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课程笔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8215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毒理学课程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药物毒理学课程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药物毒理学课程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药物毒理学课程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药物毒理学课程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物毒理学课程笔记.docx

《药物毒理学课程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毒理学课程笔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物毒理学课程笔记.docx

药物毒理学课程笔记

药物毒理学课程笔记

第一节概论

药物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毒理学还包括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临床等。

世界卫生组织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指出,全球死亡患者中有三分之一并不是死于自然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

从此,药害的严重性与普遍性开始公开于全世界人民的面前。

仅从1922年至1979年,国外报道的重大药害事件就有20起左右,累计死亡万余人,伤残数万人。

下面对上世纪发生的典型药害事件做一简述。

反应停事件

  反应停(沙利度胺)最早于1956年在原西德上市,主要治疗妊娠呕吐反应,期临床疗效明显,因此迅速流行于欧洲、亚洲(以日本为主)、北美、拉丁美洲的17个国家,美国由于种种原因并未批准该药在美国上市,只有少数患者从国外自己购买了少量药品。

到1960年左右,上述国家突然发现许多新生儿的上肢、下肢特别短小,甚至没有臂部和腿部,手脚支接连在身体上,其形状酷似“海豹”部分新生儿还伴有心脏和消化道畸形、多发性神经炎等。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大量的动物实验证明这种“海豹肢畸形”是由于患儿的母亲在妊娠期间服用沙利度胺所引起。

“海豹肢畸形”患儿在日本大约有1000名,在西德大约有8000名!

全世界超过1万人!

这就是著名的“沙利度胺不良反应事件”。

己烯雌酚与少女阴道癌

少女患阴道癌的发病率非常低,但在1966~1969年间,美国波士顿市妇产医院的医生们竟然发现了8例少女患有阴道癌,其比例远远超过了自然发病率。

随后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这些病例的发生与其母亲在孕期服用己烯雌酚有密切的关系。

磺胺酏引起严重的肾脏损害

  1937年,美国一家公司的主任药师瓦特金斯(HaroldWotkins)为使小儿服用方便,用二甘醇代替酒精做溶媒,配制色、香、味俱全的口服液体制剂,称为磺胺酏剂,未做动物实验,在美国田纳西州的马森吉尔药厂投产后,全部进入市场,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当时的美国法律是许可新药未经临床实验便进入市场的。

到这一年的9~10月间,美国南方一些地方开始发现患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共发现358名病人,死亡107人(其中大多数为儿童),成为上世纪影响最大的药害事件之一。

PPA

盐酸苯丙醇胺(phenylpropanolamine)的英文缩写,一种拟交感神经药物,主要以引发去甲肾上腺素释放起作用,对交感神经受体也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最常被用作鼻血管收缩剂和食欲抑制剂。

在治疗感冒、咳嗽疾病的非处方类药品的成分中最为常见。

有些减肥药品中也含有PPA,而PPA更是美国批准的惟一一种非处方类减肥药。

一般情况下,含有PPA成分的药物不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但如果服用量过大,或者服用者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有过中风病史,即使PPA含量不多的药物,也有可能导致人体全身血管痉挛、冠状动脉缺血、脑血流受阻,并引起血压过高或缺血性脑中风等危险后果。

这就是说,感冒药和减肥药中的PPA和脑中风有关。

药物毒理学(drugtoxicology)名解

是研究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并对药物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定量评价以及对靶器官毒性作用机理研究的一门科学。

药物毒理学与药理学的区别:

简单的说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的毒性,探讨药物对人的危害及防止发生危害的安全剂量;而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其有效剂量,从而发挥其在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中的效能。

药物毒理学研究内容

1、药物对靶器官毒性作用机理的研究:

包括药物对肝、肾、神经、内分泌、呼吸系统等的毒性作用。

2、对药物进行一般毒性试验的研究:

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局部毒性试验等。

3、对药物进行特殊毒性试验的研究:

生殖毒性试验(一般生殖试验、致畸试验、围产期试验)、致突变试验、致癌试验、药物依赖性试验。

药物毒理学研究目的简答

1、了解药物的毒性反应 药物是用于防病治病,但它有很强的两重性,即药物一方面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造福于人类。

