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设计讲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7750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字体设计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字体设计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字体设计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字体设计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字体设计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字体设计讲义.docx

《字体设计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字体设计讲义.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字体设计讲义.docx

字体设计讲义

字体设计

第一章绪论

一体设计的意义

语言是传达思想情感的媒介,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前者以“音”的形式表达,后者以“形”的方式体现,“形”、“音”、“义”构成了文字的三要素,文字是利用形体,通过声音来表达意义的。

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文字不仅在乎形,也在乎形所给予的优美感觉,这种追求美感的文字被称为字体设计。

字体设计是运用装饰手法美化文字的一种书写艺术,千姿百态,美观实用,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被广泛地应用,并以它的艺术感染力起着美化生活的作用。

例如:

黑板报、墙报、会场布置、展览会布置、商店招牌、橱窗布置、商品的装潢和宣传、书籍杂志的装帧等。

二字体设计的原则

(一)易读性

文字的结构是几千年来经过人们创制、流传、改进而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改变。

字体的字型和结构也必须清晰正确,使人一目了然,不能随意变动字型结构,增减壁画使人难以辨认,从而失去文字的易读性。

同时,在整行整幅的文字中,有其整体的美感,字距、行距和四周的空白压迫安排妥当,视线流动明确可循,更足以提高阅读的效率。

(二)艺术性

文字是有横、竖、点和圆弧等线条组合成的形态,在结构的安排和线条的搭配上,如何运用对称、均衡、对比、韵律等美学原理绘写出和谐、美观的文字,是字体设计的重要课题。

同时,字体设计不仅要求每一个单字美观醒目,还必须使整行整幅的文字整齐统一,有一个统一的风格,才能使它的艺术特色吸引和感染读者和观众。

(三)思想性

字体设计必须从文字的内容出发,使之生动、确切地体现文字的精神含义。

同时,还应该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与我们时代的精神和设计者的独特个性相联系,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易读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艺术性强的字体不仅加强了易读性,也突出了思想性。

 

第二章中文字体设计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字种类很多,汉字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文字,现在讲的中文字体设计是在汉字基础上装饰加工而成的。

中文字体设计虽然种类繁多,千变万化,但基本上可分为基本字体和创意字体两大类。

基本字体又分为宋体、黑体和圆黑体,它们在结构、规律上基本是一致的,只是笔形有别。

创意字体是依据基本字体变化而来的。

掌握了基本字体,创意字体也就容易掌握了。

在学习中文字体设计以前,了解汉字的简单历史、书法艺术的演变和汉字的形体结构是十分必要的。

一、汉字简史

汉字有极悠久的历史,传说是黄帝史官仓颉(XIE)所创,但传说毕竟是传说,是不可信的。

公元1899年在河南省安阳县发现的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今天能看到的最古的商代甲骨文,到现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从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这一点来看,汉字起源于图画,并且在商代以前一定还有相当长的历史。

但是在没有较多更古的实物证明以前,我们只能从商代甲骨文讲起。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当时记载占卜吉凶的卜文。

稍后的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两者合称甲金文。

这两种文字是一种脱胎于图画的符号文字,其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石鼓文、籀文(ZHOU)(古代一种字体,就是大篆)和古文都是周代的文字。

石鼓文是唐代发现的刻在十个石鼓上的文字。

籀文是在汉代流传的古字书《史籀篇》中的文字。

在汉代发现的藏于孔子宅中墙壁内的经传和春秋左氏传中的文字叫做古文。

以上的文字统称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

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的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型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废止了不与秦文相同的文字,经过李斯等人对秦文的收集、整理和简化,产生了一种具有进步性的统一的文字,这就是小篆。

它是汉字历史上第一次文字的运动,也是古文字时代文字简化的总结。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还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特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晋代卫恒在《四体书式》中说:

“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又说:

“下杜人程邈为衙役隶,得罪秦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做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以为御使,使定书,或曰程邈所定,乃隶书也。

