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705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永州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湖南省永州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湖南省永州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湖南省永州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湖南省永州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永州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湖南省永州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永州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永州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湖南省永州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永州市三中2018年上期高一第三次月考试卷

历史(理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

“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

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由此可以得出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C.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传统农业政策

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从题干材料的表述来看,殷墟甲骨文中记载了春夏秋冬作物生长的情况,故D项正确;甲骨文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排除A项;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原始社会,故B项错误;战国以后,中国才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C项错误。

所以应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商周时期的农业活动

2.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

在古代两千年多的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A.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自然经济取得了根本性突破

C.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D.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丝绸到陶瓷到茶叶,对外交往中,中国主要输出手工业品,即说明我国古代手工业领先,也说明自然经济长期存在,没有根本性突破,所以A正确,B错误;古代通过丝绸之路,我国手工业品大量外输,故C不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中国外贸出超还是入超,故D错误。

本题选A项。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3.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A.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贵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世界发展趋势”。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因此,明朝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顺应了这一趋势。

C项中的“计日受值”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

考点: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点评: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但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而且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4.明清时期,在苏州和景德镇最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主要依据是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的确立

B.行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分工非常细密

C.官营手工业占据优势,迅速发展

D.私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标志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富有的机户依靠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这就是早期的资本家;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计日领取工资的生产者就是早期的工人,这实际上体现了商品生产过程中劳资双方雇佣关系的确立,A项正确。

B项反映分工和生产的特点,但不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排除。

C项说法错误,私营手工业占据优势,迅速发展,排除。

D项反映私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但不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排除。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熟悉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即可知道答案。

5.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答案】C

【解析】

江宁织造局的生产由政府派人主持,应该属于官营手工业。

而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

6.有学者认为:

中国是丝绸之国,丝织品产量很大,除国内使用外,还销往西域、中亚、西亚乃至欧洲。

从那时起,中国通向中亚、欧洲的商路,开始以丝绸而驰名世界。

材料中的“那时”指的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汉代丝绸远销欧洲,是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ACD三项排除,故B项正确。

7.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在此过程中,英国先后战胜了()

A.西班牙、荷兰、葡萄牙B.荷兰、法国、葡萄牙

C.葡萄牙、法国、西班牙D.西班牙、荷兰、法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英西战争:

1588年,英国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英荷战争:

17世纪中后期,经过三次英荷战争,取代了荷兰海上殖民强国地位,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殖民地,改名为纽约。

英法战争: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经过多年战争尤其是七年战争,英国打败法国,从法国手里获得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迅速扩大殖民势力。

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

早期殖民掠夺与扩张

点评:

英国发动殖民战争的结果:

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殖民地,成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8.黑奴贸易是以“三角贸易”的形式进行的,其中“三角贸易”的先后顺序是

①欧洲

②非洲

③北美洲。

A.②③①②

B.②①③②

C.①②③①

D.③②①③

【答案】C

【解析】

三角贸易是从欧洲出发,把欧洲的小商品运到非洲出售;在非洲收购黑人奴隶,运到美洲出后充当劳动力;在美洲带回欧洲所需的金银及各种商品.综上所述,三角贸易的顺序是欧洲﹣﹣非洲﹣﹣美洲﹣﹣欧洲,故C项正确。

9.19世纪早期法国思想家傅立叶说:

“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

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在文明制度的经济体系中,每一个人都这样处在蓄意与群众斗争的状态中。

”这种现象表明

A.社会转型中人们精神的扭曲

B.经济危机中社会秩序的混乱

C.工业革命加剧人们私利观念

D.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无限追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社会转型中,人们精神的扭曲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的,而材料中的时间是19世纪早期,排除AB;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世纪早期”和“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这说明19世纪早期,出现了自私自利的观念,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任何一个劳动者而非资本资本家,排除D。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10.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

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采纳了共产党人的建议

B.目的是为赢得抗战的胜利积聚力量

C.说明中国开始引进现代企业制度

D.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排除。

A项不符合史实;C项错在“开始”;D项不符合“计划经济体制”、“合资公营企业”等信息。

材料说明20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大力推行合资公营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考点:

