析.docx

关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及家乡交通运输发展历史现状的分析

关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及家乡交通运输发展历史、现状的分析

-----物流1班17号彭伟

一、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

二、家乡安徽省交通发展历史概况

三、2012年安徽省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

四、交通运输发展历程总结

五、交通运输下期发展纲要

 

一、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交通运输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巨变。

 ——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公路密度比1978年增长3倍多,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达5.39万公里,居世界第二;

  ——建成公路桥梁总量是1978年的近5倍,苏通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终南山隧道等一批施工难度大、科技含量高的世界级公路桥梁和长大隧道建成运营;

  ——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13万公里,其中新改建农村沥青(水泥)路255万公里,是改革开放前的4倍多;

  ——港口生产性泊位和万吨级泊位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48倍和19倍;港口货物吞吐量和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跃居世界第一,拥有14个亿吨大港;

  ——内河通航里程达到12.3万公里,50%以上为等级航道;

  ——民用汽车拥有量是1978年的25倍,民用运输轮驳船增长1倍,净载重量增长7倍;

——公路完成的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13倍、21倍、10倍和31倍;水路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5倍和16倍,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通过水运完成。

 

二、安徽省交通发展概况

安徽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的过渡带,也是沟通京、沪、宁的南北重要通道,为水陆交通之要津,交通运输的发展历史悠久。

水路交通早在4000多年前就与中原沟通,秦朝大规模修筑驰道,汉唐以后陆上驿运已相当发达。

近代交通始于二十世纪初叶,但发展非常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交通运输工作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进一步,尤其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随着国家一系列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富有创新精神的江淮交通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敢走新路,勇破难题,甘当重任,安徽交通迈入快速、协调发展阶段,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

又好又快发展。

  到2008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48827公里。

全面完成国家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省际通道安徽段的建设任务;公路密度达到106.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

按照行政等级分,国道3241公里(含国道主干线677公里),省道8473公里,县乡及以下公路137113公里;其中国省干线中二级及以上公路占89%,居全国第6位。

路网结构显著提升,整体通行能力显著增强。

  1991年10月4日,我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合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我省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随后,又相继开工建设了合巢芜、安界等一批高速公路项目。

截止2008年底,全省通车高速公路里程突破2500公里,位居全国第九位。

基本实现安徽高速公路东西向3小时过境、南北向6小时过境,合肥至十六个省辖市当日往返。

  1995年铜陵长江公路大桥的建成,结束了我省境内400公里皖江无跨江大桥的历史。

到2008年,全省共有桥梁27362座,总长1088633延米;隧道87道52701延米。

拥有长江大桥3座、淮河大桥12座,在建各1座,真正实现了数千年来人民群众天堑变通途的梦想。

水运建设步伐全面提速,到2008年,全省航道总里程达到6507公里,通航里程5596公里。

其中一级343公里,三级391公里,四级350公里,五级688公里,六级2527公里,七级707公里,七级以下590公里。

长江、淮河、沙颍河、合裕线、芜申运河被国务院列入全国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达1122公里,占全省通航里程的五分之一。

  2008年底,全省完成水运建设投资23.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港口吞吐量达到2.7亿吨,列全国内河水运第三位、中部六省第一位;芜湖港口吞吐量达到4680万吨,位居全国内河十大港口行列。

沿江l000吨级及以上泊位超过200个,港口数量居中西部地区第一位。

芜(湖)马(鞍山)组合港战略稳步推进,力争早日建成内陆省份首个亿吨大港。

农村公路民生工程取得新业绩。

截至2008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里程135806公里,占全省公路总里程的91.3%。

在农村公路中,县道23941公里,乡道36240公里,村道75625公里。

全省乡镇公路通畅率为100%,建制村公路通达率为99.8%、通畅率为82.5%。

 

运输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到2008年底,全省营运车辆达到37.5万辆。

其中载客汽车7.99万辆,载货汽车26.87万辆,公路运输经营业户达到145092家,从业人员达到735502人;营运客车中,中高级客车1.35万辆,占客车总数的17.2%,省际班线中中高档客车已经超过83.9%;出租汽车46662辆,出租车公司222家,从业人员15万多人。

安徽省交通集团汽运公司、合肥汽车客运总公司、阜阳汽运集团公司、芜湖汽运输公司等四家公司相继取得一级客运企业资质。

汽车维修业户达到7999家,综合性能检测站61个,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166所,汽车租赁业公司219家。