”从这里可以看到古隶产生的原因和程邈是整理、改进小篆,促进古隶形成的重要人物。

古隶是由小篆走向今隶的过度字体,也是古文字时代向今文字时代过度的桥梁。

它的特点是把小篆粗细相等的均匀线条变成平直有棱角的横、竖、点、撇、捺、挑、勾等的笔画,用笔书写起来就方便多了。

例如小篆Ο的圆形很难写,古隶写成平直方正的田,就好写多了。

同时它放弃了小篆随实物画出来的象形文字的形体,使得在秦代以前象形兼表义的文字转变为表义兼表音的文字,并使从这以后两千余年来的汉字形体开始定型。

古隶发展到汉代就在平直有棱角的笔画的基础上形成了工整美观、活泼有波势挑法的今隶。

它是一种比古隶更加发挥了毛笔书写特点和更加成熟美观的字体。

由于它的撇、捺两个笔画向两边分散,像个八字,所以又叫做八分书。

最早的著名八分书家是东汉的王次仲。

真书也叫做正书和楷书。

在西汉宣帝时开始萌芽,东汉未成熟,魏以后兴盛起来。

从认识真书的人也能读今隶来看,真书是从今隶直接变化而来的。

它们在形体结构上区别不大,只是用笔的方法不同。

真书在笔画上平稳,放弃了今隶波动的波势挑法,在形体结构上打破了今隶的平直方正,变八字形的扁方形为永字形的正方形。

从字势来看,今隶向外散开,真书向里集中,形成了今天的汉字形体。

著名的真书是三国时魏的钟繇。

张怀瓘在《书断》中称赞他:

“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

”但是他的真书还带有隶书的风格。

完全摆脱了隶书风格的著名真书家有东晋的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等人。

唐宋两代,经济发达,文化上出现了黄金时代,公元11世纪中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

印刷术被人们称为“文明之母”,它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由于印刷术的发明,佛经、历书和其他的印刷品大为流行,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先后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琉球、菲律宾,西传到伊朗,并影响了埃及和欧洲。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

北宋时雕版印书通行的结构方正匀称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

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

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画很细而竖画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

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

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了一格,阅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等到仿宋出现后,有人称仿宋为新宋,因而又把原来的宋体另称老宋。

为什么采用这个名称?

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肤廓体虽创于明代,但萌芽实始于宋代。

草书是快速书写和不断简化而自然产生的,每种字体都有它在民间产生和应用的草书,它包括篆草(大篆和小篆的草书),隶草(古隶的草书),章草(今隶的草书),今草和狂草(都是真书的草书)。

从篆草到章草书写较快,容易认识,使用价值很高。

今草比较潦草,产生了上下字相连、笔画相连,就不容易辨认了。

狂草更是一点一画都是字,失掉了文字的阅读价值,成为主要供欣赏的艺术品。

著名的今草书法家是东汉的张芝,《书断》对他的书法评价很高,说他: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

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其膈行,……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

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名芝)即此也。

”唐代徐浩在《论书》中说:

“钟(钟繇)善真书,张(张芝)称草圣,右军(王羲之)行法。

可见今草首推张芝的成就最高。

狂草的著名书法家有唐代的张旭和怀素等人,张旭说他自己写字的体会:

“孤蓬自振,惊沙尘飞,余师而为书。

”怀素的字可以从朱瑶称赞他的一行诗中找到:

“笔下惟看激电流,字成只畏龙蛇走。

”由于笔势急剧如狂,这种草书因而得到狂草这个名称。

真书写的快了,像人走路连续不停,就成了行书。

“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这句话说出了行书的特点。

它最初是在公元3世纪初汉末介于真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一方面受了今草快速流畅书写的启发,反过来补救它不能快写的特点,是直到今天既能快写有易认识的使用简直最大的字体。

最早的行书家是当时的刘德升。

历史上首推王羲之是最著名的行书家,他的《兰亭序帖》的真迹被唐太宗殉葬,明代朱元璋在题《定武本兰亭序诗》中说:

“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

”可见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汉代的著名文学家许慎,把字体分为六种,其中之一叫做“鸟虫书”,就是古文字时代的装饰字体,说明了我们的祖先远在三千年前就能写出形体优美、姿态百出的创意字体了。

例如:

鸟书、蝌蚪文、凤尾书、芝英篆、长方大篆、金剪书等。

另外,也有一些在民间产生和应用的创意字体,例如“喜”、“福”、“寿”等,一直流行到今天仍为光大群众喜闻乐见。

这些古代的创意字体,是艺术领域中可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简化字是从汉字历史一开始就存在的。

汉字有同字异体的现象,他们不过是一个繁简的差别。

简的对繁的来说就是简化字。

汉字历史也可以说是为了实用而不断简化的过程。

历史上第一次简化运动是在秦代产生了小篆。

从隶书、真书到现在,民间不断地创造着简化字,汉字简化的结果产生了今天通行的“简化字表”。

作为正式书写和印刷的文字,特别是比较庄重的宋体、黑体、楷书等,其形体和笔画应符合当前的规范,不能随意创造和简化,以免误认造成混乱。

总的来说,汉字历史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个时代。

古文字时代又可分为小篆和大篆两个阶段,从古文字时代向今文字时代过渡的是古隶,今文字时代又可分为今隶、真书和经过简化的现代汉字三个阶段。

从艺术特征来说,小篆写实有力、粗犷豪放,小篆均圆柔婉、结构严谨,隶书端庄古雅、发挥了毛笔书写的特点,真书工整秀丽、进一步发展了笔法应用的长处,行书活泼欢畅、气脉相同,草书风弛电激,结构紧凑。

书法成为艺术,同时各个书法家又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在形体上的变化,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

汉字演进的历史为我们学习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养料。

文字时代

朝代和公元

文字名称

其他文字

古文字时代

商(公元前1600—前1208年)

周(公元前1207---前222年)

秦(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大篆

甲骨文

金文

石鼓文

周文

古文

小篆

第一次简化运动

篆草

过渡年代

古隶

隶草

今文字时代

汉(公元前206年—219年)

魏到现在(公元前220年—现在)

汉到现在(公元前206年—现在)

今隶

真书

简化字

1956年后第二次简化运动

章草

今草行书

狂草

公元960年后印刷字体

 

二、基本字体设计

即宋体和黑体以及由黑体演变而来的圆黑体。

它们工整规范,庄重规范,庄重清晰,在视觉传达设计和印刷品中使用最多也最广泛。

由于基本字体结构严谨,笔画单纯,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可循,所以便于初学者学习和掌握。

(一)分类和特征

1、宋体

起源于宋代,到明代才被广泛采用,也称明体,又叫老宋,它是在刻XX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特征是字型正方,横细竖粗,横画和横、竖画接折处吸收了楷书用笔的特点都有顿角,点、撇、捺、挑、勾与竖划的粗细基本相等,其尖锋短而有力。

因此有“横细竖粗,撇如刀,点如瓜子,捺如扫”的顺口溜。

宋体的风格是典雅工整,严肃大方。

它是印刷字体中历史最长,应用最广的一种。

不过,它的横、竖笔画相差悬殊,点、撇、捺、挑、勾圆而不挺,粗壮有余,秀丽不足。

不过,近年来宋体出现了多种不同粗细的变化,从而给“宋体家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拓宽了应用的范围。

2、黑体

因它笔画较粗,方黑一块,因此得名。

它的特征是和宋体的形态相反,横竖笔画粗细一致,方头方尾,点、撇、捺、挑、勾也都是方头的,所以又叫方体。

黑体在风格上虽不及宋体活泼生动,却因为它庄重有力,朴素大方,用于标题或放在醒目的位置上,有强烈的效果,又因它结构严谨,笔画单纯,所以也常作为初学者练习用的一种字体。

黑体的笔画虽是粗细一致,但不是绝对的在处理上不能机械的强求,否则笔画多的字必然拥挤写不下,笔画少的则显得空旷,所以要在笔画的长与短、横与竖、粗与细、之间作适当的调整,求得整体上的和谐一致。

