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中书 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8193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钱中书 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钱中书 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钱中书 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钱中书 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钱中书 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钱中书 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docx

《钱中书 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钱中书 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钱中书 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docx

钱中书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钱中书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识记有关钱钟书的文学常识;识记本文字词. 

2.技能目标:

 

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以自己的阅读积累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 

3.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及深刻的洞察力,激发自己的求学欲望. 

文题背景 

1.题目解说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 

2.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3.背景资料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正文全解 

句段全解                  表达全解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

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

“作概论就是傻瓜”.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① 

段解:

第一部分(第1段).交待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公平.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②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句解:

联系诗歌史理解:

中国诗歌高峰出现在唐朝,之后一直到清朝的诗作在体裁.题材.手法上没有多大变化多因无意.无法或无力创新而落入“套板反应”之中.〕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句解:

联系中国画理解:

中国画分工笔和写意两大派,这里指写意画.〕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③  

段解: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止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④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⑤ 

层解:

第一层,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一位中国诗人说:

“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

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句解:

联系上下两句可知,“怀孕”指有所包含,内蕴丰厚.〕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句解:

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原指音乐间歇处引人回味,此处指言外之意耐人寻味.〕又说:

“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句解:

出自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之五).原意是山水中含有的自然之趣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

⑥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

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

“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句解:

出自南北朝时诗人鲍照的《代挽歌》.〕“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句解:

出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句解:

出自清代诗人黄仲则的《酷相思春暮》〕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的问:

  

他们在何处?

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⑦ 

层解:

第二层,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句解:

这句是这一层的中心句.〕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⑧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句解:

“比重”意为厚重程度.〕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⑨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

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⑩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

  

晚钟送终了这一天  

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  

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11 

层解:

第三层,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段解:

第三部分(第3段至“……几千年前就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12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他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13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领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14 

段解:

第四部分(“所以……”至结尾).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 

整体感受 

1.主题归纳 

钱先生不愧为通晓拉丁.英.德.法.意.俄.捷文等语言和诗歌的伟人,绝对不用翻译的通读以上几种语言的原文诗歌,所以他才有资格对它们的诗调和句式“作概论”.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公平.接下来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特点有三:

一,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第二,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第三,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一个“通”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可谓别具一格.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2.结构图解 

方法:

比较 

发展:

成熟早 

形式:

篇幅短   异 

谈中国诗  特点 技巧:

韵味长          对比 

语言:

词气和 

内容:

无甚差异 同 

中外诗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领悟鉴赏 

1.领悟重点 

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什么特征?

 

提示: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最后才有抒情诗.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歌发展初期已经出现,这种“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以至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作者强调,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总之,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诗歌作品中是共同的. 

2.剖析难点 

(1)“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提示:

这句话语意比较含蓄,弄清句中“尽职”的特指意义是解读整个语句的关键.为此,需要关照全段中与此相关的语句(“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后面“因为……”说的是“不能尽职”的原因).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而言的.这里的“公职”是指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依据诗歌的创作规律,客观地评判本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优劣.进而全面地认识本国诗的特征.而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因为不能立足于比较文学的立场,失去了许多比较对象,所以难以把握诗歌的创作规律,难以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鉴别.这便是作者所说的“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2)“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

“中国诗”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句话借助比喻和对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性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3.鉴赏艺术 

(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提示:

钱钟书的散文是典型的学者散文.所谓学者散文,大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写景,主要的表现手段也不是抒情.写景或叙事,而是议论.说理和达意.它不是以情感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智启人.钱钟书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智见长.他好像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融会贯通,浓缩成涓涓清泉和深不可测的一潭清水.在本文中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更是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语言轻松.幽默,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似随口而出,而机趣盎然.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画龙点睛之妙,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作者又以“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的幽默诙谐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 

诗发展的高度,又说“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又如“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对待“中国诗”应有的态度,批判了那些文化本位论者.课文中这种语言运用的典范例子还有很多,要仔细揣摩. 

(2)钱钟书在比喻方法论上有哪些突破?

 

提示:

我们常见的修辞学著作,在比喻方法论上,已陷入一种彼此相沿.互相抄袭的团团转之境,千篇一律,毫无新意.钱先生不为常见所囿,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指出了博喻.曲喻.一喻多义等手法,别开生面,自成一家.使比喻这一惯闻常见却又被人们习而想忘的修辞手法,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其神奇的魔力和无穷的乐趣. 

①比喻的谜底 

钱先生在《读<拉奥孔>》一文中指出:

“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这段简洁通俗而又深刻的论述,衬得一般修辞学著作中,对比喻的枯燥定义和干巴原则相形见绌.空洞浮泛.在这里钱先生不仅把比喻的性质.特点.原则.方法阐发无遗,而且给我们亮出了创造佳譬妙喻的“谜底”有理可依,有法可循.对 

这段白话钱先生还引用唐文“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和宋诗“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予以提纲和浓缩,并说这“十八个字把比喻的构成和诱力综括无遗了”.在《管锥编》中钱先生又引释书常言“不即不离”“非一非异”,说可通比喻之理,引旧诗“落花飞絮两无情,仗千尺游丝作合”说可明比喻之法. 

②博喻 

博喻虽非钱先生首创,但却是经过他大大表彰,才为时人所重的.什么是博喻的呢?

钱先生为我们解释道:

“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土比亚式比喻”,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容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连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笔下”.如苏东坡在《百步洪》里描写水波冲泻的一段: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用七种常见的形象再现了洪水汹涌澎湃,飞流直下的情景.还有我们熟知的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曾用“喷薄欲出的朝日”.“看得见桅杆的航船”.“将要呱呱坠地的婴儿”三个形象来比喻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这些描写用的都是博喻手法,极为形象生动,如果只设一喻,不仅不能表现该事物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没有气势和力量. 

③曲喻 

曲喻之目是钱先生从西方借来诠评中国古典文学的,这是一个创造新奇比喻的妙法.所谓曲喻,即以二物相似之一端,“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曲喻化一般的比喻多一层曲折.如李贺《天上谣》中的“银浦流云学水声”一句,“水”和“云”只有在“流动”这一点上相似,既然流云似流水,那么流云也像流水一样有声可闻了.再如李商隐《天涯》中有“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二句,也用了曲喻.莺啼好像人啼哭一样,因而有了眼泪,联络到了沾湿最高花.曲喻的特点是新奇而耐人寻味,意境丰富. 

④一喻多意 

这是钱钟书在《管锥编•太平广记卷四八八》中拈出,周振甫先生又在《文章例话》中加以进一步阐发总结而来的一种比喻方法.“一喻多意”有两层意思:

(一)一个比喻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义;

(二)或在特定的语境中同时兼具多义.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喻之二柄与多边”的具体运用.前者已在“二柄与多边”谈过,兹不赘述.我们只举例解释后者,如卢仝《自君之出矣》:

“妾有双玉环,寄君表相忆.环是妾之心,玉是君之德.”用同一玉环作比,以玉环的冰清玉洁喻男方的坚贞之德,以玉环的周转无休喻女方的情思不断.(明心按:

“环是妾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