全省危货运输企业212户,从业人员达13140人;运输车辆5382台,其中危货专用槽罐车3313台,厢式车795台,集装箱车64台,专用车辆比重高达77.5%。

营运船舶到2008年有30518艘、1420万载重吨、平均吨位达475吨,载重吨跃居全国内河前列。

民用航空从无到有,合肥、黄山机场共完成年旅客、货邮吞吐量275.3万人次和3.87吨,合肥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并实现扭亏为盈。

2008年,全省完成公路水路客运量9亿人次、旅客周转量683亿人公里、货运量8.2亿吨、货物周转量1166亿吨公里。

合肥、黄山、芜湖、安庆等七个国家级城市交通运输枢纽建设进展顺利。

完成我省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五纵二横”“绿色通道”网络建设,建成全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哈尔滨-海口”安徽示范段示范通道。

农村客货运发展迅速。

全省共开通农村客运班线3504条,农村班车17333辆,座位248186座,1340个乡镇100%通了班车,21700个行政村中通班车的行政村达到19681个,建制村班车通达率为96%。

 

三、2012年安徽省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

2012年,在全省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大背景下,安徽省交通运输业总体发展平稳,态势趋好。

(一)、基础设施投入较快增长,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2012年,安徽省交通网络工程完成投资487.6亿元,其中公路、水路和民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89.6亿元,增长30.7%,增幅较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公路建设投资334亿元,增长31.2%,其中,高速公路投资153亿元,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0公里以上,通车里程达3210公里;国省干线公路投资96.4亿元,实施新改建工程1643公里;运输站场投资10.8亿元。

水运建设投资39.2亿元,增长27.6%。

民航机场投资16.5亿元,增长28.9%。

2012年省内一批交通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或开工,合肥蚌埠客运专线开通运营,打通了我省北上的高速铁路通道,蚌淮、芜雁、泗许高速淮北段、合肥新桥机场高速公路已建成具备通车条件,合裕线航道巢湖复线船闸、裕溪船闸扩建工程试通航,合肥新桥机场即将完成转场前各项准备工作;郑徐客运专线安徽段、宁西铁路复线、北沿江高速公路滁马段、铜南宣高速公路顺利开工建设。

(二)、总体运行态势良好,公路优势不断强化

2012年,我省铁路、公路和水路共完成客运量21.3亿人、旅客周转量1817.2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4.6%和11.7%;货运量31.2亿吨、货运周转量9792.7亿吨公里,增长16.1%和15.9%,其中客运量、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增幅较上年分别回落1.8个、1.6个和2.1个百分点。

四项指标与全国全社会客货运输量相比,增幅分别高出7个、4个、4.4个和7.2个百分点。

分季度来看,客运量、增速逐季上升,其中四季度客运量增长18.1%,超过上年1.6个百分点;三、四季度客运周转量增速分别超过上年6.9个和7.7个百分点。

货运量、货运周转量逐季增加,其中二季度货运周转量增速高于上年同期2.5个百分点;三季度货运周转量增速、四季度货运量增速达年内最高,分别为18.5%和17.8%。

2008年至2012年间,公路运输客货运量及周转量占全省的比重逐年上升,主导地位不断强化,铁路运输所占比重逐年下降,水路运输所占比重变化不明显。

2012年公路完成客运量、客运周转量、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占全省比重分别为96.9%、72.7%、83.2%和74.1%,较2008年分别提高0.6个、6个、5.3个和9.6个百分点。

(三)、各种运输方式发展不平衡,增长变动差异较大

(1)铁路呈现“客增货减”趋势。

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铁路货运形势严峻,铁路货运持续出现下滑。

2012年,全省完成铁路客运量6385.3万人、旅客周转量496.6亿人公里,分别增长6.8%和4.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和2.4个百分点;完成货运量1.2亿吨、货物运输周转量951亿吨公里,分别下降2%和6.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和5.3个百分点;其中,货运量增速除二季度增长2.8%外,其它三个季度均为负值;货运周转量各季度均为负增长。

