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灾害多媒体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8362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2.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洪灾害多媒体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山洪灾害多媒体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山洪灾害多媒体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山洪灾害多媒体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山洪灾害多媒体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洪灾害多媒体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方案.docx

《山洪灾害多媒体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洪灾害多媒体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方案.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洪灾害多媒体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方案.docx

山洪灾害多媒体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方案

 

山洪灾害多媒体监测预警系统

技术研究报告

 

1概述

1.1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研究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是山洪灾害极其频繁严重的国家,每年汛期由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都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仅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而且严重制约着广大山丘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据1950~1990年统计资料,我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共计22.5万人,其中山丘区死亡人数15.2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67.4%,年均死亡人数3707人。

1992~1998年全国每年因山洪灾害死亡人数约为1900~3700人,约占全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62%~69%;1999~2002年山洪灾害死亡人数下降为1100~1400人,但占全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比例提高到65%~75%;2003、2004年山洪灾害分别造成767人和815人死亡,占全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49%和的76%。

由此可见,山洪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全国洪灾死亡人数的比例呈逐年递增趋势,山洪灾害造成的危害愈来愈大,损失愈来愈重,已经成为当前防洪减灾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山洪灾害点多面广,具有明显的多发性、无序的突发性和强烈的破坏性,防御难度很大。

而中国的暴雨区、山洪灾害易发区和人口居住区相互重叠,更使山洪造成的损失层层加码。

  统计表明,中国2100多个县级行政区中,有1500多个分布在山丘区,受到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威胁的人口达7400万人。

  2004年9月4日,温家宝批示:

“山洪灾害频发,造成损失巨大,已成为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必须把防治山洪灾害摆在重要位置,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山洪发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综合防治对策,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2004年,由水利部牵头,会同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等有关部门,成立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开始编制《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2006年10月,《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通过审查,旨在研究和探讨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合理地谋划防治对策和防治方案,逐步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为中国日趋危殆的山洪灾害现状确定了防治规范。

按照规划目标,到2010年,中国将在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初步建成“以监测、通信、预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减灾体系。

1.2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研究方法

1.2.1山洪灾害主要特点

1、突发性强

山洪灾害多由暴雨所致,由于暴雨强度大,加上特定的地质、地貌等下垫面条件,导致山洪来势凶猛。

河南省山丘区以变质岩、严重风化的石灰岩和花岗岩等组成的山体居多,易冲蚀,有利于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形成;山丘区坡陡谷深、高程起伏大,产汇流快。

由于河南省境内河流众多,比降大,因此,汇流迅速,洪水涨势猛,极易产生山洪灾害。

从降雨到山洪形成一般只几个小时,甚至在一个小时以内,较难进行准确的预报和防治。

2、来势凶猛、破坏性强

由于山区河流底坡陡,流程短,流速快,冲击力强,破坏性大,对工矿、交通及居民生命财产的危害都十分严重。

其破坏性强的突出表现是造成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恢复难度很大,有的甚至具有毁灭性。

2003年7月上旬淮河南部山区普降暴雨,商城县长竹圆乡北战村,在7月10日突发泥石流,流速12.3m/s,冲毁房屋一间,一家三口全部死亡。

3、季节性强、频率高

降水是诱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在降雨较多的年份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也明显偏高。

汛期4~9月,特别是主汛期6~8月,是山洪灾害多发期。

在同一流域,甚至同一年内有可能发生多次山洪灾害。

据湖南省统计,湖南全省汛期发生的山洪灾害约占全年山洪灾害的95%,其中6~8月份发生的山洪灾害约占全年山洪灾害的80%以上。

4、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

山洪主要发生于山区、丘陵区及岗地,特别是位于暴雨中心的上述地区,暴雨时极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导致山洪暴发,形成山洪灾害。

1.2.2山洪灾害成因

山溪洪水灾害的发生主要与气象、地形地貌和人为因素等有关。

突发性的暴雨洪水是造成山洪灾害的主要因素,暴雨形成原因也就是洪水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再加之人为因素、地形地貌的影响,更促成了山洪灾害的形成。

1、降水是引发山洪灾害的最直接原因

降雨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等特点,由于产生降雨的条件不同,汛期具有强度大、极易造成山洪灾害。

从山洪灾害的分类统计看,长历时高强度降雨及暴雨会使山洪暴涨、山坡土层含水量饱和,土体软化、强度减弱,加之雨水沿断裂或岩石裂隙渗入地下,导致溜塌、蠕动、浅层滑坡及泥石流大量发生,强大的水动力条件和河谷中不良地质发育,成为山洪灾害产生的环境条件。