近代中国的经济•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民族工业

11.恭亲王认为“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

”“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

”1863年后,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相继成立。

以上洋务派的主张以及做法

A.对外妥协退让损害国家利益

B.推动了教育转型与近代化

C.抵制外国入侵收回国家权益

D.为工业化提供了技术人才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的建立,而新式学堂的建立是有利于推动教育转型与近代化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对外妥协退让损害国家利益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不涉及收回国家权益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为洋务派提供了技术人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洋务运动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12.据史料记载,1905年上海织布厂“生意之佳,为往年所未有,实因各处相戒不用美货,是以本布销场,顿形畅旺”。

上海织布厂的发展境况侧面反映出

A.洋货的市场竞争力较弱

B.国内商品市场过于狭小

C.民族经济生存与发展艰难

D.中国织布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主要考近代民族企业的发展。

由材料可知,上海织布厂的发展得益于“各处相戒不用美货”,且这一状况“为往年所未有”。

故上海织布厂的发展境况反映出国内民族企业的发展深受洋货的影响,侧面反映出国内民族经济生存发展的艰难状况,故正确答案为C项。

A项不符合史实;B、D两项对材料理解错误。

所以应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3.有位学者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是“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历史性变革”是

A.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与材料中“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符,故A项错误;广大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材料中“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相符,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土地公有制,与材料中“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之后,与材料中“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符,没有涉及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农业合作社

14.前上海副市长赵启正对某一重大措施评价说:

“(它)实现了以点带面,壮大上海,带动周边的战略效果,是经济学理论‘点轴开发模式’的典型案例。

”这是指

A.开放港口城市

B.开辟经济开放区

C.浦东的开发开放

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上海”“带动周边”“点轴开发”等由此可判断是浦东的开发开放,故C项正确。

A项太笼统排除;BD两项不符合“以点带面”“点轴开发”模式,排除。

点睛:

解题的关键信息“上海”“带动周边”“点轴开发”。

15.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

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

当时有人撰文指出:

“近来海上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

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

”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

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材料中起源于满族的旗袍在20世纪20年代的流行,受到了不同观点的质疑,存在着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色彩,但是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共和的观念,所以②错误,选①③④。

综上,本题选C。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

16.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

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A.服饰的中西合璧

B.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

D.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通通讯行业最需要精确时间,故粗略时间观念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故D选项正确;服装行业对于时间的要求没有交通通讯行业高,故A选项错误;餐饮行业同样不是最需要精确时间的,故B选项错误;中西建筑行业的时间要求也没有交通通讯行业高,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17.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助理陈梁认为“……文字不再依附于报纸,声音不再依附于电台,而电视对声音和画面拥有的独占权,也已经被网站、手机和其他数字媒介打破……”这段话说明通讯手段发展的趋势是

A.数字化

B.多元化

C.网络化

D.日常化

【答案】B

【解析】

“文字不再依附于报纸,声音不再依附于电台,而电视对声音和画面拥有的独占权,也已经被网站、手机和其他数字媒介打破”说明报纸、电台、电视以及网站、手机等通讯手段并行不悖,这反映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故B项正确;数字化、网络化只反映出后者的趋势,故A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日常化的趋势,故D项错误。

18.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经济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

下列对当时这一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革命”话语影响极为广泛B.国民的权利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C.“革命”已带来根本性变化D.“政治革命”目标已彻底实现

【答案】A

【解析】

由题干中的诸多方面的“革命”可以看出革命的影响范围很广,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故选A;B中自由得到保障说法不符合事实;C中根本性说法错误;D中彻底说法绝对。

排除。

19.新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工业化不断推进的历史。

下列建设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石油实现自给

②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③京九铁路实现通车

④北京地铁开始运营

A.①②④③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是1963年;②是1957年;③是1996年;④是1969年,依据时间排序,C项正确。

20.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迄今为止仍然是破坏性最大的经济危机。

这场经济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无规律

B.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基本矛盾

C.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D.股票市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主要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依据所学可知,这场经济危机的发生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的结果。

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是直接原因,股票投机是导火线。

所以应选B。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原因

21.1929年经济危机时期,美国工业生产下降40.6%,倒闭的企业数达14万家,失业率为32%。

罗斯福新政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这此措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调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B.保障工人权利维护社会稳定

C.兴办公共工程稳定社会秩序

D.加强救济工作提供社会保障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其实也是生产与消费之间出现了矛盾而导致的,而挽救经济危机的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核心其实也就是在调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不是核心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是核心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是核心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2.在20世纪30年代,为了推行公平竞争,美国政府给接受法规的企业颁发“蓝鹰”徽章,上面写着“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等语,以资表彰鼓励。

