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及反思.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758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及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及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及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及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及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及反思.docx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及反思.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及反思.docx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及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及反思

2013-02-2307:

02:

02

分类:

 

1、小学数学案例与反思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

它的主要功能有:

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

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

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

这些是什么?

生:

交通标志

师:

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

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

还有吗?

生2:

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

什么不同?

生:

转弯指示牌表示……,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

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

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

”,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

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

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2、小学数学案例与反思

                                         

【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

“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

1、假设猜想:

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

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

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

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

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来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

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3、继续引导:

这个办法怎么样?

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

生:

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

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

这个办法怎么样?

生:

也很合理。

(表扬,祝贺)

师:

你还有其他做法吗?

生:

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底的2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

于底乘高除以2。

师:

这个办法怎么样?

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想出的办法还真不少,那么,你感觉哪种办法最好?

最有创意?

师:

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

生: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4、共同把这个结论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师:

谁愿意到黑板面前写一下?

生:

书写。

集体订正。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你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生:

在练习本上书写,师巡视指导反馈,自由到板前书写。

集体订正。

5、公式的运用:

要想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生:

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

那么,我们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题好吗?

生:

独立完成课本中试一试题目

6、小结: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可以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求出,让我们共同走进生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师:

(课件展示题目)

生:

独立或与同伴合作研究完成。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一节常规性的课,关于这节课的教案不少,课我也听了不少,如何体现“观念更新,基础要实,思维要活”,我觉得以往老师们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对课堂的设计以及处理都很不错,而这节课让我感触很深: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思路独特新颖。

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

以前的教学改革,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上,往往比较注重将教科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

在教学中。

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和怎样教,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

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很难得到发挥。

因此,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2、让探究式学习具有一定的开放度。

探究式学习要不受任何人的约束,要有一定的开放度。

在上面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教师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通过猜想、操作、验证等一系列的活动,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展现了自我,方法多样且独特,是以往教学所没有的,实在是妙不可言。

既渗透了集合的思想,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也让学生看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悟了生活中的数学。

也为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遵循儿童学习规律的同时,创造性的处理教材。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找准学生的认知的起点,以几个图形图片为切入口,让学生观察、猜想。

动手操作,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补一补等,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讨、质疑、创造,并逐步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的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

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还培养了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已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其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的。

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思维的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3、小学数学案例与反思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人们在学习、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

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

以下我将对《统计》一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统计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

  师:

过几天我们要迎来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准备召开一个联欢会,老师想为大家买一些水果。

可是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买什么好呢?

  生1:

可以用举手的方法来决定买什么水果。

  生2:

可以投票,大家喜欢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

  师:

你喜欢什么水果?

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

大家喜欢的水果有这么多,怎么办?

请小组讨论

  生汇报:

用统计的方法,看同学们喜欢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两种,就买那两种。

  师:

好,就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

下面大家依次上来,用准备好的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学生上台用星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师:

你们看哪两种水果最多人喜欢?

这下你们知道买什么水果吗?

(生齐声说)

  师:

那我们就买这2种水果。

生活中用统计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买水果”的问题。

今后你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买水果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

由于学生喜欢的水果很多,可是只能买2种水果,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水果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种水果。

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买哪2种水果。

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体会与反思:

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活选取素材。

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买水果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进行统计活动。

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

如:

先要知道哪2种水果是最多人喜欢的?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用“贴星星”的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只有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才能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

课学教学要有师生平等、开放的良好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案例中,教师本着同学生商量的语气“买什么好呢?

”、“怎么办?

”,让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交流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的学习氛围浓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新课标强调: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案例中,教师提出“开联欢会,由于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水果,买什么好呢?