2、地形是导致山洪灾害的基础因素

陡峭的地形地貌为洪水、泥石流、滑坡提供了强大的势能,使降雨产生的径流顺坡而下,向沟谷汇集,快速形成强大的洪峰流量,进而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的发生。

3、人类活动是加剧山洪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地面植被可以起到固土保水的作用,对于山洪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植被能够防止流水对地面的冲蚀、能够减缓地表径流的汇流速度,减少山洪的发生与危害。

人类生产、生活、工程建设等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使自然植被损毁,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环境的持续恶化,为降暴雨转换成山洪灾害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山洪灾害形成与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2.3山洪灾害的防治对策

对山洪灾害的防治可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进行防治。

工程措施包括:

山洪沟、泥石流、滑坡治理;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山洪灾害威胁区水土保持治理等。

非工程措施包括:

气象、水文监测系统,预警预报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等。

本项目主要研究山洪灾害的非工程防治措施。

1、建立气象、水文监测系统

根据山洪突发性、区域性的特点,在小流域上,在泥石流和滑坡重点地区,增加降雨和水文观测站点,重点地区布设雨量自动监测预警站,实时监测降雨过程,分散的居民区则可安装人工观测的简易雨量桶,收集降雨资料,分析降雨强度对山体滑坡、泥石流的影响程度。

2、建立图片、视频多媒体监测系统

因为图片和视频多媒体的直观可视性,给人身临其境的效果,在泥石流和滑坡重点地区,增加图片、视频多媒体监测项目,平时按一定的间隔时间传输静态图片,在发生灾情时启动摄像功能,实时动态传输现场灾情的发生变化过程,为防汛抢险和灾情评估收集第一手资料。

3、建立预警预报系统

建立准确的采集、传输系统和预警预报系统,实时收集流域内的降水、水位和流量等信息,建立多模型的水文、地质预报系统。

其主要构成包括:

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水雨情查询、监控系统;山洪灾害强降雨预警系统;洪水预报及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等。

4、建立山洪灾害决策支持系统

建立山洪及地质灾害数据库,编制山洪灾害的预防预案,组建山洪灾害的通讯系统,山洪灾害的防治指挥系统以及灾害评估系统等。

5、建立山洪灾害防治的法规政策体系

通过法律和政策的手段强制性进行山洪灾害风险区控制和管理,规范、约束人类各种无序活动造成灾害加剧的行为,从根本上防止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

健全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特别要使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内退耕还林和移民搬迁、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得到严格执行。

6、提高公众的防御山洪灾害意识

在山洪易发区活动,人们思想上时刻绷紧防御山洪这根弦。

在平时应做好宣传训练,使群众了解熟悉报警信号和转移路线;一旦险情来临或山洪初发,监测责任人或第一个发现的村民,就要采取急骤鸣锣、放铳、打电话、拉警报器等预先设定的群众知道的信号,责无旁贷地迅速向下游村组、农户报警,同时向当地政府及防汛部门报告,以便政府和防汛部门立即向下游更大范围施放警报、广播通知或通讯报警,组织抢险救援。

1.3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目标

按照“安全、先进、高效、可靠”的建设目标,水文监测及远程预警系统为山洪灾害防御系统工程的核心,其建设的总体目标为:

应用稳定可靠的信息采集设备和成熟先进的通信手段,收集防汛基础资料,将流域内的实时雨情和水情快速准确地发送到防汛指挥中心;在当前计算机软、硬件基础上,建设完善、合理的防汛信息综合数据库,实现水情信息的自动采集、实时传输和有序存储,使水情信息在局域网上共享;利用WWW技术,选用B/S模式,建立实用、可靠、高效、先进的信息查询显示系统;研制流域洪水预报预警系统,对洪水大小和发生时间作出准确的预测,并通过专用网络、公用网络和广播电视媒体对灾区群众发布;建立快速实用的灾情评估系统和灾后建设管理系统。

1.4山洪灾害预警系统设计依据

1.4.1水文测报系统设计依据

1.2005年《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2.SL61-2003《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

3.SL34-92《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

4.SL/T102-1995《水文监测系统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5.SL199-97《水文监测系统通信电路设计规范》