方头的横、竖笔画两头要稍稍加粗一些,点、撇、捺、挑、勾的一端也要相应加强,尤其是在写大字时就会显得更加厚实有力。

近年来黑体也产生了多种不同粗细的变化,有的黑体也开始用在正文当中,拓宽了黑体的用武之地。

3、圆黑体

由黑体演变而来。

它的特征是具有黑体的粗细一致,但把黑体的方头方角改成了圆头圆角,在结构上笔画向四周伸展,间架向外扩张,比黑体更显得饱满充实,字型见大。

其风格是活泼而有流动感,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是近年来深为人们喜爱的一种新字体,但书法味和安定庄重则不如黑体。

(二)基本规律

汉字的结构有点线(笔画)组合而成,有如一个小小的建筑物,有均衡,有对称,有和谐。

在点与线的组合之中存在着力的呼应和对比,线条之间的相互呼应产生了文字的生命力,而对比的作用在于产生变化,形成节奏和规律,只有当成组的线条按照一定的规律和视觉心理构成完美的整体时,才能产生优美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字体。

1.上紧下松

人的眼睛,善于辨认一切东西,如:

方、圆、长、扁、黑、白等等,甚至很微小的东西都能通过眼睛辨认出来。

但也有受骗的情况,例如在一个长方形的框子中,用眼睛找出一个中心,做上记号,称为“视觉中心”,然后在四角画两条对角线,相交之处叫做“绝对中心”(也叫几何中心),将会发现视觉中心比绝对中心高一点点。

这种现象叫做“错觉”,是自然界最重要的法则之一万有引力定律的反映。

在字体设计中这种错觉现象是随时可见的。

人的身材要上半身短,下半身长,看上去才觉得舒服,反之会觉得矮短粗笨,头重脚轻。

字体设计也是如此,要把中心定在视觉中心上,使字的上半部紧凑些,下半部宽畅些,才符合审美心理的需要。

2.横细竖粗

在汉字中,横画多于竖画,在书写上就形成了横细竖粗。

宋体横画细,竖画粗,最为明显。

黑体虽是所有笔画粗细一致,但实际上横画要比竖画稍细一点。

这里同样存在错觉现象,同样粗细的一条横线和一条竖线,看上去横线比竖线粗一点,这可能与人的双眼横向生长的生理现象有关,看横线比较集中和醒目。

所以,如果不把横画减弱一些,就会粗笨难看了。

3.主副笔画

汉字是由横、竖、点、撇、捺、挑、勾等基本笔画组成的,它是从书法中的永字八法的基本笔画延伸出来的,是创造优美字体的基础。

我们把其中起支撑作用的叫主笔画,不起支撑作用的叫副笔画。

一般说,横竖笔画如同建筑中的柱梁,点、撇、捺、挑、勾就像建筑中门、窗等的附件。

前者占主要地位,后者占次要地位。

但也有某些字不以横竖笔画为主笔画,也可在其它笔画中找出主次关系的,例如:

义、必、又等。

在绘写时,初学者也可不按一般的笔画顺序,而是先写主笔画,后写副笔画,这样有利于安排字的结构。

此外,一般主笔画变化较少,副笔画变化灵活,借以调节空间,使构图紧凑。

4.穿插呼应

汉字除少数是不能分割的单形字外,它的结构是由各种基本笔画组成部首,再由部首和部首结合而成的组合结构。

可分为以下几种:

上下——灵、光、吉、弯。

上中下——京、章、曼、鼻。

左右——壮、印、被、服。

左中右——例、蝴、璐、粥。

上下左右——哲、羁、唱、别。

里外(全包围或半包围)——回、同、匡、司。

穿插——参、差、多、少。

汉字要写得美观得当,除了基本笔画要写得好以外,它的结构间架更要讲究,也就是要研究字形的比例与分割。

在组合时,各部首的面积并不都是等分的,要根据部首的大小、长短适当调整,例如“林”字,左右两边的笔画完全相同,但左边的木要略小一点,才会好看,才符合人们左紧右松和上紧下松的审美心理。

部首之间和笔画之间要有良好的穿插呼应,形成首尾相应、上下相接的优美笔势,从而产生既有活泼的律动,又有安定的效果。

如果组织不妥,难免产生互不相关或重叠挤塞的现象。

5.均匀稳定

绘写字体,一般是先打格子,定好字距和行距,然后在格子内绘写,为的是使它们大小一致、整齐稳定。

但是我们把每个字都写满了格,是否就大小一致、黑白均匀、重心平稳了呢?