另一方面,或多或少地会对用药的人产生一定的有害作用(harmful-effect)这种有害作用有赖于药物毒理学工作者加以分析阐述。

2、确定药物毒作用的靶组织或靶器官(targetorgan)进而确定药物毒性作用的机制,毒性机制的研究是药物毒理学研究的一个中心环节,它即对已发现的毒性作用的性质加以认识,为临床上的安全用药提供一定的安全保证。

3、确定毒性作用的剂量范围 换言之就是确定治疗的安全剂量。

学习毒理学的人都应牢记16世纪瑞士毒理学家Paracelsus(约1493-1541)的那句明言:

“Whatistherethatisnotpoison?

”Allthingsarepoisonandnothingiswithoutpoison,solelythedosedeterminesthatisnotapoison.”

这种毒素起源于肉毒梭菌,它能引起肉毒中毒。

纯粹的肉毒杆菌毒素是已知毒性最强的物质,并且是生化恐怖分子希望使用的一种毒素。

4克未稀释的粉末--一枚五分镍币的重量--足以使1亿人丧命。

1992年,美国Carruthers等率先把肉毒杆菌毒素应用于面部皱纹的去除。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2002年4月批准肉毒杆菌毒素可用于化妆品中。

 肉毒杆菌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注射局部后能阻断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的释放,从而阻断了神经对肌肉的传导,使肌肉发生麻痹。

4、了解药物的毒性作用是否具有可变性 一个药物的毒性是否可逆,在停药或采取某些治疗后被毒性作用所损害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是否可以恢复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在新药的开发中也是决定一个药物命运的重要依据之一。

5、研究解毒药及药物中毒后的解救措施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是基于前述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有赖于现代医药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是现代药物毒理学研究中的一个较高层次的研究领域。

6、通过对动物实验的重复给药,为阐明药物的毒性作用及疗效机制提供线索

7、为生命科学提供资料 例如,由于药物对基因的毒性作用导致出现染色体或基因核型的改变,由此带来细胞分化上的变异(致癌)或组织,胚胎发育的异常(致畸)对其中因果关系的研究无疑将丰富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知识。

8、开发新药 

药物毒理学研究的意义

1正确理解药物和毒物的辩证关系

2从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来看待药物毒理学的意义,涉及药品的特殊性:

药品与人类的关系较为密切,使上市新药在临床剂量下无毒或毒性很小,对保证患者的安全有重大意义。

3从经济学角度考虑药物毒理学研究的意义 如果新产品开发早期的药物毒理学研究不能揭示和预测新化合物的潜在危害,则会对新产品的进一步开发研究带来不良影响甚至是严重的后果。

例如:

抗病毒化合物阿尿苷(flaluriane,FLAu)

虽然在长期临床试验前已经进行了大量动物试验,在临床试验中新药仍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1993年出现了一起震惊全美的临床试验中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它就是非阿尿苷事件。

非阿尿苷(fialuridine)是一种准备用于治疗乙肝的药品,由美国麦姆利(Memorial)癌症中心开发,但上市权转让给礼来公司。

1993年初,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在进行为期24周、加大剂量的Ⅱ期临床试验时,15位病人中有7人出现了肝衰竭,需要肝移植,其中5人死亡。

这就是非阿尿苷事件。

自此美国FDA建议临床试验的开发公司,报告所有严重不良反应包括死亡病例、半年内出现的停药及结局最坏的病例分析报告。

观点1:

在获得一定的药理及毒理学动物实验资料后,便尽早地过渡到临床,将动物实验与各期临床研究穿插起来进行。

这样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可以相互支持,彼此印证,给新药研究者提供决策依据。

观点2:

在待选新药确定之前,广泛地开展化合物的毒理学筛选。

它的依据是一个药物的毒性特征,可能来源于该药物中某一特定的部分,通过筛选,可以找到一定的规律,即毒性作用的构效关系的比较,有助于通过化学手段在不改变药物的治疗作用的同时,去除药物的毒性作用。

环境毒理学第一篇主要介绍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及化学物致突变、致畸变、致癌变的基础理论进行了论述;第二篇阐述了环境中不同污染物(因子)的毒性作用,包括重金属、石油、溶剂、农药、电离和电磁辐射、天然毒素及常见致癌物等;