6.SL/T149-95《水文数据固态收集系统通用技条》

7.SL/T180-96《水文监测系统设备监测终端机》

8.SL224-98《水库洪水调度考评规定》

9.SL10-89《水文仪器术语》的规定。

10.GBJ95-86《水文测验术语和符号标准》的规定。

11.GBJ95-86《水文情报预报规范》的规定。

1.4.2计算机软件设计依据

1.GB/T1526-1989《信息处理、数据流处理、程序流程图、系统流程图、程序网络图和系统资源图的文件编制符号及约定》

2.GB/T8566-1995《信息技术、软件生存期过程》

3.GB/T8567-1988《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

4.GB/T9385-1988《计算机软件需求编制指南》

5.GB/T9386-1988《计算机软件测试文件编制指南》

6.GB/T11457-1995《软件工程术语》

7.GB/T12504-1990《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

8.GB/T12505-1990《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

9.GB/T13423-1992《工业控制用软件评定准则》

10.GB/T13502-1992《信息处理、程序构造及其表示约定》

11.GB/T13702-1992《计算机软件分类与代码》

12.GB/T14079-1993《软件维护指南》

13.GB/T14085-1993《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系统配置图符号及约定》

14.GB/T14394-1993《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

15.GB/T15532-1995《计算机软件单元测试》

16.GB/T15538-1995《软件工程标准分类法》

17.GB/T15697-1995《信息处理、按记录组处理顺序文卷的程序流程》

18.GB/T15853-1995《软件支撑环境》

19.GB/T16260-1996《信息技术、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

20.GB/T16680-1996《软件文挡管理指南》

21.GB/T17554-1998《信息技术、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

1.4.3防汛综合数据库设计依据

1.NFCS-DSS-OD-12《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中央决策支持系统总体设计》

2.NFCS-DSS-OD-01《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实时水雨情库表结构》

3.NFCS-DSS-OD-02《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工情信息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4.NFCS-DSS-OD-03《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社会经济信息库逻辑设计》

5.NFCS-DSS-OD-04《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工程图形库逻辑设计》

6.NFCS-DSS-OD-06《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历史大洪水数据库逻辑设计》

7.NFCS-DSS-OD-08《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超文本库总体设计》

8.NFCS-CMS-ST-02《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总体设计实施纲要》

1.5山洪灾害监测系统研究综述

大量研究表明,要想有效防治山洪灾害,首先要加强监测预报。

为此,研究集中在分析山洪灾害的成因及揭示灾害形成的机理上,并把山洪预报作为研究重点。

在预报模型构建上,由传统的统计回归、自回归模型,逐步向采用统计预测模型、神经网络预测、智能预测模型、数值模拟计算方向发展;由单纯预报临界降雨量或可能性预报,逐步变为能预报临界降雨、警戒避难雨量以及危害范围和危害程度等多功能模型;由过去只采用历史统计资料和实测资料,向采用高精度定点的气象预报数据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在监测预报上,由过去的人员观测和仪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发展为监测仪器和计算机相结合进行自动监测预报;监测仪器和传感器由过去通过别的仪器移用改进,逐渐向专用高精度方向发展。

在研究手段上,由传统的对典型沟道的实地勘察,对某一范围区预报,逐步变为采用“3S”技术和计算机建档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对具体的每条沟道任何地方进行定点定时预测预报。

在预警系统上,结合各国国情和山区实际资源情况,采用先进的数据传递方式和手段,形成集气象预报、雷达技术、预测模型、仪器监测、网络和卫星数据传输等高新技术为一体,向建立高效定位的预报预警系统方向发展(周金星等,2001)。

1.5.1山洪灾害监测技术

监测系统运用的先进技术有:

(1)可靠的传感技术。

各种类型的传感技术,声学、光学、力学和化学的传感技术。

系统可自动监测的参数不断丰富。

(2)所有可利用的通信技术。

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自建和公共通信网等。

系统的实时传输越来越快捷、准确。

(3)计算机及电子技术。

从单片机到个人电脑、服务器,从高可靠的RTU到双机冗余,系统功能和可靠性不断提高。

(4)网络技术。

从局域网到广域网,从数据库到数据共享,为预报提供了更好的数据基础。

系统地为地方乃至全国的防汛、水资源调度及时提供准确数据的能力越来越强。

测报系统组网:

超短波、短波、微波、卫星、GSM、GPRS、PSTN。

计算机网络:

光纤、网桥、公共通信。

1.5.2监测系统组成

山洪灾害监测信息系统由采集层、控制层、传输层和处理层组成,见图1.1。

雨量、水位、流量和视频等构成采集层,感知气象、水文信息的变化,并将其转化为开关量、脉冲量、数据量或模拟量等信号传送给二次仪表。

监测终端作为监测预警站的控制中心,控制传感器采样、采样结果处理、控制通信设备传输、智能判断通信成功与否、监控供电系统并自检工作状态,控制终端的智能化程度反映监测系统的先进水平。