客货运输总周转量及增速分别居全国第11位、第25位,均居中部第5位,仅高于江西。

(2)公路运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我省国省干线等公路建设步伐持续加快,公路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2012年,全省营业性道路运输车辆53.6万辆,完成道路客运量20.6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320.3亿人公里,分别增长14.9%和14.6%,货运量25.9亿吨、货物周转量7259.6亿吨公里,增长18.1%和18.6%,四项指标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7.1个、4.4个、3.9个和1.8个百分点。

城市公交完成客运量23.8亿人次,增长6.4%。

从全年来看,我省公路运输客、货运量及增速均呈逐季上升的趋势,其中四季度客运量、货运量增速分别达18.3%和20.4%。

(3)水运服务保障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十一五”以来,我省水运主要经济指标均有大幅提升,营运船舶单船平均载重吨已升至933吨,较10年前提高2.8倍。

船舶建造业蓬勃发展,造船最大吨位已达4万吨。

2012年,我省拥有营运船舶2.95万艘,2749万载重吨;完成客运量159万人,增长2.6%,旅客周转量2947万人公里,下降2.9%;完成货运量4亿吨,货物周转量1582.2亿吨公里,分别增长9.8%和2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和13.9个百分点,货运周转量增幅较上年上升5.1个百分点;完成非税收入4.7亿元。

完成港口吞吐量3.6亿吨,受巢湖港撤并统计口径调整的影响,吞吐量同比下降3.8%;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5.6万TEU,增长17.4%。

(4)民航机场发展有新突破。

2012年,全省民航机场共完成旅客吞吐量603.9万人,完成货邮吞吐量4.5万吨,分别增长18.1%和11.8%,增速居华东地区第1和第2位;完成航班架次6.3万架次,增长18.1%。

其中,合肥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达519.4万人,货邮吞吐量4.3万吨,分别增长18.1%和10.9%,旅客及货邮吞吐量均居华东地区40个机场的第12位,增速均居华东地区8个省会机场的第1位,且明显高于华东地区7.5%和-1.4%的平均水平,尤其是货邮吞吐量,在全国货邮量减少的局势下,实现了稳中有增。

目前,合肥机场拥有国际及地区航线9条,国内航线56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航班运力结构和航线网络布局。

属地化以来,合肥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增幅位居全国民航机场前列,2012年更是历史上首次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万人次,满足了大中型机场对客流的要求。

展望2013年,安徽交通运输业发展仍然处于交通需求的旺盛期、税费改革的过渡期、运输发展的转型期和深层次矛盾的凸显期,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有利因素主要有:

全省国民经济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交通运输需求持续旺盛的长期趋势和基本面不会发生大的改变;我省不断谋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筑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交通运输发展活力和动力持续增强。

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资金不足的双重压力进一步凸显;油价上涨、运营成本上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高;区域运输和各种运输方式发展不够平衡,交通运输服务结构需进一步优化;运输能力和服务品质亟待提高,现代物流发展仍然滞后。

对这些困难和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合理配置和整合交通运输资源,优化运输结构,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综合运输,提升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率。

 

四、交通运输发展历程总结

3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

  第一,必须牢牢把握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交通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都是由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的日益增长的新需求与交通运输还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始终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

交通运输行业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努力加快发展、适当超前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抓住发展不放松,这是交通运输行业改革开放30年来最根本的经验。

  第二,必须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以好机制、好政策推动交通运输发展。

30年来,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的方针;贯彻“发展以综合运输体系为主轴的交通业”的方针;贯彻“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贯彻“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投融资方针;贯彻以科学发展观推进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的方针。

正是因为30年来始终贯彻执行这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健全完善交通运输发展的好机制,取得举世公认的重大成就,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三,必须抓住发展机遇,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步伐。

30年来,交通运输在六个关键时期抓住了机遇,用好了机遇,使交通运输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后,交通运输抓住了“优先发展”的机遇,部党组不失时机地向国务院领导提出了解决的思路。

1984年12月,国务院作出了对中国公路交通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三项决定。

二是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交通部抓好“两纵两横和三个重要路段”的国道主干线建设,使我国公路建设的等级和质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是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战略决策后,交通部加大投入,推动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成功整治了长江口,上海港成为世界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和集装箱吞吐量第二大港。

四是1998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中央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方针,交通部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高速公路和公路网的建设。

五是在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后,交通部制定了西部开发交通建设规划,提出有力措施,使交通建设从东部推向更广袤的西北地区。

六是在进入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后,交通部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村公路建设,使我国农村公路得到了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条件。