临床毒理学如中毒一般处理原则和中毒临床表现,工业中毒,农药中毒,非处方药与中草药中毒,心血管药、神经系统药中毒,其他化疗药中毒,滥用药中毒和动植物中毒等。

毒物:

以较小的剂量给予时可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称为毒物。

毒素指生物(细菌、霉菌、病毒等)产生的有毒物质。

例如:

治疗量的乙酰水杨酸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药物,但剂量在0.2~0.5g/kg时可对人致死;硒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如克山病与硒缺乏有关,出现面色苍白、手足冰凉、头晕气短、死亡率很高。

中国是世界上缺硒严重的地区,这是中国地质特点造成的,全国低硒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72%。

但超过人体的必需量便可引起中毒。

毒物的概念只是相对的,一般视为无毒的物质,如食盐,一次服用15-60g即有于健康,一次用至200-250g可因其吸水作用所致的电解质严重紊乱而引起死亡;又如在在短时间内输液过多过快,可因血循环动力学障碍所致肺水肿和脑水肿引起死亡,即所谓的“水中毒”。

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根据某一物质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仍可将其划归“食品”、“药品”和“毒品”。

与通常所指的毒物不同,药物在上市前经过严格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和临床实验,安全范围小的药物通常由于缺乏实用价值而被淘汰。

因此药物在常用剂量下,一般很少出现毒性作用,通常只有在剂量过高、用药时间过长,或者用药者本身为过敏介质、遗传异常者才会出现毒性作用。

毒性:

名解理化或生物物质在一种生命有机体中可能产生的任何有毒(有害)作用。

毒性高的药物以极小剂量即可造成机体的一定损害,甚至死亡;毒性低的药物则需较大剂量才能呈现毒性,药物的毒性除剂量有关外,还与接触的方式与途径(经口给药、注射给药、经皮给药)、与时间分布(一次给药、多次给药)有关。

衡量药物的毒性需要一定的客观指标,如各种生理指标、生化正常值的变化,死亡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毒性的观察指标也越深入,但死亡指标是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毒性指标,它可作为药物毒性的比较,也可用来探讨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即剂量-效应关系(药物的剂量与生物体产生中毒反应之间存在的关系)。

能引起生物体发生中毒反应的剂量愈小(或浓度愈低),则此药物的毒性愈大,反之,引起中毒反应的剂量愈大(或浓度愈高),则此药物的毒性愈小。

所有药物的毒性并不相等,因此,我们把药物的毒性分为极毒,剧毒、中等毒、低毒、无毒等来表示。

靶组织或靶器官:

被药物造成损害的部位或组织器官。

药物在机体发挥药理作用或产生毒理作用的组织器官可完全不同,如氨基糖苷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泌尿道或胃肠道细菌感染,但却可造成听神经或肾脏特异性损伤。

同一药物可能有一个或若干个毒性靶器官,而若干个药物可能具有相同的靶部位。

 变态反应:

临床反应各药不同,出现的反应也因人而异,反应性质和药物固有的效应及所用剂量均无关,用药理拮抗剂解救无效。

反应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从轻微的皮疹、发热至造血系统抑制,肝肾损伤、休克甚至死亡。

致敏物质可能是药物本身,也可能是其代谢物或制剂中的杂质。

豚鼠是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

变态反应发生率较低,二三期临床患者数量有限,不一定能反映药物是否可致变态反应,因此该药物毒性作用可能在药物上市后才被发现。

为了预防过敏反应,有关部门规定,有些药物如青霉素等应用前必须做皮试。

但是有些人皮试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有时皮试阴性的病人也能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有的人在别人注射青霉素时闻了一点气味,就发生了休克。

特别要注意的是,许多没有规定作皮试的药物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对其它物质有过敏史的人,服用任何药品时都要非常谨慎。

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在就医时,一定要把情况告诉医生,避免再服用同样或类似的药物。

毒性反应:

名解一般比较严重,但通过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一般可以预知。

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而慢性毒性一般多损害肝肾等系统。

如利福平治疗结核病时,虽然剂量为常用剂量,但是由于治疗疗程较长,可对肝脏造成损伤。

而长期毒性实验则采用远高于推荐临床用药数十倍的剂量,以及远长于临床用药疗程数倍的给药期限,目的就是用于了解人类用药剂量过大或体内药物蓄积过多时,出现毒性反应的靶器官、损伤程度及其可逆性,以知道临床合理用药。

致癌性:

己烯雌酚为人工合成的非甾体雌激素,临床用于卵巢功能不全或垂体功能异常引起的各种疾病、闭经、子宫发育不全、功能性子宫出血、绝经期综合征、老年性阴道炎。

如胚胎在子宫内接触到,可在出生后20~30年后发生阴道癌。

致突变与遗传毒性:

药物对遗传物质损伤后如不能使细胞成活,则后果相对较轻,如果细胞尚能成活,则后果相当严重,往往根据损伤的细胞类型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毒性作用,可产生血液系统等疾病,甚至出现癌变和畸变等后果。

特异质反应:

伯氨喹对间日疟红细胞外期迟发型子孢子(休眠子)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能根治间日疟。

G-6-PD通过辅酶II(NADP)的递氢作用,使红细胞内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还原为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缺乏G-6-PD的病人,NADPH缺乏,影响红细胞内的GSSH转变为GSH,红细胞保护作用减弱,易受伯氨喹代谢产物氧化而发生溶血。

抗寄生虫病药中毒——伯氨喹伯氨喹在体内的代谢产物5—羟伯氨喹与5—羟去甲伯氨喹具有强大的氧化能力,可将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损害红细胞膜引起溶血。

足量的GSH对红细胞膜具有保护作用,免受氧化性伤害。

少数特异质者红细胞遗传性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进而导致红细胞内GSH缺乏,服用治疗剂量时即发生正常人仅在中毒剂量时才会发生的溶血反应。

第二节药物毒性作用简答及其机制

毒性机制A:

氨基苷类抗生素主要经肾排泄和在肾皮质内蓄积,伴有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严重者可发生氮质血症及无尿。

如乙二醇在体内转化为草酸,引起酸中毒以及形成草酸钙堵塞肾小管。

肾小管阻塞:

肾小管在酸化过程中 pH改变可影响某些药物的溶解度,使药物于小管内沉积引起肾小管阻塞,如磺胺类药物,大量应用氨甲喋呤,乙酰唑胺、无环鸟苷、6—巯基嘌呤及X线造影剂均可引起药物晶体而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

毒性机制B:

药物可以通过对肌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而诱发横纹肌溶解,致使肌细胞内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释放入血。

肌红蛋白通过直接毒性作用、阻塞肾小管,给肾脏造成损伤。

高达81%的横纹肌溶解是由药物和酒精引起的,50%的患者随后会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他汀类药物是确认的可引起横纹肌溶解的药物。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诗句“食河豚而百无味”更是道出了河豚的美味与诱惑,引得不少没吃过此等美味的人跃跃欲试。

在日本,河豚是日本料理中的极品,被喜好吃生鱼片的食客认为是人间珍味。

临床上,河琢毒素针剂可代替吗啡、度冷丁、阿托品和南美筒箭毒。

用于治疗神经痛。

河豚所含河豚毒素,为剧毒成分。

河豚毒素为一种非蛋白质的环狀化学合成物,具強力特定附合度之化学特性,特別是会紧密地粘上神经系統的钠离子通道,使其钠离子通道阻塞,造成神经无法控制肌肉正常之伸縮。

据说只要有一毫克左右的纯河豚毒素,就足以使中毒的成人因为呼吸衰竭而致命。

在天然毒素中河豚毒素是一种强烈的巨毒。

河豚毒素被证实比砒霜的毒性強1250倍。

在对老鼠的动物实验上,其毒性比黑寡妇蜘蛛的毒素強10到100倍之间。

正因为河豚毒素极强的毒性,河豚的加工是十分严格的。

在日本,一名合格的河豚厨师至少要接受两年的严格培训,考试合格以后才能领取执照开张营业。

每条河豚的加工去毒需要经过30道工序,一个熟练厨师也要花20分钟才能完成。

如果一个环节操作不细致,就极易引起使用者中毒。

目前在国内尚无加工及烹饪许可,因此,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禁止任何形式的销售、加工、烹饪。