事实上不是那么简单。

因为我们要求的是视觉上的整齐统一而实际上并不整齐统一的字形,否则就会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既不美观,阅读起来也很费力。

这就要求善于利用错觉现象来解决大小、黑白和重心三方面的问题。

(1)大小的调整

影响字形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外形和内白两种:

①外形:

字形面积的大小,由于不同的外形,产生很大的差别。

图例1中为正方形,2是与1面积相等的以45度倾斜着的菱形,但看上去比正方形大,这是因为由对角线连接的横竖线特别引人注目的缘故,3是与正方形高度相等的菱形,它的面积变小了,4是与1相同的正方形,5是实际上比正方形小的菱形,但在视觉上与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汉字虽然是方块字,但其笔画构成的外形却是千变万化的,例如方形(田)、梯形(旦)、三角形(人)、六角形(永)、菱形(今)等。

如果机械地写满格子,就会方形字最大,菱形字最小。

如果把方形字缩小到与菱形字相等的面积,也会使方形字见小。

调整的方法是把“田”缩小些,“今”放大些,求得视觉上的大小一致。

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格子内,一个画满横线,一个画满竖线,画满横线的见高,画满竖线的见宽。

这个现象说明了与格子平行的线条如同方形字一样见大,不与格子平行的线条如同菱形字一样见小。

因此,以横笔画为主的字(王、重、僵)上下要压缩些,左右要闯出些,以竖笔画为主的字(川、删、酬)则相反。

根据同样原理,“上”要下缩,“下”要上缩,“阡”应左缩,“刊”应右缩。

这里要说明,在调整大小时,应注意保持汉字的某些特征,不能强求纳入方形。

例如:

“日”和“曰”如果同样处理,就无法辨认;“月”是长形字,“皿”是扁形字,同样处理就会显得可笑。

②内白:

汉字的笔画繁简悬殊,差别明显,对字形的大小影响很大。

图例中两个正方形的外框是同样的,只是由于内白有大小,产生不等的感觉,内白大的(线条少)见大,内白小的(线条多)见小。

例如:

口、日、田、国、圈排列在一起时,如果都写得一样大,“口”一定见大,“圈”一定见小。

为了求得视觉上的大小一致就必须调整。

另外,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简化字比繁体字见大,主要是笔画少,空白多了的原因。

(2)黑白的调整

汉字笔画多的显黑,笔画少的显亮,如果一组字中每一个字的笔画都按同样粗细处理,就会出现一块黑一块白的现象,影响美观和阅读效果。

这里有个辩证的关系,就是要在实际上不一样粗细的情况下达到视觉上的粗细一致和黑白均匀。

一般说,字的线条越多越显黑,线的距离越近越显黑,线的交叉越多越显黑。

针对这些情况在粗细处理上可定出五个原则:

①少笔粗,多笔细。

②疏粗密细。

③笔画交叉处要细。

④主笔粗,副笔细。

外档粗,里档细。

⑤所有笔画减细。

(3)重心的调整

初学走路的儿童总是左右摇摆,甚至跌跤,一旦掌握了重心规律,不但不摇摆、不跌跤,而且还能跑能跳,能一足独立,以及做出各种可爱的姿态。

字体设计也有个重心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左倾右倒、忽高忽低的现象。

图例中的一根竖线,会感到中间粗,两头细,这是因为看长的形状不如看短的形状视力集中,两头的视力容易松散。

如果在下部两旁各加出一点,就会象电线杆那样挺立。

如果下面不加粗,顶部有笔顿,就会上大下小,重心不稳。

如果在下部稍加粗,这一竖就有力了。

图例中两个图的长线都是平行的,但看上去都是歪斜的。

这是因为短的斜线对长线产生了作用力,引起了不稳定感。

这种错觉现象也存在于字体设计中,例如“了”的横画是水平的,但看上去是左高右低的,一竖是垂直的,也有倾斜的感觉。

又如“同”的两竖是垂直的,却有着上大下小的错觉。

经过调整以后,它们的重心就稳定了。

汉字书法在长期的实践中早已注意到了重心的问题,例如“勺”的勾用弧勾,有些斜笔字(斗、也、七、互、专)也是应用了重心规律的。

上面讲的是个别笔形影响单字的重心和平衡。

每个单字都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视觉中心,中心不一样高就会产生高低不一的现象。