”这里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分歧,有了争执。

教师把握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讨论是必要的,也是适时和有价值的。

这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方式,大胆地进行探索、创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统计的整个过程中真心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让学生学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仲裁者,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

当探究进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时,教师不急于求成,而是充分信任、肯定学生,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当学生投入到自己乐于探究的活动中,非常乐于用自己的方法来自主探索知识时,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4、小学数学案例与反思

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才能完成。

只有学生本人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但在不少学校里,我们仍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尽管像容器、接收器一样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全盘接收,可到面临实际应用时,却一筹莫展,束手无策。

这种“高分低能型”人才现象清楚告诉我们当今的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摆在首位。

我在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课中进行一些有益地尝试。

案例描述一、学前准备。

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

1.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

(板书:

因数末尾有0)出示:

60×50 240×20师:

你是怎么口算的?

生1: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生2:

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生3:

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

生1,生3合起来就是我们口算的方法(板书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

2.学生尝试笔算并板演。

3.小组讨论:

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

生1:

一样。

生2:

都可以先把0前面数的相乘。

生3:

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

生4:

只是把横式写成了竖式……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师:

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师:

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生1:

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3.生2:

普通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多少千米?

4.生3:

特快列车3小时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时呢?

……5.学生思维活跃,学生踊跃举手,出现课堂的高潮。

6.师:

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你看老师提的问题中包含几个问题?

(1)出示问题:

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

(生1:

包含2个问题;生2:

因为它有“各”字)板书子问题:

特快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普通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3)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

第一道算式因数末尾有0,第二道算式因数中间有0,板书因数中间有0)(4)温馨提示:

请同学们分组完成笔算,笔算时务必做到“快”、“静”、“齐”。

(见图1)针对第一二组的提问:

①3为什么和6对齐?

②积末尾的2个0是怎么得来的?

针对第三四组的提问:

①3为什么和6对齐?

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生1:

十位上的3须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相乘。

生2:

如果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少一位数,积变小了。

③明明3×0=0,百位上却写1,为什么?

生:

进了位要加到来。

2.请你说一说红色得数是怎么得来的?

(见图2)同学们这么聪明,我们就来练一练。

780×54 208×40 107×130三、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师:

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数学王国遨游吧!

1.第一关:

首先来到的是数学门诊部,请你当医生哦。

(1)计算85×106时,十位8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积反正得0可以省略不写。

( )

(2)计算225×16时,积的末尾没有0。

( )(3)650×40=2600 ( )先让学生判断

(2)(3)格外小心,学生在思维定势影响下,就会负迁移。

师:

当完了医生,我们再去哪里呢?

2.第二关:

选择超市。

(1)400×520最简便的写法是( )(见图3)

(2)两位数与三位数最小的积是( )A、100000 B、10000 C、1000(3)5600乘50,积的末尾有( )个0。

A、3 B、4 C、5(4)508×40,它们的积是( )A、2320 B、20320 C、2032先让学生去猜想,再笔算验证。

师:

大家表现得真不错,我们继续前进吧!

3.第三关:

设计广场,请你当小小设计师。

( )×( )=2400这里学生的兴趣高涨,个个争当设计师。

师:

完成了数学王国的旅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师生小结,畅谈收获。

案例反思:

这是我创新教学改革的一节课,关于这个案例我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

1.既然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为什么没有从一般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中引入?

2.为什么出示材料是书中的例题却当作练习讲?

书中的例题是已经提出问题的,而本节课却让学生自主提问题,学生问题基础上筛选出例题中的问题?

3.为什么这节课中学生能全员参与、全神贯注呢?

回顾这节课,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巧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建构认知。

知识迁移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指的是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

本节课并没有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从口算乘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比,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课新程理念最好的体现。

二、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

其实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

对知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而对知识、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志。

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样的事实:

如果一个人不能将知识表达出来,是不能算是对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的,尽管对知识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

本课并没有直接出示例题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问题,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较好的解决了许多学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三、由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

数学活动有三个层面:

直观感知层面、认识理解层面、结合生活综合运用层面。

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知识,而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在综合运用层面,本课创设了数学王国的情境,以数学王国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了数学门诊、选择超市、设计广场三个画面,课堂的趣味性浓了,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

尤其是设计广场这一环节,真的是波澜起伏,孩子们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

新课程提倡建立多元化、共同参与的激励性评价模式。

上课一开始,一句话的课前组织教学,“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

”,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未知欲,实现了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

由于本节课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研究过程,学生参与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接触到了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且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这不就是我们新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吗?