毒性反应类型非共价键结合:

受体是组织的大分子成分,它与配体相互作用,产生特征性生物学效应。

许多毒物的有害作用是直接与干扰受体-配体相互作用的能力有关。

最突出的例子是失能性毒剂。

中毒也可因误服大量马钱子而发生。

士的宁中毒的早期特征是枕部肌肉紧张力提高,牙关紧闭,呼吸运动困难。

严重中毒时,可有强直性痉挛的阵发性发作,角弓反张,呼吸停止,因而出现窒息征象。

士的宁能够选择性地提高脊髓兴奋功能,治疗剂量(1mg)可使脊髓反射的应激性提高,反射时间缩短,神经冲容易传导,骨骼肌的紧张度增加,中毒量(5mg)可使全身骨骼肌同时痉缩,发生强直性惊厥,现认为土的宁兴奋作用的机理是“解除抑制”,即阻断脊髓闰绍细胞(为一种抑制性神经元)的反回抑制和交互抑制的结果。

是指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在其冲动沿轴突外传的同时,又经其轴突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神经元。

该抑制性神经元兴奋后再抑制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

这种抑制属于负反馈调节过程,其结构基础是神经元间的环状联系。

回返抑制的作用是,及时终止神经元的活动,并促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之间的活动同步化,对神经元的活动在时间上和强度上进行及时的修正。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闰绍细胞之间的联系属于此类抑制。

闰绍细胞是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当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引起肌肉收缩的同时,经侧支使闰绍细胞兴奋,后者经其轴突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闰绍细胞末梢释放的抑制性递质是甘氨酸,其作用可被士的宁和破伤风毒素所破坏,而引起强烈的肌肉痉挛。

电子转移:

正常人血红蛋白分子含二价铁(Fe2+),与氧结合为氧合血红蛋白。

当血红蛋白中铁丧失一个电子,被氧化为三价铁(Fe3+)时,即称为高铁血红蛋白(简称MetHb)。

正常人血MetHb仅占血红蛋白总量的1%左右,并且较为恒定。

当血中MetHb量超过1%时,称为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MetHb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缺氧和发绀,因为MetHb不能携氧和可逆性地释放氧。

靶分子属性:

通常是与其产物有关的酶。

如催化甲状腺素合成的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甲巯咪唑(他巴唑)为甲亢治疗药。

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从而抑制甲状腺激素生物合成,但不能对抗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也不能阻止已合成甲状腺激素释放。

靶分子毒物效应:

1、氟烷,麻醉作用比乙醚强,对粘膜无刺激性,麻醉诱导时间短,不易引起分泌物过多、咳嗽、喉痉挛等。

用于全身麻醉及麻醉诱导。

肝功能不全及胆道疾病患者禁用。

发性肝炎样综合征,系指一组非病毒性肝炎而具有暴发性肝炎样表现的综合症。

此组病征表现有急性起病、重度恶心、呕吐及腹胀,出血倾向,意识障碍等症状。

与氟烷敏感者有关。

2、黄曲霉素为分子真菌毒素。

黄曲霉素1993年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首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

黄曲霉毒素的产生主要是产品收获后在储存、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由于原料携带就会致使加工后的食品含有黄曲霉,给人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或饲料中含有黄曲霉毒素动物摄入后造成同样的危害,再链接到人类。

药源性疾病:

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达250万,在住院病人中,每年约有19.2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的死亡人数竟是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不合理用药主要会产生两大危害:

一是导致药物依赖,二是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很多人患病时常自我诊断,凭经验自行用药,或模仿他人,但是,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因而不同的人用同一种药时,其效果往往并不完全一样。

另外,即使是同一个人,在肝肾功能等生理病理状况不同的情况下,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

可见,不同的人用同一种药,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身体状况下使用同一种药品,所产生的疗效可能会截然不同。

红斑性狼疮(LE)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的自身免疫性累及多脏器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发病与药物有关者占3~12%。