但大多数汉字是由两个以上的部首组合成的,例如:

粞、粟、羁,每个部首都有一个中心。

处理不妥,就会上下歪斜、左右不平,绘写时应把中心摆得左右平衡、上下垂直,使整行整幅的字整齐统一,均匀稳定。

(三)绘写方法

1.材料工具

字体设计和其他的设计工作相同,除了要有巧妙的构思和熟练的技巧之外,还需要依靠良好而又简便的材料和工具,干净整齐地完成字稿。

(1)纸张纸张应选用纸质坚固细致的图画纸或铜版纸,能经得起橡皮揩(kai)擦而不伤纸为佳。

(2)铅笔H代表硬性,F代表中性,B代表软性,随数字的增加,软硬度随之增加。

可依需要选用软硬适宜的笔芯,而笔尖则视需要来决定削尖或削平。

(3)橡皮用来擦去纸面的污垢,选用软质的,以不伤纸为佳。

(4)尺直尺用来画直线时使用。

三角板一组有两块,一为直角三角板(角度分别是90°、60°、30°),另一为直角等腰三角板(角度分别是90°、45°、45°),最好选用边上有沟槽的,可避免画线时渗入墨汁,弄脏纸张。

三角板配合丁字尺使用时可画出准确地垂直线、水平线和不同角度的线条。

(5)直线笔用来画上色的直线。

使用时笔要紧靠尺的边缘,以稳定的速度画线,使线条粗细均匀。

也可用针笔代替直线笔,其规格有0.1mm到1.0mm等各种笔头,能画出不同粗细的直线和曲线,颇为方便。

(6)毛笔有大、中、小几种型号,用来画曲线和填色。

圭笔也可用来修整笔画的细部,效果很好。

(7)色颜色选用广告色。

画黑白稿时则使用墨汁,配合广告白进行修改。

2.绘写步骤

(1)构思首先要顾及文字的内容精神,进行周密的构思,选择字体,塑造笔形,力求艺术风格与词议相吻合。

(2)打格根据文字的形状和空间地位,确定格子的长、宽和大小,字距和行距,以及整幅字的安排,用铅笔轻轻打上格子。

一般说,格子在5~8厘米大小最好,便于作细部的刻画。

字形以长方形为佳,长方形或扁方形的高与宽的比例都以接近3比2为好。

横写的字距约为格子宽度的五分之一,直写的还要小一些。

行距不少于格子高度的二分之一。

整幅字的上、下、左、右的空白要留得恰当,至少不小于行距。

(3)布局在格子内划分各部首所占的比例。

比例不是绝对相等,应按各部首的大小和穿插的情况进行调整。

这种布局对初学者可避免下笔时不易掌握结构比例的情况,写得熟练后,这一步骤可以省掉。

(4)起稿先用铅笔在格子内徒手写出字的单线骨架,骨架安排的好坏对下面步骤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应注意基本规律的应用。

例如上紧下松、穿插呼应、均匀稳定等。

再用铅笔画出双钩字形(轮廓),直线用尺,曲线用手勾描。

这时应注意笔形统一,横细竖粗,并利用错觉规律求得大小一致、黑白均匀和重心稳定。

落笔不宜太重,以便于修改。

(5)上色先用颜色或墨汁勾出字的轮廓,直线用直线笔和尺子画,曲线用毛笔直接画出。

再用毛笔将颜色或墨汁填满轮廓中的空白,上色要干净均匀。

(6)修整上色后的效果与上色前的铅笔稿会有些出入,这时需要检查一下,不合适的地方进行修改调整,擦去铅笔线,放远一点看看,达到均匀美观、完整统一,就算完成了。

3.笔形塑造和部首规范

不同的笔形,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笔形的美观、准确和统一对于字体设计有重要作用。

从下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