传输层担任监测预警站信息到中心站的通信任务,根据具体的环境和经费,可选择无线通信方式的超短波信道、GSM公网、卫星或有线通信方式的光缆、PSTN程控电话等,一般情况选择超短波作为主信道,任选另外一种作为备份信道。

建议选择GSM公网比PSTN程控电话要好些,传输方式的选择对水情信息的实时性、系统的稳定性和通信误码率有影响。

处理层为水文信息的第一个目的地,可能继续通过计算机网络或其它方式向上级传输。

处理层负责接收水文信息,并进行解码、检错、判断、分类、存储、显示、报警等操作,保证数据准确、实时接收,并以直观的图表方式表达出来。

通常,需要对水文信息进行再加工,预报水文要素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

图1.1山洪灾害多媒体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组成

1.6山洪预警系统现状

利用现代化的通信和自动化设备,将江河流域内各雨量、水位站点的降雨和洪水信息,实时地采集和传输到洪水控制中心,经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及时掌握流域洪水动态,并利用数学模型,做出未来沿岸洪水预报,再通过现代化通信设备向社会发出洪水警报。

1.6.1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目前我国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加之,由于人们缺乏对山洪灾害的防灾避灾意识,在河道边、山洪出口一带建住房、搞开发,不断侵占河道,乱弃、乱倒、乱建、乱挖,使河道不断淤塞,泄洪能力严重萎缩,进一步加剧了山洪灾害的损失。

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建了一些防治山洪灾害的工程设施,但由于山洪灾害分布范围广,大部分山洪泛滥区依然处于无设防状态,缺乏有效的工程措施,一旦暴发山洪灾害,防不胜防。

国务院2006年10月27日颁布实施《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力争到2010年,在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初步建立以监测、通信、预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为主并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减少群死群伤事件和财产损失。

到2020年,在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全面建成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在山洪灾害一般防治区初步建立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防灾减灾体系,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山洪灾害防治能力与山丘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国家对山洪灾害的防御提出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和“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四大原则。

怎样在防御山洪工作中贯彻这些原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要注重整合利用各部门现有资源和设施,构建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发挥已有资源的效益。

1.6.2洪水预警信息发布方式

1、原始洪水预警方式

山洪灾害危险区大多位于边远山村,交通不便,通信预警手段原始落后,个别地方甚至没有通讯设施,缺乏基本的通信手段。

同时,部分驻扎在乡村的林场、公路等垂直管理部门的山洪灾害防御无预警体系、无紧急避险应急预案等。

当发生洪水时,只能依靠人员逐户传递,或敲打铜锣预警。

2、现代洪水预警方式

以水文监测信息为主要信息源,同时提供人工监测输入接口。

《决策支持系统》利用历史信息和实时雨量等基础信息,结合气象、水情及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生成自动或人工预警发布指令。

《山洪灾害预警发布系统》将信息通过电话、手机和大功率预警广播点发布到公众网已覆盖的乡镇、村组和农户。

辅以《暴雨灾害自动监测预警器》作为通信盲区,或群测群防的简易暴雨监测预警手段,保证系统功能完整和无缝覆盖。

2山洪灾害监测控制系统

终端设备是山洪监测系统中的主要设备,负责采样、数据处理、存储、控制发送等任务。

根据其完成的任务,监测系统终端分为监测预警站RTU终端、中继站RPT终端和中心站CTU终端。

根据数据传输方式,监测终端机分为三类:

自报式、应答式和自报应答兼容式。

河海大学水文自动化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分析总结国内各种型号监测设备经验与教训,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需求,研究开发出功能符合国内水文信息化需求、性能可以与国外设备媲美的YDZ—YL916型监测预警控制终端,技术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YDZ—YL916型监测预警控制终端于2003年通过了水利部水文仪器质量检测中心的测试。

2.1监测终端可靠性研究

可靠性通常被定义为:

“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所允许的故障数。

”数学表达式为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国际上早在1995年对这传统的可靠性定义提出了质疑,在欧洲开始用无维修使用期(MFOP)取代原先的MTBF,摒弃随机失效无法避免的旧观念,对设备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1可靠性理论