这里的法规是指

A.《全国工业复兴法》

B.《全国劳工关系法》

C.《社会保险法》

D.《联邦紧急救济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罗斯福新政过程中,为了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罗斯福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故选A;《全国劳工关系法》明确地承认工人拥有组织工会并由工会代表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该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复兴,排除B:

罗斯福政府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了《社会保险法》,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和保险,失业者可以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可以得到补助,排除C。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排除D。

23.历史学家评论罗斯福的“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把美国由地狱拉回人间。

这场“大手术”指的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调整农业政策

B.政府参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大规模干预经济

C.主张自由经营,反对国家政权干预资本家的经营

D.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推行“以工代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伤筋动骨”的“大手术”说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即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B项正确;A、D两项属于新政的具体表现,C项属于自由放任政策。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24.1963年,刘少奇曾说:

“党委和政府超脱一点,不好吗?

站在公司之上、矛盾之上,有问题我们来裁判,不要做当事人……生产由公司、工厂去经营。

”这说明当时

A.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国家经济体制开始了变革

C.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性加强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显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本题的时间限定“1963年”。

材料中“党委和政府超脱一点,不好吗?

站在公司之上、矛盾之上,有问题我们来裁判,不要做当事人……生产由公司、工厂去经营。

可见刘少奇看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故选D。

AB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排除;C是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的效果,排除。

故选D。

考点: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八字方针

25.在实施“一五”计划的同时,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这表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A.受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B.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C.推动了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

D.初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基础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实施—五计划的同时.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伴随—五计划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社会主义改造推动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故C项错误;—五计划的完成初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基础,故D项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它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

16、17和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中国处于世界贸易网络的中心,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

但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的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佛兰克《白银资本》—<白银资本》

材料三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替乾隆祝寿为名,向清政府提出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遭到拒绝并带来了大批的科学仪器作为礼物,希望以此引起淸朝的重视。

但淸政府却将这些先进的科技成就一概视为“奇巧淫技”。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

(1)依据材料一,指出在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对外贸易中欧洲处于怎样的地位.在欧亚贸易中亚洲“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中国的政治因素分析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

(3)结合英国的国情分析材料三中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背景,并指出马嘎尔尼在中国的遭遇反映了清政府怎样的心态.

【答案】

(1)地位:

欧洲居于主导地位.根本原因:

亚洲以自然经济为主体。

(2)变化:

下降。

原因:

中国仍坚持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3)背景:

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兴起(对外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

心态:

天朝上国(夜郎自大)。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所说的贸易是指三角贸易,而三角贸易的主导者是欧洲,所以欧洲居于主导地位,亚贸易中亚洲“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要从经济类型上进行解释,即亚洲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体,抵制西方商品。

(2)材料反映了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的下降和欧洲贸易地位的上升,中国下降的政治因素则要突出中国仍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注意本题问的是政治因素。

(3)从材料三的具体内容来看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背景既要突出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经济背景又要突出英国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背景,两大背景缺一不可。

马嘎尔尼在中国的遭遇反映了清政府不了解世界、闭关锁国、天朝上国的心态。

27.在全球化日渐加速的今天,公司影响着世界经济的运行。

自19世纪中期公司登陆中国以来,经过一次次试验和修正,崭新的中国公司终于找到了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创办大生纱厂,对于张謇而言……标志着他对一项新制度——公司制度的践行……当然,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的思潮。

面对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李玉《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建设的几个面相》

材料三1949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终于拥有了立足的基础,一个主权完整的新国家。

此时出现在舞台中央的是国营工厂……计划体制下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国家巨型公司,政府成了一应事务的总管……又一次公司热到来了……1992年的中国南方,象征着激情、梦想,以及一切的可能性……在北京,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速度递增。

——央视专题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企业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

其中哪一航运企业推动了我国交通近代化的进程?

(2)据材料二,指出大生纱厂创办的主要动力。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近代中国企业曲折发展的社会根源。

(3)材料三中“又一次公司热”的出现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何变化?

试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这一变化对中国公司发展的主要意义。

【答案】

(1)运动:

洋务运动。

企业:

轮船招商局。

(2)性质:

民族资本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