5、小学数学案例与反思

新课标的要求: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学校进行的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研究课题正在进行中。

“等级+评语”这种辅以评语的批阅方式,不仅注意了学生解题的正误,而且注重了挖掘习题的智力因素。

根据学生在作业中反映的动态信息,运用评语进行适时点拨,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发展智能,以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开发,为学生在今后的数学活动和生活实践打下“多向思维”的发展基础。

如:

跳绳比赛规定每人跳3分钟,王平跳了327下,张民平均每分钟比王平多跳12下。

张民一共跳了多少下?

一般学生的解答方法是:

(327÷3+12)×3=363(下)

教师在批改时加了评语:

“你做得很好,老师建议你想一想,还有更好的解法吗?

比如先算张民3分钟一共比王平多跳了多少下?

学生根据老师的评语引导,开动脑筋,进一步寻求其他解决问题的策略,又列出了其他算式:

        327+12×3=363(下)   12×3+327=363(下)

学生在用多种方法解题时,往往只注意分析题意的外显成份,列出一两种解答方法就满足了,而忽视了对这些题目的深层次的分析探究和辨析比较。

据此,教师要运用评语诱导他们去作深层次的思考和判断,以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等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多样性的方法和途径中,通过比较和判断,选择正确、合理、科学、简捷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为学生以后参与数学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必要的基础。

如:

小华和小明同时从甲地到乙地,小华每分钟走50米,比规定时间迟到了2分钟;小明每分钟60米,比规定时间提前2分钟到达。

两地的路程是多少米?

学生以小华从甲地走到乙地的时间作标准,列出的算式是:

         50×[60×(2+3)÷(60-50)]=1500(米)

教师的评语是:

你很厉害,这么难的题目也能做。

老师建议你:

能把标准换一换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

60×[50×(2+3)÷(60-50)]=1500(米)

教师的评语是:

哇!

你真行!

还能想出第三种方法吗?

学生又列出一种算式:

 50×[(50×3+60×2)÷(60-50)+3]=1500(米)

教师的评语是:

你真了不起!

想的比老师还多。

还有更简捷的方法吗?

在教师评语的激励和启发引导下,诱发了学生对数学问题钻研的极大兴趣,居然又列出另一种正确的算式:

60×(2+3)÷(60÷50-1)=1500(米)

如:

对作业拖拉的学生写上“老师相信你,今后能按时完成作业的”、“你准行!

因为你努力了”。

又如:

对书写较乱的学生写上“你能把字写工整的!

而且会越写越好!

用这种评语评价,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上进心。

当学生的作业书写工整、计算过程合理、正确率高或有进步时,在本子上适当加句信任的鼓励、关爱的评语,赢得他们对老师的爱戴和信赖。

如:

你的想法独特,有创意,值得大家的学习。

太好了,你也做对了一题,哇!

教学反思:

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端正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情感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根基,也是学生后继学习的内在动力。

积极开展这方面的评价,就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天生爱表扬,老师几句鼓励表扬的评语,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心理学家赫尔劳克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适时地运用评语进行评价激励,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明白缺失的缘由,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这样的评语主要有:

a.期待式评语。

在作业批改中采用期待式评语评价,提出富有层次性、指导性、针对性的改进与提高的目标,让学生树立起再前进一步的信心。

你的想法跟老师的一样等等。

当他看到评语时,会把本子给同学看,渴望也能得到同学的好评。

这一举动,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网络,为学生的发展营造了更好的环境。

小学生天性就是好动、好问、好奇,争强好胜,富有竞争向上的心理特征,但传统的批改只有对错的标记,根本不知道错在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