30年的实践证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对交通发展尤为重要。

  第四,必须注重科学规划,使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发展步骤、重大举措落到实处。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大力加强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发展政策的研究,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交通部制定了建设“三主一支持”的战略构想,坚持不懈地分步组织实施。

1998年,又提出实现交通现代化三个发展阶段的目标。

进入新世纪,交通部又陆续制定了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和沿海港口等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我国交通发展的蓝图更加清晰,步骤更加明确。

  第五,必须坚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交通运输发展的强大合力。

30年来,交通运输工作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联动机制。

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对交通发展倾注了心血,给予了坚定支持,在组织领导、征地拆迁、资金筹措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实行了一系列倾斜政策。

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要想富先修路”,积极支持并踊跃参加交通建设。

只有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共同推进交通事业的强大合力,才能不断把交通改革发展事业推向前进。

  第六,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交通运输生产力。

30年来,交通运输行业各级领导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破除“一大二公”的所有制模式,形成了多形式、多成分的运输经济结构;破除了计划经济的僵化体制,建立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路水路建设市场和运输市场;破除了国家投资的单一渠道,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

经过不断深化改革,完成了企业管理体制、港口管理体制、海事救捞体制等重大改革;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使交通运输管理具有了国际视野,交通运输行业拓展了发展空间。

  第七,必须坚持“科教兴交”和“人才强交”战略,把科学技术作为交通运输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30年来,交通科技工作紧密结合基础设施建设、运输生产中的关键问题,通过软科学研究、重大装备开发、行业联合科技攻关、引进先进技术、科学成果推广应用等多种形式,开发应用了一批先进适用的成套技术和装备,使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高,培养造就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使我国在沙漠等特殊地质的公路建设技术,特大跨径的桥梁建设技术,特长大隧道的建设技术和深水航道的整治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第八,必须坚持依法治交,加强交通运输法制建设。

30年来,交通运输行业坚持立法与执法并重、执法与执法监督并举,依法治交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海上交通安全法》、《海商法》、《公路法》、《港口法》、《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公路运输管理条例》和一批交通行政法规、规章相继出台,初步搭起了交通运输法规体系框架,为交通运输改革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加强法制建设是做好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推进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第九,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3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交通运输行业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政府职能、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转变,增强交通部门的行政执行力和公信力,着力提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能力、公共服务和组织保障能力、运输和建设市场依法监管能力、安全管理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只有坚持执政为民,依法执政,做负责任部门和负责任行业,才能使交通运输发展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

第十,必须抓好行业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为交通运输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强政治保障。

30年来,以交通运输发展为中心,以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为根本,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基础,以具有行业特点的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了“学先进、树新风、创一流”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宣传了杨怀远、严力宾、包起帆、陈德华、许振超、陈刚毅、孔祥瑞、“华铜海”轮、青岛港等一批先进典型。

弘扬了“铺路石精神”、“筑港精神”、“灯塔精神”、“救捞精神”等各具特色的交通精神,并注重加强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建设。

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要求,建立健全了具有交通运输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交通运输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提供可靠保证。

 

五、交通运输下期发展纲要

当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在今后发展方向上,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三条:

  第一,紧紧抓住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改造和提升交通运输,提高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运营效能;适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不断拓展交通运输服务领域;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之路,加强行业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

  第二,紧紧抓住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机遇,加快发展综合运输体系。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2008年3月,组建了交通运输部,在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方面迈出了积极的步伐。

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就是推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实现交通运输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

加快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一是加强公路水路民航交通运输规划的衔接,做到“宜路则路、宜水则水、宜空则空”,使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配合。

二是加强中心城市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规划建设中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综合考虑市内交通的方便和进出城区的快捷,使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和某种运输方式内部有机衔接,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人便于行、货畅其流”。

三是加强城市客运和农村交通的衔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消除分割,建设统一协调的区域和城乡交通运输网络,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是整合交通运输资源,加强公路水路民航等几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为邮政业发展搭建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平台。

  第三,紧紧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机遇,确保交通运输规划目标全面实现。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时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十一五”后两年,交通运输要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为“十二五”、“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到2020年,交通运输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运输服务和管理显著改善,行业创新实力显著提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显著增强,基本建成更安全、更通畅、更便捷、更经济、更可靠、更和谐的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使交通运输发展成果惠及城乡、人民共享,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为本世纪中叶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