山洪灾害监测系统是由一组零件(元件)、部件、子系统或装配件(统称为单元)构成的、完成期望的功能、并具有可接受的性能和可靠性水平的一种特定设计。

有人认为“系统所有单元的可靠度为90%,则系统可靠度为90%”,这是系统可靠性的认识误区,系统可靠性与系统内单元的排列组合有关。

对于串联系统,系统的可靠性与组成单元可靠性的关系为:

n

Rs=∏Ri(2.1)

i=1

式中Ri为系统内单元的可靠度;n为组成系统的单元个数;Rs为系统的可靠度。

串联系统中,可靠性最差的单元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最大。

对于并联系统,系统的可靠性与组成单元可靠性的关系为[103]:

n

Rs=1-∏(1-Ri)(2.2)

i=1

并联系统采用冗余设计增加系统的可靠性,导致设计难度加大,成本、重量、体积等增加。

山洪灾害监测系统是个复杂的系统,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每个监测预警站独立向中继站或中心站发送水情信息,因中继站位置较高,易受雷击,可靠度低,有时采用热备份中继来提高全系统的可靠度。

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可采用下述方法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2.1.2提高元件可靠性

元件是构成各部件的最小单位,也是可靠性设计的起点,在选择和使用元件时必须从可靠性的角度考虑,这对提高整个系统可靠性非常重要。

一、元件老化处理

电子元件的早期失效率很高,需要进行老化处理。

建议在正式使用之前使元件在严格的条件下加电工作一段时间,这样得到的元件基本上可进入偶然失效期,由此构成的系统工作稳定,可靠性高。

二、元件的选择

对电阻进行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其阻值、额定功率、误差、温度特性、线性度、频率特性、噪声、稳定性等指标。

由电容问题引起系统故障的概率较高,在设计系统时除了对电容认真选型外,还要尽量采用高质量的产品。

在集成电路方面,使用时要按照器件说明手册提供的各种参数如工作条件、电器逻辑特性等综合考虑,正确选用。

三、元件的降级使用

元件都有其额定工作条件,适当降级使用可使元件的失效率降低1到2个数量级。

元件的额定工作条件包括多个方面,如电气条件、机械条件、环境条件等,在确定了工作条件后,宜选用额定工作条件远高于实际工作条件的器件。

2.1.3提高单元可靠性

监控系统是由多个单元通过串联、并联、冗余等方式构成的,提高其可靠性必须首先提高各个部件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还要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传感器、监测终端、通信等设备是监测系统中现场数据采集系统的关键硬件设备,其可靠性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很大。

一、系统电源

电源本身的波动以及经电源进入系统的各种干扰对系统的影响特别严重,因此供电系统必须十分可靠,要保证即使系统其它部分失效,电源也应正常工作。

野外监测预警站电源主要采用12V蓄电池和太阳能板供电,并对太阳能充电进行控制,对蓄电池的容量进行预测,将测量结果报送到中心站,便于管理人员掌握设备运行状态。

避免使用交流电,减小雷击概率,提高监测预警站的可靠性。

二、隔离

电磁干扰是影响可靠性最主要的外部因素,为了克服电磁干扰对监控系统的影响,必须采用隔离技术。

在前端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中,不同位置的隔离应采取不同措施:

在I/O部分,数字量一般采用光电隔离,模拟量输入则采用各种隔离放大器进行隔离,隔离器件需要特殊供电时,其电源通过DC/DC变换器与主机系统进行隔离。

同时,在隔离系统中,还要注意电源匹配,即被隔离的两部分电路必须采用各自的电源进行供电,不需要隔离的两部分电路则采用统一的电源供电,并保证一点接地以降低不等电位干扰。

三、屏蔽

系统中各个部分都可能存在耦合干扰,如在同一电路板内电路间的耦合、板间耦合、I/O信号线间的耦合、电源线与系统的耦合等。

解决耦合有两种方法,一是抑制干扰源,二是保护易受干扰的通道,而屏蔽则是两种方法的结合。

抑制干扰源最有效的方法是规避,使易受干扰的通道远离强干扰源,比如强弱信号线尽量避免平行相邻走线,尽可能使两者分层正交;电源线及驱动功率器件(如继电器)的信号线在板上及系统内应单独走线,在各种I/O模块的同一电缆排内不允许混合安排强弱两种信号线等。

此外,对干扰源应进行屏蔽,合理的屏蔽可以消除电场干扰,减少电磁干扰。

四、接地

接地是各种抗干扰的关键措施,如处理不当,不但得不到满意的效果而且还会造成系统故障,因此对接地问题必须十分慎重。

采用了诸如模拟放大器、模拟开关、D/A转换器等高精度模拟器件的电路板,板上所有的模拟器件的地端必须一点并联相接,即一点接地,各地线应尽量放宽。

进行模拟输入信号屏蔽的接地时,如果信号源端不接地,差分放大电路端接地,则屏蔽体应在放大器端接地,接地时应保证从放大器至大地的电阻尽量小;如果信号源端必须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