药物致病可分成二类,第一类是诱发SLE症状的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保太松、金制剂等,这些药物进入体内,先引起变态反应,然后激发狼疮素质或使潜在的SLE患者发生特发性SLE,或使已患有的SLE病情加剧,通常停药不能阻止病情发展。

第二类是引起狼疮样综合征的药物,如肼苯哒嗪、普鲁卡因酰胺、氯丙嗪、苯妥因钠、异烟肼等,这类药物在应用较长时间和较大剂量后,患者可出现SLE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改变,它们的致病机理不太清楚,如氯丙嗪有人认为与双链DNA缓慢结合,而在UVA照射下与变性DNA迅速结合,临床上皮肤曝晒日光后能使双链DNA变性,容易与氯丙嗪结合产生抗原性物质;又如肼苯哒嗪与可溶性核蛋白结合,在体内能增强自身组织成份的免疫原性。

这类药物性狼疮样综合征在停药后症状能自行消退或残留少数症状不退。

药物在体内被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都要通过各种细胞膜,有的是单层的,如小肠上皮细胞;有的是多层的,如皮肤。

尽管各种细胞结构不尽相同,但药物在体内转运的基本屏障都是细胞膜。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被动扩散(简单扩散)、主动转运、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竞争性抑制:

青霉素90%经肾小管分泌排出。

丙磺舒可竞争抑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从肾小管的分泌,使之排泄减慢,血药浓度增高,可增加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的作用,延长作用时间。

易化扩散:

不需要能量,因此不能逆化学差转运。

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维生素B12肠道吸收

第三章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

人类的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液系统的主要功能:

1)运输功能(O2、CO2、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激素等)2)缓冲功能:

例如血液中含有多种缓冲物质,可以减轻酸性代谢产物引起的pH变化;血液中的水比热较大,可以吸收大量的热量而使温度升高不多。

3)参与生理性止血功能和机体防御功能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细胞,它们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造血器官有一个变迁的程序。

在胚胎发育的早期,是在卵黄囊造血,从胚胎第二个月开始,由肝、脾造血;胚胎发育到第五个月以后,肝、脾的造血活动逐渐减少,骨髓开始造血并逐渐增强;到婴儿出生时,几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但在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可再参与造血以补充骨髓功能的不足。

因此,此时的骨髓外造血具有代偿作用。

儿童到4岁以后,骨髓腔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了造血组织增长的速度,脂肪细胞逐步填充多余的骨髓腔。

到18岁左右,只有脊椎骨、肋骨、胸骨、颅骨和长骨近端骨骺处才有造血骨髓,但造血组织的总量已很充裕。

成年人如果出现骨髓外造血,已无代偿的意义,而是造血功能紊乱的表现。

造血过程,也就是各类血细胞的发育、成熟的过程,是一个连续而又区分为阶段的过程。

首先是造血干细胞阶段,处于一阶段的造血细胞为干细胞,它们既能通过自我复制(以保持本身数量的稳定,又能分化形成各系定向祖细胞;第二个阶段是定向祖细胞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造血细胞,进一步分化方向已经限定,它们可以区分为:

红系祖细胞,即红系集落形成细胞,粒-单核系祖细胞,巨核系祖细胞和TB淋巴系祖细胞;第三个阶段是形态可辩认的前体细胞阶段,此时的造血细胞已经发育成为形态上可以辨认的各系幼稚细胞,这些细胞进一步分别成熟为具有特殊细胞功能的各类终末血细胞,然后释放进入血液循环。

造血细胞在经历上述发育成熟过程中,细胞自我复制的能力逐渐降低,而分化、增殖的能力逐渐增强,细胞数量逐步增大。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红色。

血红蛋白能和空气中的氧结合,因此红细胞能通过血红蛋白将吸入肺泡中的氧运送给组织,而组织中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通过红细胞运到肺部并被排出体外。

血红蛋白更易和一氧化碳相合,当空气中一氧化碳和含量增高时,可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最主要的成分,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组成。

一般说来,CN可抑制42种酶的活性,它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Fe结合,阻止了氧化酶中三价铁的还原,使细胞色素失去了传递电子能力,结果使呼吸链中断,氰离子对细胞线粒体内呼吸链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具有很高的亲和力,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结合后使之失去活性,从而阻断细胞呼吸。

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由四个亚基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